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8-0140-03
引言
科技的發展帶來了媒體環境的深刻變革,全媒體時代顯著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傳統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主要依賴課堂講授和書面資料的傳遞,面臨著信息滯后和更新緩慢的難題。而在全媒體環境下,信息流通的速度加快,獲取途徑更加多樣化,這為“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內容、方法和評價體系的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本文旨在探討全媒體時代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影響,分析其積極效應和現實挑戰,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以推動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一、全媒體時代高?!靶蝿菖c政策”課教學獲得的積極影響
(二)教學方式創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全媒體核心特征信息視覺化與互動性,被教師巧妙運用于教學中。借助動畫、視頻、VR、AR等數字工具,抽象政策理論得以具象展現,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領悟政策精髓。例如,通過VR技術模擬國際政策談判,學生可深刻體驗政策變動帶來的連鎖反應,既激發興趣,又深化理解。同時,線上教學平臺的崛起,為教學模式創新開辟了新天地。學生可自由選擇學習方式,隨時隨地獲取課程內容,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在“形勢與政策”課中,學生能通過多元形式深入探究政策背景及影響,實現個性化學習。此外,線上平臺還促進了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學生在論壇、社交平臺上積極發言,教師及時回應指導,共同構建知識網絡。
(三)互動交流增強,促進思維碰撞
(一)信息即時獲取,拓寬學生視野
傳統媒體時代信息更新慢、傳播受限,而全媒體環境下,互聯網和社交平臺使得信息傳播飛速,新聞實時更新。學生可隨時隨地通過微博、微信等獲取最新國內外新聞與政策,擺脫了對傳統媒體的依賴。此變革讓學生迅速把握政治、經濟、國際關系等熱點,為課堂提供了豐富素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現實,討論更具時效性。同時,信息來源的多元化使學生能從多角度理解政策,培養全球視野[1]。例如,討論中國對外政策時,可綜合國家媒體、國際新聞、專家解讀等信息,全面洞察政策背后的考量與影響。此外,即時信息獲取還提升了學生對國際形勢變化的敏感度和應變能力,增強了對未來趨勢的預判能力。
利用在線學習平臺、社交媒體及即時通信工具,學生可隨時探討政策問題、提出疑問并分享見解。例如,教師可通過在線問答即時回應學生,學生則能在微信群、論壇等展開深人討論,交換觀點。這種豐富的互動不僅加深學生對政策的理解,更幫助其培養批判性思維。此外,在社交媒體和網絡論壇上,學生可與全球學者、專家及民眾對話,汲取各方智慧。更值得一提的是,全媒體社交平臺不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想傳播的舞臺。學生在討論中錘煉論證與邏輯思維能力,學會用證據和數據支撐觀點,在多元意見中尋求合理性。這種批判性思維的培育,對他們未來應對復雜社會問題和政策決策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四)個性學習路徑,實現因材施教
全媒體時代重塑了教育領域,顯著標志之一是學習路徑的個性化,為“形勢與政策”教學帶來了更多靈活性。過去,教學往往是“一刀切”,忽視了學生間的差異。如今,在全媒體賦能下,學生可依據個人興趣與需求,自選學習進度與內容。通過在線平臺,他們可聚焦感興趣的專題,精準填補知識空白,無需跟隨全班統一步伐。此種個性化學習,不僅高效,更助學生自主探究與思考[2]。同時,教師利用數據分析,可深入洞察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量身打造教學方案。全媒體時代的教育,不再是單向灌輸,而是基于數據的精準施教。這種模式,讓學生在貼合自身需求的環境中茁壯成長,進一步激發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熱愛與探究欲望。
二、全媒體時代高?!靶蝿菖c政策”課教學的現實挑戰
(一)信息篩選難度,提升真偽辨識
全媒體時代信息泛濫,學生獲取信息途徑多樣化,卻也帶來信息篩選的艱巨挑戰。在“形勢與政策”教學中,學生接觸大量新聞、社交媒體、視頻等渠道信息,真假難辨。虛假信息和謠言迅速傳播,嚴重干擾政策真實解讀。未經專業驗證的信息易誤導學生,導致錯誤理解。學生批判性思維和信息甄別能力薄弱,缺乏辨識工具,易受網絡熱點、情緒化言論影響。與傳統課堂不同,互聯網信息傳播快速、更新頻繁,學生難以篩選有價值內容。信息來源多元化、傳播途徑多樣化,如何引導學生有效獲取信息并準確判斷,成為教學重大挑戰,關乎學習效果、教學嚴謹與準確。
(二)教師角色轉變,提升綜合素養
全媒體時代,學生接觸的信息量巨大、更新迅速且類型多樣,教師的傳統角色已難以應對現代教育挑戰。教師不僅應熟知課程內容,還須具備卓越的信息篩選與判斷能力,協助學生從海量信息中萃取有價值的政策分析與知識精華。然而,此轉變對教師素養提出更高要求。教師須擁有堅實的學科知識基礎,同時兼具媒體素養和信息分析能力。在處理網絡信息時,需展現出敏銳的辨識力和判斷力,以保障教學內容的準確與權威。此外,教師還須緊跟新媒體技術步伐,熟練掌握與教學相關的數字工具和平臺,以優化教學內容的傳播與互動。但現實中,不少教師,尤其是傳統高校的教師,仍習慣于“講授式”教學,對新媒體環境下的教學需求缺乏充分理解與準備。
(三)學生注意力易分散,學習碎片化
信息的即時更新和快速流動,使學生難以持久聚焦于特定課題,從而削弱了深度思考和系統性分析的能力。這種碎片化的學習方式導致學生對政策和形勢的理解浮于表面,缺乏對復雜問題的深入剖析。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常被外部因素所干擾,手機和網絡應用成為主要的分心源頭。在參與課堂討論的同時,學生往往還接收著來自社交平臺和新聞媒體的海量信息,不僅分散了他們對課堂內容的專注度,還破壞了課外系統化學習的可能性。此外,政策分析需依托系統性思維,要求學生對整體局勢有清晰把握,而非局限于片面或單一視角。然而,碎片化信息讓學生習慣于快速獲取大量零散知識,忽視了對知識的綜合理解和深度挖掘。
(四)評價體系滯后,仍需改革創新
傳統評價方式過于依賴期末考試、作業和論文等單一考核,無法全面反映學生在全媒體時代的學習成效和綜合能力。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學生需掌握知識點,更需培養分析、批判性思維及應對國際形勢變化的能力。然而,傳統評價難以衡量這些方面的表現。全媒體時代學習多樣化、個性化,傳統評價體系難以捕捉學生日常學習的變化和進步。例如,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取的信息和資源,在傳統評價體系中無法衡量,因而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信息篩選、分析和應用能力[3]。此外,傳統評價側重記憶和復述,卻忽視創新、團隊合作、批判性思維等關鍵能力。此問題在教學中尤為突出,現有評價標準需改革和創新以適應全媒體時代。
三、全媒體時代下提升高?!靶蝿菖c政策”課教學有效性的創新策略
(一)強化信息篩選與甄別能力培養
全媒體時代,信息如潮水般涵涌,其多樣性、來源廣泛性及傳播速度均前所未有。這對學生提出了雙重挑戰:不僅需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還須具備甄別信息真偽的能力,以免被虛假信息和謠言誤導。鑒于此,“形勢與政策”課程應將強化信息篩選與甄別能力作為教學重點。為此,開設信息素養教育課程勢在必行。該課程應教授學生如何高效利用搜索引擎,更深入地,還需傳授信息篩選的訣竅,如運用高級搜索技巧、挖掘學術數據庫資源、借助GoogleScholar和Factiva等專業工具,從而精準獲取高質量信息。此外,課程還應融入批判性思維訓練,引導學生剖析信息背后的來源、動機和偏見,培養他們對信息真實性的敏銳洞察力。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學生的信息篩選效率將顯著提升,真偽辨別能力也將得到實質性增強。為進一步夯實學生的信息甄別基礎,建議成立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信息審核小組,專門負責對課堂引入的各類信息進行嚴格把關。每當課程需要引人新的政策資料或時事新聞時,該小組都應細致核查信息的來源與背景,確保其真實可靠。例如,可采用多方比對新聞源、跨平臺驗證信息等方法,徹底排除不實信息的干擾。此舉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純凈的信息環境,同時助力他們錘煉獨立篩選信息的能力,以更好地迎接全媒體時代的挑戰。
(二)融合全媒體技術,創新教學模式
全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為“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革新開辟了新天地。教師既能運用科技手段增強課堂互動,又可借助全媒體打造更生動、更具沉浸感的學習環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具體而言,虛擬現實(VR)技術可助學生更直觀地領悟政策實施及其成效。例如,構建虛擬政策模擬環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不同政策場景,觀察其對社會經濟的深遠影響。這種沉浸式學習不僅更吸引人,還能深化學生對政策復雜性和實際操作的理解[4]。再者,教師可依托互動式微課平臺,融合動畫、視頻、測驗等多元教學工具,創新課堂內容。該平臺巧妙結合理論講解與生動媒體元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理論,同時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比如,通過動畫和視頻闡釋政策理論及其實踐背景,讓學生更直觀地掌握復雜政策。此外,利用在線測驗和反饋機制,學生可自主調整學習進度,實現個性化學習。同時,借助直播和在線研討會,教師可邀請專家深入解讀政策、剖析熱點,實時互動助學生及時把握時事熱點,并通過討論深化理解。當然,線上學習社群的建立,如微信群、QQ群等,為師生提供了一個便捷的交流空間。教師可在此定期分享學習資料、討論熱點話題并布置作業,而學生則可隨時隨地參與討論與提交作業,從而打破時間與空間的束縛。
(三)破局教師角色轉變,構建教育新生態
面對教師角色轉變的挑戰,應精心打造學科知識與信息素養深度融合的培訓體系,定期組織教師參與學科知識的更新學習,夯實他們的專業基礎。首先,開設專門的信息處理課程,如信息甄別技巧、政策解讀方法等,切實提升教師從海量信息中精準提取有價值內容的能力。其次,積極開展新媒體技術應用培訓。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工作坊,詳細講解各類與教學緊密相關的數字工具(如在線教學平臺、互動教學軟件)以及平臺(如社交媒體在教學互動中的運用方法)的操作技巧,助力教師熟練駕馭新媒體工具。再次,要構建完善的激勵機制。通過設立專門的教學創新獎勵項目,對那些積極主動適應角色轉變,并且能夠有效運用新媒體技術和信息資源開展教學工作的教師,給予精神與物質層面的雙重獎勵,如頒發榮譽證書、給予獎金等,以此充分激發教師主動進行角色轉變的內在動力。同時,將教師在角色轉變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如信息素養的提升程度、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水平、教學模式的創新成果等,全面納入績效考核與職稱晉升體系之中,作為關鍵的評估指標,引導教師高度重視并積極推動自身角色的轉變。
(四)完善多元化評價體系,促進全面發展
傳統評價體系以期末考試和書面作業為主,難以充分展現全媒體時代學生的學習成果與綜合素質。因此,急需構建多元化、動態的評價體系,全面衡量學生知識掌握、創新能力及批判性思維等素質。該體系應涵蓋平時成績、課堂表現、項目作業、在線測試、同伴及自我評價等多個層面,以真實反映學生學習全貌。平時成績可通過小組討論、課后作業等多樣形式評定,深入考查學生參與度與思維層次。項目作業應結合實際案例與政策報告撰寫,檢驗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5]。同時,現代技術為評價體系注人新活力。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可實時監控學習進度、參與情況與互動質量,精準識別學生優劣勢。AI還能分析學習模式、作業質量與課堂表現,提供個性化反饋,輔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每位學生獲得及時有效支持。此外,過程性評價不可或缺。通過學習日志、反思與小組討論記錄等任務,教師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而非僅看重考試成績。這種評價促使學生深刻反思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與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亦可根據結果,提供定制化學習建議,助力學生持續完善與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為高?!靶蝿菖c政策”課教學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和多元化雖然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視野,但信息篩選與甄別的難度也隨之增加,要求教師和學生不斷提高信息素養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高校應推動教學模式的創新,融合全媒體技術,打造線上線下互動相結合的學習平臺,并改進傳統的評價體系,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未來,隨著全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教育模式的不斷完善,高?!靶蝿菖c政策”課程將在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閻西塬,夏彬.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J].遼寧開放大學學報,2024,(03):75-78.
[2]羅英,葉芳.教育數字化背景下“形勢與政策”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J].成都工業學院學報,2024,27(05):96-100.
[3]董揚.新時代高?!靶蝿菖c政策”課如何講好“兩個大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4,(08):95-103.
[4]盧日霞.全媒體時代下高?!靶蝿菖c政策”課教學有效性探究[J].才智,2020,(08):208-209.
[5]田雙雙,黃書嬪.新時代“形勢與政策”課改革創新的邏輯解析[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2025,(01):102-109.
(責任編輯:陳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