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強CT、血管造影等影像檢查中,會用到碘對比劑,能增加某一內臟組織或腔道對比度, 更加清晰地顯示器官或腔道的形態、輪廓及病變特征。但是,有些受檢者可能對碘過敏,而出現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需要采取相關急救措施。本文基于最新循證醫學證據,系統闡述碘過敏反應的分級診療策略及急救流程,旨在為臨床醫護人員提供標準化處置方案。
認識碘過敏
為什么會對碘過敏
碘對比劑是醫學檢查中常用的造影劑,廣泛應用于X光、CT掃描等影像學檢查。然而,碘對比劑中的碘元素可能被免疫系統誤判為“敵人”,引發過敏反應,通常表現為皮膚發癢、紅疹等輕微癥狀,但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困難、血壓驟降,甚至危及生命。
碘過敏的危險信號
碘過敏的反應程度因人而異,常見的危險信號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1)輕度過敏反應:通常表現為喉嚨發緊、打噴嚏、皮膚起疹子或瘙癢。這些癥狀雖然不嚴重,但仍需引起重視,以便及時處理。
(2)中度過敏反應:表現更加明顯,可能出現呼吸困難、頭暈冒冷汗、血壓下降等癥狀。此時,身體可能已開始出現較為明顯的過敏反應,需立即進行醫學干預,避免情況進一步惡化。
(3)重度過敏反應:患者可能出現突然昏迷、喉嚨水腫、心律失常等嚴重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威脅到生命安全。重度過敏反應通常需要緊急救治,如注射腎上腺素、氣管插管等。
急救措施
立刻按下“暫停鍵”
關掉輸液管,立即停止使用碘造影劑或其他含碘物質,防止過敏反應加重。讓患者保持坐位或半躺的姿勢,減輕頭部壓力,且頭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堵塞氣道,確保呼吸通暢。移除患者身上的項鏈、腰帶等金屬物品,防止加重不適。
30 s內判斷嚴重程度
如果患者僅出現皮疹,首先應進行安撫,使其保持冷靜狀態,同時密切觀察癥狀是否進一步發展。如出現喘氣、聲音嘶啞等呼吸困難癥狀,需立即進入急救流程。一旦患者出現意識模糊,立即開展緊急救治,包括注射腎上腺素、監測生命體征等,以防病情惡化。
不同反應應對策略
(1)輕度反應:肌肉注射抗過敏藥,如苯海拉明;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喝溫水,緩解喉嚨不適。
(2)中度以上反應:大腿外側肌肉注射腎上腺素,成人0.3~0.5 mL,兒童每千克體重10 μg。用
壓舌板撐開患者氣道,如出現喉頭水腫或呼吸抑制,立即進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快速補液,維持血壓>100/60 mmHg。靜脈推注地塞米松,抑制全身炎性反應。
注意事項
過敏體質(尤其海鮮、碘伏過敏者)、支氣管哮喘患者 、肝腎功能不全者(需用特殊對比劑) 需要特別小心碘過敏。檢查前告知醫生用藥時、過敏史、患病史,仔細閱讀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穿著寬松衣服,方便搶救時操作。一旦出現過敏反應,及時報告醫生,切莫硬扛。
典型案例
52歲男性肝癌患者,注射碘普羅胺后1 min出現抽搐。但護士誤認為是“造影劑正常反應”,僅給予地塞米松。隨后,主治醫生發現患者瞳孔散大,立即行心肺復蘇,3 min后患者恢復自主循環。其實,任何造影劑相關癥狀出現超過30 s,應按過敏反應處理。
預防策略
檢查前篩查“四問法”
是否有海鮮、碘酒過敏史?是否服用抗癲癇藥(如丙戊酸鈉)?近期是否接種疫苗?是否存在甲亢、腎功能不全?
完善搶救措施
放射科需配備齊全的搶救藥品(如腎上腺素、地塞米松等)和器械(如氧氣設備、氣管插管工具等),并定期檢查確保設備完好。科室定期組織碘過敏搶救演練,提高醫護人員應急處理能力和團隊協作水平。
選擇新型造影劑
(1)低滲造影劑:滲透壓<800 mOsm/kg(傳統為1 400~1 900)。
(2)等滲造影劑:碘克沙醇(最安全的選擇,過敏率0.01%~0.03%)。
預防性用藥
高風險患者可在檢查前3 d開始使用潑尼松,每日2次,每次5 mg。
常見誤區
誤區一:皮試陰性可完全排除風險
以往在造影前,會對碘對比劑原藥稀釋后進行皮試以篩查過敏人群,如皮試為陰性,可完全排除過敏反應的風險。然而,皮試假陰性概率較高,這意味著即使皮試結果為陰性,患者仍有可能在實際使用碘對比劑時出現過敏反應。隨著醫學研究的進展,國際指南已不推薦使用碘對比劑前進行常規皮試。對于有過敏史的患者,醫生通常會根據病史、體征以及其他評估來決定是否使用碘對比劑,并在檢查過程中密切監測。
誤區二:碘過敏永遠不能做檢查
有些患者在首次使用碘對比劑發生過敏反應后,認為自己以后永遠無法接受類似檢查。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約50%患者通過脫敏治療,可再次使用對比劑。脫敏治療通過逐步暴露于小劑量對比劑,幫助患者建立免疫耐受,減少或消除過敏反應的發生。在接受脫敏治療的過程中,醫生會對患者進行嚴密監控,確保安全。因此,對于曾經發生過碘過敏反應的患者,經過專業治療后并不一定需要完全避免使用碘對比劑,重要的是通過適當的醫學手段和醫生指導來降低風險。
誤區三:碘過敏不能吃碘鹽
許多人認為,患有碘過敏的人應避免食用碘鹽,以防引發過敏反應。顯然,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市售碘鹽中的碘酸鉀是一種化學穩定性極強的化合物,不會在體內釋放出游離碘,因此不會引發過敏。碘鹽的主要作用是預防缺碘性甲狀腺腫大,與碘過敏無直接關系。真正危險的是游離碘(如某些消毒劑),它與碘鹽的碘酸鉀在結構上不同。因此,日常生活中,碘過敏者無需刻意忌碘鹽,只要避免接觸含游離碘的物質即可。
誤區四:搶救成功就萬事大吉
雖然搶救成功能穩定碘過敏患者的初期生命體征,但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研究發現,約25%碘過敏患者會出現二次發作,尤其是在搶救后短時間內。因此,即便搶救過程順利,患者也必須留院觀察至少6 h,避免再次發生過敏反應或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