二胡是我國最具代表意義的民族樂器之一,擁有千余年的歷史,其憑借獨特的樂器音色,催生出大量優秀的二胡音樂作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西方樂器、電子樂器越來越普遍,這對民族音樂的發展造成一定沖擊。為促進二胡音樂的發展及傳播,我們需順應新媒體時代趨勢,靈活利用新媒體技術,拓展二胡音樂的傳播渠道,讓更多人欣賞、感悟二胡音樂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價值,進而為民族音樂發展注入新活力。
一、新媒體時代對二胡音樂發展的主要影響
(一)積極影響
作為最具民族特色的拉弦樂器,二胡深刻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歷史底蘊。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二胡音樂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一方面,二胡能夠與各類新樂器進行融合。作曲家創作出兼具時代性、民族性的音樂作品,創新了二胡演奏方式和曲目形式,使更多人關注二胡音樂。另一方面,新媒體平臺的有效運用,能夠高效、快速地傳播與發展二胡音樂,提高民族音樂的影響力與感染力,助推民族音樂的穩步發展。
在新媒體時代,一些演奏者改變演奏技法,模仿古典樂器和西洋樂器進行演奏,這讓二胡音樂作品的技法更加多樣。也有許多二胡演奏者借鑒傳統二胡不同風格的曲目進行編創,使傳統樂曲別具一格。比如,二胡與西方小提琴有著共性,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弦法,經過適當借鑒西方樂器的演奏技巧,演奏者能給大眾帶來耳目一新的二胡音樂體驗。同時,部分二胡演奏者將演奏視頻上傳至各類視頻平臺,也促進了二胡音樂的傳播和發展。
與傳統媒介相比較,新媒體技術具備傳播方式多樣、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特征。運用新媒體技術,二胡音樂能被無限地下載、復制、欣賞和傳送,這為二胡音樂的立體化傳播和發展提供廣闊的平臺,使其突破傳統傳播方式的束縛,實現民族音樂的多元化傳播。
(二)消極影響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新媒體技術也不例外。在新媒體時代,二胡音樂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但快節奏的音樂傳播,也很難讓人們靜下心來感受民族樂器的經典,進而導致二胡音樂的文化底蘊難以傳播。同時,新媒體時代涌現了大量的流行音樂、西方音樂,一些音樂與二胡并不相配,一味地迎合大眾審美,將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進行組合,可能破壞民族音樂的內涵,不利于二胡音樂的長遠發展[。
二、二胡音樂的發展與傳播基礎
(一)傳播獨特音色與風格
二胡是拉弦樂器,音色既婉轉悠揚又溫柔甜美,音樂表現具有較強感染力,是最接近人聲的樂器,通常使用中高音區演奏。在發展與傳播二胡音樂作品時,演奏者需了解二胡音樂的獨特音色及風格,讓聽眾真切感受到二胡的魅力。
二胡的音樂特點是歌唱性和旋律性強,它與揚琴和鋼琴的音色有明顯區別,在單音音色的表現上二胡虛實結合、剛柔并濟,能更有代入感。二胡的音色十分豐富,演奏講究音色變化,從而達到形似神似的效果。比如,二胡演奏者可使用樂器模擬出風聲、鳥鳴和馬叫,也能模仿人的吶喊聲、哭泣聲與說話聲,以提高二胡作品的感染力。同時,二胡的音色轉換增強了音樂的審美魅力和表現力,具備一定的美學價值。傳播與發展二胡音樂,有助于民族文化的發揚。
二胡音樂作品的風格也具備較強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其中的地域性指的是將各地區的傳統音樂素材與二胡作品相融合,通過融合與改編地域元素,創作出獨具地方特色的二胡音樂作品。目前,二胡音樂作品主要以南北地區的地域性進行劃分,比如《江南春色》描繪出江南地區的美景,而《秦腔主題隨想曲》反映出陜西地區的戲曲種類。民族性的二胡音樂作品展現出中華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與性格特征,比如《草原新牧民》反映出蒙古族人的奔放、豪邁性格,《狂想曲》反映出云南的少數民族音樂藝術及湖南地區的花鼓戲曲,凸顯出民族藝術的風格。由此可見,在二胡音樂的發展與傳播中,我們應注重展示音樂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二胡音樂的藝術價值。
(二)呈現積極的精神面貌
無論是歡快還是舒緩的二胡音樂作品,都隱含著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呈現出積極的精神面貌,以及對生活的歌頌、熱愛之情。比如《戰馬奔騰》這一樂曲,以守衛國家邊疆的騎兵戰士生活場景為主題,通過二胡展現出戰士苦練本領、頑強英勇的精神品質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又如《江南春色》這一樂曲,描繪出江南三月魚米之鄉的風景,表現出人們對美好事物和生活的追求。這類二胡樂曲透露出奮進、樂觀的情懷,與中華民族拼搏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相契合。因此,傳承與發展二胡音樂的精神面貌,也是發揚民族[2]精神的重要措施 。
(三)與地域風格密切相連
二胡音樂與地域風格密切相連。許多二胡音樂作品都蘊含著當地民間音樂、地理環境、語言文化和生活環境元素,體現出本地人的生活態度及審美觀念。不同地區的民俗習慣、風土人情存在一定差異,在發展與傳播二胡音樂時,將傳統樂器和民族音樂相結合,能孕育出多元化的音樂風格、音樂類型,表現出獨特韻味及意境。因此,在二胡音樂的表演中,凸顯地域性十分重要。
三、新媒體時代下二胡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傳播路徑
(一)拓展傳播渠道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為更好地發展與傳播二胡音樂,我們應及時拓展民族音樂的傳播渠道,大力宣傳二胡音樂的相關歷史或藝術傳承人,以多樣化的傳播方式,促進民族音樂的長遠發展。
第一,新媒體時代涌現出許多新媒介,如快手、抖音、小紅書、微博、嘩哩嘩哩等,這類媒介平臺成為人們娛樂與互動的主要平臺,能為二胡音樂的傳播、發展提供新途徑。因此,在二胡音樂的傳播中,演奏者可通過新媒體平臺上傳音樂作品,與更多的二胡音樂愛好者聯系、溝通,使更多人認識、感受經典二胡作品的獨特魅力。比如,二胡音樂的演奏者可使用智能工具制作二胡彩鈴,上傳到鈴聲設置的平臺;也可以與相關部門合作,共同制作以二胡音樂為主題的新聞和廣播內容,宣傳二胡音樂;還可以通過公交與地鐵的數字移動電視,大規模地傳播二胡音樂,提高二胡音樂[3]的感染力與影響力。
第二,在發展與傳承二胡音樂作品中,應利用新媒體平臺宣傳二胡傳承人的事跡,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與學習二胡。比如,“中音在線”在網絡平臺中宣傳了孫文明二胡藝術——長三角地區傳承人才研修班,目的是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認識二胡傳承在民族音樂藝術領域的地位;又如,抖音平臺中能搜索出許多二胡音樂的傳承人,在發揚與傳播二胡音樂時,可鼓勵人們了解這些傳承人的事跡,激發人們學習、發展二胡的興趣,使二胡音樂得到更好的傳播。
第三,基于新媒體時代背景的二胡音樂發展,可通過建立專門的民族音樂品牌,擴大二胡音樂的感染力及影響力。二胡音樂品牌應由業內頂尖的優秀演奏家領銜,結合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的網絡營銷與電視傳媒的有機結合,使品牌塑造的影響更加深遠。同時,二胡音樂品牌應緊跟時代步伐、文化創新產業的趨勢,挖掘符合大眾審美的民族音樂品牌形象,以較高的學術專業能力,呈現出可信度高且完整的以二胡音樂主題的演出活動、知識普及活動、專題講座活動和教育活動等,以此拓寬大眾學習音樂和了解音樂的渠道。
第四,二胡音樂的傳播應創新傳播形式,結合各類節假日、文化活動,展開線上直播活動,以互動性的民族音樂傳播形式,了解受眾的需求和意見,為受眾提供不同的體驗,使其能主動參與二胡音樂的傳播與發揚。在直播環節,可設置有關二胡藝術作品的問題,讓受眾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二胡藝術價值。
(二)完善教育體系
在新媒體時代,為實現二胡民族藝術的發展與傳播,國家需及時完善相關的教育體系,重整教育資源,以培養出更多的優秀藝術人才。
二胡音樂發展與普及的缺失,一定程度上歸因于教育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新媒體時代,音樂院校應積極落實“二胡進課堂”的措施,將二胡音樂融入美育教育,聘請專業的二胡音樂人才,向學生傳授二胡的音樂特點和樂曲講解,引導學生自覺發揚二胡音樂藝術。具體而言,可聯合民族音樂學專家、地方音樂教師、教研機構及民間藝術機構等,共同開發二胡音樂教材,制訂教學計劃,使二胡進課堂擁有強大、科學的理論基礎。也可通過整合精品課程資源、慕課資源等,為學生自主學習二胡提供支持。同時,各階段的教育都應重視民族音樂的價值和地位,學校可邀請民間二胡演奏者來校進行授課,或是帶領學生前往民間拜師學藝,讓學生感受二胡的魅力。還可指導學生觀看線上的二胡音樂演奏視頻,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讓學生了解二胡創作技巧,傳播優秀的二胡音樂藝術。
由于網絡中的二胡音樂學習資源較為零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及業余學習者的發展。因此,學校還應整合二胡音樂學習的網絡資源,出版規范、系統、有針對性的二胡音樂學習教材,并通過建立線上線下同步的音頻資源和學習視頻,激發學生及業余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積極性,[4]促進二胡音樂藝術的發揚[。
(三)傳承二胡文化
在新媒體時代,音樂院校應重視二胡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擴大二胡音樂的影響力。
二胡音樂作品的演奏是演奏者通過身體實踐表演,呈現出豐富音樂情感、鮮明文化特征的藝術形式。因此,基于新媒體時代背景普及、傳承二胡音樂文化時,可從各地區的生活背景、地域發展及民俗風情切入,依托網絡平臺搜集相關的二胡文化信息,讓群眾了解二胡的發展歷程,感受二胡文化的表達方式,滋養群眾的思想和心靈。
受新媒體時代的影響,二胡音樂的藝術傳播逐漸向平臺直播方向轉變,這有利于民眾更加全面地了解二胡藝術。因此,二胡音樂藝術家需把握新形勢變化,通過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技術,了解民眾對二胡音樂的偏好,不斷調整音樂文化普及策略,創作出高質量的二胡音樂作品,避免音樂文化普及的單一化。同時,也可通過拍攝二胡藝術活動視頻或利用電子屏幕呈現等方式,發揚與傳承二胡藝術文化,以此提高二胡音樂文化的感染力。
(四)重視音樂創新
二胡音樂藝術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及精神內涵,若想傳承與普及二胡藝術,需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趨勢,堅持走多元化道路,重視民族音樂文化的創新發展,與時俱進地傳承二胡文化[。
一是,融入創新元素。在經典的二胡音樂作品中,展現出年代特點和樂器優勢,但在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也存在差異。
為了更好地發展、傳播二胡音樂,演奏者應適當融入創新元素,豐富音樂內涵。比如,劉天華音樂家致力于民族音樂走向群眾,改進二胡演奏,創作出著名的《空山鳥語》《良宵》等音樂作品。其中的《空山鳥語》創造性地運用三弦拉戲式的模進手法,生動形象地演奏出百鳥瓔啼、深山幽谷的意境。演奏者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了解、借鑒西洋樂器演奏技巧,為二胡音樂演奏注入創新元素,使作品獲得更多的受眾。
二是,運用現代技法。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二胡音樂作品也隨之創新與發展,許多二胡作品中運用了大量西方音樂的節奏節拍和全新演奏技法,能更好地詮釋音樂作品,讓人領略二胡的表現力。目前,二胡音樂演奏技法的創新包括泛音與雙弦弓,如王建民的《第四二胡狂想曲》便使用雙弦弓技法。新媒體時代下,在發展二胡音樂時,演奏者可利用新媒體平臺,宣傳現代演奏技法對二胡音樂藝術的積極影響,為人們呈現出與眾不[6]同的二胡音樂作品,進而促進二胡音樂的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的獨特象征,二胡音樂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及民族精神的主要體現。在新媒體時代,既要保留二胡音樂的本質,也需結合時代趨勢,適當的創新民族音樂,吸納更多的人關注二胡音樂,發揚與傳播民族音樂。為達到這一目的,音樂院校需立足新時代背景,探索二胡音樂的多樣化傳播渠道,并通過推動二胡音樂進課堂的方式,完善音樂教育體系,培養出更多的民族音樂人才,創作出更多優質的當代二胡音樂作品,實現民族音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潞穎.新媒體視角下二胡表演藝術發展傳播困境[J].藝術評鑒,2021(18):11-13.
[2]高智怡.新媒體環境下二胡音樂創作的傳承以及創新[J].藝術品鑒,2021(20):177-178.
[3]陳程.新媒體環境下二胡音樂創作的傳承與創新[].音樂天地,2020(3):58-61.
[4]傅怡然.新媒體環境對二胡傳承的影響[]北方音樂,2019,39(7):240-241.
[5]申晨煜.新媒體時代下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傳播:以二胡為例[.美化生活,2023(18):98-100.
[6]田宇.當代二胡作品中音樂創作向傳統文化的回歸[D].太原:山西大學,2020.
作者簡介:趙澤佳(1994—),女,漢族,人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音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