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社區矯正工作進人了更加成熟和規范化的新階段。該法律不僅開創性地提出要保障矯正對象的人權和尊嚴,還將教育納入矯正體系的核心,為其提供了更多重返社會的機會。通過教育,矯正對象能夠拓展自身知識和技能,增強自我認知并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從而有效降低再犯風險。這一轉變意味著社區矯正工作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行為管理與監督,而是更側重于矯正對象的全面發展和社會融入(劉雙陽,2019)。與以往不同,現代的社區矯正體系致力于滿足矯正對象的個性化需求,推動其社會適應與積極轉變(費梅蘋、鄧泉洋,2020)。
盡管新法律框架為社區矯正工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面對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及犯罪行為對社會穩定的潛在影響,社區矯正對象在再社會化過程中依然面臨諸多復雜的挑戰。首先,社會對矯正對象的偏見和排斥,可能導致其在就業、社交等方面遇到更多的困難,從而影響其再社會化的效果(楊彩云,2022;Li,2015)。其次,矯正對象自身的內在心理障礙,如罪疚感,也是影響其再社會化的重要因素(喬梓淳等,2023)。這些外部和內部的挑戰,共同形成了社區矯正對象再社會化過程中的多維困境,因此,需要在實踐中得到更深人的探討與解決。雖然現有研究已關注社區矯正的管理與監督,并對教育矯正有所探索,但對矯正對象再社會化過程的多維性和復雜性尚未充分展開。特別是在新法律框架下,如何通過教育矯正促進矯正對象的有效社會融入并解決其中的多種困境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W市D區社區矯正中心為例,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聚焦社區矯正對象再社會化過程中的多維困境,探索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融入與轉變,并分析教育矯正體系如何有效應對其面臨的困境,進而幫助社區矯正對象有效融入社會并實現轉變。
二、文獻綜述
(一)再社會化的研究現狀
再社會化是指個體在遭遇新的社會環境挑戰時,通過學習、適應和改變行為方式重新融入社會的過程。作為社會學與心理學交匯的重要概念,再社會化不僅要求個體積累知識和技能,更涉及心理與情感層面的成長(曹迪、吳瑩,2023;劉慧萍、曹梅娟,2021)。這一過程通常發生在個體經歷重大生活變化或社會角色轉變時,例如犯罪人員回歸社會、再就業人員進人新的工作環境等。對于社區矯正對象而言,其往往面臨有效社會互動能力缺失或行為模式偏離主流社會規范的問題,這使得其再社會化過程更加復雜,也因此更為重要。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干(Durkheim,2013)曾對社會化進行了深入探討,強調社會是由多個相互關聯、和諧共生的元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個體間的凝聚力源自共同的價值觀與社會規范。根據涂爾干的觀點,社區矯正對象的再社會化不僅是個體對社會規范的適應,更是社會平衡與和諧的恢復路徑。然而,這一宏觀視角聚焦于社會結構和規范,未能充分考慮個體間日常互動對行為變化的影響,尤其是社區成員對矯正對象的態度轉變。
近年來,社會互動論的理論視角逐漸成為再社會化研究的重要補充。社會互動論,尤其是喬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的符號互動論強調個體在日常互動中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來塑造自我認同和行為模式(Goffman,1986)。符號互動論認為,個體在社會互動中扮演特定角色,通過與他人交換符號和意義,逐步形成社會身份和行為規范(Mead,1934)。這一理論提供了微觀視角,聚焦于個體如何在具體社會互動中調整自我認同和社會行為,從而實現再社會化。在社區矯正對象的再社會化過程中,符號互動論尤為重要。矯正對象常經歷角色沖突,如何通過社會互動逐步適應新社會角色是其成功再社會化的關鍵。通過與社區成員、矯正工作人員及家庭成員的互動,矯正對象能夠學習社會規范并內化為行為標準。與此同時,社區成員通過互動可逐漸打破對矯正對象的偏見和刻板印象,從而為其重新融入創造更積極的社會環境。因此,矯正對象通過與他人互動,不僅能適應社會規范,還能重塑社會角色,最終實現轉變。
(二)再社會化的影響因素研究
在再社會化過程中,社會因素在個體適應和重建社會角色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社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朋友及社區網絡等社會支持系統,它們為個體提供情感支持、資源和社會認同感,幫助個體更順利地適應社會變化(劉慧萍、曹梅娟,2021)。其中,家庭作為最基本的社會支持單位,通常被認為是個體再社會化的首要支持來源。家庭成員間的親密關系和相互理解為個體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情感基礎,幫助個體緩解面對新環境時的心理壓力,進而促進社會適應(Li,2017;Lutze etal.,2012)。研究還表明,家庭支持不僅在情感層面提供幫助,還能為個體提供物質資源,例如經濟援助或信息支持,這對其能否順利完成再社會化至關重要(Lutze et al.,2012)。與此同時,社區網絡在個體再社會化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社區網絡包括鄰里關系、志愿者組織及其他社會組織等,其所提供的更多是歸屬感和社會認同感(Li,2015)。通過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個體能夠接觸到廣泛的社會資源,減少孤立感,增強自我價值感,進而提高再社會化的成功率(Cohenamp;Wills,1985)。
其次,心理彈性是另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指個體在遭遇逆境或社會轉型時,通過積極心理調適,迅速恢復并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具備高心理彈性的個體能更有效地應對轉變期間的壓力和不確定性,展現出更強的適應能力,順利融入新的社會環境(Comnoramp;Davidson,2003)。相較之下,低心理彈性的個體在面臨壓力時易感沮喪或無力,可能導致適應過程的滯后。除心理彈性外,個體對壓力的感知及其應對策略在再社會化過程中也具有重要意義。如何理解和評估所面臨的壓力,會直接影響個體選擇的應對方式及其效果。壓力感知理論表明,個體對壓力的認識和情境的評估會影響其應對措施(Lazarusamp;Folkman,1984)。例如,正確識別并正面看待壓力能幫助個體通過尋求社會支持、調整心態、采用放松技巧等方式減輕壓力,從而促進順利的社會適應(Connoramp;Davidson,2003)。因此,在再社會化過程中,個體不僅需要高心理彈性,還應具備適當的壓力感知和應對能力,以更好地應對環境的變化。
(三)研究述評
當前研究在個人層面的再社會化問題(如心理重建、社會技能培訓、就業支持、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以及個性化矯正方案)已取得顯著進展。然而,對社會和個人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仍顯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社區矯正對象再社會化過程的全面分析(馮佳琪,2018)。進一步地,針對社區矯正對象自身再社會化過程的具體分析相對較少,可能導致矯正措施在實際應用中無法有效覆蓋其多元需求(丁玉祥、袁峰,2023)。此外,現有研究多聚焦于制度性和政策性的理論分析,缺乏從矯正對象自身角度出發的實證研究。這種缺失使得評估不同矯正措施的實際效果不夠準確,從而影響了研究結論的實用性和可信度(高梅書,2012)。基于此,本研究致力于深入探討社區矯正對象在重返社會過程中所面臨的復雜難題與挑戰,并分析影響其再社會化的關鍵因素,以期為教育矯正體系下的社區矯正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同時引入創新思路和方法,以促進社區矯正工作的有效性和創新性。從理論層面看,本研究的重要意義在于將再社會化理論和社會互動論應用于社區矯正領域,對社區矯正對象的再社會化過程進行細致考察。這種理論的融合不僅拓寬了原有理論的應用范圍,還深化了對社區矯正對象再社會化過程的理解。此外,研究揭示了社區矯正過程中個體與社會融合、成功再社會化之間的內在聯系,為社區矯正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新視角和思考維度。在實踐層面上,本研究旨在幫助和引導社區矯正對象更好地融入社會,提出促進社區矯正服務質量和效能提升的實證建議,助推教育矯正體系的持續完善和社區治理的高質量發展。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D區作為W市的市轄區,在社會文化、經濟發展和政治體制等方面具有獨特性,其社區矯正模式和經驗對于探討社區矯正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本研究選取D區的社區矯正中心作為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據官方資料顯示,該矯正中心于2008年開展教育試點工作,2020 年依法成立了社區矯正委員會,并建立了社區矯正領導體制和多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截至2023年,共有111名社區矯正對象被正式登記在該中心的檔案中,其中97人緩刑,6人假釋,8人監外執行。
該中心的組織架構逐步完善,已構建覆蓋區、鎮街、村社三級的社區矯正工作網絡。通過依法設立的區級社區矯正委員會,中心加強了部門間的協同工作。其團隊由專職人員、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及民警組成,結構多樣。借助政府采購機制,中心引人了專業服務團隊,形成了心理矯正“防護屏障”。此外,中心高度重視檔案管理,為每位矯正對象建立了完整的心理矯治檔案,并采用“三階段”心理評估制度。對于需要深度心理干預的對象,中心提供了“一對一”的專業服務。
2023年6月至8月,研究團隊以志愿者身份參與該中心的矯正工作,細致觀察了社區矯正對象的性別和犯罪類型特征。通過初步相關性檢驗,發現犯罪類型與過往職業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具體而言,該中心男性矯正對象數量顯著高于女性。在犯罪類型方面,20至35歲年齡段中,妨礙社會管理秩序的違法行為占比最高,達到 53.1% ;35至50歲年齡段中,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妨礙社會管理秩序的犯罪者比例接近,分別為 33.3% 和 36.1% ;50至65歲年齡段中,上述兩類犯罪類型的比例分別為 37.5% 和 35% 。總體而言,妨礙社會管理秩序和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犯罪者是該社區矯正中心主要存在的矯正類型。
為進一步了解社區矯正對象的社會背景和特征,深入探索其可能面臨的就業困難和社會融入問題,研究團隊對該中心的社區矯正對象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犯罪類型與過往職業之間的相關性。效應量化分析結果顯示,兩者存在中度到強烈的關聯(Cramer's V=0.789 )。采石工人和職員這兩種職業與其犯罪類型之間存在顯著的一致性。這意味著,這兩類職業人群在犯罪行為上具有某種共同特征或傾向。基于此,本研究將重點挖掘采石工人和職員兩個職業群體在再社會化過程中面臨的具體困境和挑戰,以深入了解不同職業背景矯正對象的再社會化過程,為社區矯正工作提供更精準的依據和指導。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本研究采用參與式觀察、問卷調查和訪談法收集資料,通過對文本資料的編碼分析,以及對問卷數據的描述統計和回歸分析,系統探討社區矯正對象的再社會化過程,總結提煉再社會化過程中的挑戰、關鍵影響因素和應對策略。
首先,基于參與式觀察法的非結構性特點,本研究未提前設定對研究對象的先驗看法或印象。結合研究主題和目的,研究團隊作為“觀察者的參與者”(participant-as-observer)身份收集資料(風笑天,2009)。該方式使研究者能夠捕捉細微的細節和非言語信息,揭示社區矯正對象再社會化過程中的復雜動態和關鍵因素;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為深入分析提供堅實基礎。
其次,為全面探究社區矯正對象在再社會化過程中的生活狀況,研究團隊于2023年6月對該中心的個體進行了全面評估。評估采用兩種問卷工具:日常生活質量問卷和日常生活評估問卷。日常生活質量問卷旨在從多個維度了解個體的生活質量,包括家庭變故(自評家庭中重要事件頻率及影響)、重大生活事件(經歷的重大事件數量與感知影響)、心理彈性(應對壓力和逆境的能力)、壓力感知(個體對壓力事件的主觀感受)、生理健康狀況(自評生理健康狀況)、社會支持(個體獲得的情感與工具性支持)、就業競爭力(個體的就業情況、職業技能等)七個方面。日常生活評估問卷聚焦三個核心維度:不良人員接觸(與不良人員接觸的頻率)、受歧視感(個體感知到的社會歧視程度)、工作狀況(就業情況及收入水平)。2023年6月至8月問卷發放期間,研究團隊成功回收8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 79.28% 。隨后,研究團隊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和回歸分析,為后續定性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最后,在參與式觀察與定量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運用目的性抽樣法選取社區矯正對象開展深度訪談。樣本量以訪談資料飽和為原則,歷經9輪訪談后,研究團隊未獲取新的主題或深度信息,確認資料已達飽和狀態。9名訪談對象中,3名為采石工人,6名為職員。采石工人年齡為50—65歲,均為男性;職員年齡為20—35歲,包括2名男性和4名女性。這種跨年齡段和性別的選擇為本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數據來源,有助于深入分析不同群體的共性和差異。訪談對象的詳細性別、年齡、犯罪類型、矯正時長、過往和當前職業等信息可見表1。深度訪談旨在深入理解日常生活質量中的關鍵影響因素對社區矯正對象的再社會化與融人程度的具體作用,為新時代教育矯正體系下的社區矯正工作提供更精準和有效的建議。訪談主要采用半結構化訪談法,該方法允許研究者根據訪談對象的背景設計針對性的問題,并在訪談中靈活追問,以深入探索其真實想法和經歷(Combessie,
2007:1-2)。訪談主題主要圍繞日常生活中的挑戰以及關鍵影響因素展開。此外,本研究收集了社會組織的活動記錄表、參與式觀察表、矯正中心報告等經過批準公開使用的文獻資料,為研究提供更全面的視角和數據支持。在訪談和文本資料收集完成后,本研究采用主題分析法進行編碼分析(Braunamp;Clarke,2006),提取文本資料中關于再社會化現狀以及影響因素等方面的關鍵詞,并進行分類整理與歸納分析。

四、社區矯正對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再社會化現狀
本研究采用基本統計方法,對日常生活質量問卷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全面評估了矯正對象在再社會化過程中的日常生活狀況,并將其融入程度劃分為三個層次:高度融入(80分以上)、中度融入(60—80分)和低度融入(60分以下)。融入程度作為再社會化評估的重要指標,反映了矯正對象在社會適應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具體而言, 29.8% 的矯正對象評估為高度融入, 48.8% 為中度融入, 21.4% 為低度融入。
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顯示,模型整體顯著( plt;0.05 ),表明自變量能有效解釋因變量的變化。具體而言,家庭變故的p值 gt;0.05 ,表明其對再社會化過程的影響不顯著。同樣,重大生活事件的p值 gt;0.05 ,表明其在再社會化過程中也未顯示出顯著影響,這可能與個體如何感知和應對這些事件有關。然而,生理健康狀況、心理彈性、壓力感知、社會支持以及就業競爭力等關鍵因素的p值 lt;0.05 或 lt;0.01 ,表明這些因素在矯正對象的再社會化過程中具有顯著作用。為深入探討這些關鍵因素對矯正對象再社會化過程的具體影響,本研究采用深度訪談方法,旨在了解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影響矯正對象的再社會化。

五、影響社區矯正對象再社會化的關鍵因素
(一)心理彈性
在新時代教育矯正體系中,心理彈性已成為衡量個體適應能力、應對生活挑戰和成功融入社會的關鍵因素。它不僅體現個體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模式,更是其能否實現長期行為改變和再社會化的重要指標。本研究中,47名矯正對象展現出了“高度”的心理彈性,表明他們在經歷生活中的種種壓力與困境時,能夠保持積極心態,并通過有效的應對機制化解困擾,實現自我成長。
在社區矯正過程中,許多矯正對象經歷了明顯的內心轉變過程。他們不再回避挑戰,而是學會了在困境中尋找成長機會。這一轉變的核心是對自我不足的深刻認知與接納,以及在面對失敗時將之視為自我強化的動力。正如矯正對象ZL的表述,揭示了其在矯正過程中如何通過心理彈性實現從消極回避到積極應對的心態轉變。
矯正對象(ZL):“以前遇到問題就喜歡躲,現在不一樣了,我學會了直面問題。我發現只有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所以我現在每天都在努力學習新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
除了社區矯正機構提供的專業指導和支持外,矯正對象自身對于改變的內在動力以及堅持努力也至關重要。許多矯正對象在經歷內心掙扎和情感波動的同時也學會了利用該中心所提供的教育資源提升自身的心理調適能力。這些轉變不僅是行為模式的變化,也更深層次地影響著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對生活的態度。在與矯正工作人員的互動中,許多矯正對象逐漸認識到,在面對困境時保持積極的自我對話與情緒調節是提高心理彈性的重要途徑。
矯正對象(SQ):“我以前總覺得生活對我不公平,甚至想過放棄。但現在我學會了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每次遇到困難,我都會告訴自己這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考驗,不值得放棄。”
(二)壓力感知
在壓力感知方面,59名矯正對象報告壓力水平為“中度”,25名報告為“較低”。值得注意的是,沒有矯正對象報告“高度”。這一現象表明,新時代教育矯正體系在幫助個體管理生活壓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能夠為矯正對象提供有效的支持,促進其心理彈性的穩定。例如,矯正對象WH反映了其在矯正過程中對壓力的積極適應,體現出個體心理彈性與周圍支持系統的重要性。WH的適應策略包括較為寬松的自我認知和良好的社會支持,這能夠幫助其有效緩解因矯正措施帶來的負面情緒。
矯正對象(WH):“因為我自己本身也比較想得開,我身邊的人也挺好的,所以也就不會有什么壓力。我覺得除了稍微限制一點點自由,其他跟以前沒什么區別。”
新時代教育矯正體系不僅注重矯正對象對法律規范的遵守,還關注其心理健康的發展和社會功能的恢復。通過提供心理咨詢、社會技能培訓以及建立支持網絡等措施,該體系幫助矯正對象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有效的壓力管理機制。特別是心理輔導和情感支持的介入,顯著提高了其應對壓力和調節情緒的能力。矯正對象CA的經歷體現了在矯正過程中心理支持和自我調節課程對穩定其心理彈性具有重要作用。心理輔導和團體支持的結合,不僅幫助CA釋放了長期壓抑的情緒,還促進了其情感的健康表達及溝通能力的提升。
矯正對象(CA):“剛開始時,如果感到不開心,就會通過大量吃東西和做家務來緩解心情。雖然一開始很難接受現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釋懷找到了自我調適的方法,比如所里提供的單獨心理輔導,讓我有機會傾訴煩惱,說出來之后感覺好多了。此外,與那些有相似經歷的人交流,相互鼓勵,也讓我感到更加舒心。”
(三)生理健康狀況
在生理健康狀況方面,72名矯正對象的健康狀況為“良好”,12名為“不佳”。這一結果表明,矯正體系在改善個體生理健康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矯正對象,尤其是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訪談內容和統計分析結果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可能反映出,盡管他們的健康狀況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善,但長期的勞動強度、生活習慣以及潛在的慢性健康問題依然對其生理狀況造成了一定的挑戰。
矯正對象(SS):“之前采小石頭,一天能賺一百多塊。我肺不好,血壓高,但家庭條件不好,沒辦法,還是得打點零工補貼家用。輕松點的工作沒有,我只會采石,別的事情不會做。身體不好,采不動,肺不好,采不動。”
矯正對象(XY):“現在肺不好走路費力,有塵肺,沒辦法。身體就是有一點后遺癥,肺結節有點大,三公分左右,需要定期檢查。生活壓力基本上還過得去,但有一定負債,要慢慢還。”
可見,矯正對象面臨的生理健康挑戰是多方面的。例如,矯正對象SS認為其不良的身體健康狀況加劇了就業和養家糊口的挑戰。身體的局限性和健康問題不僅減少了就業機會,使其只能從事體力要求高且有損健康的工作,還激化了其與健康狀況和經濟負擔的持續斗爭。XY的情況則更加嚴峻,盡管生活壓力尚可承受,但長期的醫療開銷和債務問題仍然是其必須面對的現實。
(四)社會支持
在矯正對象的再社會化過程中,社會支持是至關重要的因素。然而,本研究發現許多矯正對象在社會支持方面都面臨著諸多困境,尤其是情感和社會網絡支持的缺乏。這不僅使他們在重返社會的過程中感到孤立無援,還增加了再犯的風險。具體而言,14名矯正對象都表達了對社會支持不足的感受,認為自己缺乏足夠的關愛與幫助,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感到被排斥。社會支持的缺失加劇了其社會適應的難度,影響了其重新融入社會的能力。與此同時,15名矯正對象自述曾在社會中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歧視。這不僅使其感到被邊緣化,還嚴重影響了其心理彈性,降低了其自尊心與社會適應能力。被邊緣化的經歷往往會加劇其與社會的隔閡,使其在求職、社交以及日常生活中遭遇多重挑戰,甚至可能引發對社會的不滿與敵意,阻礙其重新融入社會。矯正對象WH的經歷揭示了社會對有犯罪記錄者的深刻偏見。他在辦理銀行卡時,感受到了周圍人異樣的眼光,這種看似無意的目光實際上加劇了他的社會疏離感,使其感到自己被社會視為“罪犯”,從而影響了他在社會場域中的正常互動。類似的偏見和歧視不僅阻礙了矯正對象的社會融入,還加深了污名感,進而可能引發情緒問題與社會適應障礙。
矯正對象(WH):“很早之前了,在我取保候審之后,去**銀行辦銀行卡(公司要求)。取保候審期間卡被凍住了,他們好像用看罪犯的眼光看待我,就是一些社會上的人你在外面會覺察到這種眼光。”
此外,社會污名作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現象,常在無形中影響著人們對矯正對象的看法。根據污名理論,負面標簽往往會使個體遭遇多方面的負面后果(管健,2007)。在本研究中,許多矯正對象對社會歧視的感知明顯影響了其心理彈性和社會適應能力。例如,矯正對象WS選擇隱瞞矯正情況,反映了其對社會的不信任和對自身身份的質疑。這種隱瞞雖避免了外界的直接評價,卻使其失去了獲得支持與理解的機會。相比之下,矯正對象XY對自己過去的錯誤持有更為寬容和理性的態度,并且能積極應對外界的負面評價。XY的態度反映了積極的心理彈性和清晰的自我認知在再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性。正如Maruna(2001)指出,個體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往和身份會深刻影響其再社會化的成效。
矯正對象(WS):“白天報到比較容易,但參加公益活動就比較麻煩。因為我還隱瞞著自己的矯正情況,所以有時需要長時間請假就比較麻煩。”
矯正對象(XY):“朋友親戚不會(說閑話),別人可能會說閑話。別人說閑話,我們不要管他了,是不是?你管他干嘛?我們這個不是殺人搶劫,是體力勞動犯錯誤了。我們就是招標了,沒有把許可證拿過來,沒有按照程序來。我們15歲開始采石,法律意識淡薄,不了解。如果了解法律,我們也不會走到這程度。文化程度有限,文化程度高一點會去了解法律知識。主要是自己確實犯罪了,
如果自己不犯罪,別人也不會說閑話。”
盡管社會支持缺乏和歧視是許多矯正對象在再社會化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但也有一些矯正對象獲得了來自家人、朋友和同事的理解與支持。例如,矯正對象WH表示,來自親友和同事的支持和理解對其社會適應有積極作用。矯正對象ZL和WS也分享了與家人和朋友間的交往經歷,揭示了在包容的社會環境中,矯正對象能感受到支持與接納,從而更容易克服外界的歧視和偏見。
矯正對象(WH):“我所有的朋友都比較理解,他們只是會覺得我比較可憐,不會說我是故意的或者怎么樣我之前問過朋友:‘你們不覺得我這樣丟你們的臉嗎?’他們說:‘你有什么丟臉的。‘”
矯正對象(ZL):“一些比較熟的同事知道我的情況,沒有歧視,老板和同事都是一視同仁。親戚朋友都知道,和家里關系都挺好,比較理解我。”
矯正對象(WS):“目前老板不知道我的情況,同事也都不知道。家里的親戚朋友都知道,他們也沒有什么看法,不會說閑話。個別朋友知道我的情況,對我的態度也很好。”
可見,社會支持對矯正對象的再社會化具有重要影響。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能為矯正對象提供必要的資源與幫助,緩解其在面臨社會排斥時的壓力,幫助其重建自我價值感。矯正體系不僅要關注法律教育和行為矯正,還應加強對其社會支持系統的建設,特別是在家庭、朋友和社區層面。通過提升社會的接納度和支持力度,可有效促進矯正對象的社會適應,減少其再犯的可能性,幫助其更好地融入社會并實現真正的再社會化。
(五)就業競爭力
在就業競爭力方面,處于適齡就業階段的矯正對象為83人。其中,8人處于失業狀態,據此計算出矯正對象的失業率為 9.6% ,遠高于全國城鎮調查的平均失業率( 5.6% )(黃云等,2024)。該數據揭示了矯正對象在就業市場中所面臨的特殊困難。這些困難可能源自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社會偏見、技能不匹配、缺乏相關工作經驗以及社會支持系統的不完善等。尤其是需要背景審查的職位,對于有犯罪記錄的人員來說,往往存在顯著的就業障礙,進一步加劇了其就業困難。這不僅影響了其經濟獨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其順利融入社會,從而阻礙了其再社會化的進程。例如,矯正對象CA反映了其在求職過程中遭遇的“背景審查”壁壘,這些壁壘可能使其即使在初次面試中表現良好,也會因為犯罪記錄而被拒絕,從而陷入就業困境。
矯正對象(CA):“之前去銀行面試都可以,但是之后有背調嘛,有政審就不行。”
在就業輔導與技能培訓方面,部分矯正對象表達了對現有資源的不信任和對實際幫助的質疑。例如,矯正對象XY反映了低學歷和長期從事單一體力勞動帶來的適應困難。對于此類矯正對象,傳統的職業培訓往往難以滿足其實際需求,不僅難以激發學習動力,還可能因為學習新技能的困難與年齡問題,無法有效提升其就業競爭力。
矯正對象(XY):“就業輔導是有的,但我不想去,培訓完了也沒地方上班。所里建議我參加培訓,但我拒絕了。因為我文化程度有限,他們培訓說的我也聽不懂,去了對我沒什么幫助,現在都五十幾歲了。我們從十五歲開始采石,一直在采石,現在讓我做五金等其他工作,我什么都不會。所里叫我去學,學個兩三天也學不會,年齡擺在這里了。”
這種情況展現了教育矯正中職業培訓的局限性。現有培訓體系往往缺乏對矯正對象個體差異的充分考慮,未能有效整合其生活背景、教育程度及個人能力,導致培訓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正如劉政(2017)指出,矯正制度在提升矯正對象就業機會與生活質量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這一過程不僅關乎個體的未來,更關乎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因此,職業培訓應具備靈活性與適應性,以更好應對矯正對象多樣化的需求。例如,對教育水平較低的個體,可提供基礎技能培訓(如手工制作、基礎計算機操作等)增強就業競爭力;對具有一定教育背景的個體,則可提供更為專業的技能培訓(如會計、電商運營等),幫助其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融入社會。
六、討論與結論
(一)討論與反思
在新時代教育矯正體系的背景下,本研究通過定量分析揭示了生理健康狀況、心理彈性、壓力感知、社會支持及就業競爭力等關鍵因素對W市D社區矯正對象再社會化過程的顯著影響。研究表明,心理彈性不僅幫助個體在面對困難時保持積極態度,還能促進其在社會環境中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系,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高心理彈性還與較低的再犯率相關聯,顯示其在預防犯罪行為復發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培養和提升社區矯正對象的心理彈性是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重要策略之一。同樣,壓力感知及其管理在矯正過程中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本研究發現,社區矯正對象常面臨多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不僅影響其心理彈性,還可能導致情緒不穩定和行為問題,進而影響再社會化的成功。Mesoniene(2009)的研究強調,有效的壓力管理和應對技巧培訓可顯著提升其應對挑戰的能力,降低再犯風險。因此,為社區矯正對象提供針對性的壓力管理計劃和應對策略培訓是確保其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關鍵步驟。
此外,本研究揭示了生理健康狀況不僅直接關系到社區矯正對象的就業機會,還可能加劇其就業困境。這一發現與段麗麗(2022)的研究相呼應,后者明確指出身體健康是影響矯正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本研究進一步剖析了健康問題與就業機會間的復雜關系,尤其在體力勞動密集型行業中,這種關系表現得尤為明顯。具體而言,生理健康不佳的社區矯正對象在求職時面臨多重障礙。一方面,他們可能因健康問題無法勝任某些工作,特別是需要較高體力或特定身體條件的崗位。這限制了他們的就業選擇范圍,使得他們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處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即使他們能夠找到工作,健康問題也可能導致他們在工作中表現出較低的效率和生產力,進而影響他們的職業發展。
在社會支持方面,本研究深入剖析了社會對社區矯正對象持有的偏見與歧視如何深刻影響其再社會化的過程。依據Goffman(1986)的污名理論,社會對特定群體的標簽化行為不僅導致這些群體被孤立,還使他們面臨更多不利后果。這一現象在社區矯正對象中尤為突出,嚴重損害了其心理彈性和社會適應能力(喬梓淳等,2023)。本研究發現,社區矯正對象如何看待自己及其經歷至關重要。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自我認知能顯著提升其應對挑戰的能力。此外,高失業率揭示了其在就業市場的特殊困難,主要障礙包括社會偏見及嚴格的背景審查要求,極大限制了就業機會。這種偏見源于公眾對犯罪行為的普遍恐懼與誤解(李和翰等,2022)。
(二)對策與建議
矯正對象能否成功融入社會,不僅關系到其未來的生活穩定性和質量,更是涉及人文、心理和社會多方面的復雜任務。在新時代教育矯正體系下,為幫助這一群體平穩回歸社會,根據再社會化過程中的多維影響因素,本研究提出四點綜合性的策略建議:
1.加強隊伍建設
在新時代教育矯正體系下,提升矯正工作人員的專業化培訓和素質是核心任務。實現這一目標需深入分析現有政府招聘機制,識別并解決矯正工作人員專業背景與實際工作需求之間的差異。崔會如(2020)的研究指出,這種差異可能影響矯正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應加強對矯正工作人員的專業化培訓,確保其能深入理解和處理社區矯正對象所面臨的各類問題。
2.加強身心健康支持
生理健康與心理彈性深刻影響著矯正對象的日常生活質量,可能成為其順利融入社會的障礙。因此,強化對其身心健康的支持尤為關鍵。現有的預約制心理輔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矯正對象的心理需求,但面對突發情況時往往無法及時提供有效幫助。為解決這一問題,建議社區矯正機構建立常駐或合作的專家團隊,以隨時為矯正對象提供健康介人服務。針對心理彈性較低的矯正對象,應提供更全面和個性化的心理治療及專業支持團體。通過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和支持性團體,矯正對象能在安全且富有支持性的環境中探索和解決心理問題,這對長期康復至關重要。
3.減少社會污名
社區矯正對象常遭遇社會誤解與偏見,這不僅損害其身心健康,還阻礙其重返社會。因此,減少社會污名至關重要。加強新時代教育矯正體系的宣傳教育是關鍵,通過多樣化的宣傳和教育活動向公眾傳遞矯正體系的正確信息,包括理念、方法及成效,有助于打破刻板印象,促進社會理解與接納。同時,要建立多樣化的矯正項目,注重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方法,以適應不同需求。這不僅能提升矯正效果,還能讓矯正人員感受到關懷和支持,減少孤立感和被排斥感。此外,還要加強社區參與,為其提供寬容友好的環境,幫助其重建自信,找回自我價值,順利回歸社會。
4.提高再就業率
提高社區矯正對象的再就業率是促進其社會重新融入的關鍵途徑。開展職業培訓不僅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對于提升專業技能、增強職場競爭力具有顯著效果。為此,可設立專門的職業培訓中心,提供多樣化的技能升級課程,滿足市場需求和就業崗位的要求。課程涵蓋從基礎到高級
技能的各個層面,并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更新內容,確保培訓與實際需求緊密相連。與此同時,與本地企業的合作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通過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可為社區矯正對象提供求職指導和就業推薦服務,幫助其更快找到合適的工作,并確保在職場上獲得公平機會。
(三)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研究通過再社會化理論和社會互動論,深入解析社區矯正對象再社會化過程中的多維困境,探索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融入與轉變。研究過程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首先,盡管本研究采用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試圖通過定性樣本補充更深層次的信息,但混合方法的應用可能仍受研究設計和方法論復雜性的限制;其次,樣本主要來源于W市D區社區矯正中心,可能導致樣本選取不夠廣泛或存在偏差,影響研究結果的普遍適用性。鑒于此,未來研究應擴大樣本來源,確保研究成果具有更廣泛的適用性和代表性。同時,要進一步優化研究設計和研究方法,更有效地整合定量和定性數據,深人挖掘研究主題的深層次信息。最后,在研究方向上,未來研究可深入剖析各影響因素對社區矯正對象再社會化的具體作用機制。例如,社會支持作為重要因素,可進一步探討不同類型的社會支持的影響,并探索如何建立更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
參考文獻:
曹迪,吳瑩.職業康復與青年精神障礙者再社會化[J].青年研究,2023(1):23-34+94-95.丁玉祥,袁峰.社區矯正融入社會治理促進社區矯正對象再社會化的研究與思考[J.中國法治,2023(2):72-76.段麗麗.社區矯正青少年的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的關系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22(11):211-213.費梅蘋,鄧泉洋.中國特色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體系研究——基于“社區矯正法”的要求[J].社會工作,2020 (1):49-
59+108-109.風笑天.論參與觀察者的角色[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39-44.馮佳琪.社區服刑人員的社會融入研究—以昆明市C區為例[J.統計與管理,2018(12):53-57.高梅書.超越懲罰:罪犯再社會化的障礙及消解路徑研究綜述[J.科學·經濟·社會,2012(4):120-124.黃云,滕陽川,沈揚揚,等.中國城鎮居民代際流動——基于相對貧困代際傳遞視角的探究[J.中國經濟問題,2024 (2):
61-76.賈俊麗,姚雪,李玲源,等.男性重刑服刑人員焦慮抑郁情緒與社會支持及心理彈性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4
(4): 362-367.李和翰,陳瑛,方悅來.受損的身份:關于出獄人污名的案例研究[J].中國監獄學刊,2022(6):23-30.劉慧萍,曹梅娟.再社會化及其評估方法研究現狀[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1(16):3595-3598.劉雙陽.損害修復視野下創新社區矯正教育矯治模式研究[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9(5):115-122.劉政.懲罰性與恢復性并重的社區矯正制度重塑[J].江西社會科學,2017(12):191-198.喬梓淳,嚴云鶴,符明弘.社區矯正對象自我污名與人身危險性的關系研究[J]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23(1):18-
23.
楊彩云.歧視知覺對社區矯正對象社會疏離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身份認同整合和社會支持的中介效應[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2(3):127-139.
BraunV.,ClarkeV.UsingThematicAnalysisinPsychology[J].QualitativeResearchinPsychology,2Oo6(2):77-101. Combessie J.C.La Methode en Sociologie [M].Paris:La Decouverte,2007. Connor K.M.,Davidson J.R.Development of a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J]. 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3(2):76-82. DurkheimE.DelaDivisionduTravailSocial IntroductiondeSergePaugam[M].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deFrance,2013. GoffmanE.Stigma:NotesontheManagementofSpoiledIdentity[M].EnglewoodClifs:Prentice-HallInc.,986. LazarusR.S.,FolkmanS.Stress,Appraisal,andCoping.NewYork:SpringerPublishing Company,1984. LiE.China’sCommunityCorrctions:AnActuarialModelofPunishment[J].Crime,LawandSocialChange,o5(1)-22. LiE.TheRhetoricandPracticeofCommunityCorrctionsinChina[J].AsianJourmalofCriminology,2017(2):143-162. LutzeE.F.,JhsonWWClearR.LatessaE.TeFutureofCommunityCorectiosisow[J].JoualofCona Criminal Justice,2012(1):42-59. MarunaS.MakingGood: HowEx-Convicts ReformandRebuildTheirLives[M].Washington: American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1. MeadG.H.Mind, Self,and Societ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 Press,1934. MesonieneSThePrblemofEfientResocialization:LegalReguationsandSocialDemands[J].Jrisprdene,O: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