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5-0096-03
常見于管弦樂演奏和室內音樂中的雙簧管,能夠在室內樂場景下營造出細膩和諧的整體音樂氛圍,要想在與其他樂器的配合中實現對音樂作品內涵的深度挖掘和情感詮釋,就需要加強對雙簧管在實際演奏中的聲音塑造技巧與平衡藝術發揮的應用研究,盡快解決雙簧管與其他樂器音色不契合、演奏者演奏技能熟練度不夠等問題。
一、雙簧管的樂器結構分析
雙簧管的結構較為復雜,整體構造主要包括管身、按鍵以及各種連接部件。其中,管身一般采用經過特殊處理的木質材料制成,整體為長錐形結構,管身的規格尺寸和形態特征與雙簧管演奏時所表現出來的音準和音色之間具有直接關系。
作為整個雙簧管的核心部件之一,雙簧管的簧片通常由蘆葦材料制成,演奏者需根據自身能力范圍和表演曲目,選擇厚度恰當的簧片。
按鍵存在于雙簧管管身的上方位置中,演奏者需要利用手指演奏技巧完成按鍵操作,以保證演奏的流暢性和穩定性。
二、雙簧管的演奏音色特征
相較于其他樂器來說,雙簧管的演奏音色更加清晰明亮,且具有較強的穿透性,若演奏者的演奏經驗豐富且情感把握準確,則雙簧管會發揮其在管弦樂中的重要作用,吸引更多聽眾。
使用木質材料制作的雙簧管在演奏音色上具有一定的田園風格,既能為聽眾營造一個更具生活化和自由感的音樂鑒賞氛圍,又能在提升雙簧管演奏聲音美感的同時,增強音樂作品本身的牧歌風味。另外,雙簧管在高音演奏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將其應用在大段高音獨奏中。
三、雙簧管在樂隊及室內樂場景下的聲音塑造技巧與策略
(一)顫音技巧
1.嘴唇吹奏技巧
顫音技巧在雙簧管演奏中的應用,能夠豐富現有音樂作品的情感色彩,演奏者需要巧妙運用顫音技巧來實現對雙簧管現有音色的調整。具體來說,演奏者在實際演奏過程中,需要以嘴唇為緩沖支撐,以腰腹作為氣息支撐,配合下頜骨在垂直方向上的上下抖動動作,向雙簧管哨片發出能夠引起其持續振動的作用力,在嘴唇的緩沖支撐下,雙簧管哨片可以借助持續變化的吹奏壓力來實現自然振動,由此發出演奏者想要的顫音。
顫音技巧的應用離不開演奏者對口腔肌肉和下頜骨運動幅度的控制,具體訓練要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演奏者需采取基于雙簧管哨片的顫音訓練方法,不斷強化口腔肌肉的靈活性,以保證在顫音技巧的使用過程中,口腔圓形空間能夠滿足氣流在整個口腔和雙簧管哨片周圍的流動。第二,演奏者需要在口腔肌肉訓練中有意識地調整下巴和下唇狀態,保證二者在顫音吹奏的過程中,始終處于拉平的穩定狀態,通過拉平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下嘴唇厚度,實現對最終顫音效果和持續長度的控制。第三,顫音技巧的使用需要保證演奏者口腔始終處于放松狀態,因此,演奏者還需要在口腔肌肉訓練過程中調整好嘴角的弧度和緊收程度,同時考慮嘴角與嘴唇、舌頭的協調配合,使雙簧管所發出的顫音更具有彈性和靈動性。第四,演奏者的嘴唇會在吹奏雙簧管顫音的過程中承受一定壓力,影響下頜動作的穩定程度,基于此,演奏者需在顫音技巧的應用過程中,不斷根據當前雙簧管所發出的音色調整好口腔形態、氣速、氣量,控制好下頜骨在垂直方向上的運動速度,削弱唇部收緊壓力對下頜骨的影響2
2.氣息控制技巧
雙簧管顫音的塑造還與演奏者所采用的呼吸方式和氣息控制技巧有關。演奏者在雙簧管吹奏過程中,需根據演奏需要合理調動腹部肌肉,使用胸腹式呼吸法來實現對氣息的調整與控制,腹部肌肉會在吸氣狀態下保持持續放松狀態,并隨著吸氣的不斷進行,出現向外擴張的趨勢,而橫膈膜會隨著腹部的向外擴張而逐漸下降,在腹部肌肉運動的壓力下,演奏者會為顫音技巧的應用提供穩定持續的氣息支持,以保證雙簧管顫音的實際演奏效果。
演奏者在日常能力訓練過程中,需加強胸腹式呼吸法和氣息控制能力,全面調動呼吸器官的能動作用,利用哨片實現顫音吹奏呼吸穩定性,具體氣息控制訓練要點如下:一方面,演奏者可以以一分鐘為單個訓練周期,按照一定節奏頻率使用,哨片進行雙簧管中音的演奏。經過多次循環中音吹奏訓練以后,演奏者可以實現對腹部肌肉的伸展控制,由此調整橫膈膜的振幅與其在吹奏和呼吸過程中的實際運動頻率,以實現對雙簧管演奏音色的調整和氣息的有效把控。另一方面,演奏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循環中音吹奏訓練后,可適當提升哨片吹奏的節奏頻率,橫膈膜振動幅度和運動頻率會隨著中音吹奏節奏頻率的提升而不斷下降,實現雙簧管顫音吹奏。同時,演奏者還需配合橫膈膜的振動次數,控制好下頜骨的下拉運動狀態,盡可能結合口腔動作控制和氣息控制,避免因橫膈膜顫動幅度過大而導致的雙簧管音調不準問題。
除此之外,演奏者在吹奏雙簧管時,既要考慮顫音的長度和音色,又要考慮樂隊內其他樂器和演奏者的有效配合,杜絕因顫音過于突兀而導致聽眾聽感下降。
3.手指技巧
手指技巧在雙簧管顫音演奏中的應用,主要是根據表演曲目和雙簧管演奏標準,規范控制手指做出正確敲擊指令,以完成顫音演奏的一種技巧手段。演奏者需要結合嘴唇吹奏技巧和氣息控制技巧,根據所需要的顫音效果,正確使用手指顫音技巧,加強與聽眾之間的情感共鳴,保證該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能夠通過演奏者的演奏正確傳遞給聽眾。
(二)雙簧管調音
要想在樂隊及室內樂場景下,確保演奏曲目的節奏準確與音色恰當,演奏者需要在演奏前做好雙簧管的調音工作。
由于雙簧管是利用其簧片的振動來實現發聲的,因此需要通過調整雙簧管空氣柱的實際長度來保證簧片振動頻率和雙簧管音色的變化。另外,管弦樂隊在實際演奏過程中,將雙簧管作為樂隊演奏的基礎標準音,因此在全面掌握當前管弦樂隊演奏調性的基礎上,有效提升雙簧管演奏的音準和精確度。演奏者還需在雙簧管調音過程中,考慮雙簧管與其他樂器的音量平衡問題,既要保證雙簧管標準音無誤,又要保證雙簧管演奏音色與表演曲目之間能夠實現高度契合[3]。
相較于低音部分和中音部分來說,雙簧管的高音部分在實際演奏過程中更具復雜性和特殊性,除了通過前期調音或更換簧片等方法,完全掌握雙簧管演奏精確度以外,演奏者還需在日常學習與訓練生活中不斷提升自身音樂素養和演奏技巧,加強對雙簧管高音部分的演奏練習,確保雙簧管演奏音準能夠始終在表演過程中保持穩定狀態。
(三)嘴唇含哨
演奏者需根據自身面部肌肉和口腔形態,調整好雙簧管演奏時的嘴唇含哨方式,除了要按照雙簧管演奏的基本要求調整下巴和牙齒的姿勢以外,還需不斷調整嘴唇和舌頭,根據所吹奏音符的不同完成嘴唇含哨動作。比如,若需要使用雙簧管演奏長音,則需保證哨片頂部能夠與舌尖至少 0.5cm 的位置相接觸,然后及時使二者分離,并向其中吹氣,同時控制好嘴唇的力度,保證哨片所承受的氣壓能夠使其發出長音。
(四)吐音發音調整
雙簧管的吐音發音方式主要包括單吐和雙吐兩種。演奏者需要將舌尖卷起,保證舌尖能夠與哨片根部輕輕接觸,迅速離開的同時,使哨片能夠在氣流作用下發出清晰的聲音。在實際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需根據表演曲目的節奏來調整卷舌的狀態和舌尖的動作,保持氣息的穩定和均勻,同時控制好身體和口腔肌肉,以增強雙簧管演奏吐音發音方式對不同音樂作品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保證音樂曲目演奏的流暢程度。
(五)含哨法及呼吸方式
在使用含哨法進行雙簧管演奏時,演奏者需要控制好下巴及整個口腔的姿勢。其中,下巴需要以水平方向,向下拉平,嘴唇微抿,按照牙齒方向向里做出吸入的動作,保證上唇與下唇的對稱。將哨片頂部的 0.5~0.6cm 部分含入口中,保證簧片振動的靈活性,根據吹奏需要,靈活控制舌頭在口腔內部的行動和狀態,將氣息均勻地輸送到雙簧片之間的窄孔內,使簧片能夠在正常振動的情況下產生更加明亮的音色。
在呼吸方式的調整與選擇上,演奏者需要根據含哨特點,選擇合適的呼吸方式。具體來說,將哨片含入口中,調整好上唇與下唇的力度和方向,保證上唇與下唇的對稱狀態,稍微向口腔內部收緊,在完成一次吹奏后,微微張開雙唇,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一次呼吸,調整口型,保持演奏的穩定,不間斷吹出更為明亮清晰的音符,展現出音樂作品的獨特魅力。
(六)聽從指揮指示
除了雙簧管等樂器的自身性能以及演奏者的能力水平以外,樂隊指揮的工作能力也會影響整體演奏水平。為保證演奏者能夠在樂隊及室內樂場景下,完成對表演曲目的全面把控,實現雙簧管與其他樂器的精準配合和聲音塑造,應不斷強化樂隊指揮在實際演奏過程中的引領與指導作用,雙簧管演奏者則應根據當前曲目的進行狀態,聽從樂隊指揮的指引,實現對演奏技巧、哨片硬度、呼吸方式等多方面的實時調整,保證音樂作品能夠完美呈現給聽眾,使得在不同階段的演奏與聲音塑造,均能符合所表演曲目的內涵與精神價值。
四、雙簧管在樂隊及室內樂場景下的演奏平衡
(一)演奏中心位置
大多數管弦樂隊在實際演奏過程中,均會將雙簧管放置在整場演奏的核心位置上,通常情況下,雙簧管會以獨奏形式完成對音樂作品高音部分或核心部分的演奏,在統領演奏基調的同時,為樂隊內其他樂器的演奏指明方向。
相較于其他樂器在音樂演奏中的輔助角色定位來說,雙簧管在進行作品主旋律演奏時,能夠利用其獨特的音色音準和強大表現力,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主要負責演奏音樂作品的高音片段和其他關鍵片段的標準音。在與其他樂器的協調配合下,雙簧管能夠增強高音區的聲音明亮度,以及整體管弦樂隊的演奏感染力。但需要注意的是,雙簧管在部分低音區和弱音的演奏中存在一定障礙,相較于高音區演奏來說,低音區吹奏聲音清晰度不夠、音色緊張的問題較為明顯,會影響整體演奏效果,因此,在音樂作品演奏編排過程中,通常會將低音區和弱音演奏任務分擔給管弦樂隊中的其他樂器的演奏者負責4。
(二)樂隊和聲
雙簧管音色豐富性能夠使樂隊在和聲演奏過程中所呈現的音色更加飽滿立體,在多種不同樂器的調和作用下,展現出音樂作品所蘊含的民族風格和旋律特色。比如,我國經典音樂曲目《瑤族舞曲》在實際演奏過程中,雙簧管以五聲民族調式打造具有中國傳統民族風格的樂曲旋律。與中國經典音樂曲自不同,西方音樂作品更喜歡在演奏中強調三音的作用,以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為例,雙簧管在開頭演奏中,主要采取半音階方式,在第三小節和第四小節的和聲演奏中,則使用主和屬和弦演奏方法,凸顯其在樂隊和聲和整體演奏中的特有音色和核心地位5]。
(三)雙簧管獨奏
要想實現雙簧管獨奏在樂隊級室內樂場景下的演奏平衡,演奏者需要基于音樂作品的內容和主題,確定好整個音樂作品的演奏重難點,構建弦樂振音場景,奠定好獨奏旋律基調,根據譜面指示和作品獨奏段的節奏與音符,嚴格把控不同樂句之間的強弱變化和情感波動,強化氣息控制。必要時還可結合當前作品演奏音高的升降特點,適當調整演奏狀態,杜絕因長時間持續演奏而造成的口腔肌肉或手指動作緊張,保證雙簧管演奏音準,提高演奏作品的情緒感染力與情感飽和度,增強樂隊演出的流暢性和完整性。
(四)聲部平衡
在樂隊和室內樂場景下,雙簧管演奏者需要保證雙簧管能夠在音量與音色上與其他樂器和聲部達成協調平衡狀態。特別是對于第一雙簧管演奏者來說,須在聽從指揮的指示下,突出自己在獨奏片段中的音色特點,牢牢掌握其在整場演奏的核心位置,既要保證演奏曲目的清晰準確,又要控制好音色的明亮度和有力性。第二雙簧管演奏者需要根據音樂作品的實際演奏需要和第一雙簧管演奏者的演奏情況,精準把控演奏音準,通過調整呼吸節奏、控制吹奏頻率、調節音量大小等方法保證各聲部音色的相互契合,在多樂器和多聲部演奏中凸顯出雙簧管的特有音色,為該作品增添豐富的色彩和層次,在室內樂場景下營造一種和諧的音樂氛圍。
五、結束語
聲音塑造與平衡演奏策略的有效應用,能夠有效提升雙簧管在樂隊及室內樂場景下的音樂表現力,演奏者應不斷加強對雙簧管演奏藝術特征的了解,基于自身實際演奏水平,開展針對雙簧管的演奏技巧訓練和呼吸方法訓練,同時,需要在演奏中注意雙簧管與其他樂器之間的音色融合程度,不斷提高自身演奏清晰度和節奏感,以更具多樣性和豐富性的音色使觀眾在欣賞中體驗到表演曲目內在情緒的變化,為觀眾提供高質量的精神服務產品
參考文獻:
[1]段練.雙簧管演奏中的顫音技巧與應用[J].藝術家,2025,(03):47-49.
[2]劉勇.雙簧管在交響樂團中的獨特地位與傳承[J].黑龍江畫報,2025,(04):3-4.
[3]劉瑞.雙簧管演奏中的呼吸方法與氣息運用[J].黃河之聲,2025,(03):212-215.
[4]尹鵬翰.交響樂隊中雙簧管演奏的位置與重要性[J].當代音樂,2025,(02):190-192.
[5]楊光.淺談雙簧管指鍵的發展及指鍵結構與演奏的關系[J].明日風尚,2024,(22):34-36.
(責任編輯:趙靜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