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8-0176-03
引言
教育領域的數字化轉型與發展,促使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數字技術與教育實踐的深度融合,進一步強化了教育的個性化程度。這種融合能夠精準把握學生的能力水平及學習習慣,量身定制個性化學習路徑,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促進智慧考試、智慧課堂、智慧校園的形成[1]。而在高校思政教育領域,數字化轉型能實現優質資源的跨時空傳遞,有利于縮小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并且可以結合學生人生發展軌跡,打造出一個覆蓋廣泛、針對性強、影響力高的教育生態,確保所有學生在人生發展的不同環節都能獲得思政教育的滋養。因此,為了進一步推進思政教育的數字化轉型,高校應以教學模式創新為抓手,持續滲透數字技術,確保思政教育過程呈現泛在化、智能化、信息化、個性化、多元化等發展特征。
一、數字化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創新的價值導向
思政教育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關鍵組成部分,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反映社會現實,指引學生正確理解及認識社會現象。因此,思政教育擁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特別是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學生信息獲取方式、思維模式、行為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轉變[2]。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更加積極地利用數字技術,通過社交媒體、網絡平臺拓寬教育渠道,確保思政教育能更深層次、全面地貼近學生生活、影響學生的心靈,從而發揮自身的作用。所以在數字化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應以技術應用為引領,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強化思政教育工作的時代契合度和適應性。
(一)加強思政育人網絡建構,進一步強化思政教育的影響力
通常來講,思政教育是通過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理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及良好的道德品質。然而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各類思想文化不斷交織并沖擊著思政教育,導致大學生群體中不斷出現拜金主義、精致利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不良思想傾向。面對這一挑戰,以數字化轉型為切入點,高校思政教育需要不斷拓寬育人維度,構建全方位的育人網絡,這一網絡應依托新媒體、自媒體、網絡平臺、校園活動、課堂教學、輔導員指導、學生黨建工作,形成一個立體化的思政教育體系,確保數字技術能夠成為思政教育全面滲透、多方面引領學生思想的關鍵手段。
(二)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
思政教育的價值旨歸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道德意識及政治理念,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因此,思政教育的邏輯落點并非理論教育,而是學生的價值認同、行為操守及素質素養。為此,積極引入數字化技術,重塑并創新思政教育模式,就需要圍繞學生各項素質、能力、思想、品質等入手,依托技術優勢,跟蹤并預測學生的價值取向變化、行為操守變化以及所面臨的各類問題,依托多維度思政教育載體、資源,強化學生培育的實效性,確保學生能夠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質,獲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全面推進學生自主性、個性化、深層次學習
在數字化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優化教學模式、引入數字技術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空間場域。這樣的空間場域能夠確保學生能根據自身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自覺汲取并學習思政理論知識,從而不斷拓展學習深度,強化學習效能,使思政理論學習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組成部分[3]。譬如,在教育模式優化中,教師可以引入問題鏈形式,促進學生針對特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深層次探究、思考,從而獲得更加多元、具有個性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
二、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導向在于打造全覆蓋的思政教育網絡,確保各思政教育系統的資源得到共享、整合,形成協同育人效應,以削弱網絡負面文化、社會多元思想對大學生的影響;并以思政教育的最終目標為導向,重塑思政教育的范式及模式,增強思政教育效能。在此基礎上,通過打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新型教育矩陣,進一步拓寬思政教育的內生維度,促進其深人發展。然而,在數字化轉型中,我國高校思政教育仍面臨諸多問題。
(一)未能形成全新的協同育人機制
高校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協同性及動態性特征,要求各教育部門協同合作、相互配合,以課程思政、“大思政”“三全育人”為抓手,共同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然而,在數字化背景下,高校不僅難以重新優化內部育人載體及組織,還無法有效整合、架構外部思政育人載體。即難以圍繞思政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特點及需求,形成全新的協同育人機制,確保學生在新的育人氛圍、環境中,獲得更好、更全面地發展[4]。例如,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學生黨建人員難以借助數字技術形成一體化教育機制,不能有效發掘及整合校內外思政教育資源等。
(二)數字技術應用存在偏移
數字化時代,盡管高校思政教育能應用大數據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信息網絡技術、云計算技術等前沿技術,不斷優化教育場域,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打造多位一體的思政育人生態系統。然而,當前的技術應用普遍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吸收、內化,而對于學生道德品質、行為規范、價值取向等方面的深度應用尚顯不足,從而導致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不高。一方面,線上網絡技術和平臺以理論講授為主,缺乏社會真實素材、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以及網絡負面思潮分析等內容,導致學生在線上學習中,主要圍繞理論理解來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5]。另一方面,大數據、區塊鏈技術未能得到充分重視,難以被有效應用到大學生道德品質、思想問題的跟蹤、預測及分析中,影響了數字技術應用的整體效能。
(三)難以打造富有實效性的自主化思政學習場域
當前,很多高校都強調個性化學習、以生為本等理念,要求思政教育者圍繞學生的發展需求,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資源及服務。然而,從教育客體的維度來看,教師在引入智能推薦系統、分層化學習資源機制時,還存在利用效率低、實效性不強的問題。究其原因,在于學生還未能全身心、自主、本能地應用個性化學習資源,將其融入日常生活,從而導致思政教育模式的實效性、有效性及針對性被不斷弱化。此外,個性化思政學習場域的建構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技術應用不足、更新緩慢、難以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積極利用個性化思政學習資源的效率。
三、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創新的路徑
(一)打造擁有數字化特點的協同育人新機制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不僅能打破資源限制,獲取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還能優化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環節,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為了更好地借助云計算、信息網絡、虛擬現實、大數據等技術優化思政教育場域,形成多位一體思政育人生態系統,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高校應以數字化技術為抓手,打造全新的協同育人機制。首先,構建思政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統。通過有效整合各部門、各領域資源,協同思政教育目標,確保思政理論課、輔導員工作、校園文化活動、學生黨建工作等都圍繞學生的發展需求、思想問題及教育目標來展開,確保各項工作在目標上相統一,在路徑上相補充,切實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其次,構建鏈條式高校思政教育機制。在數字化背景下,高校應推動思政工作從以往單一學科教師的單兵作戰向全員育人模式轉變,搭建一個涵蓋思政教師、輔導員、家庭、社會組織的多元主體協同育人機制,進一步統籌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等平臺,夯實全方位思政工作體系,增強思政教育的效益。即構建以學校為載體,思政教師與輔導員共同參與的校內教育體系,同時聯合家庭與社會組織,以社會資源為抓手,形成思政教育的聯合體。通過社交網絡或網絡平臺的有效運用,確保各項思政育人工作得到流暢、充分地開展。最后,完善制度保障。誠然,依托思政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統,整合各方資源,形成鏈條式教育機制,可以確保各方力量協同、全面地參與到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但還需學校制定制度保障機制,通過完善管理辦法、規章制度等,確保思政教育得到制度化、規范化發展。
(二)搭建以學生內在品質為主的育人范式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要想創新傳統思政教育模式,提高學生培育的整體質量及效能,需要高校教育者圍繞學生的內在品質,即思想、道德、人格修養、價值取向等,布局數字技術的應用,形成全新的思政教育模式及網絡。首先,架構思政教育層次。高校思政教育應注重分層設計,通過整合多樣化的數字化資源,為學生提供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逐步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政治素養與價值認同。即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核心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導,深入講解其精髓;輔導員在開展思政工作時,應致力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黨建應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教育內容;校園文化活動、實踐活動,應以理論深化、應用為主,促進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至于線上教學,應整合多方面資源,強化對學生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的引領。其次,豐富思政教育內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借助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搜集并整理社會真實素材,特別是能夠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擁有教育意義的案例,如“一帶一路”、鄉村振興、粵港澳大灣區等資料。同時,選擇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案例,如校園生活中的道德困境、熱點新聞及社會實踐等,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確保學生能夠進行深層次思考,獲得全面引領。再次,構建大學生價值取向、道德品質跟蹤及預測機制。即通過大數據技術為每位學生構建個人數據檔案,記錄他們在社交、生活、學習等方面的行為表現;利用機器學習算法或大數據分析技術發掘并分析學生的行為數據,及時發現潛在的道德風險及思想問題,并根據分析結果制定科學的教育方案。最后,完善評價機制。高校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理論素養、知識內化的評價,更要以學生道德行為、社會責任感、價值認同、思想等為抓手,優化評價體系,引導各項思政教育工作回歸本源,注重學生素質、能力及知識的全面提升。
(三)打造自主化思想政治“學習場域”
在數字化背景下,思政教育者普遍以在線教學為抓手,通過引入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問題鏈及項目式學習的方式,指引學生深人探討理論知識,拓寬并延伸教學的維度。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往往忽視了思政教育的基本功能,難以徹底而深層次地提升學生自主參與思政教育的積極性及主動性。為此,首先,高校思政教育者應以實踐為引領,強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及認識。通常來講,思政教育能夠幫助學生認清社會發展規律、解決心理困惑,認清自身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因此,教育工作者應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幫助其從現實生活出發,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逐一解決自身在思想、道德、信念及價值訴求等方面的問題。例如,鼓勵學生交流對網絡思潮的看法或困惑,并用思政理論進行解答,從而幫助學生認識思政理論的價值性、工具性及實用性特征。其次,構建個性化思政學習庫,確保其涵蓋微課視頻、網絡資源、思政教材、黨政文件等多樣化資源;指導并鼓勵學生自覺利用思政理論知識、方法體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特別是輔導員,在解答學生思想困惑的同時,應引導其查閱學習資源庫并養成自主學習習慣。最后,激發學生探索欲望。思政教師可以通過提出探索性、思辨性、真實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積極性,吸引其自覺、積極地探索馬克思主義理論;或者開展形式各異、內容豐富的思政教育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新的體驗、感受,從而調動他們摸索、探究及自覺學習思政理論知識的積極性。
結語
當前,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全面推進思政教育數字化轉型意義重大。高校要充分發掘數字技術的優勢、潛能,圍繞學生個性化需求,重塑思政教育模式,使其以模式創新為特征,為學生帶來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體驗。隨著時代的發展,相信數字技術將更充分、全面、有效地應用在思政教育領域,成為大學生接觸、感受及外化馬克思主義知識的重要抓手,從而引導他們自覺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民族的偉大復興、社會的和諧安定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參考文獻:
[1]趙思博,竇東徽.新質生產力理論融入課程思政的創新模式——“紅磚工場”創新人才綜合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4,10(31): 16-19+25
[2]李想.課程思政視角下探究高校文化資源建設與圖書館服務創新路徑—《賦能高校圖書館第二課堂一—課程思政等教育模式創新探究》薦讀[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4,47(10):212.
[3]文君,武漢清,李艷瑩.無機化學“多元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與成效——以貴州師范學院化學專業為例[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24,40(09):19-25.
[4]李倩.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新時代高職汽車專業勞動教育的創新模式與實踐[J].汽車畫刊,2024,(09):176-178.
[5]閆曄,張心靈.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思政創新模式研究—“六育協同”培養及“四類模式”融合[J].經濟師,2024,(09):180-181.
(責任編輯:陳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