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8-0095-03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任務,更是中國共產黨人自建黨以來,所遵循的“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初心使命的具體要求。實現中國全面的現代化,必須深刻立足中國特色,理解其中蘊含的科學內涵,準確把握其中的價值意蘊。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以上五個方面,既精準定義了我國的基本國情,也明確定位了我們的社會主義性質,是當前實現現代化道路必須牢牢堅持的正確方向。
(一)人口規模巨大
人口規模巨大,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特征。當前的中國人口超過14億,單從數量來看,已經超過了現存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從歷史維度看,現有人類文明中不曾有過如此規模人口的國家。一方面,人口規模巨大對實現現代化帶來一定的挑戰性和復雜性。另一方面,人口眾多也是我國現代化發展中的重要“紅利”,這說明中國具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勞動人口供給,是實現現代化的堅實基礎。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必須始終立足人口規模巨大的現實基礎,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建黨初心,將現代化建設成果普惠全體人民。
(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富裕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向往,包括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從“昔者神農之治天下,務利之而已矣,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到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再到陳嘉庚先生所踐行的“財由我辛苦得來,亦當由我慷慨捐出”的高尚品質,無一不是“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
黨的二十大指出,要“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的全面發展這一價值目標出發理解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在發展中,要深刻認識到,共同富裕是擺脫“人的依賴性”和“物的依賴性”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有”的美好生活樣態[1]。因此,堅持共同富裕目標就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環節。
(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容易導致物質財富的不均以及精神世界的空虛。馬克思主義就形成于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之上,在經典作家看來,資本帶來的財富兩極分化和精神被金錢所異化,使“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反觀中華傳統文化,早在《大學》便提出“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提醒世人不應重物質文明而輕精神文明,而應將精神文明置于首位。
當前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均衡發展,而非走西方的“重利輕義”路線。習近平同志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斷滿足最廣大人民的物質要求,以文化的力量促進物質的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境界。
(四)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在發展中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站在人類發展史的角度,我們痛心的看到,西方式的現代化歷程,無一不是以犧牲生態環境作為嚴重代價的發展。自工業文明在西方展開以來,一方面給人類帶來了更進步的生產力,但僅在二十世紀就發生了馬斯河谷煙霧事件、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事件和日本的水俁病事件等,更不必說因環境破壞而被迫成為“霧都”的英國倫敦,這些國家在片面追求發展中所造成的環境破壞事件,對人類健康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威脅。近年來,我國部分地區在發展工業中同樣走了一些彎路,影響京津冀、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霧霾,部分地區河流、湖泊的污染,均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教訓。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2]”總書記的高屋建瓴,生動體現了黨對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的充分認識,這也展示出我們對西方式現代化進程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錯誤的清醒認識。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必須系統地把握人與自然關系,要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角度看問題,要從平衡經濟建設與生態和諧的長遠利益想問題。
(五)走和平發展道路
馬克思主義強調,和平最符合人類本性的要求,也是最有利于實現人類本性的價值目標[3]。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悠久文化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和為貴”、“天下大同”的和平發展理念。
而美西方國家在1500年之后,以所謂的新航路開拓將世界連成一個整體,并以英國為首,在工業革命的助推下開啟了西方式的現代化模式,卻一直建立在對其他國家的戰爭和掠奪基礎上。他們長期堅持種族主義、白人至上等謬誤,給世界帶來了戰亂與沖突,形成了更大的不平等問題。西方式,或者說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核心邏輯并非基于人類的發展與進步,而是構建在霸權邏輯之上,百年來他們對本國勞動人民進行殘酷剝削,而對其他國家采取血腥暴力的殖民主義,由此犯下了戰爭擴張、人口販賣、文化滲透等系列罪愆。打造出一套充斥著爭奪霸權和白人優先的殖民體系。中國堅持以馬克思和平發展思想為指導,堅持愛好和平的民族文化基因,在對外交往中始終做國際秩序的建設者、世界和平的維護者。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意蘊
現代化的理論起源于西方。許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將自己的發展道路不斷賦魅,認為“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是當今世界唯一的模式。然而近年來的國際格局與世界發展形勢,讓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全人類的現代化道路并不只有美西方一種模式。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孔飛力在觀察中國的發展成就后,在其所著《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一書中也不得不承認:“不同國家是可以經由不同的方式走向現代化”。這實際上已經否定了西方認為的現代化“定于一尊”的謬論。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到現在所取得的舉世矚目之發展成就,我們可以充滿自信的說,中國找到了進入現代化的一條新道路。
(一)豐富了現代化道路的理論體系
我們成功走出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結合自身實際,不照搬照抄西方理論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的現代化探索植根于自身的歷史積淀與現實條件,其制度演進與實踐路徑均有豐富的原創性理論,是在“兩個結合”視域下,對現代化概念的中國化、時代化[4]
第一,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建立在對人類已有發展歷程的鑒別吸收基礎上,使得我們可以有效地認識西方在現代化中的邪路、彎路,規避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人民生活水平嚴重兩極分化等問題。第二,作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站在全人類發展進步的宏偉高度想問題、辦事情,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沁潤,上下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所蘊含的豐富智慧和解決方案,都依然指導著我們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奮勇前行。第三,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我們不斷追尋的價值目標,在傳統上的西方式現代化價值觀念上,常常出現唯經濟論,而人作為歷史唯物主義所定義的主體,卻反而消失在了現代化的視野中,這與現代化的初心完全背離,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核心要義是人的現代化,而非資本的現代化,回歸了現代化應該為人民謀幸福的正確價值旨歸。第四,在實現現代化的具體布局上,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五個方面進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這五個方面構成了綜合的整體,涉及了國家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各項問題,這也是系統思維的生動體現。第五,在對外關系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的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整個人類當作整體來通盤考量,這也超越了美西方國家現代化歷程中,為了自身發展而不擇手段的殖民侵略方式,更是給所謂“國強必霸”的錯誤邏輯進行了矯正,給人類帶來和平發展的新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融合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和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的偉大文明,同時也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汲取了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本土文明與世界文明的有機結合,為豐富現代化道路理論體系做出了原創性的貢獻,是一條文明發展的新型共融之路。
(二)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指南
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和中國發展的現實成就,也為世界上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在如何實現現代化的問題上提供了有效指南。長期以來,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均為西方國家,這也使發展中各國或多或少的出現對西方式現代化道路的迷信與盲從。特別是二戰后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家,不少仍然受制于西方式的發展模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政策上“亦步亦趨”,其結果卻往往只能落得“東施效顰”,甚至存在喪失發展獨立性的危險。英國經濟學家張夏準在《富國陷阱》一書中以“踢開梯子”的形象比喻揭露了為何發展中國家難以復制西方式現代化道路的真相,更加說明中國成功的現代化探索,是最符合發展中國家實際的方式。
(三)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有益于整個人類發展的現代化新模式,是建立在實現人的本質之上的發展道路,是對現有的西方現代化模式的超越,在文化上實現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雙向交流與融合,能夠有力有效的推動人類文明互鑒,切實服務于人類進步發展[5]
從理論依據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絕非對西方現代化的簡單復制,更與西方在實現現代化中的“西方中心主義”有根本的不同,我們側重于強調人類整體的全面發展,不僅打破現代化等于西方化的陳規,也絕不認為現代化就是中國化,而是積極強調在現代化的一般規律上,選擇自身適合的道路。以彼此平等的態度對待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超越了國別、民族和政治,在發展自身的同時造福世界,不斷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人強大的正能量。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展望
歷史的指針指向21世紀第三個十年,這一以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為基本內涵的現代化道路,正以更具生命力的新樣態,為全球人類更好發展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未來的中國式現代化,必將更深植于偉大中國人民的創造之中。“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14億多中國人民為了追尋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在此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進一步激發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而共同富裕的扎實推進,也將超越“效率與公平”的二元爭論,使得“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再是抽象承諾,逐步成為社區里的養老食堂、鄉村中的數字課堂等具體的民生溫度。
未來的中國式現代化,必將更深植于新時代生態文明的土壤之中。中國式現代化,有效規避了傳統模式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為我們擘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新藍圖提供了根本遵循。當“雙碳”目標從頂層設計轉化為全民行動,新型能源體系的構建、綠色消費文化的培育、河長制全民參與,將共同繪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現實圖景。
未來的中國式現代化,必將更深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之中。我們將始終堅定的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始終奉行以《聯合國憲章》為準則的國際交往原則,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以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姿態,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和開放包容的世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既彰顯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必然要求,又深度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吸收了當前人類文明現代化歷程中的普遍性因素,又因其濃厚的中國特色而打破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路徑依賴。我們可以自信的說,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徹底改變了現代化就是資本主義化和西方化的陳舊觀念,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最新指南,也開創出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尤其是為第三世界國家以獨立和自由的方式實現本國的現代化提供了新的方案。我們必須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和歷史主動精神堅決貫徹黨的二十大要求,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堅定不移的遵循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夢想。
參考文獻:
[1]李紅梅,丁君濤.中國式現代化目標下共同富裕的理論研究與未來向度[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22,20(06):5-14.
[2]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2017.
[3]李愛華.馬克思主義語境中的和平意蘊論析[J].社會主義研究,2020,(03):26-36.
[4]孔令軒.探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4,40(04):49-51.
[5]張子洋.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質發展維度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5,41(03):10-12.(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