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堅持正確二戰史觀。”2025年5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報》發表題為《以史為鑒" 共創未來》的署名文章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結束80年來,關于這場人類浩劫的歷史敘事始終未能擺脫政治博弈的陰影。在國際社會上,圍繞二戰歷史形成的扭曲、片面的二戰史觀不時浮現,它們并非簡單的學術分歧,而是在特定歷史條件和政治需求下被系統建構的意識形態產物。弘揚正確史觀與批判錯誤史觀,是捍衛歷史真相、維護和平正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對錯誤二戰史觀進行深入分析與批判,對于正確認識二戰歷史、維護世界和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形成與表現
錯誤二戰史觀的演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冷戰初期意識形態的重構。冷戰的開啟使二戰歷史敘事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重要戰場,西方陣營通過選擇性強調與刻意忽略,逐步建立服務于冷戰需求的歷史解釋框架,主要是夸大西方的作用、貶低蘇聯和中國的貢獻。二是兩極對抗的強化。隨著冷戰進入白熱化,二戰歷史敘事進一步淪為意識形態斗爭的工具。三是冷戰后的單極霸權。西方憑借其空前的話語權優勢,在全球范圍內推廣符合自身利益的二戰解釋框架,同時日本右翼勢力也趁國際格局變化之機,加速推進對侵略歷史的美化。
在錯誤二戰史觀形成過程中,出現了西方中心主義、日本軍國主義的美化、蘇聯貢獻的貶低、中國抗戰的邊緣化四種主要觀點。西方中心主義的核心是將二戰敘事簡化為“歐美民主國家對抗法西斯軸心”,無視蘇聯、中國等其他國家的作用。美化日本軍國主義是一套精心設計的敘事體系,目的是淡化、否認日本在二戰期間的侵略行為和戰爭罪行。貶低蘇聯貢獻的核心特征是通過選擇性聚焦蘇德戰爭的負面因素,同時系統性低估其軍事貢獻和犧牲,最終將蘇聯從“反法西斯主力”定義為“極權主義參與者”甚至“戰爭共謀者”。中國抗戰的邊緣化表現為對中國戰場的戰略意義和中國人民抗戰貢獻的低估、忽視或扭曲,將中國抗戰簡化為太平洋戰爭的附屬部分,否定中國作為東方主戰場的獨立價值和戰略貢獻。如今,貶低中國抗戰貢獻的敘事已成為遏制中國發展的軟性工具。
根源與誤區
錯誤二戰史觀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首先是冷戰格局的形成與持續。二戰結束不久,同盟國的團結被意識形態對抗取代,美蘇兩大陣營開始爭奪二戰歷史敘事的主導權,通過選擇性記憶和有目的遺忘,建構符合自身利益的歷史解釋。其次是國際話語權失衡。二戰后,全球歷史敘事的主導權長期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非西方國家雖為戰爭作出巨大貢獻,卻很難在國際輿論中有效發聲。這種話語權的不平等導致二戰歷史敘事呈現嚴重扭曲,夸大西方國家的作用,貶低其他國家的貢獻。最后是對日本侵略戰爭責任清算不徹底。日本戰后處理具有明顯的不完整性,這種不徹底清算為日后歷史修正主義的泛濫埋下了隱患,對此美國負有直接責任。隨著冷戰爆發和中國革命形勢變化,美國對日政策由民主化改革轉向“反共優先”,導致許多重要戰犯逃脫懲罰。這種政策逆轉向日本傳遞了一個危險信號,戰爭責任不是原則問題,而是隨戰略需要調整的技術問題。
錯誤二戰史觀危害極大,產生了很多認知誤區。一是因果倒置。表現為把結果當作原因或顛倒因果次序,以戰后結果映射戰時動機。某些歷史修正主義者聲稱,因為蘇聯戰后在東歐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所以其戰時動機主要是“擴張共產主義”而非擊敗納粹。這種顛倒因果的論調完全無視戰時蘇聯的生存危機和與西方合作的現實需要。二是責任相對主義。通過把不同歷史行為者的責任等同化或相對化,消解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質,比如將盟軍某些爭議行為(如戰略轟炸)與軸心國戰爭罪行相提并論。責任相對主義嚴重混淆了戰爭的性質差異和責任主次,為歷史修正主義提供了理論掩護,更危險的是解構了歷史評判的基礎。三是選擇性記憶。這種認知通過突出符合特定敘事的片段而遮蔽與之矛盾的事實,如強調廣島核爆炸卻忽視南京大屠殺。選擇性記憶具體表現為術語操作,以特定詞匯選擇潛移默化地塑造認知,如日本右翼將侵略稱為“進出”,將大屠殺稱為“事件”。
糾偏與應對
糾正錯誤二戰史觀,應從學術研究、教育體系、公共記憶空間三個維度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糾偏框架,推動形成更加客觀、公正、全面的二戰歷史敘事,為維護戰后國際秩序和促進人類和平發展提供堅實的歷史基礎。
學術研究的深化與創新。學術研究是糾正錯誤二戰史觀的基礎。首先,要推動檔案的開放與共享。其次,創新研究方法與理論框架,引入全球史視角分析二戰,將歐洲和亞洲戰場作為有機整體考察;運用社會史和文化史方法,深化對普通人戰爭經歷和記憶的理解。最后,促進多元視角的平等對話,建立學術爭議理性對話機制,基于證據進行辯論。
教育體系的改革與完善。教育體系是塑造歷史認知的關鍵渠道。一是建構具有全球視野的二戰課程體系。二是更新教材內容。修訂完善二戰教材,擴充全球視野,重點補充非西方國家內容,采用對比呈現的方式處理爭議性問題等。三是創新教學方法。利用先進技術,以沉浸式教學等方式深化歷史認知,加強交流。
公共記憶空間的重塑與拓展。公共記憶空間是歷史認知的重要場域。糾正錯誤二戰史觀必須重構博物館、紀念館等多元、互動的公共記憶空間,加強對戰爭根源、過程和后果的反思。
[作者簡介:張曙光,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責任編輯 / 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