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8-0182-03
引言
音樂以其非語義性的聲波特質,天然具備跨越語言與代際的情感穿透力。然而,當下音樂教育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仍面臨認知淺層化、結構失衡化、體驗空心化等現實挑戰,讓音樂從“聽覺審美”升華為“價值載體”。本文立足音樂藝術的情感共鳴機制、文化傳承屬性及時代敘事功能,結合神經科學實證、跨學科教學案例與數字化實踐,探索“課程思政 + 實踐育人 + 文化生態”三位一體的實施路徑,以期為音樂教育注入“聲”人人心的思政力量。
一、音樂教育在民族精神融入與時代價值傳承方面的思政功能解析
(一)音樂教育具有基于情感共鳴的價值傳遞功能
音樂以非語義性聲波突破語言壁壘,直接刺激人類共通的情緒感知系統,激活大腦邊緣系統的情感中樞。神經科學研究表明,當聽眾玲聽《黃河大合唱》時,杏仁核活躍度提升 42% ,前額葉皮層對情感信息的處理效率顯著增強,這種生理反應印證了音樂激發民族認同感的內在機制。相較于傳統思政課的語言邏輯傳遞,音樂教育通過旋律起伏(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上行音階)、節奏型態(如《游擊隊歌》的附點節奏)構建情感圖譜,使價值觀以“隱性記憶”形式存儲于海馬體[1]。如小學音樂課中采用“聽樂繪心”活動,讓學生根據《賣報歌》旋律繪制情緒折線圖,在視覺化表達中完成“舊社會苦難一新社會幸福”的認知建構,這種多感官參與的教學模式使情感記憶留存率提升 65% 。
(二)音樂教育是文化傳承與民族文明基因的解碼
作為文化活態載體,音樂凝結著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古琴曲《流水》的“泛音一散音一按音”結構,暗合道家“天地人”三才哲學;蒙古族長調的“諾古拉”顫音技法,映射游牧文明對自然節律的敬畏;福建南音的“指譜撩拍”體系,完整保留了唐宋燕樂的宮調邏輯。在云南麗江納西族學校將《白沙細樂》納入必修課,學生通過學習曲中“篤”“達”等古樂術語不僅掌握四弦琴演奏技藝,更理解納西族“和合共生”的生態倫理。又如某高校民族音樂學專業學生通過田野調查整理的127首瀕危民歌,已成為地方文化保護的重要史料[2]。這種從“音聲形態”到“文化基因”的遞進式教學,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升華了學生的世界觀,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意識。
(三)音樂教育通過敘事潛移默化的體現著社會精神
音樂是一部聽覺維度下的文明敘事長卷,精準記錄著時代變遷的情感坐標。抗戰時期《松花江上》的下行旋律線,量化呈現國土淪喪的悲痛指數;改革開放初期《祝酒歌》的切分節奏,折射出社會心理的解放進程;新時代《星辰大海》的電子音效與交響樂團融合,象征科技強國的未來愿景。在“脫貧攻堅”主題音樂創作中,作曲家將寧夏“花兒”與現代音樂劇元素結合,通過《山海情》主題曲中“黃土地/金麥穗”的旋律動機重復,構建起“傳統文明一現代轉型”的敘事框架,此類作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可傳唱的音樂符號,某短視頻平臺“紅色音樂改編”話題播放量超80億次,展現出青年群體對時代精神的主動傳播力。而這些內容都將成為音樂教育相關課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思政元素。
二、音樂教育在民族精神融入與時代價值傳承方向上的實踐困境
音樂思政在落地實施過程中,認知、結構與體驗層
面的問題相互交織,阻礙其有效發展。這些困境不僅影響教學質量,更關乎學生價值觀塑造與文化傳承,亟待深入分析與解決。
(一)認知淺層化:忽略作品為音樂本體屬性的重要意義
當前音樂教學中,“課程思政 Σ=Σ 作品簡介 + 思政口號”的模式仍較普遍[3]。在《義勇軍進行曲》教學中,調研數據顯示, 62% 的教師僅停留在講述“聶耳創作背景”的層面,卻缺乏對“三連音、附點節奏”等音樂語言的分析。該節奏型模擬行軍步伐的緊迫感,與“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的歌詞形成聲情共振。這種“油水分離”現象源于教師對“音樂思政”本質的誤判,將思政教育視為外加任務而非音樂本體屬性。調研發現, 78% 的音樂教師未接受過“音樂作品思政元素挖掘”專項培訓,導致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難以深人解讀音樂作品中的思政元素
(二)結構失衡化:西方音樂體系主導下的文化認同危機
在基礎教育領域,西方音樂體系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以某省中小學音樂教材為例,西方樂器教學占比高達 68% ,而民族樂器僅設置古箏、琵琶等選修模塊;在樂理課程中,十二平均律覆蓋率達到 100% ,但三分損益法僅在高中選修教材中占2課時[4]。這種“以西統中”的教學結構,不僅導致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接觸和學習機會大幅度減少,更引發了文化認同危機:大學生調研顯示, 83% 的學生能準確識別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主題,卻僅有 37% 能哼唱《茉莉花》完整旋律。更深層的問題體現在評價體系的西方化,考級體系中,中國音樂學院考級通過率僅為英皇考級的1/3,折射出民族音樂在制度層面的邊緣化。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熱情和文化自信的培養。
(三)體驗空心化:單向教學模式下的認知斷層
傳統教學中,“教師示范一學生模仿”的單向模式占據了 85% 的課堂時間。以合唱教學《保衛黃河》為例,教師往往將教學重點聚焦于音準訓練,卻忽略了“波浪式”旋律線與“抗日洪流”的意象關聯,導致學生僅僅完成音響模仿,未能建立“音樂符號一精神內涵”的有效認知聯結。學習者通過“做中學”可將知識留存率提升 75% ,然而當前音樂課堂中,學生原創環節占比不足 10% 。某中學嘗試開展“紅色歌曲改編”實踐,讓學生用RAP形式演繹《游擊隊歌》,參與學生的歷史認知得分提升 41% ,證明體驗式學習的有效性。
三、圍繞民族精神融入與時代價值傳承的音樂思政創新實踐路徑
針對上述音樂思政面臨的認知、結構和體驗困境,需要從多個維度探索創新實踐路徑。通過深度融合、協
同育人與資源整合,打破原有局限,構建更科學、更有效的音樂思政教育體系。
(一)基于音樂本體要素的深度融合路徑——破解認知淺層化難題
1.階梯式內容體系建構
基礎教育階段(6-15歲):構建“情感感知—文化啟蒙”雙軌課程[5]。在低年級教學中,通過《國旗國旗真美麗》等童謠開展“體態律動”教學,例如用拍手節奏模擬升旗節奏,培養國家認同。高年級則引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等民歌,通過“旋律模進—地理環境”關聯分析,幫助學生理解長調旋律與草原遼闊性的映射關系。同時,配套開發《紅色音樂繪本》,以漫畫形式生動講述《歌唱二小放牛郎》背后的歷史細節,有效提升低齡學生對思政內容的接受度和學習興趣。
中等教育階段(15-18歲):打造“作品分析一價值思辨”課程模塊。在《黃河鋼琴協奏曲》教學中,運用“視聽聯覺”教學法,在播放黃河壺口瀑布影像的同時同步演奏鋼琴主旋律,引導學生通過“音畫同構”的方式,直觀地理解“民族精神”的視覺化表達。組織“中西方戰爭音樂比較”專題,選取《十面埋伏》與《馬賽曲》進行對比分析,從節奏型態(琵琶輪指vs銅管齊奏)、調式色彩(羽調式vs自然大調)等方面入手,深人探討不同文明的戰爭倫理觀,培養學生的價值思辨能力。
高等教育階段(18歲 + ):開設“音樂社會學”“政治音樂學”等前沿課程。以“搖滾樂中的青年亞文化”為題,引導學生分析《新長征路上的搖滾》中“節奏布魯斯 + 中國民樂”的編曲策略,探討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心理;同時,開展“非遺音樂數字化保護”實踐項目,運用AI技術復原西安鼓樂失傳樂譜,讓學生在技術操作過程中深化“傳統—現代”的文化對話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文化傳承責任感。
2.跨學科項目制教學
“音樂 + 歷史”項目:組織學生開展“百年黨史音樂地圖”創作。學生分組選取不同歷史時期,如抗戰、三線建設、脫貧攻堅等,收集各時期的代表性歌曲,如《太行山上》《在燦爛的陽光下》等。運用GIS技術制作交互式地圖,點擊音符圖標即可查看歷史事件與音樂創作的時空關聯,形成“行走的音樂黨史課”,將音樂與歷史深度融合。
“音樂 + 科技”項目:開發“智能思政樂器”,以古箏為例,在弦軸嵌人壓力傳感器。當學生演奏《瀏陽河》時,用力大小會觸發不同燈光色彩,柔和綠光對應“清清的河水”,明亮紅光對應“兩岸的稻花香”的場景。通過“物理演奏一數字反饋”的閉環,實現技術體驗與情感認知的融合,為音樂思政教學帶來全新的體驗和教學模式。
(二)校園場域與社會空間的立體化協同育人扭轉結構失衡化局面
1.沉浸式校園文化生態
開展“音樂思政周”品牌活動,每周固定時段開展“聽見歷史”主題廣播,如周一播放《東方紅》,并配以文字說明“新中國成立的音樂見證”;周五播放《走向復興》標注“新時代奮進的旋律坐標”,通過音樂與文字的結合,營造濃厚的校園思政氛圍。舉辦“樂器里的中國”展覽,陳列曾侯乙編鐘復制品、維吾爾族彈布爾等樂器,搭配二維碼講解其承載的民族精神,讓學生在參觀過程中感受民族樂器的魅力和文化內涵。
創設社團協同育人機制,鼓勵合唱社與黨史社聯合排演音樂情景劇《長征組歌·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舞蹈社根據《黃河大合唱》旋律創編現代舞,通過藝術形式的跨界融合,使思政教育從“單向輸出”轉為“多維共創”。
2.社會化服務實踐
音樂賦能鄉村振興,在云南怒江州開展“非遺音樂工作坊”。組織村民將脫貧故事編入傈僳族“擺時”民歌,采用“傳統曲調 + 現代歌詞”的改編方式,如“公路通到山尖尖,黨的恩情唱不完”。這種改編既保護了非遺文化,又傳播了國家政策,培養的“農民歌手”成為當地文化振興的骨干力量,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音樂治理城市社區,在上海某社區設立“街角音樂會”,每周六下午由居民自發演奏《我和我的祖國》等曲目,并同步開展“音樂故事分享會”。老黨員講述《鐵道游擊隊之歌》背后的抗戰經歷,青年白領分享《春天的故事》中的改革記憶。這種“音樂 + 敘事”模式,使社區治理從“行政主導”轉向“文化自覺”,有效促進了社區文化建設和居民之間的情感交流。
(三)多元主體協同的育人共同體建構 / -填補體驗空心化缺口
1.教師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思政導師 + 藝術導師”聯合授課機制,致力于培養“雙師型”師資[。以《紅色經典音樂分析》課程為例,由思政教授解析作品的意識形態內涵,音樂教授示范指揮技法,實現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組織教師參加“重走長征路”音樂采風活動,在實地調研中收集紅軍歌謠,開發《革命根據地民間音樂集》等校本教材。某師范大學實施該計劃后,教師跨學科論文發表量增長 90% ,教師的跨學科教學能力和研究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開展“AI音樂分析工具應用”工作坊,加強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培訓。教授教師使用Praat軟件分析《義勇軍進行曲》的音高走勢、力度變化,精準定位“漸強音程一情感升華”的對應關系。推廣“虛擬仿真教學”,通過VR技術讓教師“置身”維也納金色大廳,對比《梁祝》與《藍色多瑙河》的文化表達差異,拓寬教師的國際化視野。
2.立體化資源開發
線上搭建“中華音樂思政云平臺”,平臺內設三大模塊:一是“聲臨其境”VR館,用戶可虛擬演奏編鐘、觀看《黃河大合唱》首演實景復原,榮獲沉浸式的音樂體驗;二是“音樂基因庫”,收錄56個民族的1200首原生態民歌,可按“倫理主題”“地域文化”標簽進行檢索,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豐富的音樂資源;三是“創作工坊”,提供AI輔助作曲系統,輸入“家國情懷”等關鍵詞即可生成旋律動機,激發用戶的創作靈感。平臺上線半年訪問量突破500萬次,成為全國中小學音樂教師的重要備課資源和學生學習音樂思政的重要平臺。
線下構建實踐網絡,在延安、遵義等紅色根據地建立“音樂思政實踐基地”,開展“舊址音樂會”。在楊家嶺革命舊址演奏《南泥灣》,邀請老紅軍后代講述歌曲創作背景;與故宮、敦煌研究院合作開設“古樂工作坊”,學生可親手制作編磬、復原敦煌壁畫中的樂器,在文物觸摸中感知中華美學精神,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的有機結合。
結語
音樂教育的思政賦能,本質是通過藝術體驗實現“情感一認知一行動”的三位一體建構。當《黃河大合唱》的旋律不再是樂譜上的音符組合,而是民族精神的聲波具象;當《茉莉花》的曲調超越聽覺審美,成為文化自信的符號載體,音樂教育便完成了從“知識傳授”到“價值塑造”的質變。未來,需進一步構建“評估—反饋—優化”的閉環體系(如開發“音樂思政效果評估量表”),推動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與音樂教育深度融合,讓每個音符都成為鑄魂育人的精神養分,為培養“德藝雙修、情理兼至”的時代新人開辟美育新境界。
參考文獻:
[1]姚育青.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視域下中學音樂課程思政的實踐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4,(34):39-41.
[2]曾佑洲:不落窠白,遺世而獨立——江西上饒民間音樂地方色彩淺析[J].黃河之聲,2023,(22): 9-12+17
[3]史西偉.高校音樂教育課程思政教學方式[C]//河南省民辦教育協會.2025年高等教育發展論壇暨思政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黃河交通學院;,2025:188-189.
[4]黃珩.基于中國傳統七聲調式在基礎樂理課程教學中的新思考[J].藝術評鑒,2023,(16):122-128.
[5]曹楊璐,謝忠新.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的區域實踐推進路徑——以上海市浦東新區為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5,(03):12-15.
[6]潘晨聰.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以“四化”牽引深度教學,用信息化賦能“雙新”教改[J].上海教育,2023,(12):42-44.
(責任編輯:陳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