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與新媒體技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頻繁,高校文化生態面臨著“傳統斷裂”與“價值稀釋”的雙重挑戰,迫切需要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發揮好高校黨委宣傳部的特殊功能的作用,通過挖掘核心要素、創新傳播手段、激活主體參與,可以構建兼具歷史厚度與時代活力的文化生態,為人才培養、社會進步與國家戰略提供支持,在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同時,守護高校精神根脈,強化育人功能。
一、高校宣傳工作的文化使命與理論邏輯
高校不僅是教學與科研機構,還應承擔文化傳播的“第三功能”。高校黨委宣傳部作為高校的重要部門,不僅是高校信息傳播的窗口媒介,更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肩負培育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賡續文脈,深挖校園文化精髓,做好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高校宣傳工作需要通過傳播實踐,將學校精神、歷史傳統與價值觀念代際傳遞,在時代語境中實現創造性轉化。
(一)高校文化的核心要素與傳承價值
高校文化的核心要素涵蓋物質、制度與精神三個維度,其傳承價值體現為對學校精神根脈的守護與育人功能的強化。
學校精神的傳承:校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精神內核。過去的歷史事件、人物故事化作精神符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學子。例如,北京大學的“五四精神”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核心,通過原創話劇《蔡元培》等載體,將歷史敘事轉化為青年群體的價值認同。2021年北大校慶期間,“云游校史館”線上活動吸引了超50萬次訪問,其中, 70% 的參與者為
后”學生,印證了創新傳播對代際傳承的有效性。[2]
學術精神的延續:學術精神是高校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核心標識。例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紅專并進”學風,以“兩彈一星”紀念館、院士訪談專欄等為載體,將“科教報國”精神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該校2022級新生調查顯示, 85% 的學生因“崇尚科學精神”選擇就讀,足見學術精神對青年價值觀的影響。
育人精神的體現:高校文化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塑造學生的文化品格。例如,復旦大學建立了“書院制”育人模式。任重書院的人文經典誦讀、騰飛書院的科創實踐項目,使抽象的精神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行為準則。3做好高校文化建設,可以為人才培養、社會進步及國家戰略提供持久的精神動力。
(二)高校宣傳工作的功能轉型:從傳播工具到創新策動者
時代的變革推動高校黨委宣傳部從“信息中介”向“創新策動者”轉變??萍嫉陌l展削弱了傳統媒介的傳播效果,全球化發展也削弱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要提升大學生對文化的認知,就要在傳播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4]
1.傳統功能:單向傳播與資源整合
過去,高校宣傳多以校報、廣播、公告欄為主渠道,如浙江大學的《求是》???988年創刊以來,長期承擔政策解讀、學術動態通報等職能,但功能局限,互動性不足,傳播效果平平。
2.現代轉型:價值引領與生態構建
黨委宣傳部通過“技術一內容一機制”三重創新,成為文化生態的建構者。例如,清華大學推出“清華紫荊”App,支持個性化推送學術講座、社團活動等;武漢大學黨委宣傳部聯合B站(嘩哩嘩哩彈幕視頻網)開展“櫻花季慢直播”,邀請考古學教授在櫻花樹下講解校史,將自然景觀與學術文化融合,觀看量突破800萬;上海交通大學設立“文化傳播創新基金”,每年投入200萬元支持師生創作短視頻、漫畫等文化產品,學生團隊制作的《錢學森回國》動畫短片在抖音平臺播放量破億,榮獲“中國高校影視協會”年度創新獎。
這一轉型不僅延伸了宣傳工作的邊界,更使其成為連接歷史記憶與現代話語、學術精英與大眾社會的關鍵樞紐,為文化創新提供了后方保障和資源支持。通過宣傳策略,將教育做在日常,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既能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又能賦予學校教育獨特的魅力。
二、高校宣傳工作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現實困境
高校宣傳工作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面臨多重現實困境,這些困境既源于技術變革與社會轉型的外部沖擊,又受制于高校自身的理念滯后與機制僵化。接下來,筆者將從文化符號、傳播內容、參與主體三個維度展開具體分析。
(一)文化符號陳舊:“千校一面”的特色危機
1.表現與案例
校史敘事模板化。多數高校的校史館建造已久,模板化嚴重,習慣采用“編年體”的展陳模式,缺乏個性化表達,互動性差,參觀者留存率低,無法發揮較好的宣傳教育作用。
文化符號趨同。櫻花、紅磚建筑、校訓石等元素被泛化使用。例如,武漢大學的櫻花文化被多所高校模仿,某東部高校通過移植櫻花樹打造“櫻花大道”,因缺乏歷史關聯而被學生調侃為“網紅打卡的廉價復制”,5失去學校特色,也很難激發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
2.根源與后果
評價體系單一。高校辦學追求“大而全”,文化建設追求“對標一流”而非“特色培育”,從而失去個性。例如,某“雙一流”高校為沖刺國際排名,盲目引進牛津大學的“學院制”模式,但因脫離本土文化根基,導致學生滿意度下降。
社會影響。公眾對高校文化的認知仍停留在表層。調查顯示, 73% 的社會公眾在提及高校文化時僅聯想到“櫻花”“古建筑”,而非其學術精神或育人理念。
(二)傳播內容淺表化:流量邏輯下的價值失焦
1.新媒體的“泛娛樂化”傾向
在某理工類高校抖音賬號發布的300條視頻中, 62% 為校園風景、學生舞蹈等娛樂內容,僅 8% 涉及校史及學術文化。一條食堂美食類視頻播放量達500萬,而同期“校史人物故事”視頻的播放量不足3萬,評論區高頻詞為“美女\"\"好玩”。這樣的宣傳工作有傳播效果,卻失去了教育意義。
2.技術賦能的表面化
部分高校盲目引人新技術,卻忽視了文化內核。例如,有學校搭建了智能化傳播和教學平臺,但因培訓使用跟不上而導致空置,或因技術認知、文化認識不足而無法實現更好的融合。
(三)參與主體單一化:共創生態的缺位
1.學生與校友參與不足
一方面,學生角色被動化。例如,某高?!靶J分R競賽”的參賽率不足 5% ,且 90% 的題目來自固定題庫。有學生表示:“背誦校史只為學分,與己無關”;8另一方面,校友資源尚未激活。據某985高校校友會統計顯示,僅 12% 的校友參與過文化內容創作,70% 的校友互動仍局限于捐贈和返校講座。[9]
2.社會力量介人有限
校企合作失衡。在某高校與企業的100項合作中,97項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僅3項涉及文化IP開發。其與某科技公司聯合推出的“?;誂R貼紙”,因缺乏文化內涵,下載量不足1000次。
(四)制度支撐薄弱:評估與保障機制缺位
1.資源分配失衡
例如,某省高校年均科研經費投入為文化建設的23倍,校史館運營多依賴臨時撥款;某校校史館因經費不足,十年未更新展陳,參觀人數從年均1萬降至不足 2 000
2.專業人才匱乏
在高校宣傳部門中,兼具文化素養與新媒體技能者占比不足30% 。例如,某校宣傳部的10名工作人員中,僅1人接受過系統文化傳播培訓,其余多為行政轉崗。[在技術崇拜與績效導向下,高校文化被簡化為“可量化的指標”或“可消費的景觀”,高校文化的精神內核與育人功能也被削弱。這種失衡不僅減少了學生的文化認同,還可能導致高校精神的空心化。
三、高校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實踐路徑及創新辦法
(-) 內容創新:以青春敘事重構文化符號
內容創新的核心在于通過輕松、年輕化的表達,打破“歷史厚重”的生硬敘事,激發文化活力。高校需要挖掘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形式,將核心要素如校史、學術精神等,轉化為與青年語境相契合的話語體系。例如,中國美院以“穿越敘事”表現傳統美學的現代價值,融合宋代山水與二元體,設計招生海報,使報名人數增加了 40% 。內容的創新和年輕化可以吸引學生關注,達到更優的傳播效果。宣傳工作可以提取文化基因中的核心符號,在降低認知門檻的同時保留價值內核,如對年輕人喜歡的短視頻形式、慣用的流行語、動漫繪畫等元素進行重新組合,豐富文化符號的內容,使高校文化符號可以在學生感興趣的多個領域留下深刻印記,潛移默化地植入學生心中。1在跨學科融合可以消解專業壁壘,例如,上海交大理工科教授以流體力學原理解讀《逍遙游》文理交叉”的短片系列,播放量超過300萬。該短片將學術文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知識敘事。這種創新路徑不僅對同質化問題做出了回應,更使文化認同通過價值共鳴得到了強化。
(二)形式創新:突破淺表化傳播,構建深度參與機制
高校需要借助技術賦能,構建浸入式、交互式的傳播場景,才能在流量邏輯下稀釋文化價值。過去,高校習慣單向灌輸信息,拉橫幅、做展板、開講座,學生僅憑被動的“眼看耳聽”接受內容,吸收效果不好,記憶不深刻。對此,可以通過豐富活動形式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實現沉浸式教學,如在博物館、文化館開展“第一課堂”,突破教學與傳播場所的限制,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文化的魅力。形式策略只是引導的工具,解決問題的核心在于提升學生探尋文化、認知文化的主動性。高校可使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為學生帶來新奇體驗。例如,某大學創建的“元宇宙校史館”,其分支敘事設計使用戶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構,以數字分身的方式參與歷史事件的決策。數據顯示,技術介入對傳播深度具有明顯的強化作用,參與項目的學生關于校史記憶的留存率提升了 65% 。多所高校制作網上展廳,開啟“大學全景漫游”,方便學生迅速了解學校、建立聯系。但形式的創新仍需要以價值傳遞為核心,在避免淪落為“技術秀”的趣味和嚴肅中尋求平衡。
(三)主體創新:打破單一化桎梏,激活多元共創生態
高校需要構建“師生一校友一社會”協同共創的開放生態,以應對主體參與不足導致的創新乏力。校園學生團隊亦是宣傳的觸角,用好學生隊伍,可以激發教師團隊的活力,以多維視角發現學生需求,再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形式去傳遞文化。通過建立“文化創新孵化基金”,支持學生團隊將校史故事改編成漫畫、微電影等,釋放內部創意。通過搭建校園景觀、孵化網絡自媒體等,開發高校精神IP,12或與文博機構、科技企業合作開發,好的IP形象可以有效凝練和傳承高校精神,提升高校文化影響力和引領力。例如,某大學與博物館合作推出“考古盲盒”,讓使用者嘗試拼接文物殘片,相關產品銷售過百萬,社會輻射效應顯著。這種多元共創模式不僅激活了傳播主體的生命力,而且在實踐層面拓寬了文化傳播的邊界。
這些創新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內容供給一形式適配一主體聯動”的協同機制形成合力,使文化傳承從封閉體系走向開放生態,既強化了“Z世代”青年的認同,又能以創新形態參與全球文明對話。
四、結束語
高校無疑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之一,是傳承和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渠道,也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高校宣傳工作既要守護歷史積淀的精神根脈,又要回應技術變革與代際更迭的現實需求。從千篇一律的校史館到追求流量的淺表化傳播,從單一主體的閉門造車到多元共創的開放生態,本質上是要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之間找到動態平衡點。諸多高校的成功經驗表明:可以以獨特文化基因為錨點,進行創造性轉化;以科技發展為支撐,重構參與方式;以多元發展為紐帶,釋放創新活力。這些探索證明,通過調整宣傳策略,高校宣傳工作可以構建兼具歷史厚度與青春活力的文化傳播體系。未來,高校還需要在制度建設層面構建文化傳播效果評估體系,在守護與開放的雙向互動中滋養學生,才能更好地培養出一大批既具有科技素養和人文素養,又能源源不斷向社會傳遞精神財富的優秀人才,對社會文化發展起到積極的引導和輻射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平原.大學何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北京大學校史傳播效果報告[R].北京:北京大學,2021.
[3] 復旦大學文化建設辦公室.復旦大學文化建設白皮書[R].上海:復旦大學,2022.
[4] 何家偉,楊梅.發揮傳統文化活動周在高校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N].貴州民族報,2024-12-10(B04).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文化符號同質化研究[R].北京:教育部,2023.
[6]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校文化治理評估報告[R].北京:中國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
[7] 高校新媒體聯盟.高校新媒體內容分析報告[R].北京:高校新媒體聯盟秘書處,2023
[8]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校文化活動參與度調查[R].北京: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2.
[9]中國校友會.高校校友文化貢獻報告[R].北京:中國校友會,2023.
[10]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高校宣傳隊伍建設調研[R].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22.
[11]楊尚仙.高校文化符號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品質培育路徑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5,43(04):15-18.
[12]張家源,王心瑩.大學精神的IP開發與傳播研究:以西遷精神為例[J].新聞文化建設,2024(22):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