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礎上合并妊娠,以及妊娠期糖尿病。其中,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首次發生或發現的糖代謝異常,是妊娠期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對母嬰健康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本文將詳細闡述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以及護理措施,旨在提高患者對該疾病的認知,促進良好的妊娠結局。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基本特征
體重變化異常
部分患者可能在孕期體重增長過快,超出正常妊娠的體重增長標準。這與體內胰島素抵抗增加,糖分不能有效代謝轉化為能量,多余的熱量以脂肪形式儲存有關。然而,也有少數患者可能因血糖控制不佳,出現體重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的情況。這是因為機體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轉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質來提供能量,導致體重不增反降,同時可能伴有酮體生成增加。
妊娠并發癥增加
(1)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高血糖狀態會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導致血管痙攣和收縮,從而使血壓升高,增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病風險,嚴重時可發展為子癇前期,危及母嬰生命安全。
(2)羊水過多:糖尿病孕婦血糖高,胎兒血糖也隨之升高,產生高滲性利尿,導致羊水過多,使得孕婦腹脹不適,不僅增加胎膜早破、早產、胎盤早剝等風險,還會使得胎兒胎位異常、胎兒窘迫等發生率上升。
胎兒發育異常
(1)巨大兒:這是妊娠合并糖尿病常見的胎兒并發癥之一。孕婦高血糖通過胎盤轉運給胎兒,刺激胎兒胰島 β 細胞增生,產生大量胰島素,促進胎兒蛋白質和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導致胎兒過度生長發育,形成巨大兒。巨大兒分娩時易造成肩難產、鎖骨骨折、臂叢神經損傷等產傷,同時也增加了剖宮產的概率。
(2)胎兒生長受限:在少數情況下,尤其是糖尿病病情控制不佳,出現血管病變,影響胎盤的血液灌注時,可導致胎兒生長受限。胎兒長期處于營養缺乏狀態,可引起胎兒窘迫、早產、胎死宮內等不良結局。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病因
孕期激素變化
妊娠期間,胎盤會分泌多種激素,如胎盤生乳素、雌激素、孕激素等。這些激素在體內水平顯著升高,產生胰島素抵抗作用,使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機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能力降低,從而導致血糖升高。一般在孕 24~28 周時,這種胰島素抵抗作用最為明顯,也是妊娠期糖尿病高發的時期。
遺傳因素
如果孕婦的直系親屬(如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她在妊娠期患糖尿病的風險會明顯增加。遺傳因素可能影響機體胰島素的分泌功能或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能力,使孕婦更容易出現糖代謝異常。
生活方式與飲食結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孕期營養過剩的情況較為常見。若孕婦過度攝入高糖、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且運動量相對不足,身體無法及時消耗這些多余的能量,就容易導致體重增長過快,脂肪堆積,進而加重胰島素抵抗,誘發糖尿病。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護理措施
飲食護理
合理控制總熱量
根據孕婦的孕周、體重、身高、活動量等因素,計算每日所需的總熱量。一般妊娠早期每日總熱量與孕前相同,妊娠中晚期適當增加 200~300 kcal/d。熱量分配應遵循碳水化合物占 50%~60%、蛋白質占 15%~20%、脂肪占 25%~30%的原則,確保孕婦和胎兒獲得充足的營養,同時避免熱量攝入過多導致血糖升高。
均衡膳食結構
鼓勵孕婦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全麥面包、糙米、燕麥、蔬菜、水果等,可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如瘦肉、魚類、蛋類、豆類等,有助于胎兒的生長發育,并提高孕婦的飽腹感。減少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入,如動物內臟、油炸食品等,以控制血脂水平,減輕胰島素抵抗。同時,應注意飲食的多樣化,保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必要時可補充適量的維生素制劑和鈣劑。
少食多餐
將每日三餐分為 5~6 餐,可有效避免餐后血糖過高,同時減少饑餓性酮體的產生。加餐時間可選擇在兩餐之間或睡前,加餐食物應選擇低熱量、高膳食纖維的食物,如水果、堅果、無糖酸奶等,并相應減少正餐的主食量,以保證每日總熱量不變。
運動護理
運動方式選擇
在無運動禁忌證的情況下,鼓勵孕婦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如散步、孕婦瑜伽、游泳、太極拳等。散步是最簡便易行的運動方式,可在餐后 30 min后進行,每次30 min左右,速度適中,以微微出汗為宜。孕婦可根據孕周和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孕婦瑜伽體式,有助于增強身體柔韌性、緩解孕期不適,同時還能輔助控制血糖。游泳也是一項不錯的運動,但需注意水質衛生和安全防護,避免在空腹或飽餐后游泳,每周可進行 3~4 次,每次30 min左右。
運動強度與頻率
運動強度應根據孕婦的身體狀況和運動能力進行調整,以運動時心率不超過 140次/ min為宜,避免過度勞累和劇烈運動,防止引起子宮收縮,導致早產或流產等不良后果。運動頻率一般每周至少3~5 次,可根據孕婦的實際情況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和強度。但需注意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運動過程中如有不適,如頭暈、心慌、腹痛、陰道流血等,應立即停止運動,并及時就醫。
血糖監測護理
監測方法與頻率
教會孕婦正確使用血糖儀進行自我血糖監測,一般包括空腹血糖、餐后 1 h血糖和餐后 2 h血糖。在血糖控制初期,可適當增加監測頻率,如每天監測 7 次(三餐前、三餐后 1 h、睡前)。待血糖穩定后,可減少監測次數,但每周至少應監測 2~4 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以了解血糖波動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定期復查糖化血紅蛋白,了解過去 2~3 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評估血糖控制效果。
血糖記錄與分析
指導孕婦準備一個血糖監測記錄本,詳細記錄每次監測的血糖值、飲食情況、運動情況以及用藥情況等信息。醫護人員應定期查看孕婦的血糖記錄,分析血糖波動的原因,如飲食過量、運動不足、藥物劑量不當等,并根據分析結果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幫助孕婦更好地控制血糖。
心理護理
心理狀態評估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婦往往會因擔心疾病對自身和胎兒的不良影響,如胎兒畸形、早產、巨大兒等,而產生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醫護人員應密切關注孕婦的心理狀態,通過與孕婦的溝通交流、觀察其行為表現等方式,及時發現孕婦的心理問題,并進行評估。
心理支持與疏導
針對孕婦的不同心理問題,給予個性化的心理支持和疏導。向孕婦及其家屬講解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包括疾病的發生原因、治療方法、預后情況以及良好的血糖控制對母嬰健康的重要性,使孕婦了解病情,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鼓勵孕婦表達內心的感受和擔憂,耐心傾聽并給予積極的回應和安慰,幫助孕婦緩解心理壓力。同時,可邀請成功分娩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分享經驗,讓孕婦從身邊的實例中獲得鼓勵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