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7-0051-03
課后延時服務是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推向全國的校園服務,屬于學校教育延伸的民生工程,它由政府、學校主導,通過“5+2”模式實施,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時在校內提供作業輔導、素質拓展等活動,服務結束時間與當地家長下班時間相銜接。其目的是為無法及時到學校接孩子的家長提供額外的看護服務,幫助家長解決后顧之憂。在課后延時服務階段,學校從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開展學習輔導,并通過音樂、體育、美術、科技等社團活動或特色課程,激發學生潛能。
課后延時服務不但能促進教育公平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還能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效銜接,為“雙減”政策的落地以及《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的要求提供有力支撐。然而,多數中小學校都面臨著學校師資力量不足、資金短缺、教學與場地資源受限等現實問題,導致實施效果與期望目標有一定差距。本文探討如何發揮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資源優勢,助力中小學校更好地開展課后延時體育活動,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

一、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助力中小學校課后延時服務的優勢
高校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之一是為各級各類學校、體育單項俱樂部等部門輸送專門人才,特別是體育教育專業更是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主陣地。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助力中小學校課后延時服務具有顯著優勢,能夠有效彌補中小學課后延時服務中體育類課程的師資不足,豐富課程內容,提升服務質量。
(一)專業優勢
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在校期間需要經過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實踐類課程的系統學習與實踐訓練,并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培訓活動,只有達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規定的學分要求和畢業要求才能步入社會。在中小學進行實習實踐,能夠讓學生所掌握的體育知識和專業技能有施展的空間,同時也可以為中小學生提供高質量的體育教學和活動指導。此外,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熟悉多種運動項目(如籃球、足球、排球、田徑、體操、武術等)及科學的訓練方法,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多樣化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
(二)年齡與溝通上的優勢
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與中小學校學生之間年齡差距相對較小,更容易與學生建立信任關系,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熱情。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親和力強、充滿活力,能夠通過專業的運動技能指導,設計新穎有趣的體育活動,組織中小學生參與體育游戲、趣味比賽,激發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營造更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此外,還可以通過家長會、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家長對課后延時服務的需求,同時還能讓家長參與到課后延時服務的設計與監督中去,提高服務實效性。
(三)資源整合優勢
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可以依托所在學校的場館與器材資源、專業教師指導,以及參與校內外體育活動或比賽所積累的豐富實踐經驗,為高質量完成中小學課后延時服務提供更多支持。此外,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較強,可以團隊形式參與到體育活動設計中去,通過分工協作模式,高效地完成課程設計并組織實施。
表1學段分層教學設計

高校與基礎教育學校的優勢互補,能夠更好地提升課后延時服務質量。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參與課后延時服務,能夠解決鄉村學校和辦學條件薄弱學校體育師資不足的問題,推動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高校學生通過參與課后延時服務能夠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發展與規劃積累經驗,更有助于推動“體教融合”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促進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
二、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助力中小學校課后延時服務的策略
(一)構建“高校一中小學一政府”三方協同機制高校與中小學校、政府之間要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就需要明確好各自的職責和義務。高校層面,將大學生到中小學校參加課后延時服務納入社會實踐學分體系中;中小學校層面,為高校提供社會實踐平臺和指導;政府層面,做好資源的統籌分配、課后延時服務時長及要求,制定課程質量標準與課時補貼標準等,并承擔第三方監管責任。三方共同簽訂體教融合服務協議,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此外,政府要開發數字化動態需求服務平臺,中小學校將中小學生興趣愛好統計結果上報到服務平臺上,高校根據中小學校的實際需求匹配專項學生,實現精準對接。
(二)高校開發“分層 + 定制化”的體育課程體系
分層的意思是指根據中小學生的年齡、興趣和學段特點,設計趣味性強、參與度高的體育課程。學段可劃分為小學低年級(1-3年級)、小學高年級(4-6年級)和初中階段。課程重點內容設計結合中小學?!绑w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要求,小學低年級以“基礎運動技能 + 趣味游戲”、小學高年級采用“團隊協作 + 專項啟蒙”、初中以“競技技能 + 體質健康提升”的設計模式。教學組織實施形式上,小學低年級主要采用“動物仿生練習、各類簡單游戲”,小學高年級采用“簡化版體育比賽、團隊競賽”,初中采用“中考體育項目訓練營、體育比賽”的方式進行。學段分層教學設計見表1所示。
開發定制化的體育課程是指根據不同身體條件、體質健康水平或不同發展潛質的學生,個性化地開發設計課程體系。例如,針對肥胖、體態不良的學生開設體適能訓練小組,以弱勢補償課程的方式加以改善;針對有體育特長的學生,以校隊訓練的方式加以提升;針對有藝術天賦或民族傳統武術等傾向的學生,可以設計開發“舞蹈+禮儀”“武術+ 歷史故事”“定向越野 + 地理知識”等跨學科融合課程。
表2三維評估指標

(三)打造高校體育專業本科生“雙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高校體育專業的大學生,實施高校指導教師和中小學指導教師相結合的“雙導師制”培養模式,高校體育學院教師從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訓練、課堂管理、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特征及溝通技巧、生命安全等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培訓與指導,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中小學教學環境。中小學校指派經驗豐富的體育教師擔任實踐導師,采取1名指導教師指導2~3名學生的“小組制”方式,通過開展聽課、評課、授課與復盤、教學反思與改進的閉環式指導,讓大學生無論是在專業理論知識儲備還是在教育教學實踐能力方面都得到鍛煉和提升。
(四)建立“激勵-評估一晉升”閉環體系
高校針對參與課后延時服務的學生出臺“激勵-評估-晉升”相結合的多維激勵機制,以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投入度。在激勵機制方面,一是學分置換機制,對參與課后延時服務的高校學生給予學分認定,例如:累計服務滿36課時可置換1個實踐學分;二是在職業發展機制方面,合格學生可優先推薦至合作學校實習就業;三是榮譽表彰機制,設立“金哨子獎”來評選優秀課后延時服務工作者。在評估指標設定上,可建立由學生學習反饋評價、學校指導教師評價、教學督導質量評價等相結合的評估體系(表2)。從晉升的角度來講,對持續服務2年以上的學生,開通職業發展通道,將其納入中小學體育教師招聘優先考慮條件,并給學生頒發“體教融合實踐優秀學員”證書。
(五)校園體育文化融合策略
實施高校與中小學校之間的校園體育文化交流活動。高校體育學院的教師通過經常性地深入到中小學校進行調研與交流,以便對中小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體育文化活動開展、大課間、場館條件,以及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多樣化需求等有更充分的了解,為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革與教學實施奠定基礎。高校吸納中小學校體育骨干教師作為兼職教師,配合專業教師完成課堂教學,將中小學校體育課以及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相關內容帶入高校課堂,豐富學生的視野,讓高校學生更多地了解基礎教育學校特點。此外,還可通過搭建線上資源庫的方式,共享優質教案、教學視頻、體育活動組織等教育教學內容,建立“資源云共享”,進一步通過虛擬教研室建設實現跨校協作備課。
三、結語
課后延時服務是中小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既能有效解決中小學生家長的實際困難,也能為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實習實踐機會。各地市教育局需要主動加強與高校之間的深度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在教師資源、學生資源、場館資源、課程資源、經費保障等方面的優勢,為學生和家長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課后延時服務。
[基金項目:2022年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項目,編號:GJB1423283;2021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編號:SJGY20211015);2024年山東省教育教學研究青年項目,編號:2024JXQ248]
本文通訊作者:李冰(1.哈爾濱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150008)(2.哈爾濱體育學院體育人文與社會學院150008)(3.哈爾濱體育學院研究生院150008)(4.山東體育學院研究生教育學院250102)(5.哈爾濱體育學院教師發展中心150008)(E-mail:22420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