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基于吞咽功能分級的精準護理模式在老年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4年5月至2025年4月醫院收治的85例老年吞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3例)。對照組予以常規吞咽功能護理,觀察組予以基于吞咽功能分級的精準護理,比較兩組營養指標[前白蛋白(PAB)]、吞咽功能康復療效及生活質量[吞咽生存質量問卷(SWAL-QOL)]。結果 觀察組干預后,PAB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對照組(P<0.05);觀察組干預后,SWAL-QO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基于吞咽功能分級的精準護理模式在老年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癥狀,降低誤吸風險,改善其吞咽功能與營養狀態,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吞咽障礙;吞咽功能分級;精準護理模式;老年患者;生活質量
臨床吞咽障礙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較高,不僅導致進食困難,如果未及時干預,還可能引發營養不良,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3]。因此,臨床需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改善老年患者吞咽功能,降低誤吸風險,提高其生活質量。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吞咽功能分級的精準護理模式在老年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4年5月至2025年4月醫院收治的85例老年吞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符合相關臨床診斷標準[4];年齡≥65歲;患者SSA評分≥19分或V-VST存在安全風險;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意識清楚,溝通能力正常;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合并終末期疾病;存在嚴重認知障礙。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吞咽功能護理
指導患者在飯前進行吞咽功能訓練,包括鼓腮訓練、咳嗽訓練、口唇運動等,3次/d,10 min/次;給予患者飲食指導,若其吞咽情況困難,不能經口進食,需給予鼻飼飲食,密切關注患者的身體狀況。均連續干預4周。
1.2.2 觀察組給予基于吞咽功能分級的精準護理
(1)組建多學科護理小組:組建由護士長、老年專科護士、康復師及營養師等構成的多學科護理小組,并對成員進行培訓。康復師吞咽功能評估和康復指導,營養師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老年專科護士實施具體護理操作。(2)吞咽功能篩查:采用SSA評分量表、V-VST對患者的吞咽功能進行篩查,分級標準包括輕度(SSA19~25分,V-VST耐受稀流質50 mL)、中度(SSA26~32分,V-VST耐受濃稠液體50 mL)、重度(SSA>32分,V-VST耐受糊狀食物30 mL)。(3)精準護理措施:對于輕度吞咽障礙患者,護理人員與營養師根據患者的疾病情況,確定食物性質為流質,引導患者自主進食,在進食時,保持周圍環境安靜,避免進食時交談;引導患者采用健側進食,初始食量每口
5 mL,逐漸增加;餐后指導溫水漱口,清除口腔殘渣;每日進行口腔面部肌肉訓練。對于中度吞咽障礙患者,護理人員和營養師根據患者的實際狀況,為其選擇適宜稠度食物;指導患者飲食時需完全咽下當前食物后,再進食下一口;檢查口腔殘留,必要時指導低頭吞咽;結合患者營養需求,間歇性補充管飼;患者飲食結束后,引導其進行吞咽前屏氣、咳嗽反射增強練習等訓練。對于重度吞咽障礙患者,給予其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包括進食訓練、吞咽肌訓練)和鼻飼飲食。進食訓練,指導患者呈仰臥位,進食時抬高頭30°;吞咽肌訓練,握住患者喉結引導其進行點頭和空吞咽,并鼓勵其發出“啊”的聲音,同時刺激患者舌、咽喉、軟腭等位置,3次/d,
20 min/次;鼻飼飲食時,護理人員應時刻關注患者的情況,一旦出現不良情況(如惡心、痛苦等),立即停止并處理。均連續干預4周。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營養指標:干預前后,抽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取上層清液,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前白蛋白(PAB)水平。(2)比較兩組吞咽功能康復療效:療效判定標準采用洼田飲水試驗評估。患者反復嗆咳,
10 s內不能吞服溫水,為Ⅴ級;患者有嗆咳,30 mL溫水在5~10 s內多次吞服,為Ⅳ級;患者存在嗆咳,30 mL溫水在5~10 s吞服,為Ⅲ級;患者無嗆咳,但30 mL溫水在5~10 s內進行多次吞服,為Ⅱ級;患者無嗆咳,30 mL溫水能夠5 s內吞服,為Ⅰ級,顯效為患者分級變化達到Ⅰ級和Ⅱ級,有效為患者分級變化達到Ⅲ級和Ⅳ級,無效為患者分級變化達到Ⅴ級。總有效=顯效+有效。(3)比較兩組生活質量:干預前后,采用吞咽生存質量問卷(SWAL-QOL)評估,包括11個維度,共計44個條目,總分220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營養指標比較
兩組干預前,PA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PAB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兩組吞咽功能康復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35%,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8.5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SWAL-QO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吞咽障礙是指由于口腔、食管或咽喉等吞咽器官出現病變導致的進食困難,好發于老年人群,與年齡相關的器官功能退化密切相關[5~6]。吞咽障礙若未及時干預,可導致患者進食困難,進而引發營養不良癥狀,嚴重影響其身體健康。因此,需采取有效的康復措施,以恢復患者的吞咽情況,減少誤吸風險,從而改善其生活質量[7~8]。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吞咽功能訓練和飲食指導,雖能維持患者基本健康需求,但存在護理模式單一、缺乏個性化干預等局限性,護理效果往往達不到預期[9]。基于吞咽功能分級的精準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基于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吞咽功能分級,并根據分級結果給予對應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滿足其身心需求,降低誤吸發生風險,加快吞咽功能恢復[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PAB水平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對照組,干預后SWAL-QO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吞咽功能分級的精準護理模式應用于老年吞咽障礙患者預,能夠提升營養水平,改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該護理模式采用SSA評分量表和V-VST方法評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并進行分級(包括輕度吞咽障礙、中度吞咽障礙及和重度吞咽障礙)。其中,對于輕度吞咽障礙患者,營養師根據V-VST方法指導的食物稠度來確定患者的食物性質。同時,護理人員引導患者自主進食,通過安靜進食、側鍵飲食、每口食量增加、餐后溫水漱口等方式,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并給予其吞咽訓練,能夠改善其營養狀態,加快吞咽功能恢復。對于中度吞咽障礙患者,需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選擇適宜食物稠度,并注意患者飲食期間的口腔殘留情況,若出現殘留需給予低頭吞咽訓練。同時,依據患者實際狀況進行間歇性管飼補充,有助于提升患者營養水平。此外,對患者進行咳嗽反射增強練習、吞咽前屏氣訓練等呼吸管理干預訓練,能夠有效加強喉閉合功能,降低誤吸發生率。而對于重度吞咽障礙患者,護理人員需對其者開展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包括進食訓練、吞咽肌訓練)、鼻飼飲食等綜合干預措施,可改善患者身體營養狀況、增強吞咽肌群功能、提升吞咽效率,從而顯著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基于吞咽功能分級的精準護理模式在老年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癥狀,降低誤吸風險,改善其吞咽功能與營養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高書理,白亞娟,張曉宇.基于動態吞咽功能評定及誤吸風險分級下的吞咽功能訓練在老年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1,27(22):2987-2992.
[2]童露露,婁玲娣,駱芳,等.基于功能性經口攝食分級的吞咽管理對高齡吞咽障礙病人的影響[J].護理研究,2024,38(2):354-359.
[3]劉柯,馬靜.SSA量表評分聯合預見性護理干預策略對老年腦梗死吞咽困難患者吸入性肺炎風險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內蒙古醫學雜志,2021,53(11):1399-1401.
[4]中國康復醫學會吞咽障礙康復專業委員會.中國吞咽障礙康復管理指南(2023版)[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23,45(12):1057-1072.
[5]何文芳,周遜,丁美祝,等.“ASK-T”防誤吸管理模式在降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吞咽障礙患者誤吸風險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25,41(3):434-441.
[6]潘霞.早期吞咽功能評定篩查和分級干預在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社區醫師,2022,38(29):124-126.
[7]杜飛,劉陽陽.基于標準吞咽評估的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對高齡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營養水平及吞咽功能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學,2020,21(6):73-75.
[8]朵銀莉,馬玉榮.間歇性鼻飼聯合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在老年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23,9(1):169-171.
[9]李玲,宦迎春,漆蕾.吞咽功能分級護理模式在老年腦梗死合并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24,10(1):73-75.
[10]江乾芳,陳霞.團隊護理模式在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住院護理及延續性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醫藥前沿,2017,7(34):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