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P18;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8-0125-03
引言
伴隨科技的演進與創新,人工智能(AI)已廣泛滲透至社會各個領域,教育界亦不例外。尤其是在法治宣傳教育范疇,運用人工智能,為提升大學生法治理念和實踐能力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和方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校作為一個重要陣地,在普及國家法治理念、增強大學生法治意識方面發揮著重要支撐的作用。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廣泛運用的情況下,對高校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人工智能在法治宣傳教育中的應用方向
(一)智能教學系統提升宣傳教育效果
通過利用智能教學系統,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法治宣傳教育的效果。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發達,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高校教學系統內容和方式,通過智能教學系統可以分析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況,依據個體差異,制定符合其特點的教學策略,進而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法治宣傳教育利用大數據,實時動態收集法律需求,為法治宣傳教育方案的實施和制定提供依據,優化法治教育資源,避免學生在龐大的法律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從而提升法治教育的供給品質與效能。
(二)智能輔導系統優化學生學習方式
智能輔導系統優化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這對于法治宣傳教育來說極為關鍵,很多學生對于法律方面的學習刻板印象就是死記硬背,面對繁多的法律條文,同時法律知識的繁雜和不斷更新,更加讓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學習興趣大減,甚至談法色變。智能輔導系統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個性化的輔導規劃,創新法治宣傳教育柔性溝通方式,不再按照傳統灌輸式教育,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是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將看似深奧法律語言轉化為淺顯易懂的生活語言,特別是利用現如今非常流行的短視頻等手段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將枯燥的法律條文等植入到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當中,以提升高校法制宣傳的效果,并加強我國法制宣傳的影響力,讓法治觀念深人人心。
(三)智能評估系統強化數據分析反饋
智能評估系統能夠對學生法治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借助網絡海量的法治大數據,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生法制宣傳教育內容進行分析,根據不同年級和專業以需求定主題、以問題為導向,將法制宣傳教育內容精確識別、精準推送、精準施策[1]。通過智能分析和推送,可以讓學生根據偏好和掌握程度精確獲得所需的法律知識,在此過程中如果出現同類問題時,人工智能系統也能夠實現自動對比、匹配和推送,將法制宣傳教育的方式從泛濫式轉變為精準施教。
二、人工智能在法治宣傳教育中的優勢
(一)提高學校法治宣傳教育質量
通過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我們可以大幅度提高學校法治宣傳教育的效果。目前,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通過分析學生在法制宣傳教育過程中的學習情況和興趣方向,不再拘泥于單一灌輸式的課堂教學,而是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海量數據和案例庫,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法制宣傳教育教學內容,從而更好地滿足不同專業、年級學生的法律知識需求。同時,人工智能也可以根據大數據分析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和學習狀態,針對性地為老師提供教育參考與建議,協助教師根據客觀實際改進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師整體教學水平,進而進一步提升學校在法制宣傳教育的整體效果。
(二)優化法治宣傳教育形式
通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改善法治宣傳教育的方式和途徑。傳統的法治教育通常是灌輸式的,課堂中缺乏互動與實踐,教師往往在講臺上按照教學要求把授課內容照本宣科講出來,而坐在講臺下的學生對于法治教育的內容大多停留在法律條文枯燥繁多的印象中,故而在傳統法治宣傳教育課堂中,大多數學生難以提起興趣,更不會在課后主動學習,所以很難達到法制宣傳教育的實效。而目前人工智能則可以通過融人普法 +VR 、模擬法庭等新模式,借助佩戴VR眼鏡進入虛擬法治展館,自由選擇角度,利用交互技術了解法律條文,身臨其境地體驗沉浸式的普法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學習的樂趣[2]。同步,AI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提升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交互性,實現教育與娛樂的融合。這些方法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效率,同時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法治實踐技能。
(三)提升學生法治教育學習效果
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顯著提升學生法治宣傳教育的效果。學生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個性化教學和智能化測評,讓學生更有效地掌握法律知識的學習方式和內容,通過實際案例介紹和教學,使他們能夠將在校所學的法律知識用于現實生活中加以運用,發揮法治宣傳教育的實效性。此外,人工智能還可以通過虛擬現實等技術,提供身臨其境的法治教育體驗,讓學生在全真模擬的環境中進行法律知識的學習和實踐,從而全方位提高學生法治教育的學習成效。
三、人工智能在法治宣傳教育中的挑戰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動下,人類社會已邁入了全新的信息媒體時代。信息媒體的全新形態和技術手段的先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信息的傳播和影響。雖然人工智能技術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上時間相對較短,但其快速增長模式與社會影響力之大,前所未有,遠超人們的想象和預期。我國人口眾多,當前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網民數量已突破十億,互聯網普及率也超過 75% 。在人工智能發展方興未艾的背景下,高校法治宣傳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也是隨之而來,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法治宣傳教育面臨技術難題
盡管人工智能在法治宣傳教育方面有諸多優勢,但在技術上也面臨一些難題。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大量高質量的數據作為基礎,以支持其分析和決策過程。但是在教育領域,數據的質量往往難以保證。在現代信息時代,網絡科技、通信科技、移動科技的快速發展和其與人的高度整合,形成了爆炸性增長和復雜多樣化的數據集,每天大數據規模的增長超乎想象,然而要充分挖掘有效數據和信息,卻同樣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時間去收集和篩選,在數據庫中尋找高質量的可參考內容,提取其精華部分,去除無關內容。另外,人工智能的應用需要更高的技術支撐,而在教育領域,老師們的學歷相對較高,但是在信息技術領域并不一定都是十分精通,特別是一些老教師或教授,教學經驗和水平都很高,然而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發展,有時也會顯得力不從心,跟不上時代的進步,技術水平可能無法滿足要求。
(二)數據信息隱私保護存在問題
在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評估時,人工智能可能會觸及保障學生隱私權益的議題。在當前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的信息化,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學和管理,但如何在提供個性化教學內容的同時,保護學生隱私是一個關鍵議題。在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學生學習方式和愛好時,避免不了要收集學生基本情況和興趣偏好等方面內容,這時就容易造成信息泄露或隱私曝光。這就要求在技術設計和應用過程中,充分考慮隱私保護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既要能通過大數據分析提供參考得到準確依據,同時也要保護相關數據和隱私不被泄露或竊取。
(三)泛娛樂化違反人類倫理道德問題
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生活增加了壓力。面對生活壓力,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更傾向于在輕松的娛樂文化中尋求刺激和獲得滿足,以實現精神放松和緩解壓力[3]。他們往往通過簡單、直接、輕松甚至粗暴膚淺的娛樂方式來滿足內心需求,所以為迎合大眾需求,在這流量為王的信息時代,泛娛樂化現象大行其道,被娛樂文化包圍甚至娛樂至死這種情況對社會產生了不可低估的消極影響。同樣,利用人工智能開展法治宣傳教育也難以避免出過度娛樂化的傾向。因此,在提供個性化教學內容的過程中,人工智能衍生出泛娛樂化可能也會涉及倫理道德層面的問題。人工智能在很多時候都顯示出它的靈活性、高效性,但有時也有局限性,沒辦法完全達到人類所有的預期和分辨能力,可能會給學生提供一些不合適的內容,特別是在違反人類倫理道德方面的負面信息,從而對學生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在運用人工智能做法治教育宣傳時,這些問題需要謹慎對待,如何才能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同時盡量能減少或規避出現違反倫理道德的信息和內容,為了防止不良后果的出現,我們必須采取適當的措施和技術手段。在大學生法治宣傳教育中,人工智能的應用既帶來了機遇,也伴隨著挑戰。人工智能通過智能評估與分析,可以顯著提升法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但是,技術問題保護問題道德問題同樣不可小視。因此,在應用人工智能進行法治宣傳教育時,需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并采取相應措施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
四、運用人工智能提升大學生法治宣傳教育措施
(一)突破法治宣傳教育技術難題
高校在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中首先要在頂層設計上做好策劃,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特點和優勢,特別是利用新媒體的宣傳和影響力,為大學生法治宣傳教育學習創造良好環境。首先,政府和高校要加大對法治宣傳教育的資金投入,用于購置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建設數字化宣傳平臺、開發優質的線上教育資源等。其次,加強資源整合,建立共享平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針對技術應用能力欠缺的問題,定期組織針對法治宣傳教育工作者的技術培訓,涵蓋新媒體運營、線上教育平臺使用、動畫視頻制作等內容,提高他們運用技術手段開展工作的能力;引進具備信息技術、新媒體傳播等專業知識的人才,充實法治宣傳教育隊伍,為宣傳工作注人新的活力和技術支持。
同時,高校要根據新形勢建立健全完善的法治宣傳教育體系,積極構建學校管理層帶頭,各職能部門配合,全體師生共同參與的全校一盤棋形勢,保證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形成制度化、常態化;要完善法治宣傳教育機制,人員保障到位,精心建設一支由輔導員、專任教師、黨政機關、團委、新媒體技術人員等教師組織的高素質法治宣傳教育核心隊伍,相互加強交流與合作,確保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深入推進,發揮實效[4]
(二)加強數據信息隱私保護
隱私權必須在合法、合乎倫理道德和滿足社會需要的范圍內[5]。針對人工智能所觸及的保障學生隱私權益方面的問題,采用先進的網絡安全技術,如防火墻、加密技術、入侵檢測系統等,保障法治宣傳教育平臺的網絡安全,防止數據泄露、篡改等安全事故。制定嚴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隱私保護政策,明確在法治宣傳教育過程中對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存儲和保護規則,確保公眾隱私不受侵犯。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數據信息隱私保護制度,涵蓋數據管理流程、人員職責、安全審計等內容,形成全面的隱私保護規范體系。對法治教育中涉及的敏感數據采用先進的加密算法進行加密處理,確保數據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數據被竊取或篡改。定期組織法治教育工作者參加數據信息隱私保護培訓,內容包括法律法規解讀、隱私保護技術應用、典型案例分析等,提高他們的隱私保護意識和技能。將數據信息隱私保護知識納人法治教育課程體系,通過課堂教學、主題活動等形式,向學生傳授隱私保護的重要性和方法,培養學生的隱私保護意識。同時高校要設立專門的監督崗位或部門,負責對數據信息隱私保護工作進行定期檢查和監督,及時發現和糾正存在的問題。
(三)避免法治宣傳教育過度娛樂化
進行大學生法治宣傳教育,要明確法治宣傳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傳播法律知識、培育法治觀念和提升法律素養,所有活動和內容都應圍繞此目標展開,不能僅以娛樂為自的。優化內容設計,保證內容準確權威,組建法律專家團隊審核內容,確保法律條文、案例解讀等準確無誤,杜絕為追求娛樂效果而歪曲或簡化法律知識。合理搭配內容比例,增加深度法律知識、法治理念等內容比重,娛樂元素用于輔助理解。豐富宣傳教育形式,多元嚴肅形式,除了常見的娛樂化形式,增加法治講座、法律知識競賽、模擬法庭等嚴肅且專業的活動,讓受眾能系統學習法律知識。融合傳統與現代,結合傳統線下宣傳與現代新媒體宣傳,以專業嚴謹的態度傳遞法治信息,平衡娛樂化傾向。同時,高校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評估體系,從法律知識掌握、法治觀念轉變等多維度建立評估指標,量化評估宣傳教育效果,避免只以娛樂性和傳播熱度為衡量標準。
結語
高校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結合新媒體渠道進行法治教育推廣,這既是社會進步的需求,也是解決高校法治教育效果不彰問題的必要途徑。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在新媒體環境中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必須從加強頂層規劃、注重隊伍建設、創新宣傳教育方式等多個維度進行切實有效的革新,方能使社會主義法治教育深入人心,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1]薛毅,周羽.配合強制執行中暴力抗法的應對策略探析[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18(04): 85-88+128
[2]盧翠榮,代俊蘭.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7(01):152-160.
[3]盧忠萍,王欣.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12):119-123.
[4]李敏,王永花.新媒體時代提升高校法治宣傳教育效果的思考[J].新媒體研究,2022,8(04):42-44.
[5]陳瑩.新質生產力驅動下檔案用戶個人隱私問題探索[J].蘭臺內外,2025,(01):55-57.(責任編輯:陳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