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中的美食書寫傳統源遠流長。20世紀80年代,陸文夫的小說《美食家》英譯本隨中國香港的中國文學出版社《中國文學》雜志、“熊貓叢書”發行至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啟了中國當代飲食文學在海外傳播的新篇章。三十多年后,當代作家崔岱遠《吃貨辭典》帶著中國大江南北的百來道美食繼續出海,向海外讀者展示了美食文學中折射的中華文明底蘊。從《吃貨辭典》在俄日兩國的傳播可以管窺中國美食文學在世界傳播的最新動向。
從“美食家”到“吃貨” 中國當代飲食文學在海外
飲食作為儒家禮制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開始就被寄寓了禮樂傳統哲學理想,《禮記·禮運》曾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捍豚,污尊而抔飲,桴而士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在中國古代,飲食不僅是“活人之本也”[2],更是士人知識分子的重要精神表達,文人士大夫或為飲食著書立說,或執廚以附風雅,其飲食趣味不僅打破雅俗之間的區隔而引領大眾風尚,更在歷代文學風格浸潤下建立起經典文學飲食書寫的傳統,孔子、曹操、杜甫、蘇軾、張岱、李漁、金圣嘆、袁枚都是古代有名的美食家。其中清代袁枚《隨園食單》集古代南北美食經典之大成,已被譯為英、法、德、日等多國語言暢銷海外百年之久。《隨園食單》進入歐美漢學視野始于1891年,英國漢學家赫伯特·艾倫·翟理斯首次以《中國烹飪》為題名節譯《隨園食單》部分內容,發表在英國知名文學雜志《坦普爾柵門:為城鄉讀者打造的倫敦雜志》第93卷。后經阿瑟·韋利、杰奎琳·紐曼、尤金·安德森等多位漢學家的譯介,最終在2018年,美國寶庫山出版集團推出了《隨園食單》的首個英文全譯本《滿足之園食譜:袁枚的美食手冊》。
在20世紀中國文學中,周作人首開中國新文學飲食書寫的文體,將飲食美學引入小品文創作之中,展現了近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80年代,陸文夫的《美食家》吸引了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俄羅斯、芬蘭等國的出版社引進,成為最先受到海外讀者廣泛認可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之一,極具文化意蘊與民俗美學價值的蘇州飲食文學以獨特的民族品格匯入世界文學之流。新世紀之后,當代文化學者崔岱遠的小品文集《吃貨辭典》輸出俄羅斯與日本,俄文譯本(CJIOBapb KHTaickOrOrypMaHa)2020年由俄羅斯漢學家羅季奧諾夫翻譯,而日文譯本(中國lt;いしう辭典)在2019年由日本學者川浩二翻譯。由此,《吃貨辭典》里中國大江南北百十來種最接地氣的吃食征服了日俄兩國讀者的“胃”與“心”。該書在俄日兩國的成功出海,也間接推動了商務印書館在2021年推出《吃貨辭典》增訂本。

從《美食家》到《吃貨辭典》,中國當代飲食文學以“民族文化”“民俗風味”屬性享譽世界。“飲食之為味感美學,與音樂之為聽感美學,繪畫之為視感美學,文學作品之為意感美學一樣,同是人類美學園地一簇永開不敗的絢麗之花”[3]。陸文夫與崔岱遠處于不同的年代,“美食觀”各異,但兼具形而上與形而下兩個層面的意義。陸文夫將“吃”提升到事關歷史興衰的高度,“魯迅翻開封建社會史之后發現了兩個字:吃人。我看看人類生活史之后也發現了兩個字:吃飯。同時發現這‘吃人’與‘吃飯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提出了生活和政治兩個方面的問題”。而崔岱遠則從文明的高度闡釋了當代的“吃”,“飲食習俗是一切文明的基礎,它最頑強,也最牢固。它化在人們的骨子里,形成一個民族特有的精氣神,表現了一個地方的生活之美,之樂,之獨樹一幟”。從“美食家”到“吃貨”,折射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當代變遷,陸文夫筆下,“美食家這個名稱很好聽…如果用通俗的語言來加以解釋的話,不妙了:一個十分好吃的人”;崔岱遠說,“如果一個人特別喜歡吃,整天琢磨吃,就難免被周圍人說成是個‘吃貨’,帶幾分玩笑,也暗含些譏諷”。但譯者川浩二認為,“在日本人看來,中國人在食物方面非常注重享樂,‘美食家’這一詞多多少少帶有炫耀的意味,但‘吃貨’一詞則表明不一定只喜歡奢侈的食物,而是喜歡好吃的食物,還有一定幽默感。”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個人可以把外語說得滾瓜爛熟甚至超過母語,但卻很難改變娘胎里帶來的飲食習慣。”《吃貨辭典》以戲仿辭典的形式介紹了中華大地上百十來種最接地氣的吃食,無論是在家吃個舒坦,街邊吃個隨意,還是上飯店吃個名氣,都飽含著濃濃的人間煙火情。
《吃貨辭典》贏得了俄羅斯讀者的“心”和“胃”
2020年12月,俄羅斯專業出版亞洲文學經典的海波龍出版社出版了《吃貨辭典》俄文版,首印2000冊。《吃貨辭典》俄文版的譯者團隊來自俄羅斯研究東方國家問題的重要機構之一,也是培養東方國家語言人才的主要基地一—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系,系常務副主任羅季奧諾夫是《吃貨辭典》進入俄羅斯的主要俄方推動者。此前,羅季奧諾夫曾在《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步伐—蘇聯解體后中國新時期小說散文在俄羅斯的傳播狀況》一文中提到,中國飲食文學《美食家》是蘇聯解體后 (在俄羅斯)發表次數最多的單個作品。正是出于對中國飲食文學的信心,羅季奧諾夫成為《吃貨辭典》在俄羅斯的主要譯介者與傳播者。

第一,東方文化特色是中國當代飲食文學引起俄羅斯讀者興趣的核心因素。此前,陸文夫的小說《美食家》曾于1995年、2002年、2007年被分別收錄于俄文小說集《正在起飛的鳳凰一當代中國小說選集》《中國20世紀詩歌與小說:談過去看未來》《命若琴弦:中國當代中短篇小說選集》中。羅季奧諾夫認為,“《美食家》受歡迎的原因主要源自該小說的歷史感和文化底蘊。其實這兩個因素,即歷史性和文化底蘊是中國文學在俄羅斯成功傳播不可缺少的條件。那種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當代中國文學創作要想在俄羅斯受歡迎,就必須在某些方面超越西方的文學傳統。”隨著俄羅斯當前經濟和政治向東方傾斜,“東亞流行文化浪潮”在俄羅斯“Z世代”中流行起來,特別是2024至2025年被列為中俄文化年,“俄羅斯博物館展示中國藝術,俄羅斯戲劇節巡演中國戲劇,俄羅斯流媒體播放中國電視劇,俄羅斯書店暢銷中國科幻小說與玄幻小說”,“‘中國浪潮’成為2024年俄羅斯重要文化成果,這不僅是俄羅斯官方轉向東方的結果,更是一種世界趨勢”。隨著中國通俗小說、動漫、電視劇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前沿擔當,《吃貨辭典》以蘊含深刻的中華文化贏得俄羅斯讀者的“胃”和“心”,是2022年以后中國當代文學在俄羅斯爆發式增長的先聲。
第二,《吃貨辭典》俄語版是中俄兩國文化機構主導下的文學譯介傳播活動,在中國文學圖書版權引入方面經驗豐富的海波龍出版社是俄方出版方。《吃貨辭典》俄文版入選中國政府推出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項目,其中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是其輸出俄羅斯的中方代理人。2019年10月,文著協總干事張洪波陪同俄羅斯漢學家羅季奧諾夫、索嘉威、馬義德和米珍妮拜訪商務印書館,與作者崔岱遠、商務印書館對外合作部主任郭朝鳳共同交流并達成《吃貨辭典》俄文版權輸出俄羅斯的合作協議。海波龍出版社專營中國、日本、韓國以及其他遠東國家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作品引入俄羅斯,多次提名圣彼得堡市長辦公室設立的北帕爾米拉獎“年度最佳出版社”,曾參與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俄羅斯出版與大眾傳媒署批準的“中俄文學互譯出版項目”。《吃貨辭典》是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繼“中俄互譯出版項目”后與海波龍出版社的再次合作,中俄雙方的合作篩選出版機制是《吃貨辭典》暢銷俄羅斯、獲得俄羅斯官方文學獎項的重要保證。
第三,《吃貨辭典》獲得俄羅斯主流獎項“閱讀彼得堡:最佳外國作家”,在學者與大眾讀者中獲得良好口碑。2023年初,《吃貨辭典》俄文版從來自27個國家的48位作家提名、為期近一年的讀者投票中脫穎而出,榮獲俄羅斯馬雅可夫斯基中央市立公共圖書館舉辦的2022年度“閱讀彼得堡:最佳外國作家”二等獎。這是圣彼得堡馬雅可夫斯基中央市立公共圖書館與來自歐洲、拉丁美洲、美國、日本等幾十個國家地區的領事館和文化機構共同舉辦的官方評選活動,《吃貨辭典》在俄羅斯主流文學領域已獲得強大的聲譽影響力。據統計,《吃貨辭典》不僅已上線俄羅斯最大的在線圖書零售商“閱讀城市”、Labirint、Book24、Bookvoed以及俄羅斯最大在線零售商Ozon,還通過俄羅斯專營歐洲市場的在線書店Booksrus、芬蘭專營俄羅斯書籍的分銷商Ruslania、拉脫維亞在線書店KHurHHapycckoMBEBpoIe銷往歐洲各國,贏得了俄羅斯讀者,甚至歐洲讀者的喜愛。
《吃貨辭典》在有滋有味的故事中實現了走進日本的跨文化傳播
2019年10月,日本權威學術出版商美篝書房出版了日文版《吃貨辭典》的紙質書和電子書。《吃貨辭典》在日本書市的成功促使美篝書房與譯者川浩二在2021年再次聯合推出“中國臺灣飲食文學教父”焦桐的美食隨筆《臺灣味道》。兩書都有關于包子、川味牛肉面、臭豆腐等中國美食小吃的書寫,相較之下可品味到同一飲食美文傳統下兩位作家筆下的不同地域書寫。如焦桐所言,“中國食物有五味,酸、甜、苦、辣、咸,中國美食隨筆也就有了懷鄉之甜、批評之辛辣、淚水之咸、貧窮書生之酸、人生之苦”,文學家筆下的街頭小吃就是中華文明宏大敘事下的美味禮贊,《吃貨辭典》與《臺灣味道》合起來就是中國味道。
第一,中日美食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美食書籍在日本的成熟市場為《吃貨辭典》在日本暢銷提供了友好土壤。中國與日本同屬漢字文化圈,遣隋使、遣唐使傳到日本的中國飲食文化更成為日本飲食禮儀文化之源。近代以來,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古崎潤一郎都是中國美食的擁,日本小說家遠藤周作、漫畫家小川悅司更是將對中國美食的熱愛融入小說《五聞》、漫畫《中華小當家》的創作之中。中華美食在日本的流行帶動了日本美食書市的繁榮,在日華人邱永漢所著《食在廣州》、日本華裔夫婦陳舜臣、蔡錦墩合著《美味方丈記》以及日本華人張競所著《中國人的胃袋》等在日極具影響力的中國美食隨筆均以日語寫成。《吃貨辭典》則是近現代以來較早從中文譯入日語的中國美食隨筆之一,之后《臺灣味道》以同樣的方式譯入日語,并按照《吃貨辭典》的體例邀請中國臺灣美術編輯陳妮均、張宗舜繪制插圖。據日本亞馬遜官網統計,《吃貨辭典》在出版后的第五年(2025年)仍位列中國散文熱銷商品排行榜第九位,《臺灣味道》列美食散文熱銷商品排行榜第五位。《吃貨辭典》與《臺灣味道》為日本讀者呈現了中國大陸與臺灣兩地文學家對中國美食文化流變的觀察與反思。
第二,《吃貨辭典》日文版在日本的傳播以譯者川浩二為主導、經美篝書房出版發行及營銷推介,進入了日本主流社會的閱讀與研究層面。日本老牌專營中國學術書籍引進與出版的東方書店、山本書店、內山書店、亞東書店對中國圖書出版信息的敏銳觸覺使得《吃貨辭典》中文第一版與增訂版出版不久即出現在了日本書店的書架上,他們是《吃貨辭典》中文原版進入日本的重要橋梁。美篝書房是日本專營哲學、科學、心理學、史學、社會學等書籍的學術出版社,譯者川浩二作為日本中生代中國近代文學研究者、中國文學翻譯家,是《吃貨辭典》的發現者和翻譯發起人,二者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象征資本成為《吃貨辭典》暢銷日本的重要推力。美篝書房在《吃貨辭典》出版后不久即在日本誠品生活店、立教大學策劃了兩場新書發布會,并邀請譯者川浩二與在日本有“原味中華料理之王”美譽的廚師梁寶璋對談中國美食,進一步提高了《吃貨辭典》在日本的營銷起點。美篝書房與日本各大書店、電商平臺所建立的出版銷售渠道為《吃貨辭典》的暢銷提供了保證。《吃貨辭典》不僅登陸日本老牌連鎖書店伊紀國屋書店、丸善書店、淳久堂書店、Booklst等,還在日本亞馬遜、日本樂天、日本7net等知名電商平臺上線。

第三,日本主流媒體的報道,以及日本專業美食文學作家、評論家的推薦,使得《吃貨辭典》很快進入日本大眾讀者視野,獲得良好接受效果。《吃貨辭典》日文版一經出版就被日本主流媒體爭相報道,日本老牌報刊巨頭朝日新聞、日經新聞、熊本日日新聞以及《中國新聞周刊》日本版、《月刊中國新聞》都以大幅版面推介了《吃貨辭典》,《吃貨辭典》成為日本的“中國美食圣經”。日本評論家非常贊賞《吃貨辭典》中平民美食所氤氬著的悠遠中華文明,特別是北京小吃背后的北京風物與作者的懷舊回憶:“最鄉土也最普通的吃食是文明的根本”,“《吃貨辭典》講的是飲食文化,而飲食文化是世界語,連接著各民族和各文化”,“時過境遷,人們的服飾、居住房子、街道面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只有餐桌上器血里的食物,至今還保留著中國文明特有的痕跡”,“都市不斷變化,卻無法帶出地方料理的深奧之處,世界三大料理之國之一的中國,其豐富多彩的面貌 (因《吃貨辭典》而)漸漸浮現在眼前”。日本料理作家阿古真理、木村依有子都關注到《吃貨辭典》中的“北京料理”,“作者崔岱遠生長在北京,即使使用平價食材,也不舍悠然的氛圍,花時間烹飪才是北京料理的特色。”在日本主流文學話語體系的推介下,《吃貨辭典》在日本取得不俗銷售成績,據CiNii圖書檢索網站統計,日本全境149個大學圖書均館藏了《吃貨辭典》并提供圖書借閱與文獻傳遞服務。同時,《吃貨辭典》在日本讀者群中取得極高口碑,在日本亞馬遜官網的讀者評分高達4.5分(滿分5分),讀者紛紛評論“與中國美食產生了強烈共鳴”“每晚睡前讀物”“書中描繪的中國美食之美與搜索引擎上的美食信息形成鮮明對比”“折服于中國美食文化的深奧”。
當代中國飲食文學海外傳播的對策與建議
《吃貨辭典》在俄羅斯與日本的兩種傳播方式是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傳播的縮影,其在俄羅斯的傳播因入選政府項目具有一定文化戰略意義,在日本的傳播則是海外出版社以市場為導向的選擇。在俄日兩國傳播狀況的比下,本文對其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以數字媒介為載體的數字出版,為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世界各國家和地區的數字化產業發展并不均衡,以《吃貨辭典》電子書版權海外輸出為例,日本美篝書房同時發行了《吃貨辭典》日文版實體書與電子書,其中電子書還上線了日本各大電子書專營商,如伊紀國屋Kinoppy、honto電子書、BookLive電子書、亞馬遜Kindle、樂天電子書、蘋果電子書、eBookJapan、索尼電子書。但由于俄羅斯電子書市場并未完全開發,海波龍出版社只發行了《吃貨辭典》俄文版實體書。隨著傳播媒介的更新迭代,中國網絡文學出海模式已經歷了從實體書版權輸出、網絡文本輸出到IP(知識產權)改編多元化輸出、海外本土化輸出等階段[,但中國嚴肅文學出海仍以實體書版權輸出為主,推動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的數字化出版迫在眉睫。
第二,中國文學出海應突破題材與媒介限制,以中國美食文學為中心打造中國美食IP,通過漫畫、動漫、紀錄片等多元跨媒介改編,與實體書出版共同構成文化輸出矩陣,協同展現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中國文學家筆下的中國美食書寫是中國文化的詩意表達,也是超越政治、意識形態、種族差異的文明印記,更是海外讀者了解中國文化的最佳切入點之一,因此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應將飲食文學納入重點傳播范圍,以美食文化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價值理念。《吃貨辭典》俄文版與日文版均保留了原作中商務印書館美術編輯李楊樺近百幅手繪插畫,俄文版則在圖書目錄附上了中文名稱和漢語拼音,而日文版在圖書最后附上了書中出現的菜單,為外國讀者呈上了一本兼具文學價值與實用價值的菜譜。針對美食文學的特征,在文本基礎上進行IP本土改編或授權海外改編,《吃貨辭典》可打破海外受眾圈層壁壘、擴大海外影響力。《深夜食堂》《孤獨的美食家》等日本料理美食系動漫隨著二次元文化在世界的傳播而走向全球消費市場,中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播出取得了中國紀錄片海外發行最佳成績,以視頻改編等新媒介形式展示《吃貨辭典》中101篇關于中國美食的美文及其背后的文化,打造書籍與動漫、紀錄片聯動出海模式,將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新道路的開辟提供有益參考。
第三,培養細分市場譯者群體的同時推廣AI翻譯,助力中國文學無縫銜接國際市場。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學出海規模化、精品化、生態化水平的提高,全球讀者對中國文學的需求愈加多元,但專業漢學家譯者群體處于代際更新的關鍵時期,中國出海文學的多元題材、特別是小眾題材對譯者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語種市場的巨大潛力要求中國文學跨越不同的文化隔閡、語言屏障進入多語種讀者視野,而以AI技術為依托的AI翻譯不僅能助力中國當代文學多語種“一鍵出海”,更為中國文學未來以圖、文、影音、游戲一體的多媒體創作模式出海鋪平道路。據《2024中國網絡文學出海趨勢報告》統計,“引入AI翻譯后,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國新增出海AI翻譯網文作品超2100部,同比增長20倍;在網文暢銷榜排名TOP100作品中,AI翻譯作品占比 42%?2024 年,利用AI翻譯,中國網文翻譯成西班牙語的作品數量同比增長了 22% ;海外英文原創網文翻譯成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日語的作品數量分別同比增長30倍、12倍、11倍及5.3倍”。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面對全球海外市場需求和語言細分市場需求,AI翻譯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翻譯出海的重要手段。但基于大語言處理系統的AI翻譯也有抹平文學語言“陌生化”效果的風險。因此,通過挖掘文學作品的粉絲譯者、招募小眾文學市場的優秀譯者、邀請海外漢學學者譯者、簽約專業翻譯公司、鼓勵作者多語種創作等形式,培養專業的譯者群體,也是推動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重要一步。
參考文獻
[1]王文錦.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6:261.
[2]高濂著,趙立勛等校注.《遵生八箋校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382.
[3]林乃桑.《中國飲食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
[4]陳定家.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的回顧與反思[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23(4):139-147.
作者郭景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鄭朝然系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