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要引導青年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大學階段是青年大學生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之間的中轉站,這一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中,參與形式多樣的志愿活動愈來愈成為學生校園生活,特別是校外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2志愿活動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參與活動,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一方面,大學生在志愿活動中獲得的經驗能夠提升大學生對自我能力的肯定,幫助大學生構建積極的自我認知體系,提高自我效能感,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品質和價值觀;3另一方面,大學生能夠通過志愿活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尊重、體諒和理解他人。4更重要的是,通過在志愿活動中幫助他人,大學生能夠進一步認同幫扶行動的意義,提高自己的公眾服務動機和社會責任感。5然而,功不在戾,但求永恒。大學生個人心理品質的提升、同理心的形成和社會責任感的建立,都不是單次志愿活動的結果,而是持續性參與活動帶來的改變。不少大學生志愿者初期參與志愿活動的積極性很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積極性不斷銳減,到后期甚至不再參與活動。
因此,本文旨在探索大學生持續參與志愿活動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進一步提出引導大學生持續參與志愿活動的對策。
一、研究設計
(-) 理論依據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德西(EdwardL.Deci)和瑞安(Richard M.Ryan)在20世紀
80年代提出的一種動機理論。自我動機理論的主要觀點包括:自我決定是個體做出自由選擇和行動的一種能力,它基于個體對個人需求和環境信息的充分認識。人是積極的生物體,心理具有成長和發展的潛力,可以指引個體參與他們感興趣的、有助于才能發展的行動。個體動機可以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其中,內在動機由人們對活動本身的興趣所推動;外在動機取決于個體對行為和預期結果關系的感知。[9]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并結合國內外已有的關于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文獻,可以暫時將影響大學生志愿者持續參與志愿活動的因素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內部因素包括志愿者和志愿組織兩方面,外部因素主要是外界的認可與支持。據此,本文得出理論框架,詳見圖1。
圖1理論框架
(二)研究對象
本文以持續參與志愿活動一年以上的大學生志愿者為研究對象,為了使研究更具針對性和代表性,本文分別選擇大四2人,大三1人,大二2人,共5人為訪談對象。筆者為湖北省S大學的校友,對S大學的校園環境、學生群體以及志愿服務組織情況較為熟悉,且考慮到研究過程中時間和金錢成本等因素,因此,最終選擇的受訪者皆為S大學的學生。S大學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擁有豐富的學生社團和多樣化的志愿服務項目,大學生志愿者群體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能夠為本文提供豐富的素材和多樣的視角,受訪者的基本信息詳見表 1
表1受訪者基本信息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訪談法,旨在挖掘研究對象的深層次觀點,理解復雜現象。第一步,基于理論框架設計采訪提綱,提綱共包含12個問題;第二步,在說明訪談意圖的前提下邀約訪談對象;第三步,確定訪談對象,并約定訪談時間;第四步,進行線上視頻訪談,并在征求訪談對象的同意后,對訪談過程進行錄音;第五步,訪談結束后,對訪談文本進行整理分析,并書寫研究報告。
(四)研究倫理
在確認采訪對象之前,筆者明確清晰地告知受邀對象研究的目的和內容。在正式訪談前,筆者給被訪者線上發送訪談提綱。在正式訪談中,筆者承諾對研究對象的信息全程保密,且受訪者有權隨時中止訪談。在整理和分析訪談文本時,筆者對人物和必要地點采用了化名處理。
(五)研究可靠性
筆者與研究對象為校友,且一起參加過志愿活動,雙方建立了比較親密的關系。因此,研究對象對筆者比較信任,有助于增強研究的真實性,便于挖掘更有深度的內容。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采用多種方式保證效度,包括采用騰訊會議的實時轉寫功能進行轉寫。隨后,在整理過程中進行校對,力求保證原始訪談材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在對訪談資料進行分析時,筆者盡力從受訪者的立場分析其話語,并采用觀察法和訪談法相結合的方式對訪談內容進行檢驗。文本整理分析結束后,筆者將研究發現反饋給受訪者,受訪者表示認同研究結論。
二、研究發現
(-) 志愿者因素
1.擁有積極個性品質的大學生更愿意持續參與志愿活動
當筆者讓訪談對象列舉自己的優點時,5位對象都傾向于展示自己所擁有的一些積極的個性品質。其中,“樂觀開朗”“細心嚴謹”\"認真”“耐心”“友善”“主動”等詞匯在他們的自我評價中高頻出現。當進一步詢問他們為什么想要持續參與某項志愿活動時,小帥表示“自己想要去做一些事情”,魏魏認為“年輕人應該為社會做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小柯表示“是出于奉獻精神”。結合“大五人格理論”可知,具有較高程度的宜人性、盡責性、外向性、開放性的大學生更有可能持續參與志愿活動。
2.時間精力是大學生持續參與志愿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
貝塔表示,她大一的時候課程較少,參與志愿活動的機會較多。后來她加入了學生會,學生會事務繁忙,加之學業也日益繁重,因此,參與志愿活動的機會就少了許多。
大一時,茄子每周會參加打掃學校“責任田”的志愿活動。因為時間原因,大二時,他參與活動的次數減半。到了大三這一年,他再也沒有時間參與“責任田”的活動。茄子指出:“‘責任田’的活動在每周四,大一時,我們每周四的下午是沒有課的,我就有空閑時間去參與活動。大二時,周四下午課多了,我參與‘責任田’的時間就少了。大三的周四下午都有考試,我也就沒有時間再去了。”
從貝塔和茄子的訪談可以看出,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持續性受到其各自時間和精力的影響。大學生在大一時,由于課程較少,更有時間參與志愿活動。
3.心理需求的滿足是大學生持續參與志愿活動的激勵因素
茄子、魏魏和小柯在采訪中提到,他們愿意持續參與志愿活動是因為他們能夠在活動中獲得參與感和成就感。
茄子:“打掃‘責任田’的時候,我一直在埋頭苦干,到處打掃衛生,很有參與感。看到學校因為自己的打掃變得干凈整潔,也很有成就感。”
魏魏:“志愿活動雖然只是做一些微小的事情,如做手工、打掃衛生、陪老人聊天,但它是根據老人的實際需求開展的,能夠滿足老人的實際需求。活動有組織、有計劃,會讓參與其中的自己有成就感。”
小柯:“我在活動中負責讓大家吃飽飯,感覺自己的工作挺重要的,因為志愿者只有吃飽了才會更有力氣、心情也更加愉悅地參與志愿活動。”
4.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持續參與志愿活動的情感紐帶
采訪對象都認為與志愿者伙伴和志愿對象建立的良好關系會促使自己想要跟他們保持聯系,從而持續參與志愿活動。
小柯:“我跟活動中的小伙伴的關系非常好,我們之間建立了很深的羈絆,成為很好的朋友。”
貝塔:“我特別喜歡小孩子,看到他們就很開心,想要更多地了解他們的世界。”
小帥:“我跟村里的爺爺奶奶關系很好,有事去不了村子的時候,也會通過網絡電話跟他們聯系。”
5.自我提升是影響大學生持續參與志愿活動的關鍵因素
訪談對象在談起自己參與志愿活動的收獲時,都認為自己通過志愿活動提升了認知和能力。
小柯:“通過參與志愿活動,我的性格從內斂逐漸變得開朗,還學到了很多生活方面的知識。”
小帥:“多次參與及組織志愿活動后,自己更有勇氣去面對一些事情,也有了一定的組織經驗和組織能力。”
茄子:“我高中和大學都是在外省讀書,對家鄉的情況本來很陌生。但通過‘返家鄉’的志愿活動,自己對家鄉更加了解了,也為家鄉這些年的發展感到開心。”
(二)志愿組織因素
1.有序的活動安排是志愿活動持續開展的筋骨
能夠吸引志愿者持續參與的活動在活動安排上一定是有序的,這類活動不僅在活動開始前會有周密詳細的計劃、對志愿者進行活動相關內容的培訓,在實施過程中,也會充分考慮志愿者的經驗搭配與分工合作。
小帥:“活動前期,會有前輩們去村里了解爺爺奶奶的生活以及心理情況,再制定相關的活動。回到學校后,前輩們會給參加活動的志愿者進行培訓,讓志愿者清楚村里的情況、參加活動時的衣食住行以及注意事項等。”
茄子:“志愿者報名之后會參加一個培訓,會被培訓家鄉的發展以及務工信息。當大學生志愿者利用寒假在高鐵站幫助返鄉務工人員購票時,會向務工人員宣傳家鄉的發展情況,以促使他們留在家鄉工作。”
小柯:“我感覺我們每個人在里面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視的。每個人在活動中做著不同的事情,分擔著不同的職責。每個人在活動中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同時,也能理解其他人發揮的作用。”
2.真切的活動意義是志愿活動持續開展的靈魂
多數訪談者表示,那些單純為了學分或績點設置的志愿活動讓他們感覺沒有意義、浪費時間,參加一兩次之后便不再持續參與了。訪談者都認為,志愿活動最重要的是要有意義,具體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活動要帶來切實的改變;另一方面,活動要能幫助到他人。
小帥:“我希望通過我們志愿者的努力,能夠讓更多人了解這個群體(村里的老人),能夠讓大家不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去到村子里,給爺爺奶奶帶來快樂。”
貝塔:“‘凈灘’志愿活動能夠切實減少江邊污染,保護環境。”
(三)外界認可與支持
在外界的認可與支持方面,受訪者都表示,家人和朋友的看法不會對自己參與志愿活動造成影響,但學校對活動的態度會影響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幾位受訪者都談到,學校對活動的不認可是他們在志愿活動中遇到的最大阻礙。
小帥:“學校對于我們活動的了解度和認可度不高,同時,出于安全考慮,畢競我們是要去一個沒有學校管轄的地方,學校會擔心我們的安全,因此,不太支持我們進行活動宣傳,導致我們很難讓更多人持續了解我們的活動。”
魏魏:“學校對于志愿活動的活動形式和性質不了解,出于對學生的保護,禁止學生參與其中。受到阻礙后,我往往并不堅定。學校方面對參與活動的危害性的夸大以及自己對志愿活動的了解和肯定使我進退兩難。”
三、結束語
大學生志愿者是否持續參與志愿活動受內外部因素的交互影響。其中,內部因素包括志愿者和志愿組織兩個方面。
志愿者因素涵蓋志愿者的個性品質、時間精力、心理需求、人際關系、自我提升,志愿組織因素包括活動組織和活動意義。外部因素主要是學校的認可與支持。可見,大學生志愿者持續參與志愿活動是志愿者自身、志愿組織和學校三方合力的結果。
對于志愿者來說,要想通過參與志愿活動獲得提升,一方面,要協調好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盡可能多次參與志愿活動;另一方面,志愿者參與活動前要對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有所了解,考察該活動能否滿足自己的需求。
志愿組織要想讓志愿者長期參與活動,首先,在宣傳時,要以大一學生為重點宣傳對象;其次,在選擇大學生志愿者時,要選擇更具宜人性、盡責性、外向性和開放性的大學生;再次,在活動的組織安排上不僅要有序,注重經驗搭配和分工合作,還要讓志愿者收獲到參與感和成就感;最后,要保證活動具有成效,能夠帶來切實的改變和幫助。
學校應在對志愿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有所了解的情況下加強管理,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多志愿實踐的機會,鼓勵大學生志愿者積極鍛煉自己,造福社會。
參考文獻:
[1]楊源.“教育優先發展\"理念的鮮亮底色[J].中國高等教育,2021(08):19-21.
[2] 李湘萍,梁顯平.大學生志愿活動參與對其道德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9,17(06):63-69.
[3]彭立平.志愿服務參與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認同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2,30(05):1126-1129.
[4]胡平平,牛新春,汪衛平.志愿服務參與能培育大學生非認知能力嗎:基于追蹤調研和雙重差分技術的因果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24,22(02):54-63.
[5]趙琛徽,翟欣婷.大學生公共服務動機的提升路徑研究:基于道德認同和志愿服務經歷的作用[J].江西社會科學,2020,40(03):221-233.
[6]尚靖君,蔣云亮.我國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優化路徑[J].人民論壇,2020(35):84-86.
[7]岑華鋒.助力還是阻力:職稱評聘對高職教師專業發展動機的影響——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質性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23):59-64.
[8]劉海燕,閆榮雙,郭德俊.認知動機理論的新進展:自我決定論[J].心理科學,2003(06):1115-1116.
[9]郭華玲,王思遙,唐玉光.組織支持何以影響高校海歸教師的學術創新行為: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分析[J].現代大學教育,2024,40(05):92-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