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鑒作為基礎性文化信息載體,具有重要的公共服務價值,但在當前文化治理體系構建過程中,其公共性、服務性與社會性功能尚未充分發揮。本文立足于文化治理視域,分析年鑒在職能定位、內容設置、傳播機制和反饋系統等方面存在的適配不足問題,指出年鑒編纂服務對象模糊、服務內容與文化治理需求脫節、傳播形式滯后及服務反饋機制缺失等現實困境。為有效提升年鑒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支撐能力,文章提出功能重塑、內容優化、傳播創新與平臺數字化建設四個維度的拓展路徑,重點強調明確年鑒在地方文化治理中的職能定位,推進年鑒內容向社會化、治理化轉型,建設多元參與的編纂機制,以及發展數字平臺和智能服務功能以增強互動性和響應能力。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年鑒作為集資料性、信息性與史料性于一體的重要文化產品,正面臨功能轉型與服務拓展的現實壓力。《“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社會化發展,這為年鑒編纂的功能拓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年鑒作為地方文化治理中重要的信息工具,長期存在服務定位單一、內容體系封閉、用戶覆蓋有限等問題,難以滿足新時代文化治理對公共文化產品公共性、服務性和社會性的系統要求。當前,年鑒如何主動對接基層文化治理與公共服務需求,拓展信息服務能力,提升在地方文化治理格局中的功能效能,已成為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年鑒公共服務功能拓展的目標重塑
(一)強化年鑒的公共文化產品屬性
年鑒天然具備公共文化產品的基本屬性,但長期以來受限于以“存史、資政、育人”為主的傳統功能定位,年鑒內容編排和服務設計更偏向資料保存和政府內部使用,公共文化產品屬性不突出。面對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求,年鑒功能拓展的首要目標在于回歸公共文化產品的本質屬性,增強其公共性和文化性1]。一方面,應以公共文化服務對象為核心,提升年鑒內容體系的開放性和社會性,系統呈現與人民群眾、基層社會和公共事務密切相關的各類信息資源,補強公共文化、民生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的專題內容,為基層文化治理和社會公眾提供可感知、可使用的知識產品。另一方面,應注重年鑒的文化特性,強化年鑒在地方文化認同、公共記憶建構中的文化傳播功能,形成服務與文化、治理與認同相結合的公共文化產品體系。
(二)明確年鑒在地方文化治理中的功能定位
年鑒作為文化治理的重要信息工具,必須在功能拓展中明確其在地方文化治理體系中的職能角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社會化的背景下,年鑒不應僅作為信息資料的簡單集成,而應成為服務政府治理、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信息載體2。功能目標重塑要求年鑒在治理體系中的角色由“工具型資料”轉向“治理型信息產品”,賦予年鑒以支持地方治理、促進社會共治、服務基層群眾的治理功能。在地方文化治理體系中,年鑒應承擔政府公共文化決策參考、基層文化建設信息支撐、文化治理績效展示、社會公眾信息共享等多重職能。年鑒要主動融人基層治理與社會治理體系,成為政府決策的基礎數據來源、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的信息保障。
(三)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年鑒公共服務體系
年鑒是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其服務功能的有效性依賴于編纂、使用,以及傳播和反饋等全過程中的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目標重塑的重要任務在于打破原有“政府主導-專家編纂-單向傳播”的封閉模式,建設“政府主導、行業參與、社會協同及用戶反饋”的公共服務體系,增強年鑒的協同治理屬性[3。在編纂機制上完善多元主體協同機制來建立由政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以及行業協會和基層治理組織等共同參與的年鑒編纂協作體系,引入社會專業力量提升年鑒內容的科學性、專業性和針對性,并拓寬年鑒內容來源渠道。年鑒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重視社會公眾的參與價值,搭建互動平臺、公開征集社會需求、邀請基層單位和群眾參與年鑒選題策劃和使用反饋等環節,進而推動年鑒公共服務從“單向供給”向“協同共建”轉變。
年鑒編纂公共服務功能拓展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功能定位不清與服務對象模糊
年鑒長期承載著存史、資政、育人的傳統功能,在制度設計和編纂實踐中大多延續政府主導下的行政化特征,公共服務屬性薄弱,難以滿足當下文化治理對公共信息產品多元化、社會化、共享化的要求。部分年鑒在編纂目標中片面強調資料性,忽視了面向基層治理和社會公眾的服務功能,導致年鑒在內容編排、信息組織和服務體系建設中缺乏清晰的功能定位。在實際操作中,部分年鑒僅被視為政府內部存檔或政務信息工具,難以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效銜接,年鑒用戶群體被默認為政府部門和專業研究者,忽視了社會公眾、企事業單位等潛在的服務對象群體[4服務對象模糊導致年鑒在內容選擇、呈現形式和傳播機制上普遍存在對接不足的問題,無法有效嵌入到文化治理和公共服務體系,年鑒公共服務功能拓展的目標缺乏基礎。
(二)服務內容與文化治理需求脫節
年鑒服務內容的結構設計與新時代文化治理對公共文化產品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部分年鑒仍沿用“部門條目式”編排模式,重資料、輕服務,重行政信息、輕社會信息,內容編排以各政府部門提供的資料為主,缺乏對公共文化建設、基層治理創新、民生保障、社會參與等文化治理重點領域的系統反映,導致年鑒內容的公共服務功能難以發揮5。部分地方年鑒在反映社會治理、公共文化、民生服務等方面內容時,僅呈現一般性成果,缺乏數據支撐、案例支撐、治理問題分析及對基層治理的有效服務信息,內容設計缺乏公共性和服務性。在實際編纂過程中,年鑒條目內容常常停留在事實羅列和行政資料堆積的層面,缺少治理導向、問題導向和群眾需求導向,無法為基層治理、文化服務、社會組織、公共決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支撐。
(三)傳播與服務機制滯后
年鑒在傳播方式和服務機制建設上普遍滯后于文化治理體系發展需要,年鑒服務缺乏現代傳播體系支撐,導致其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嚴重不足。受制于傳統出版思路,大多數地方年鑒仍以紙質出版為主,年鑒對基層社會和普通公眾的可及性不足。以《張家港年鑒》為例,2017年以前主要以紙質形式出版發行,社會公眾只能通過訂購或在部分公共圖書館閱覽獲取,年鑒信息傳播范圍局限于政府系統及少量專業讀者群體,普通社會公眾和基層單位難以便捷獲得和使用相關信息,嚴重制約了年鑒作為公共文化產品的公共性和服務性。即使部分地方年鑒開始建設數字年鑒、數據庫、網站等數字化產品,仍普遍存在功能單一、互動性弱、用戶體驗差、信息更新滯后等問題,缺乏與社會治理、基層文化服務需求的協同機制[]
(四)缺乏系統的服務反饋與評估機制
年鑒編纂過程中普遍存在缺乏系統的服務反饋與使用評估機制的問題,導致公共服務功能建設缺乏數據支持和用戶需求指引。在編纂體系中,多數地方年鑒仍停留在“編完即印、印完即用”的單向生產模式,缺乏對年鑒使用效果、用戶反饋、信息價值的系統性跟蹤和科學性評估,難以形成年鑒服務的質量改進和功能優化機制。南江縣地方志辦在編纂《南江年鑒(2023)》過程中,發現過往年度年鑒存在遺漏和錯誤內容,只能通過在新年度年鑒中設置“前鑒勘誤補遺”專欄進行補充和糾正。年鑒缺乏系統的讀者調查、需求征集、用戶反饋渠道,未能建立面向不同用戶群體的多維度使用評估機制,導致年鑒內容服務的適配性、實用性和針對性不足,難以實現公共服務效能的動態提升。
文化治理視域下年鑒編纂公共服務功能的拓展路徑
(一)明確年鑒公共服務職能的治理定位
在文化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年鑒的職能定位亟須突破以往存史、資政、內部使用的傳統框架,轉向面向基層治理、服務公共文化建設的治理型信息產品。年鑒作為基礎性公共文化信息產品,其職能應在文化治理體系內被重新建構,成為服務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支撐公共事務治理、滿足基層群眾信息需求的重要平臺。在新的治理環境下,公共文化服務呈現出對象多元、內容多樣、任務綜合的特征,年鑒必須從單一的資料匯編工具轉化為兼具政策解讀、公共信息供給、基層治理支撐、群眾文化服務等復合職能的治理型產品。
年鑒職能重塑應以文化治理目標為核心,將年鑒嵌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治理體系,在政府治理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層文化建設體系中承擔實質性的信息供給和治理輔助功能。應依據本地區治理需求,圍繞政府中心工作、地方發展戰略、基層社會治理、公共文化供給、公共服務宣傳、治理績效展示等重點內容,科學明確年鑒在文化治理中的職能定位。年鑒在功能定位上應面向黨委政府、基層治理單位、行業組織、社會公眾等多元服務對象,成為治理信息公開、治理經驗總結、治理成果宣傳、基層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撐工具。
綿陽市在《中國(綿陽)科技城年鑒》的建設過程中,主動將年鑒納人科技城建設和文化治理體系,確立了以科技城建設為核心的“ 1+4… 年鑒發展模式,圍繞重點功能區編纂4部配套年鑒。年鑒職能的治理定位不僅是編纂目標的調整,更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內在要求。治理定位明確后,年鑒可在結構設計、信息服務、傳播機制等方面有效嵌人地方治理網絡,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基層社會治理、民生服務保障等多重治理任務中,成為文化治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豐富年鑒內容供給以回應多元治理需求
在文化治理視域下,年鑒內容供給必須從單一的政務資料集成轉向多元化、治理化和社會化相結合的內容體系,滿足政府、社會組織、基層治理單位和公眾的多樣化信息需求。年鑒作為公共文化產品,應全面反映地方文化治理、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重點領域、關鍵任務和治理成效,服務多元治理主體的決策、管理和公共知情。年鑒內容建設應圍繞治理導向、服務導向和公共性導向,系統優化內容結構,補充文化建設、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治理相關信息。
慶陽市及所轄8縣(區)共計9本綜合年鑒完成編輯印刷,公開出版發行。

年鑒條目設計要滿足文化治理與公共服務需求,打破“部門條目匯總”的傳統框架,構建專題化、問題化和服務化的內容體系,重點圍繞文化治理領域的重點項目、制度建設、治理創新、民生服務,以及社會協同和公共參與等方面設計條目。內容編排在保持政務資料完整性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文化治理、社會治理和公共文化服務等專題類目,使年鑒內容更好地嵌人文化治理體系。年鑒內容來源渠道也應拓展,探索建立由政府、行業組織及高校科研機構等共同參與的供稿機制,以增強內容的公共性、服務性和專業性。《福建年鑒》在內容體系優化過程中,主動邀請高校專家和行業協會參與年鑒內容建設,圍繞文化遺產、古人類活動及茶業發展等專題增設條目,豐富了年鑒的文化內容和社會信息。
(三)健全年鑒公共服務的傳播與互動機制
年鑒公共服務功能的發揮離不開傳播機制和互動機制的建設,年鑒作為公共文化產品,應全面融人地方公共文化傳播體系,健全多層次、多渠道的年鑒信息傳播和互動機制,構建年鑒與社會公眾、基層治理主體的良性互動關系。年鑒傳播機制建設應圍繞文化治理目標,服務基層治理和公共文化建設需求,形成以紙質出版為基礎,數字化、網絡化傳播為主體,互動式服務為補充的傳播體系。
年鑒主動適配新媒體傳播環境以滿足基層社會和普通公眾的文化信息獲取習慣,建設年鑒數據庫、移動終端、掌上年鑒、數據可視化以及專題網站等多渠道傳播體系,增強年鑒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易用性。在實踐中,天津市地方志系統開發建設“掌上年鑒”微信小程序,建立移動端年鑒閱讀與服務平臺,有效拓寬年鑒的使用范圍和使用場景,進而提升年鑒在基層文化治理和公共服務中的傳播能力。陜西省地方志系統開展的“年鑒文化六進”活動,以年鑒作為公共文化產品主動嵌入基層公共文化空間,有效增強年鑒的社會可見度和群眾知曉度,為年鑒服務基層文化建設、治理宣傳和公共服務提供了新渠道。互動機制建設方面依托年鑒傳播平臺,構建用戶意見反饋、基層信息互動及用戶共建等功能,并建立起年鑒“使用-反饋一改進”的良性循環機制,以增強年鑒服務的互動性和用戶黏性。年鑒傳播與互動機制的完善將促進年鑒融入基層文化治理體系,拓展年鑒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從而增強年鑒對基層社會的服務能力。
(四)推進年鑒公共服務的數字化與智能化建設
為有效解決當前年鑒編纂過程中存在的反饋匱乏與服務評估機制缺失問題,必須以智能化數字平臺建設為核心,推動年鑒從“單向供給”向“動態交互”轉型。數字平臺不僅是年鑒傳播的技術載體,更應成為用戶反饋、服務評估、內容共建等功能的綜合樞紐,強化年鑒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系統性與適應性。構建集信息發布、用戶管理、數據采集、意見反饋、內容更新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年鑒數字服務平臺。該平臺應具備數據動態更新、多終端適配、內容精準推送、使用行為分析等智能功能,通過嵌入式數據監測系統,實時追蹤年鑒條目的訪問頻率、用戶類型、熱門內容等關鍵指標,形成服務效能評估的基礎數據。開設多元化反饋通道,引導年鑒用戶參與內容評價、需求提報、功能建議等互動環節,形成“用戶-平臺-編纂機構”之間的閉環式反饋系統。
通過問卷調查、用戶評價、留言討論、使用體驗打分等方式獲取真實使用反饋,為年鑒內容優化與結構調整提供數據支持。借鑒“用戶畫像”理念,建立典型用戶使用檔案,精準識別政府、社會組織、基層單位及公眾等不同群體的服務偏好,提升年鑒內容的適配性與針對性。探索年鑒績效評估機制,制定涵蓋內容更新頻率、用戶活躍度、訪問轉化率、反饋處理效率等指標的年鑒服務績效體系,實現服務質量的量化管理。平臺可設立年度使用評估報告,定期公布年鑒使用情況和優化成果,增強年鑒服務的透明性與公信力。
通過數字平臺的智能化、系統化建設,年鑒編纂工作不僅能實現信息發布的廣覆蓋,還能構建高效的用戶參與服務反饋機制,從而持續提升年鑒在文化治理體系中的服務能力與治理價值。
結語
年鑒公共服務功能拓展與文化治理體系建設的協同融合,現已成為新時代年鑒編纂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在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年鑒是地方重要的文化信息產品,亟須實現由傳統資料性工具向公共治理信息平臺的轉型。年鑒職能定位不清、服務供給不足、傳播機制滯后以及反饋體系缺失等問題制約公共服務效能的發揮,隨著文化治理體系持續完善與數字化治理水平的提升,年鑒在公共文化產品體系中承擔更加突出的治理支撐和公共服務職能,成為連接政府、社會與基層治理的重要信息紐帶,為文化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信息保障和服務支撐。
參考文獻
[1]付莉.地方綜合年鑒社會部類編纂探析[J].中國年鑒研究,2024(2):25-32,78.
[2]朱東風,孫仿,秧新明.推動廣西年鑒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新時代壯美廣西建設[J].廣西地方志,2023(S1):55-58.
[3]陳紅,劉伯偉.論地方綜合年鑒服務業內容框架設置[J].中國年鑒研究,2023(2):69-77,80.
[4]申崢崢,袁汝兵.科技年鑒資政參考作用發揮的制約因素及提升建議[J].科技智囊,2023(4):10-17.
[5]李光普.地方綜合年鑒編纂出版的經驗、困境與突破[J].新疆地方志,2023(1):28-30,37.
[6]余莉.關于行業年鑒編纂的幾點思考[J].史志學刊,2022(1):46-54.
作者簡介
秦旭冬青島年鑒社中級編輯,研究方向為史志編撰、年鑒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