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8-0092-03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互聯網這個新時代的意識形態主戰場上,我們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站得穩、建得牢,直接關系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1]”。高職院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領域和前沿陣地,其網絡意識形態的穩定與安全對于整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將以新媒體時代為背景,以高職院校為陣地,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這一重要媒介,完善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流程,深人貫徹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樹立牢固的理想信念,為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高技術技能型人才。
一、網絡意識形態基本內涵
網絡意識形態,作為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中的延伸與拓展,是指在網絡環境下形成并傳播的,反映一定社會群體利益訴求、價值觀念、政治立場和文化認同的思想觀念體系。它既是現實社會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的映射,又因其獨特的傳播方式和表現形式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2]
網絡意識形態的形成與傳播與互聯網的普及和新媒體的發展密不可分。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前所未有,網絡空間成為各種思想觀點、價值觀念交匯碰撞的重要平臺。網絡意識形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借助數字化、符號化、圖像化、語言化等中介系統,在網民之間在線、線上與線下及線下交流互動中逐漸形成的。
二、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的特點
(一)內容多元化與碎片化
新媒體平臺匯聚了來自全球各地的信息,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這種多元化不僅豐富了人們的信息來源,也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思想碰撞空間。然而,與之相伴的是信息的碎片化現象,海量信息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快速傳播,往往缺乏深度和系統性,這可能導致學生在接收信息時產生片面理解,甚至被錯誤觀念所誤導。因此,在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中,必須正視內容多元化與碎片化的雙重特點,既要利用多元化的信息資源拓寬學生視野,又要通過加強信息篩選、引導深度閱讀等方式,幫助學生構建全面、正確的意識形態體系,確保網絡空間成為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重要陣地。
(二)傳播速度具有即時性與廣泛性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與廣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對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帶來了深刻影響。新媒體以其即時性與廣泛性的傳播特點,使得一條信息或觀點能在極短時間內迅速傳遍網絡,形成強大的輿論場。這種即時性不僅極大地縮短了信息傳播的時間差,還使得意識形態的傳遞更加直接和高效。同時,新媒體的廣泛性特點使得信息傳播無遠弗屆,高職院校學生作為網絡活躍群體,極易受到這些信息的熏陶和影響。因此,在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重視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通過加強網絡監控、提高信息篩選能力、強化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等措施,確保網絡意識形態的正確導向,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堅實的網絡保障。
(三)互動性與參與性增強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的互動性與參與性顯著增強,為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新媒體平臺不僅提供了信息傳播的快車道,更構建了一個用戶深度參與、即時反饋的互動環境。學生們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成為內容創造、分享與討論的主體。這種高度的互動性與參與性,一方面促進了思想觀念的快速交流與融合,為意識形態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虛假信息、極端觀點的傳播風險,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價值觀念塑造構成潛在威脅。因此,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需加強網絡意識形態的引導與監管,既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網絡互動,又要確保網絡空間清朗健康,為培養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高素質人才筑牢網絡防線。
三、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防線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意識形態安全直接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3]。在新媒體時代,網絡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西方敵對勢力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和破壞活動更加隱蔽和復雜。加強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能夠有效抵御這些外部勢力的干擾和破壞,確保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穩定。
(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舉措
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一環。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也是學生思想交流的重要平臺。加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意味著要牢牢把握網絡輿論主導權,確保網絡空間清朗健康,為學生成長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這不僅關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更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三)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和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途徑
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有助于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引導師生積極參與網絡文化活動,弘揚正能量、傳播好聲音,形成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和校園文化環境。通過加強網絡輿情監測和應對能力,及時發現并妥善處理網絡中的不良信息和言論,防止其擴散和造成不良影響。
(四)推動網絡空間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加強網絡輿情監測和應對能力是提升網絡空間治理能力的關鍵。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網絡輿情監測平臺,對校園內外網絡空間中的輿情動態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通過精準把握輿情走向,及時發現并妥善應對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
四、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存在的問題
(一)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制度體系尚不完善
部分高職院校缺乏系統的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責任劃分不明確,導致工作推進效率低下,難以形成有效的管理閉環。現有的新聞宣傳管理、網站及新媒體平臺管理等制度規范存在漏洞,無法全面覆蓋網絡空間中的各類信息傳播活動,為虛假信息、不良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可乘之機。高職院校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制度建設滯后于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速度,加之缺乏與相關部門的有效聯動,使得制度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從而加劇了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風險隱患[4]
(二)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監管機制不健全
監管機制缺乏系統性和協同性,高職院校往往孤立應對,與宣傳、網信等部門的聯動不足,導致信息資源難以有效整合,監管合力難以形成。監管手段和技術相對落后,面對海量、快速傳播的網絡信息,傳統的人工監控方式已難以勝任,而先進的技術手段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應用不足,使得對網絡空間中敏感信息和負面輿情的監測預警能力受限。高職院校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監管的重視程度不夠,投入資源有限,同時缺乏專業的技術支撐和人才儲備,導致監管機制難以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要求,從而增加了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風險。
(三)網絡熱點動態引導機制缺失
面對網絡上層出不窮的熱點事件,高職院校往往缺乏有效的預警系統和快速反應機制,導致在輿論引導上處于被動地位。對網絡熱點的監測不夠及時全面,缺乏對輿情發展趨勢的準確預判,難以在第一時間做出有效回應。即便監測到熱點事件,也常因缺乏系統的引導策略和專業的引導團隊,而難以有效引導師生理性看待、客觀評價。高職院校對網絡熱點動態引導的重視不足,相關機制建設滯后,加之缺乏專業的輿情分析能力和引導經驗,使得在應對網絡熱點事件時顯得力不從心,從而影響了網絡意識形態的安全穩定[5]
(四)師生網絡媒介素養有待提升
部分師生缺乏對網絡信息的批判性思維,難以辨別網絡信息的真偽,易受虛假信息或極端言論的影響。他們在網絡表達中也往往缺乏自律,有時可能無意中傳播了不良信息或發表了不當言論,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構成潛在威脅。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高職院校對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視不夠,相關課程設置和教學資源投入不足,加之師生自身對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規律的認識不深,缺乏必要的媒介使用技能和道德素養培訓,導致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網絡信息環境時,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應對[6]
五、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對策
(一)制定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制度體系
制定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制度體系,是確保網絡意識形態工作有序開展的基礎。學校應制定和完善落實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細則、新聞宣傳管理、網站和新媒體平臺管理等在內的意識形態工作制度。要明確和規范新聞報道、輿論宣傳、網站和新媒體運行等方面的內容,扎緊制度籠子,擰緊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總開關。將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納入學校績效考核體系,作為評價各級領導和部門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標。定期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情況進行考核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督促整改。
(二)建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監管機制
建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監管機制,是保障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手段。高職院校應建立健全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監管機制,加強與宣傳、網信、統戰等有關部門聯動,與黨報黨刊、電視臺等媒體合作,做到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共同研判,有效應對網絡意識形態風險隱患,全面監測網絡空間中存在的敏感信息和負面輿情。要通過不斷完善監控手段和技術手段,加強網絡監管監測系統建設,建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預警系統,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升輿情研判處置和安全風險評估能力,全面推進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科學化、智能化、精準化。
(三)構建網絡熱點動態的引導機制
在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需加強對網絡熱點動態的引導機制。這包括建立高效的預警系統,通過購置專業設備或購買大網站監控服務,實現對各大網絡平臺的24小時全域覆蓋,對網絡熱點話題進行實時監測和趨勢分析,提前預警,為及時應對提供決策依據。同時,應健全快速反應處理機制,成立專門的輿情引導小組,負責調查、處理和宣傳報道輿情事件,確保信息透明公開,維護網絡空間清朗。此外,還需加強互聯網隊伍建設,培養具備豐富網絡知識、較強政治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綜合型人才,以真實、客觀為準則,發揮網絡輿論的引導作用,確保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四)提高師生網絡媒介素養
強化師生網絡媒介素養,則是提升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實效的關鍵。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網絡媒介已成為信息傳播與交流的主渠道,對高職學生乃至整個社會群體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于高職學生而言,作為教育客體,他們亟需提升媒介素養與思辨能力,以在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學會獨立思考與理性判斷。這意味著他們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網絡操作技能,更要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夠識別信息真偽,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蝕,形成正確的網絡價值觀。而從教育主體的角度來看,意識形態教育工作者更是責無旁貸。他們不僅需掌握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知識,以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還要緊跟時代步伐,對各種網絡現象、網絡熱點保持高度敏感與深入了解。通過持續的學習與培訓,引導高職學生健康成長,為構建清朗的網絡空間貢獻力量。
結語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陣地,其網絡意識形態的安全穩定直接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大局。面對國內外各種思潮通過網絡平臺快速傳播的現狀,高職院校必須承擔起意識形態教育的重任,緊跟時代步伐,加強對新媒體技術的學習和研究,充分利用其優勢資源,不斷創新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方法。同時,也要加強對師生的教育和引導,提高他們的信息鑒別能力和網絡媒介素養,共同維護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的安全穩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黃建軍.習近平文化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創新性貢獻[J].社會科學文摘,2024,(10):17-19.
[2]劉其琛.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優化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3,(09):107-110.
[3]李玲玲.新時代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探究[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成都傳媒集團·成都時代教育報刊社.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研討會暨第十期行知縱橫教研論壇研討會論文集.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023:219-225.
[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4-03-22)https://www.cnnic.cn/n4/2024/0322/c88-10964.html
[5]徐屹帆,夏曉天.精準思政視域下高校網絡育人體系建構[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3(02):99-102.
[6]孫濤.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的對策思考[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01): 38-42+102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