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是推動社會公平、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本研究構建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綜合評價體系,旨在揭示中國教育區域差異的時空演化、結構特征及多維驅動機制。研究發現,中國省域教育發展呈現“東高西低”的梯度格局,且組內差異貢獻率持續高于
,凸顯區域內資源分配的結構性失衡;經濟梯度分化、政策執行效能差異、地理約束、制度路徑依賴與技術鴻溝的交互作用,共同固化了區域差異的剛性路徑。基于此,提出差異化資源配置、政策效能優化、技術適配賦能與制度協同創新的四維治理框架,力圖推動教育均衡從“總量補償”向“結構優化”轉型。研究為破解教育公平難題、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提供了動態監測工具與差異化政策路徑。
教育均衡是推動社會公平、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公平”,將教育均衡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然而,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國情,導致教育資源在空間配置上呈現顯著差異。東部沿海地區憑借經濟優勢,教育投人與質量遙遙領先,而中西部地區受限于財政能力與地理條件,仍面臨師資短缺、設施滯后等瓶頸;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村義務教育生均經費不足城市的一半,學前教育普惠性資源覆蓋率差距高達 30% 。這種區域間、城鄉間的教育失衡,不僅加劇了社會階層固化風險,更可能掣肘“共同富裕”自標的實現。在此背景下,科學測度教育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揭示其動態演變規律與深層成因,成為破解教育公平難題的關鍵切人點。
本研究以多時期、多維度的教育數據為支撐,構建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三階段的動態評估模型,旨在實現兩大核心目標:其一,通過熵權法、Dagum基尼系數分解等方法,系統揭示2012-2022年我國教育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特征及其時空演化規律;其二,結合經濟、政策、地理與技術因素,解析差異形成的多維驅動機制,進而提出因地施策、分階推進的差異化均衡路徑。
中國教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評價方法
本研究基于政策導向與文獻分析,構建覆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綜合評價體系,涵蓋教育機會、教育條件、教育公平、教育質量、教育滿意度五大維度,包含財政投人1、人力資源2、物質資源3-5、科研產出等核心指標,形成多層級評價體系(見表1)。
本研究采用多元化、多維度的教育數據體系,數據來源覆蓋2012-2022年①全國31個省份(含自治區、直轄市,不含港澳臺地區)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相關指標。基礎數據主要整合自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教育部《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以及各省教育廳發布的年度教育發展報告,涵蓋三大學段共27項核心指標。對于復合型指標,本文通過極差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差異,并引人多源數據交叉驗證,確保指標構建的科學性與橫向可比性。

本研究評價方法包括熵權法賦權、Dagum基尼系數分解和聚類分析。
熵權法賦權是為避免主觀賦權偏差,采用信息熵理論構建客觀權重體系。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影響;其次計算各指標的信息熵值,熵值越小表明指標離散程度越高,賦予更大權重;最終通過歸一化處理得到各級指標權重(如表1所示),加權求和生成各省份教育發展綜合得分(如表2所示)。該方法通過量化指標信息貢獻度,有效識別影響區域差異的關鍵維度。
Dagum基尼系數分解是為精準識別差異的結構性來源,采用Dagum基尼系數分解法,將總體差異分解為組內差異、組間差異和超變密度三部分7。其中,組內差異反映同一區域內省份間的資源分配不均,組間差異刻畫東、中、西部等區域板塊間的梯度差距,超變密度表征區域重疊分布的影響。通過動態分解(如表3所示),可明確差異的主導因素及其演變趨勢,為靶向施策提供依據。
聚類分析是基于教育發展綜合得分,采用K-means聚類算法對31個省份進行空間分異識別。首先確定最優聚類數為3類,即分為高、中、低發展水平;其次以歐氏距離為相似性度量,迭代優化聚類中心直至收斂;最終結合聚類結果(如表4所示),揭示了各省在教育發展水平上的空間分異特征,同時還為政策制定和資源分配提供了科學依據。

基于中國教育發展水平評價的區域差異動態評估
(一)中國教育區域差異的動態特征
1、綜合得分空間分異顯著
基于熵權法賦權的教育發展綜合得分顯示,2012-2022年間,我國省域教育水平呈現“東高西低”的梯度格局。北京、上海、江蘇等東部省份持續領跑,2022年得分分別達0.769、0.613與0.545;而貴州、廣西、云南等西部省份得分長期偏低,2022年僅為0.320、0.299與0.299。同時,區域間馬太效應凸顯,區域間差距雖有收斂,但東部憑借經濟優勢加速資源集聚;中西部雖整體得分提升,但增速滯后于東部。從時間變化趨勢來看,全國教育水平整體穩步提升,但區域差異仍然顯著。

2、組內差異主導總體差距
Dagum基尼系數分解表明,全國教育基尼系數從2012年的0.2125降至2022年的0.1381,但差異結構呈現“內部分化”特征。組內差異貢獻率始終高于 70% (組內差異貢獻率 Ω=GW/G ),表明同一區域內資源分配矛盾突出。東部地區內部層級分化顯著,北京、上海依托政策傾斜形成“教育高地”,而河北、海南因財政約東得分偏低;西部則呈現“雙峰分布”,西藏、陜西通過政策扶持躍升至中發展水平梯隊,貴州、甘肅等省份仍深陷基礎教育短缺與高教空心化困境。
2012-2022年間總基尼系數、組內基尼系數和組間基尼系數的變化趨勢,進一步驗證了差異的動態演變。其中,總基尼系數在2012年至2022年間呈現波動下降趨勢;組內基尼系數在這期間也呈下降態勢,反映出各地區內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狀況有所改善,地區內部差異縮小;組間基尼系數相對平穩,反映出東中西部等不同區域之間的教育發展梯度差距在這11年里雖有縮小趨勢,但始終存在且變化幅度不大,區域間的教育發展水平仍存在較為穩定的差異,不同區域的教育發展在整體上依舊保持著各自的特點和差距。
3、動態演進路徑依賴顯著
K-means聚類分析顯示,高發展區域長期集中于東部五省,其綜合得分在2019年后加速提升,形成“強者恒強”格局;中低發展區域集中于中西部,雖部分省份實現類別躍升,但超 60% 的西部省份始終未能突破低發展閾值,凸顯財政約束與政策執行低效導致的“低水平均衡陷阱”。
經過對比表明,東部地區教育水平持續領跑,截至2022年僅有東部地區中個別省份成為教育高水平發展省份;值得注意的是,西部省份內部差異顯著,如西藏、陜西得分明顯高于其他西部省份,也是西部省份中最早進人中發展水平梯隊的省份,凸顯“精準施策”的必要性。聚類結果驗證了區域發展的異質性,為差異化政策設計提供了實證依據。
(二)中國教育區域差異的多維解析
1、經濟梯度差異:資源稟賦與財政能力的約束
經濟基礎與教育投人高度相關,東部省份生均經費遠超中西部,且東部省份憑借經濟優勢持續擴大教育投入規模。經濟梯度差異進一步導致教育資源的“累積效應”:東部地區通過高薪吸引優質師資、建設智慧校園等形成“資源高地”,而中西部地區因財政能力有限,基礎教育“兜底”投入占比較高,擠壓了質量提升空間。

2、政策執行效能: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的張力
政策干預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區域差異,但執行效能的區域分化仍顯著。政策導向的非均衡激勵效應凸顯,“雙一流”政策強化東部高校科研集聚,其經費遠超中西部,加劇了高等教育資源的“極化集聚”。地方政策創新能力的差異進一步放天效果,江蘇省“縣管校聘”制度推動了教師跨校交流,而部分中西部省份因制度僵化導致教師跨校流動率較低,反映出政策落地過程中的適應性差距。
3、地理與人口結構:空間分異與資源利用效率的桎梏
地理條件與人口分布深刻制約教育資源的空間配置效率。高等教育資源在東部地區高度集中,形成“東密西疏”的格局,而西部地區受限于地形復雜與人口稀疏,學校服務范圍廣泛,設施維護成本顯著高于東部地區。人口流動進一步加劇資源錯配:中西部農村地區優質教師持續流失,尤其是高學歷教師占比居高不下,導致“優質資源外流一教育質量下滑-人口加速流失”的惡性循環。此外,少數民族聚居區因語言文化差異,雙語教師短缺問題長期存在,嚴重制約教育機會均等化。
4、技術賦能差距:數字化轉型中的新鴻溝
教育信息化本可成為彌合區域差距的重要工具,但數字資源分布不均催生了新的不平等。智慧教育平臺在東部地區廣泛普及,而西部農村學校覆蓋率明顯不足;東部教師數字素養普遍較高,而西部教師對技術的應用能力較弱,導致相同設備投入下教學效率差距顯著。此外,人工智能、天數據等新興技術在中西部多停留于形式化應用,與本地教育需求脫節,資源利用率遠低于東部地區,折射出技術賦能過程中的“適配性缺失”。
(三)中國教育區域差異的驅動機制
我國教育區域差異是經濟梯度、政策效能、地理約束與技術鴻溝交互作用的結果。東部通過資源累積形成“增長極”,中西部受制于財政能力與內生動力;政策執行中的“非均衡激勵”與地方適應性不足加劇分化;地理阻隔與人口流動導致資源錯配;技術賦能差距與制度路徑依賴則進一步固化差異格局。因此,教育均衡需突破總量補償邏輯,轉向結構優化治理。需構建差異化資源配置、政策效能提升、技術適配賦能與制度協同創新的四維框架,推動區域差異從被動緩解向主動適配轉型。
優化中國教育發展水平區域差異的路徑與策略
基于我國教育區域差異的梯度分化、內部分化、路徑依賴特征及其多維驅動機制,亟須構建精準施策、動態調控、多維協同的均衡策略體系。結合研究結論與政策實踐需求,提出以下實施路徑:
(一)構建差異化資源配置體系,破解“低水平均衡陷阱
1、分區域優化財政投入結構
高發展地區需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可設立“教育質量提升專項基金”,重點支持師資培訓、課程創新與數字化資源開發;建立跨省教育資源輸出機制,倡導雙一流高校對口支援中西部高校。
中低發展地區可實施基礎教育兜底工程,通過中央轉移支付補足生均經費缺口;在轉移支付中單列內生發展激勵資金,用于教師專業發展、校本課程開發等軟性投人,減少“重硬件輕質量”的投人偏差。
2、建立動態監測與彈性調整機制
基于本文構建的教育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按季度發布區域預警。當組內基尼系數持續高于0.15時,啟動差異干預;同時實行“財政投入與差異縮小績效掛鉤”機制,對連續三年教育均衡指數改善幅度大的省份,給予中央配套資金上浮的獎勵,反之扣減相應的常規轉移支付額度。
(二)強化政策執行效能,彌合“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的適配性缺口
1、完善區域協同政策工具箱
配置。優化高等教育政策區域平衡機制,鼓勵東部優質高校通過設立分校區、聯合研究院等形式深化對中西部的輻射帶動作用,逐步擴大中西部生源在招生計劃中的結構性占比,并強化科研項目合作的地方參與度,推動區域間教育資源由單向輸出向雙向互動轉型。
2、提升地方政策創新能力
設立省級教育政策創新實驗區,重點支持中西部探索適應性改革路徑。針對職業教育與鄉村教育短板,開發特色化治理模式;建立政策執行效能動態評估體系,將普惠性教育資源覆蓋率、流動人口子女入學保障率等核心指標納人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通過剛性約束與柔性激勵相結合,推動政策落地從粗放式推進向精細化實施轉變。
(三)推動技術賦能與制度革新,破解資源錯配與路徑依賴
1、以數字化轉型重構資源分配邏輯
建設國家級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開發智能診斷與資源適配系統,針對低發展區域教育薄弱環節生成定制化解決方案。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構建虛擬教研共同體,突破地理限制,實現優質師資與課程的跨區域共享。建立開放型數字教育資源交易機制,鼓勵東部教育資源優勢地區向中西部輸出精品課程與教學范式,并通過政策杠桿激發資源供給主體的積極性。
2、深化教育治理制度改革
推行跨省教育協作區制度,構建師資共享機制與聯合教研體系,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在協作單元內的動態流動與高效推進以省級統籌為核心的教育財政體制改革,在人口流動頻繁地區試點教育公共服務可攜帶機制,保障隨遷子女教育權益的連續性。構建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體系,將設施維護成本、師資產出效能等納人考核范疇,對資源利用率持續偏低的地區實施存量優化與增量管控的雙重約束,倒逼資源配置從規模擴張向效益提升轉型。
(四)完善法治保障與社會參與機制,筑牢均衡發展制度根基
1、加快教育均衡立法進程
制定《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法》,明確各級政府教育投人責任與資源分配標準,建立生均經費底線保障與動態調整機制。設立教育公平司法救濟專項通道,優先受理中西部及農村地區教育資源分配爭議案件,通過法律手段維護弱勢群體的教育權益。
2、激發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活力
創設教育公益信托基金,引導企業與社會資本定向支持中西部STEM教育創新、教師住房保障等關鍵領域。實施“銀齡教師支援計劃”,完善東部優質退休教師赴中西部支教的激勵機制,重點填補少數民族地區雙語師資與偏遠地區學科教師的結構性缺口,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補充”的協同治理格局。
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基于多時期、多維度的教育數據,系統揭示了中國教育區域差異的動態特征與驅動機制。研究發現,省域教育發展長期呈現“東高西低”的梯度格局,組內差異貢獻率超70% ,凸顯同一區域內資源分配的結構性矛盾;東部通過經濟優勢形成“增長極”,而中西部受制于財政約束與內生動力不足,區域間絕對差距未見顯著收斂。差異成因具有多維復合性:經濟梯度、政策執行效能、地理約束與技術鴻溝交互作用,疊加制度路徑依賴,共同固化了區域分異格局。研究進一步表明,單純依賴總量補償難以破解深層矛盾,需構建“差異化資源配置-政策效能提升-技術適配賦能一制度協同創新”的四維治理框架,推動教育均衡從被動補償向結構優化轉型。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數據時效性上,未能涵蓋“雙減”政策全面實施后的動態變化;指標覆蓋上,對在線教育、職業教育等新興領域刻畫不足;方法論上,可引人空間面板模型或機器學習算法,以捕捉差異演化的非線性特征與時空交互效應;技術賦能層面,需探索適配西部地理特征與民族文化需求的智慧教育模式,避免技術推廣的形式化傾向。未來研究應融合多學科視角,強化政策設計與實證分析的互動反饋,同時關注全球化、人口結構變遷等宏觀變量對教育公平的潛在影響。唯有通過持續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方能破解教育均衡難題,為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提供科學支撐。
注釋
① 數據說明:本文中國教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中27個三級指標的基礎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統計年鑒》和《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部分數據經計算所得。因載有2023年數據的上述部分統計年鑒尚未出版,故數據截止至2022年。
參考文獻
[1]蔡迎旗,張春艷.我國學前教育發展水平測度、區域差異及動態演進[J].教育與經濟,2023(6):11-20,30.
[2]段從宇,遲景明.內涵、指標及測度:中國區域高等教育資源水平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8):36-42.
[3]楊田,徐瑩瑩,王海英.從“結果變化”到“機制優化”:我國省域學前教育資源配置及優化研究—一基于2013—2020年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24(2):36-46.
[4]張學敏,趙國棟.我國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時空格局與演化一一基于2003—2018年省域面板數據的供給側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6):59-77.
[5]蔡文伯,甘雪巖.耦合協調與區域差異:基礎教育資源配置與新型城鎮化的時空演變[J].當代教育論壇,2021(2):1-9.
[6]潘興俠,徐媛媛,趙燁.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區域差異、空間效應及影響因素[J].教育學術月刊,2020(11):9-18.
[7]劉精明.教育擴張與分布型教育不平等一一復合教育基尼系數的演化性質及其檢驗[J].社會學研究,2023(1):68-95,227-228.
[8]黃榕,丁曉昌.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7):100-113.
作者簡介
孫小萌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