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G647.38;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8-0164-03
引言
在新的歷史時期,就業創業教育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以就業創業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是我國人才培養戰略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及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重要保障。將思政教育融人就業創業教育,可以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認知,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觀,從而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然而,為了更好地發揮思政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相結合的優勢,高校需進一步明確其基本內涵,并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一、高校就業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一)促進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為社會輸送了大量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在各自領域的發展中,不斷推動社會的持續進步與發展[1]。而就業創業是高校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的關鍵環節,只有實現高質量就業與創業,高校才能培養出一批批高品質的人才。然而,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大學生就業創業呈現出多樣化發展趨勢。部分畢業生選擇通過暫時休息、旅行或自我提升等“慢就業”行為來獲取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但長時間的“慢就業”可能導致大學生與社會發展脫節。同時,部分學生受互聯網多元思潮的影響,更傾向于選擇國企、外企及公務員等崗位,對偏遠地區及山區的工作機會持抵觸態度。這限制了他們的就業與創業視野,進而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支持。除了就業市場供需不均衡、創業意愿與資源匱乏的矛盾,以及職業規劃缺失等問題,很多大學生還難以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觀,未能將個人發展與社會建設緊密結合。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引領學生思想、行為、道德及價值取向的重要教育類型,能夠通過理論闡釋、科學分析及反思等方式,培養他們服務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確保畢業生能夠認清就業形勢,明確國家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盲目追求熱門崗位,也不跟風“慢就業”,而是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
(二)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多元思潮及西方負面言論已經滲透到大學畢業生的生活中,對他們的行為、思想及道德規范產生了嚴重影響,導致部分大學生出現功利化、個人化傾向,表現出誠信缺失、缺乏責任感、不正當競爭等道德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和創業質量。例如,惡意低毀競爭對手、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等行為,不僅破壞了就業及創業市場的公平環境,更違反了法律法規要求,制約了學生的發展空間。而推進思政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夠從價值觀、思想、道德等維度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道德水平和思想高度,確保他們在就業、創業中更好地規范自身行為、強化法治意識,從而獲得良好的發展環境[2]。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幫助下,學生能夠更加從容地面對就業、創業中的各種挑戰,以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升自身的韌性水平,確保獲得健康、全面的發展。例如,在偏遠地區進行大學生創業工作時,思想政治教育能幫助學生正確看待農村發展問題及經濟滯后現狀,使其能夠以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為支撐,砥礪前行、持續奮斗,直至取得成功。
二、就業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過程中顯現的問題
就業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就業創業教育以技能性、實踐性和務實性為特點,有助于引導學生從就業創業政策、理論、實踐及技能等多個維度出發,不斷提升就業與創業的成功率。而思想政治教育則以指導性、引領性和長期性為特質,有助于學生提升政治認知、道德品質及思想境界,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觀,并積極肩負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使命與責任。教師需從社會發展與學生成長兩個維度入手,確保就業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深度融合。然而,在教育實踐中,高校仍面臨多方面的現實問題。
(一)教學理念融合不足,導致教育目標偏離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就業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上存在顯著差異。就業創業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創新意識及職業技能,注重提升學生的市場競爭力和個人發展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著重于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感及道德品質,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國家使命感和社會價值。這兩種教育理念的差異,在實際教學中容易導致教育目標偏離。例如,在就業創業教育中,若過分強調學生的經濟利益和個人發展,而忽視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意識的培育,將可能導致其產生強烈的功利主義和個人主義傾向,難以承擔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責任[3];反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若過分強調國家意識和道德品質的培育,而忽視學生創新能力與職業技能的培養,將可能影響學生應對市場競爭的能力,難以實現個人價值。
(二)教育內容結合度低,影響學生培養效果
一般而言,就業創業教育涉及市場分析、創業知識、職業技能等內容,強調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涵蓋法律法規、思想品德、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法律意識和道德品質。然而,在教育實踐中,這兩者往往難以實現深層次融合。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從學生個人發展和社會建設的實際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滲透相關理論內容,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觀;而就業創業教育也往往忽視學生在創業實踐和就業實踐中所面臨的問題,導致學生對這些方面缺乏關注,進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與利用。換言之,兩者在內容上的融合度較低,難以實現全面滲透和有機融合,從而影響學生的培養效果,不利于大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影響了高校的功能發揮和價值彰顯。
(三)教育評價完善度不足,難以引起學生足夠重視
教育評價作為影響教育過程、質量及成果的核心要素,對于指引教師教育方向、影響學生學習選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時代背景下,推動高校就業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亟須一個健全、有效的教育評價體系,以提升人才培養的實效性、有效性和針對性。然而,當前的評價體系存在諸多不足。它過度依賴于排名和分數等量化指標,而忽視了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業能力、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的全面考量。同時,在評價方式上也顯得不夠全面,未能充分展現學生的整體狀況,尤其是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有所缺失,難以全面體現學生的進步和努力程度,因此難以及時糾正并引導學生深入學習[4]。此外,由于缺乏具有針對性的評價機制,教育者難以準確評判就業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質量和效率,也就難以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育策略,以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三、高校就業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策略
就業創業教育亟需思想政治教育的補充,以助力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觀,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個人發展與社會建設的緊密聯系,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動力。在就業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相協調的視野下,高校應緊抓兩者結合的契機,以學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價值導向,不斷優化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及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快速成長。
(一)融合教育理念,明確教育目標
在持續推動高校就業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過程中,高校教師應深刻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創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功能及價值,全面剖析兩者在教育理念上的差異,確保就業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不偏離正確軌道[5]。一方面,高校教師應深入理解就業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內在聯系,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即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學生成長、發展的思想指引,將就業創業教育作為學生實現價值的途徑。從思想與實踐兩個層面著手,構建全新的育人理念,如確立“思政引領,創業鑄夢”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在創業實踐中敢于嘗試、勇于挑戰,將個人夢想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實現人生價值。這樣,無論是就業創業教師還是思政教師,都能結合彼此的教育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確保學生能有效提升學習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師應從學生就業、創業及成長的全過程出發,聚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求,不斷引入或整合新的教育理念,促進高校就業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例如,引入課程思政理念和協同育人理念,強化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的協同關系,確保兩者在學生培養過程中不偏離育人目標,提高人才培養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或者整合全面發展理念和以人為本理念,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就業教育和創業教育能夠從學生發展的需求角度出發,整合各類教育資源、方法及模式,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二)整合教育內容,提升培育效果
在推動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深度交融的背景下,高校應聚焦學生個人成長與社會建設兩大方面,實現兩者在內容層面的有機融合。首先,以大學生就業、創業中遭遇的實際問題為切入點,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增強思政育人的實效性。例如,針對就業創業中涉及的法律與道德議題,開設倫理與法律、社會責任與創業抉擇等課程,確保思政元素更系統地滲透進就業創業的全過程。同時,教師還應挖掘就業創業實踐教學中反映出的社會責任感缺失、誠信不足及法律意識淡薄等問題,運用思政教育知識,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觀。其次,以價值實現為著力點,融入思政元素。在就業創業教育中,教師應圍繞學生實現個人價值、理想與信念的目標,融入國家意識、服務社會及奉獻精神等元素,促使學生將個人價值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滲透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提升教育效果。最后,整合并優化思政教育內容。思政教師應結合就業創業教育的實際情況,引入大學生返鄉創業等典型案例,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解讀,拓展就業創業教育的廣度,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換言之,要讓思政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在內容上保持同步性和協調性,使學生能夠從就業創業實踐、技巧、理論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多個維度,對同一學習內容或社會現象進行深刻理解。例如,在自我認知、職業認知、環境認知的職業規劃課程后,思政教師應以此為契機,深入講解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及方法,幫助學生從社會發展規律的角度重新審視職業、環境及企業等。
(三)完善評價體系,提高整合質量
為了進一步推動思政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需構建一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首先,構建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即除了考試排名和成績外,還應增加團隊協作能力、創新精神、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等綜合素質的評價。評估方式包括團隊合作、口頭報告、項目展示等。其次,實施過程性評價,借助實踐項目、小組討論、作業提交、課堂參與等方式記錄學生的學習態度和進步情況,或利用大數據技術、學習管理系統跟蹤學生的學習軌跡,進行動態評價。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提升教學評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構建基于就業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從協同質量、育人效果、目標達成度等維度出發,對協同育人過程進行全面評估,并根據評價結果優化教育決策,如調整教育資源分配、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課程設置等,以深化兩者的內在聯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而言,高校要堅持綜合性、過程性、發展性原則,制定包含課程融合度、師資協同性、資源共享度、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就業創業成效等指標的評價體系,采用第三方評價、師生互評及教師自評等多種方法。最后,在評價體系的建構、優化及完善過程中,高校還可引入企業評價,將用人單位作為重要的評價主體,通過其對人才質量的綜合評價來檢驗思政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的融合效果,確保高校能及時優化和調整教育體系,持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結語
就業創業教育作為一種實用性和操作性較強的教育類型,對于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賦能學生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促進思政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則有助于拓展教育維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觀,確保學生在就業創業過程中堅定理想信念,將個人發展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緊密結合,從而實現自身價值。隨著時代的發展,相信就業創業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體系將更加完善,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更能為我國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劉省紅.鄉村振興戰略下思想政治教育對高職生農村創業就業導向功能研究[J].經濟師,2023,(03):160-161.
[2]王亞文.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優化路徑研究[J].林區教學,2024,(11):10-13.
[3]邱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融合研究——評《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J].領導科學,2020,(08):128.
[4]侍元元.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就業創業影響的研究[J].才智,2019,(21):138-139.
[5]李亞娟,王祖林,馬小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邏輯、困境與實踐路徑[J].高教論壇,2024,(12):110-114.
(責任編輯:陳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