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 -0333(2025)20 -0008 -03
初中數學教材設計非常重視基本公理、定理和性質,而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靈活運用這些知識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難點.深度學習理念下的主題教學不但能夠激發學生潛能,拓寬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豐富其情感體驗.此外,初中數學主題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模型意識和反思總結、獨立探究的能力.基于此,筆者,通過主題學習,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幾何直觀、空間想象、實踐創新等數學核心素養
1" 初中數學主題教學的必要性
深度學習理念的提出,讓初中數學教師對課堂教學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數學課堂不應該只是教師單方面的“輸出”和學生循規蹈矩的重復訓練,而應該是學生主動體驗知識獲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不斷完善自己的數學邏輯體系,以達到培養核心素養的目的[1].主題教學是深度學習理念下優選的課堂呈現形式,具有主題突出、聚焦問題、時間簡短的特點.主題教學的內容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教師依據學情設計教學,選取的內容可以是教學疑難點,也可以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或是教師對某種方法的深層理解等.主題教學內容的適用性、學生參與的活躍性和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都決定了深度學習課堂的實際效果.教師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能夠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初中數學主題教學的作用
2.1 主題教學能夠促使學生深度參與
2. 1. 1 激發潛能并擴大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主題教學涉及的范圍較小,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儲備下,易于切入問題的關鍵.在分析題目、思考求解和探究知識點應用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進而更加容易把握主題教學的重點.因此,主題教學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潛能,擴大其最近發展區.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能夠深度參與學習并順利完成問題的求解.同時,教師也能夠更好地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以華師大版教材第13章“全等三角形”為例,此章雖然涉及“截長補短”的內容較少,但是將幾何問題“化難為易”的思想十分重要.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常常需要添加輔助線,并通過多次證明三角形全等解決問題,這對于初學者來說極為困難.因此,從現有發展水平出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重難點.基于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主題教學“利用截長補短法解決線段和差問題”,詳細剖析不同題目,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讓學生有意識地思考對比不同題型,從而強化“截長補短”的專題意識,加深對線段和差問題的理解,不斷提高解題效率.
2.1.2 培養學生直觀實驗和動手操作能力
初中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對幾何知識的學習仍屬于萌發期,幾何推理能力較弱,無法直觀地看出幾何圖形中有關線段之間的深層關系,難以靈活運用所學公理、定理和性質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動手實驗,在“看一看”“量一量”“做一做”等直觀實驗的基礎上,運用所學公理、定理和性質進行推理和判斷,從而提高學生的幾何推理能力,提升其數學核心素養[2].
例1閱讀下列背景材料,猜想結論并完成填空,然后探究問題,寫出推理過程
背景材料:(1)如圖1,在四邊形ABCD中, AB= AD ! ∠BAD=120° , ∠B=∠ADC=90°,E,F 分別是BC,CD 上的點,且 ∠EAF=60° 探究圖中線段 BE ,EF,FD 之間的數量關系.
探究方法:如圖1,延長 FD 到點 G ,使 DG=BE 連接AG.先證明 ΔABE?ΔADG ,再證明 ΔAEF? ΔAGF ,最后可得出的結論是
探索問題:(2)如圖2,若四邊形ABCD中, AB= AD ! ∠B+∠D=180°,E,F 分別是 BC,CD 上的點,且 ∠BAD=2∠EAF ,上述結論是否仍然成立?如果成立,請寫出推理過程.
在利用截長補短法解決線段和差問題的過程中,為降低學習難度,教師可提出引導性問題,驅動學生積極思考求解方法.例如,請大家仔細觀察,動手量一量線段 BE,EF,FD 的長度,并據此推斷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再利用幾何畫板軟件驗證結論.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有關習題,讓學生深度參與其中,發現線段的差這個問題的共同點.這一簡單的實驗過程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幾何直觀與推理判斷能力.
2.2 主題教學能夠促進學生深度思考
2.2.1 促使學生探究問題求解思路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主題教學由點及面、由淺入深,學生易于從題目中發現定理和公理的本質運用.主題教學注重題目的設置與挑選,重點關注的是基本解題思路的探究.在主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設計多樣化的例題,深度剖析問題條件,探究最深層的邏輯思路.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和對知識點的理解鞏固,學生的解題思路會愈加清晰
在“利用截長補短法解決線段和差問題”主題教學中,通過題目分析和例題反復研究,學生可以探究得出具體的求解思路:線段關系的直觀判斷 - 借助輔助線截長或補短- 證明小三角形全等 - 證明大三角形全等-證明結論.
具體分析:在例1中,初步猜測 BE+FD=EF 借助輔助線,采用補短法.延長 FD 至 G 點,使得 DG ∣=BE 結合題目已知條件,證明 ΔABE?ΔADG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得到 AE=AG 證明 ΔAEF? ΔAGF 證明結論 BE+FD=EF
方法總結:所謂“截長法”,就是把三條線段中最長的線段一分為二,使其中的一條線段等于其余兩條線段中的一條.“補短法”把三條線段中較短的線段延長,使其與三條線段中最長的線段相等[3].當題目中出現線段的和差或倍分時,應考慮把多條線段間的數量關系轉化為兩條線段的等量關系來處理,再通過證明三角形全等解決問題,但有時采取截長補短后,會構成某種特殊三角形,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2.2 培養學生的數學模型意識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在教學中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模型思想.主題教學的切人點小,題型往往具有代表性,對初學者的模型構建和應用創新都有極大的幫助.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設計主題教學時,既要考慮到內容的補充性,又要考慮到學習對象的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基本概念、定理和性質等都是基本的代數模型或幾何模型,因此,在學生認知的基礎上,教師需引導學生提煉出復雜且具有某種結構特征的數學模型.例如,截長補短的幾何模型思維,除了常規解法,也可以根據題意采用旋轉變換,構建等腰三角形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更加豐富
在例1中,通過動手操作,可猜測 BE+FD=EF 由此可考慮將 BE,FD 轉化到一條直線上.由已知條件可知 AB=AD ∠B=∠ADC=90° ,可將 ΔABE 繞點 A 旋轉一定角度,使 AB 與 AD 重合,從而得到 ΔADG ,此處需要重點說明 G,D,F 是否在同一直線上[4].
2.2.3 拓寬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隨著學習的不斷深人,學生通過數學的視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在主題教學的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變式教學,不斷變換命題的非本質條件,促使學生掌握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要點.通過教師的集中引導、學生之間的相互探討和獨立思考,學生能夠感受數學知識體系的遷移與轉化,從而拓寬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在“利用截長補短法解決線段和差問題”主題教學中,教師需精挑例題,對于同一問題,可分別采用“截長法”和“補短法”.在教學過程中,可選派學生作為“小老師”講解該方法的要點,并為學生預留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其比較分析不同方法.與此同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并非所有問題都適合采用“截長法”和“補短法”,有的題目只能利用其中一種方法
2.3 主題教學能夠促進學生深度反思
2.3.1 獨立探究和反思總結
主題教學涉及的范圍小,并且是在學生原有的基礎知識上,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故而教學設計應該注重問題的逐步引導,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并且讓其進一步理解聯想轉化、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2.3.2 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主題教學的內容在教材中出現較少,但是考試中出題的頻率高、難度大.初次接觸教學內容時,學生很難完全理解,大多數學生會經歷思考、嘗試、失敗、反思的情感體驗.同時,收斂與發散、直覺與邏輯、歸納與演繹等各種思維在此交織碰撞,這也能夠讓學生更加敢于挑戰自己,促進全面發展
3主題教學的思考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主題教學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循序漸進、鞏固強化,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儲備上建立更深層的聯系,從而搭建更完整的數學邏輯體系.隨著深度學習理念下主題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深度參與、深度思考和深度反思的體驗感將不斷增強,并逐步懂得靈活運用公理、定理和性質解決問題在“利用截長補短法解決線段和差問題”主題教學結束后,教師可讓學生自主探究“倍長中線”知識點.在初中數學中,“平行線的拐點問題”“三角形的內角與外角平分線問題”都可以考慮通過主題教學深度學習.
4結束語
在初中數學主題教學中,深度學習不再是教師單方面的知識信息傳遞,而是師生通過課堂互動,讓立體的知識體系動態發展的過程.教師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與引導問題,能夠培養學生的深度思維,使其明確問題導向,進而敢于用數學的思維方式突破重難點知識.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的意識,引導學生“分析”“思考”“遷移”,使其從數學的視角去認知世界、感知世界,最終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方章顏.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數學微專題教學策略[J].中學數學,2022(15):13-15.
[2]李明哲.專題型微課在初中數學幾何推理能力培養中的應用[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1(1):22 -24.
[3]羅俊生.思考總結歸納構建高效課堂[J].中小學數學(初中版),2014(5):28-29.
[4]陳柳.“截長補短”法應用中所蘊含的“旋轉”思想[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7(19):42 -43. [責任編輯:李慧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