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0;TP39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8-0209-03
引言
《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培養模式”,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指明產教深度融合的發展方向。在數字經濟時代,計算機網絡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更新。產業界對擁有前沿技術應用能力以及實踐創新能力的計算機專業人才需求迫切。但傳統計算機網絡教學仍面臨學生創新能力不足、教學內容滯后,以及實踐教學與企業真實項目脫節的問題,難以契合行業現代化發展的訴求。而學科競賽作為銜接教育與產業的關鍵紐帶,能夠圍繞實際應用場景與前沿技術,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實踐操作能力,促進產業鏈、技術鏈與人才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增強計算機網絡人才培育的實效性、有效性及針對性。
一、計算機網絡課程概述及要求
計算機網絡技術是一門實踐與理論相融合的基礎課程,面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網絡工程、信息安全等專業,旨在培養大學生網絡安全防護意識、網絡工程實踐能力、網絡系統設計方法等。從課程內容出發,該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學生不僅需要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形成、發展以及參考模式等基礎知識,還需要了解計算機網絡配置與測試、規劃與設計等知識和方法,了解云機器人、云計算、物聯網以及工業網絡等一些新的網絡應用服務、網絡管理的功能及概念,掌握常用網絡管理命令及工具的原理等內容。從課程體系維度出發,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涵蓋網絡組建與維護、網絡操作系統、路由與交換技術等核心課程,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計算機網絡基礎、程序設計基礎等主干課程。從實踐教育維度出發,需要教師在校內完成網絡工程、綜合布線、網絡組建等實訓活動,在網絡管理、網絡系統以及網站建設維度與企業進行合作,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
然而伴隨數字經濟發展,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面臨著諸多方面的新要求。首先,產業數字化轉型加速,對創新型人才要求持續攀升,要求教育內容緊密結合數據中心優化、物聯網以及5G技術等新型領域,提高學生在智能化運維、跨平臺網絡部署等方面的實踐能力。其次由于技術迭代快速,邊緣計算、人工智能、云技術等技術深度融入網絡架構中,需要教育工作者動態更新教學案例或持續開展學科競賽等活動,提升學生適應技術迭代及演進的能力。最后是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將企業真實工作場景、工作內容、企業文化以及行業標準融人進人才培養的不同環節中,提升計算機人才培育的針對性及系統性。此外,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師應在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持續提高教學工具數字化、智能化及網絡化水平,拓寬人才培養維度。
二、學科競賽賦能高職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的價值
計算機網絡技術是“ 1+X ”網絡系統管理、全國大學生網絡安全競賽、網絡安全運維以及華為ICT大賽等學科競賽的專業基礎課程[1]。而學科競賽作為檢驗培養成果的標尺、鏈接產業與教育的橋梁,在促進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上,發揮著目標驅動、內容適配以及模式升級的積極作用[2]
一是目標驅動:有助于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滿足產業發展對計算機網絡教學的新要求。學科競賽是一種實戰型、綜合性的能力考核平臺,一方面能以行業需求及企業真實場景為命題基礎,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破解實際問題,有利于提升其實踐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學科競賽涉及多學科知識融合,需要學生整合跨學科知識,打造系統化知識結構,因而有利于高職院校培育復合型人才。此外,計算機學科競賽通常設置開放性題目,鼓勵學生通過方案優化、技術整合等形成創新方案,培育其創新意識及探索精神。
二是內容適配:有助于學生適應技術迭代速度。學科競賽緊密貼合企業實際需求與行業技術標準,倒逼教學內容迭代更新,促使AI驅動的網絡安全防御、云原生網絡架構等前沿知識融入教育實踐中,幫助學生了解并適應前沿技術迭代以及計算機網絡領域的崗位要求、標準及需求,提高知識與技能學習的時效性、針對性。同時在學科競賽的支持下,計算機網絡教學能有效解決傳統課程內容與產業發展相互割裂的問題,增強課程教學的實效性與針對性,推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
三是模式升級:有助于拓展計算機網絡教學維度。學科競賽有利于教師將企業真實工作場景、崗位標準、技術規范、工作流程、協作模式等滲透進課程教學的不同維度,形成“教學場景與工作場景”相融合的動態化教學體系,推動傳統教學從單一知識講授向知識講授 + 技能訓練 + 素養培育 + 創新思維培養的多維度延伸。例如在內容維度,可以將競賽案例、活動、成果作為全新的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在方法維度,可以將學科競賽項目作為載體,開展項目式教學活動;在評價標準維度,則能將競賽標準滲透進評估體系中。此外在產教融合維度,能通過企業導師授課、校企共同修訂培養方案等方式,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
三、學科競賽背景下高職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學科競賽作為銜接高職教育與產業發展的紐帶,能夠將前沿技術、技術規范、產業發展趨勢及人才培育要求反饋給院校,確保其能培育出契合計算機產業發展需求的優秀人才[3]。然而在教育改革實踐中,我們卻面臨諸多方面的現實問題。
(一)課程內容與學科競賽的關聯度低
計算機網絡技術需要學生學習生成樹協議、VLAN邏輯局域網、IP地址等相關理論知識,同時掌握思維導圖軟件、仿真模擬軟件以及Visio繪圖軟件,能夠獨立完成復雜的技術操作任務。然而在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中,教師卻難以保障課程內容與學科競賽緊密聯系起來。一方面,由于課程教材更新周期長,學科競賽中涉及的前沿內容難以及時融入進教學體系中,導致教師只能根據既有教材或要求,尋找能夠利用的競賽內容或案例,致使學科競賽成為計算機網絡教學的附屬品而非驅動者。另一方面,計算機網絡教學普遍局限于課堂教學場景,而學科競賽則側重復雜場景下的綜合應用,致使學生所掌握技能、理論難以直接應用并遷移到學科競賽中;也導致教師不得不在競賽開始前重新對學生進行培育,提高其各項能力。
(二)教學模式難以滿足學科競賽要求
在學科競賽的支持下,高職計算機教師能將競賽要求、標準、規范以及案例滲透進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打造以學科競賽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然而在模式建構及應用中,還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難以契合學科競賽的要求。一方面,偏離競賽導向。在教學模式建構中,教師強調理論講授與技能培育,卻忽視團隊協作、創新探索、應急處理、項目管理等素質的培育,導致學生雖然掌握基礎技能與專業知識,卻在面對復雜項目時,難以發揮自身優勢。另一方面,缺乏演練過程。部分高職院校由于缺乏對競賽場景的模擬,導致學生難免出現緊張、操作失誤等問題,影響競賽成績。然而由于高職院校課時緊張、教學任務重,如何開展長效的、系統的演練活動,又成為教師不得不關注的問題。
(三)競賽成果轉化機制的缺失
學科競賽能將企業真實工作場景、要求及標準滲透進計算機網絡教學的過程中,全面檢驗學生專業理論基礎、創新創造能力以及跨學科整合能力。然而在學科競賽后,部分教師陷人一種僵化或停滯狀態。一方面,未能將競賽成果與經驗,融入進日常教學中,優化教育模式,使其成為學生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沒有潛心研究對學科競賽所暴露的問題、弊端以及短板進行優化及改進方法,導致學科競賽的功能發揮、價值彰顯都受到限制,難以發揮其“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優勢作用。
四、學科競賽背景下高職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策略
以學科競賽為導向驅動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是高職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滿足產業數字化轉型需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選擇。我們應以問題為導向,明確學科競賽在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育人作用,變革教育內容及模式,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4]。為此,高職院校應聚焦學科內容、教學模式及競賽成果轉化三方面問題,提出針對性地應對策略。
(一)增進課程內容與學科競賽的內在關聯
課程內容是高職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的關鍵性要素,是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載體和媒介。高職院校要實現課程內容與學科競賽的深度融合,首先,應以活頁教材為主干,輔以電子教材資源,確保專業基礎理論得到持續完善,同時使契合學科競賽的前沿技術、標準、規范以及要求能及時滲透進課程內容體系中。在此背景下,教師可以根據電子教材靈活引入學科競賽案例、要求及相關知識點,持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人才培養效能。其次,構建以復雜問題為驅動的課程內容體系。教師可以選用企業真實的項目案例或學科競賽內容,作為課程內容建構的載體,從復雜問題識別、分析及解決的視角出發,整合網絡安全防護、路由器協議、網絡拓撲設計等專業知識,以及人工智能算法、數據庫原理、Python編程等跨學科理論,從而形成以問題驅動為導向的課程內容體系。不過在此過程中,學生可能面臨基礎知識掌握不足的問題,因而教師應結合教學需要打造類型不同、形式各異的基礎知識自學資源庫,幫助學生夯實理論基礎。最后是優化實踐教學內容。教師應引入仿真模擬軟件或真實企業工作內容,作為實踐教學資源,幫助學生鞏固理論基礎,強化應用效能,能夠將理論、技能遷移到學科競賽中。
(二)建構以學科競賽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以學科競賽為導向,建構計算機網絡教學模式,不僅是教師全面提升學生各項能力及素質的重要抓手,也是學生適應競賽要求、取得良好成績的有效途徑。其一,打造基于“能力本位”的線上線下教學矩陣。教師應在線上教學中講解學科競賽要求、案例以及標準,并闡釋相關課程知識及技能方法,鼓勵學生進行理論探討以及合作學習。而在線下,教師應以仿真模擬訓練為抓手,開展任務式教學活動。即結合競賽內容,要求學生在仿真軟件中完成網絡安全漏洞掃描、VLAN劃分、網絡拓撲搭建等技術操作,提高其理論應用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其二,加強素質培育。教師在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建構中,應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圍繞學科競賽項目錨定學習目標、任務、路線以及素質培養要求。通過小組分工協作完成任務、開展限時網絡故障應急演練以及組織頭腦風暴活動,提升其協作精神、應急處理、創新探索、工作態度等方面的素質培養質量。最后是拓展第二課堂,開展演練活動。教師可仿照學科競賽標準,設置獎勵機制、評分機制以及應急機制,引導學生在演練中熟悉規則、增強信心,循序漸進地提高其技術、技能及理論應用水平。
(三)搭建計算機學科競賽成果轉化機制
以學科競賽為導向的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工作,不僅要關注競賽前的教育內容優化、環節創新及資源整合,更要注重競賽后的成果轉化及應用,從而讓學科競賽資源及理念融人計算機網絡教學的不同環節[5]。一方面,優化教學內容、方法以及評價體系。計算機教師應將學科競賽所涉及的核心技能點、前沿技術,融入既有的內容體系中,豐富課程結構,拓寬學生視野;或者將學科競賽環節、要求或標準轉化為教學方法,增強教學實效性。譬如將網絡攻防賽中的漏洞挖掘與修復流程融入項目式教學法中,要求學生分組模擬攻防雙方,在實踐中掌握具體的實踐技能;抑或者將競賽評價標準納入課程評估體系中,從而使教師評價、學生互評以及總結性評價都契合學科競賽的要求。另一方面,彌補教學不足或短板。在學科競賽中,教師能明確計算機網絡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如知識更新滯后、方法單一以及學生綜合素養有待提升等,從而通過制定個性化、多樣化、針對性的手段,優化教學流程、完善教學體系,提高課程教學的實效性、有效性以及針對性。譬如在大數據分析競賽結束后,教師發現學生存在創新性不足等問題,便需要引入交叉學科知識或行業前沿案例,采用創新工作坊以及頭腦風暴等形式,持續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及創新探索能力。此外,計算機網絡教師還應推廣學科競賽經驗,讓更多學生掌握優秀、科學的學習方法,循序漸進地提高自身各項能力、素質及知識水平。
結語
踐行能力本位理念,提高應用型、創新型、實踐型人才培養效率,需要高職計算機網絡教學將職業資格認證項目寫入人才培養方案,將企業工作內容嵌入課程教學體系,將企業文化融入職業道德培育,將行業標準與課程標準融合起來,進而以學科競賽為抓手,深化教學改革工作,提高人才培養的實效性與有效性。隨著時代的發展,相信學科競賽會越來越完善,可以被廣泛融入計算機網絡教學體系中,成為高職院校培育創新型人才的關鍵抓手。
參考文獻:
[1]吳儉.“互聯網+”視域下基于CDIO理念的高職計算機專業網絡智慧課堂集群構建研究和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5,(08):149-152.
[2]梁昊,張容,周雄慶.“智改數轉”驅動的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群產教融合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山西青年,2025,(04):172-174.
[3]金海峰,曹雪花,陳進.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高職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研究——以江陰學院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為例[J].科教導刊,2024,(28):75-78.
[4]孫鈺.基于學科競賽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策略思考[J].信息與電腦,2025,37(07):206-208.
[5]李慧明:基于學科競賽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研究[N].山西科技報,2024-07-30(B11).
(責任編輯: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