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我的親人
這個冬天似乎顛覆了自己的秉性,三九、四九里一點也不冷,南風和北風也好像較上了勁,互不相讓,整個冬天霧蒙蒙的,天氣預報里雖然報過幾次有小雪,可是,由于溫度偏高,都變成了雨。進入臘月好多天了,還是沒有雪的影子,我心里盤算著,今年恐怕再也見不到雪了,于是,我對雪的期盼漸漸淡化。
昨晚,天氣預報再一次說夜里有小雪,雖然,天有點陰,氣溫零下三攝氏度,但是,我還是擔心下不成雪。到了19:30妻外出,感覺涼颼颼的雪花落在臉上、鉆進脖子里,她連忙驚喜地告訴我下雪了,我以為是開玩笑,將信將疑地從屋里走出來,用手電一照,果然是潔白的雪花從天上飄飄灑灑地落下來,那樣子可愛極了。
可惜,雪還是小了點,落在手上、衣服上,一轉眼就消逝了,我的心不禁有點惋惜,還是希望雪能下得再大一點,于是,我從街上走到田間的路上,又像是在刻意地迎接這場久違的精靈,妻說:你真是傻極了,到明天會讓你看個夠的。我沐浴在雪里,吻著雪、撫摸著雪,生怕一離開就停了似的。
過了十幾分鐘,大片的雪花終于出現,像鵝毛、像棉絮,一朵粘連著另一朵,整個冬天我渴慕的溝壑瞬間被雪花填平,抖掉落在身上的雪花,回到屋里,還是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對妻說:放心吧,到天明準能下個“千樹萬樹梨花開”。妻揶揄道:過一會或許會停了呢!我沒往壞處想這場雪,因為,我滿心里都是歡喜……
夜里,我又夢見了雪,那雪汪洋恣肆,樹上、屋頂上銀裝素裹,我堆培了好多的雪人,有戴帽子的,長鼻子的,還有圣誕老人,我在雪地里跑啊、跳啊,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童年。
一覺醒來,我又惦記起昨夜的雪是否還在下,能否真的如我夢見的雪那樣迷人,打開門一看,雪早已停止,地上留下薄薄的一層,雖然不是很大,面對這滿世界的精靈,我已經很滿足了。
沒有打掃院子里的雪,也不忍心去踩,匆匆洗漱完畢就去公司上班,路上行人不多,大家臉上都洋溢著溫情。
7:30我按了指紋,工人陸續趕到,有的想拿掃帚掃雪,我說不用了,那么珍貴的雪就留著吧,讓它多陪我們幾天,然后,我掏出手機拍下了廠區最美的雪景……
太陽出來了,雪后的天更加的藍,陽光照在雪上一切都顯得嬌媚多情,樹上麻雀嬉戲著,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或許,它們來到世上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美麗的景色,高興地吃著,用雪洗浴著身上的羽毛……
我喜歡冬天,特別愛冬天的雪,這雪又像是我家的親人。
小時候,冬天比現在冷,雪是冬天的常客,有一年冬天下了大雪,我早晨起來去學校上學,雪填平路旁的水坑,我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溝,一不小心滑了進去,領口、袖口灌進去的全是冰涼的雪,我狼狽地爬上來,踉踉蹌蹌地趕到學校,教室里沒有爐子,同學們讀一會書,凍得跺一陣腳,歡聲笑語不斷,老師知道大家冷,也只是寬容地一笑算是默許了,那種愉悅的情景到現在還記得。
下雪天的晚上是特別有趣的,那時我們這里住的都是草房子,雪下得越大,麻雀就越容易捉住,我們常常用布縫一個長兜子,穿上硬鐵絲,然后綁在長桿子上,再拿上一個三節手電筒,到農舍或者是生產隊的牛屋、場屋去找麻雀。因為天冷,麻雀常常是好幾只躲在屋檐下的同一個洞里,我們用手電一照那麻雀什么也看不清了,然后瞄準麻雀藏身的洞用網子一捂,麻雀因為害怕便很快地跑進兜子里面,拿長桿的人順著墻面迅速地下移兜子,旁邊的人快速地上前去抓麻雀,不大會就能捉到幾十只。回到家,把麻雀放進燒紅的柴火里,很快就熟了,揭去皮,露出燒得粉嫩的肉,吃到嘴里真是香得流油,可解饞了……
近年來,隨著氣候的變暖,冬天的雪越來越少了,我對雪的懷戀之情也愈發濃烈,每到這個時候總巴望著下雪。雪是冬天的主角,有了它,冬天就有了靈性;雪又像是冬天這場大戲的眼睛,它來了冬天的精彩就到了高潮。
既然來了,不管是大雪或是小雪,總會給人帶來溫馨的,我相信雪還會再來的,因為,冬天不會辜負那些不畏寒冷的人……
最甜、最美是過年
拂去塵封歲月,讓時光回到我歡樂的童年時代,回到小時候在農村過大年的情景,一股暖流就會倏然充滿我的心頭,就會牽動我無盡的情愫與懷想,在新年的煙火中,總能想起王安石的《元旦》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拉開記憶的閘門,讓甜蜜的年味恣肆地流淌……
小時候,無憂無慮,最喜歡的事就是過大年,因為過年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有幾句童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高高興興放鞭炮。
總之,過年最快樂的就是孩子。因此,一入臘月就天天盼著過年,到臘月二十四我們這里準時放寒假,于是,第二天我和弟弟便跑著去趕王魯二十五的年集買鞭炮、燈籠、年畫。
那時,賣鞭炮的特別多,都是自制的,往往都集中在一起賣,為了能吸引顧客,他們總是比賽著放鞭炮,誰的越響吸引的買主就越多,如果是誰家的鞭炮吃花的(啞炮)多,大家就會笑著離開他,那賣鞭炮的就會灰溜溜地收起攤位躲到別處去。
當時,叫賣得最起勁的就數嘉祥縣孟姑集的,只見賣鞭炮的站在車子上,手里拿著一枝長竹竿,上面掛著一串長長的鞭炮,嘴里使勁地吆喝著:“嘉祥的細紙鋼鞭,不響不要錢,都來買啦!”聽到他的喊聲,大家紛紛前來,催促著他快放兩掛聽聽響不響,那賣鞭炮的一邊說著“躲開點,別著急,蹬了眼皮不能趕集”,一邊不緊不慢地點燃手中的長鞭,鞭炮在空中噼里啪啦地炸響,大家不禁嘖嘖稱贊:“真響,真響!”
人們不約而同地聚攏來爭著購買,有要三掛的,有要五掛的,沒有錢的孩子們則在地上爭搶未炸的鞭炮。別的攤位一看這邊的生意火了,也接二連三放了起來,于是又有不少的人圍向前去。整個集上鞭炮聲、吆喝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而我和弟弟每年都是要買上兩掛小鞭、一掛大雷子,專等到除夕晚上放。
到了臘月二十六七,生產隊里就要殺幾頭大豬,孩子們則圍在周圍看熱鬧,等在那里要豬蹄殼玩,大家都盼著能得到一個大點的,然后在殺豬的鍋里撈上一點豬油,晚上點燈玩。
那時我們隊里會殺豬的是常年大爺,我們總是央求他給留個豬尿泡(膀胱),而每次他都是留給自己的兒子四安,孩子們只好艷羨不已地看著四安拿著吹飽氣的豬尿泡在大家面前炫耀。
臘月二十八九的時候,村子里上空到處彌漫著油炸丸子的香味,人們忙碌了一年,即使生活再窘迫,每到這時也要給孩子們炸上幾鍋丸子吃。丸子剛出鍋,又酥又香,現在想來小時候最好吃的食品就數油炸丸子了。但是不能多吃,因為那時的生活條件差,只有在來客人的時候做成菜才可以吃上幾個。
寫春聯、貼春聯也是過年的一道風景,會寫的就自己寫,不會的就買上兩張紅紙找別人寫,我們村常福叔的字寫得最好,找他寫的人也多,但他所寫的內容總是那兩句話:“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澤東思想”“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忠”字必不可少,但是,那時候沒有一家貼“福”字的。
年三十的晚上家家都要包餃子,孩子們幫不上忙就到街上挑燈籠玩,大街上到處都是紅燈籠。燈籠的框架有的是用細鐵絲做的,有的是用秫秸做的,外面用毛邊白紙糊上,再貼上幾個蝴蝶或者是紅花做點綴,里面點上一支紅蠟燭,那喜慶氣氛就出來了。圓的、方的各式各樣的都有,還有那調皮孩子用破燈籠和別人的碰著玩以燒壞燈籠取樂的,也有的人故意逗小孩說:“你燈籠下面有個蝎子”,誰要是真的一轉,燈籠就會燒著了,大家便哈哈大笑起來。孩子們到處亂跑、亂喊,一玩就到深夜……
回到家里,大人們正圍著火爐包著餃子,拉著過年的趣事,有的一夜都不睡,我們這里叫守年。
剛過半夜,村子里就響起了鞭炮聲,我和弟弟便燃放自己的炮仗,弟弟不敢放躲在一旁給我拿著火,我掐著藥捻在火上一點倏地拋向空中,那大雷子便在空中“轟”地一聲炸響。這一夜,鞭炮聲遠的、近的此起彼伏,一直響到天大亮。要是有一場雪落,那情景就更曼妙了,聽聽落雪的聲音,雪地放鞭炮、踏雪拜年,再穿上過年的新衣服,人們的心都樂醉了。
吃過餃子,大家便開始了相互拜年,拜完自己家族的,再拜同村的,如果誰家供著祖像,來客便跪下磕頭,見面相互道好,平時有不說話的,這時如果往家一站,往日的怨氣便煙消云散,大家其樂融融。
吃過午飯隊里上工的鐘聲又響了,社員們陸續下地干活,在當時這叫過革命化的春節……
孩子們無事做,我們幾個伙伴便一早出門跑到離家十多里地的縣城去看電影,電影院前人山人海,兒童從四面八方趕來湊熱鬧。
放的都是老電影《突破烏江》《鐵道衛士》《渡江偵察記》等戰斗片,大家不圖有多好看,就是湊個熱鬧。賣票的窗口前人多得擠不動,我們幾個就推著一個做事機靈的孩子叫常居的往售票口上沖,他擠了一身汗費了好大的勁才買到幾張票,我們剛興沖沖地來到影院門口,又來了兩個伙伴,怎么辦呢?大家都說蹭票去。于是,我們把沒票的夾在中間,隨著人流往前擁,小個的孩子一低頭后面的一推,就擠了過去。一連幾天,我們都是吃過飯就去看電影,盡管是看了一遍又一遍的老電影,看得仍然不亦樂乎。
一轉眼,年過去了五六天,到了正月初七送火神把子的日子,這是當地既傳統又鄭重的一項活動,我們這里的習慣是:年前把火神爺請家來過年,正月初七再把他老人家恭恭敬敬地送走。誰家如果不送,這一年他家有可能就會殃及禍災。
送火神也是孩子們最快活的游戲之一,吃過午飯我們就開始找葦子和干柴禾綁火神把子,有的還在中間夾上鞭炮,太陽尚未落山火神把子就點著了,大孩子自己送,小孩子由大人跟著、領著送,后莊的送到我們莊上,我們莊上的再送過濟徐公路。跑快的火著得旺,跑慢的則不著,里面夾雜著鞭炮的噼啪作響,我們跑著、笑著,喊著:“火神爺,上西南,西南有錢花不完……”
各村都是如此,放眼一望到處都是火光,聽見的到處是鞭炮響,那情景真是熱鬧極了!
時光飛逝,一轉眼過去了四十多年,那時的日子是單一的,有歡樂和愛陪伴,幸福滿滿地在心中蕩漾,記憶如同一壺老酒,歷久彌香。
童年的歲月充滿無窮的樂趣,現在想來歷歷在目,神往又溫馨,歡樂又純真,童稚而又不乏智慧。
而今,讓我神往與懷戀的依然是留在我記憶中的那抹甜美、而又溫馨的濃濃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