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持續強調農業綠色發展,農業農村部《“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明確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為響應政策號召,以溆浦縣為例,簡要介紹溆浦縣農戶基本情況及綠色防控技術采納現狀,發現在采納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發展困境。為了提高技術采納度,提出開展多層次農戶培訓、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構建縣鄉村三級農技推廣網絡等措施。
關鍵詞:溆浦縣;綠色防控技術;現狀;問題;對策
我國是農業大國,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環境面臨嚴峻生態挑戰,作為全球最大的農藥生產與消費主體,年施用量持續保持在50萬~60萬t,其中約80%~90%的藥劑殘留最終富集于耕地系統,直接導致約87萬~107萬hm2農田遭受持續性污染,尤其是蔬菜、水果的用藥量明顯高于其他農作物,造成了嚴重的農業環境污染。我國對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十分重視,是改善現狀和促進綠色生產的關鍵一環[1]。綠色防控技術能保障食品安全,生產上可推廣應用[2]。然而,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卻并不順利,很多地區綠色防控技術的大規模推廣普及仍舊難以實現[3],農戶綠色防控技術的普及使用度偏低[4],全國約有1/6的土地被污染,且70%以上的河流和39%的湖泊出現了水體富營養化。
1 溆浦縣綠色防控技術采納的意義
1.1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
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對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從質量安全維度來看,綠色防控技術通過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環境友好型手段,顯著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降低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風險。從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視角來看,綠色防控技術代表了一種更加科學、環保的植物保護理念,直接關系到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進程,更是衡量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兩大目標實現程度的重要指標。
1.2 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
綠色防控技術可減少農戶對化學農藥的依賴,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對土壤、水體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調節改善作用,使農田生態系統逐步恢復自我調節能力。以溆浦縣柑橘主產區為例,全面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后,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55%,同時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均增加0.2%,灌溉水質達標率從60%提升至92%。這種轉變不僅使農業生產更加環境友好,也為建設美麗鄉村提供了生態基礎。
1.3 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水平
(1)綠色防控技術賦予了農產品差異化競爭優勢,經綠色認證的農產品市場售價平均溢價20%~35%,溆浦縣柑橘實施綠色防控后,收購價提高1.2~1.8元/kg。(2)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降低了生產成本,雖然前期投入較大,但3年周期內農藥支出減少40%,人工成本降低25%,綜合效益提升明顯。
(3)綠色品牌建設拓展了銷售渠道,調查顯示采納綠色防控的合作社電商銷售額年均增長45%,且產品復購率提升30%。
2 溆浦縣綠色防控技術采納現狀
2.1 溆浦縣基本簡介
湖南省溆浦縣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阮水河畔,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9℃,年平均日照時數1 474.7 h,無霜期284 d,年均降水量1 411 mm,氣候條件得天獨厚,種植面積廣和產量大,且呈動態調整趨勢,是懷化市占地面積最大的縣。溆浦的水果以其鮮美、獨特和多樣化的品質而廣受贊譽,僅水果種類就多達370余種,年產量超過35.2萬t,特別是朱紅桔、臍橙、雞蛋棗和龍潭李等品種享譽國際。溆浦臍橙是溆浦縣的代表性水果之一,該品種的臍橙種植歷史悠久,有2 000多年歷史,經驗豐富,加上當地適宜的氣候和優質的土壤條件,使得溆浦臍橙在市場上具有很高的競爭力,目前全縣種植面積達1.33萬hm2,溆浦縣將柑橘定位為“一縣一特”的農業支柱產業,成功打造了“溆浦臍橙”和“溆浦蜜橘”品牌,并且這兩個品牌均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然而,溆浦縣的水果種植業也面臨著病蟲害的問題對其產業發展構成了挑戰,是亟須解決的現實情況。
2.2 綠色防控技術采納現狀
溆浦縣推進綠色防控技術,實施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以達成安全、高效、環保的目標,并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及農業產業安全的“三個安全”,推進統防統治,提高病蟲害防控水平。“十四五”期間,實施果樹“三品”提升工程,強化種苗體系建設,完善省部級、市級、縣級三級良種苗木繁育體系,加強綠色防控技術普及。但以溆浦縣農戶為總體,對鄉鎮村進行抽樣調研,總計調查19個鄉鎮498戶。調查發現,當前有332戶果農采納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66.67%,未應用群體有166戶,占比33.33%。綠色防控技術在溆浦縣農戶的現實應用采納率較低,通常會作為化學農藥的補充手段,尚未形成主導應用模式。多數農戶僅選擇性采納部分技術環節,整體實施比例亟待提升。這種技術應用現狀折射出化學農藥仍是病蟲害防治的主要選擇,由此引發的面源污染問題制約著農藥減量政策的實施效果。可見,溆浦縣綠色防控技術的采納普及程度仍有待提高,有較大的推廣空間。
3 溆浦縣綠色防控技術采納存在的問題
3.1 農戶認知水平普遍較低
綠色防控技術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農戶作為綠色防控技術直接使用者,其技術采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較低[5]。(1)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技術理解存在障礙。大多數農戶僅接受過初中或更低水平的教育,其中初中學歷的農戶占比41.77%,小學及以下學歷的農戶占比30.32%。(2)年齡結構普遍老化,新技術接受能力較弱。受訪者年齡分布顯示,大部分為中年及以上人群,其中41~50歲年齡段最為集中,占比達34.14%;40歲以下的受訪者占15.47%,51~60歲組占28.11%,61~70歲組占19.88%。盡管大部分果農能夠認識到綠色防控技術的某些優勢,但仍有一部分果農對其效果持懷疑或保留態度,突顯其對提升果品質量與增收潛力的認知缺口。
3.2 技術應用成本相對較高
傳統防治技術因其見效快、成本低的特性,在當前農村地區仍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技術主要著眼于短期內的病蟲害防治效果和直接經濟收益,與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的現實條件相契合。相比之下,綠色防控技術雖然在生態效益和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但存在兩個關鍵制約因素:一方面,其前期設備投入成本較高,對農戶資金壓力較大;另一方面,技術見效周期較長,難以滿足農戶對即時防治效果的需求。多數農戶更傾向于從短期經濟角度考量,將防控技術的直接投入成本作為首要決策依據,而對產品質量安全等長期效益的重視程度不足,這種成本收益的權衡機制導致農戶在技術選擇上更偏好傳統防控方式。
3.3 政策扶持力度尚且不足
(1)財政支持力度不足,溆浦縣2023年農業補貼數據顯示,綠色防控專項補貼僅占農業投入品補貼總額的15%,遠低于化肥農藥補貼的42%。(2)政策連續性欠缺,近五年縣級綠色防控項目平均持續時間僅1.8年,難以形成持續推動效應。(3)配套措施不完善,技術推廣、市場對接等環節缺乏系統性政策設計。這種政策供給不足的狀況直接導致技術推廣受阻,調研顯示78%的農戶因補貼不足而放棄采用綠色防控技術。
3.4 技術推廣體系不夠完善
在推進綠色防控工作的實際過程中存在簡單堆砌、生搬硬套等情況,增加成本的同時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導致農民對綠色防控技術的認可度下降[6]。一是技術傳播渠道單一,溆浦縣主要依賴傳統的“縣-鄉-村”三級農技推廣網絡,未能有效利用數字化傳播手段,導致技術覆蓋率不足40%。二是服務隊伍專業化程度低,全縣農技推廣人員中具有植保專業背景的僅占28%。三是推廣模式創新不足,仍以“政府主導-農戶被動接受”的線性推廣為主,缺乏市場化主體參與,調研顯示僅12%的合作社建立了技術示范田,且83%的推廣活動未能與當地種植習慣有效結合。這種碎片化的推廣體系導致綠色防控技術到位率不足35%。
4 對策措施
4.1 開展多層次農戶培訓,提升綠色防控技術認知水平
制定差異化推廣政策,破解種植規模異質性約束。不斷創新技術指導的方式,關注收集溆浦縣農戶的意見與反饋,并采用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來普及新技術。這種方法不僅更貼合農戶的實際需求,還能提升他們參與和應用新技術的積極性。面對小規模種植戶,要簡化技術流程,降低采納門檻;面對中等規模種植戶,要強化聯合推廣,提升規模效益;面對大規模種植戶,要深化產學研合作,打造綠色技術標桿。合作社應充分考慮種植規模的異質性,針對不同的種植特點制定不同的技術推廣方案。
4.2 加大財政補貼力度,降低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成本
綠色防控技術初期投入較高,如殺蟲燈、防蟲網等設備購置,溆浦縣農戶的家庭年收入在6萬~10萬元的占比43.37%,經濟壓力是技術采納的主要障礙,可以通過專項補貼政策,加大財政補貼力度,降低技術采納的初期成本,同時進一步推動“溆浦臍橙”“蜜橘”等地理標志產品與綠色認證掛鉤,建立從生產到銷售的全流程質量追溯系統,增強消費者信任,提高市場溢價,由政府牽頭搭建綠色農產品電商平臺,對接大型商超和高端市場,優先采購認證綠色產品,并通過“政府背書+消費補貼”提高政府激勵。
4.3 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制定專項綠色防控扶持計劃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強化溆浦縣政府的主導作用,構建“技術培訓+經濟激勵+市場溢價”的協同政府激勵。著力構建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長效機制,完善“政策引導-資金保障-主體聯動”制度框架。構建財政-農業協同機制,由財政部門建立補貼精準直達通道,農技推廣部門與基層組織協同落實執行細則,通過資金穿透式管理增強果農政策感知度。在政策工具組合上,除了延續技術補貼、技能培訓等傳統激勵措施外,應創新市場化協作模式,搭建農商對接平臺,引導龍頭企業通過訂單農業、技術托管等方式激活果農技術采納內生動力。同時根據溆浦縣的生態氣候、種植制度與規模,有針對性地建立相應的綠色防控示范區域[7]。
4.4 構建縣鄉村三級農技推廣網絡,實現技術全覆蓋
激活社會網絡效能,發揮合作社“技術橋梁”與“信任紐帶”作用。研究顯示,社會資本對農戶技術采納行為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而溆浦縣僅32.33%的農戶加入合作社,其潛力亟待挖掘。政府應大力幫助合作社的發展,鼓勵農戶加入合作社,共同開展集體經營和大規模種植。通過合作社這一中心點,形成更緊密的合作關系。構建“技術推廣+信息共享”的互助網絡,鼓勵合作社聯合農業企業、科研機構成立“綠色技術推廣聯盟”,定期組織技術交流會和田間觀摩活動,利用合作社的社群網絡,如微信群、村級廣播等媒介,實時發布病蟲害預警、技術更新和市場動態,減少信息不對稱。
5 結語
通過分析溆浦縣農戶綠色防控技術采納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發展措施,以促進綠色防控技術的進一步采納,不僅有利于實現農戶增產增收,提高生活質量,而且能推動溆浦縣實現綠色生產,保障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 易福南.農戶認知、經濟激勵與農戶綠色防控技術采納行為[D].海口:海南大學,2022.
[2] 梁瑞鄭,蔣和順,李海炎,等.廣西桃園梨小食心蟲發生規律與綠色防控技術[J].中國植保導刊,2023,43(2):64-70.
[3] 劉迪,孫劍,黃夢思,等.市場與政府對農戶綠色防控技術采納的協同作用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9,28(5):1154-1163.
[4] 石志恒,張可馨.農戶綠色防控技術采納行為研究——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干預模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2,36(3):28-35.
[5] 張澤蔚,易小燕,鄒秦琦,等.合作社服務對農戶采納綠色防控技術的影響機制——基于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四川項目區的實證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5,45(2):225-234.
[6] 楊世琦.基于國家糧食安全下的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體系思考[J].中國農業科學,2022,55(17):3380-3394.
[7] 池巧鳳.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J].南方農機,2018,49(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