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8-0194-03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納入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充分彰顯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等方針[1],為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近年來,從《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出臺,到《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發布,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頒布,標志著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四梁八柱”已穩固構建,為高職院校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明晰方向。
一、行業發展及人才需求分析
(一)檢驗檢測行業發展分析
依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2023年度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簡報》數據,截至2023年底,全國檢驗檢測機構總數53834家,營業收入總額4670.09億元,從業人員規模156.19萬人。至2024年3月,全國檢測認證服務相關企業數量進一步增長至68455家。10年來年均機構數量增長超過 8.1% ,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超過 12.9% ,檢驗檢測行業整體呈現規模持續、較快增長。
(二)檢驗檢測行業人才需求分析
一是行業繁榮催生旺盛人才需求。根據《2022 年中國檢驗檢測認證行業就業市場白皮書》數據分析,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大學本科學歷、大專及以下學歷的從業人員分別占比 9.34% 、41.59% 、 49.07% ,其中一線檢測分析工程師的學歷以大專為主,占比接近一半。進一步結合“全國檢驗檢測認證就業大數據平臺”監測的招聘數據,2022年檢驗檢測認證領域共計發布53.5萬余個各類各級招聘崗位。按目前全國各類檢驗檢測機構總數,若以平均每家機構新增0.6個崗位需求計算,年新增崗位需求約為3.23萬個。此外,還需充分考慮高校、重點實驗室、質檢機構及第三方認證機構等領域的崗位增長。龐大的行業人才需求,為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相匹配的專業布局、人才培養模式奠定堅實基礎。二是行業對人才需求的關注點更加專業化、多元化。基于對檢驗檢測機構業務工作的市場調研,其主要崗位類別可分為操作、銷售、管理、技術、客服五類。崗位包括采樣員、器械銷售、實驗室主任、研發工程師、檢測咨詢客服等,目前企業對于人才的綜合職業能力及素養要求較高,除了具備技術標準解讀、客戶維護與開發、報告編制、性能測試、數據分析等專業知識與技能外,還應具備誠實守信、組織協調、團隊協作等能力和素養[2]
二、檢測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一是人才培養方案的系統性優化。檢驗檢測類專業通過行業調研、專家論證,確保專業培養目標及畢業要求與社會需求和能力要求有效銜接,精準構建“四層進階、賽教融合、能力遞進”課程體系,夯實學生專業基礎,強化學生核心技能,并以多樣化拓展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二是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創新。檢驗檢測類專業構建“育訓研用”模塊化教學模式,課程內容不僅涵蓋化學分析、儀器分析、微生物檢測等傳統核心領域,更及時融入行業最新標準、技術動態和國際前沿成果。實踐環節通過構建多層次、多維度實訓體系,包括基礎實驗、綜合實訓、頂崗實習及技能競賽參與,實現從知識到技能、模擬到實戰的無縫銜接,學生在各級各類競賽中頻傳佳績。三是德技并修理念深度滲透。高職院校深刻認識職業素養、職業精神與專業技能提升同等重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等元素融人日常教學,開設職業道德與規劃、就業指導等德育課程,組織社會實踐、勞動實踐等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職業觀念,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團隊合作意識。
三、“德技并修”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
(一)創新“多元協同、四維驅動、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
如圖1所示,檢驗檢測類專業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
“多元協同、四維驅動、五位一體”檢驗檢測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人才培養適應檢驗深化校企合作 支撐檢驗檢測行業 背景檢測領域產業產教融合創新發展 高質量發展技術迭代創新一
職業道德素養 人才需求知識與崗位 專業技能與應 科技創新能與綜合職業要求匹配 用能力強 力強素質高↓
檢驗產業學學院 認證國際合作產業園 中歐(常業驗檢測 全行業內業證 職業教育集團 育人主體三元協同 四維驅動團隊共建 平臺共筑 人才共育 成果共贏五位一體引 課 賽 崗 證
思政引領 課程建設 技能競賽 企業實踐 職業技能 等級證書 育人途徑
課程思政 ] 專業技能 競賽體系 11 頂崗實習 技能證書+ + + + +
思政課程 1 職業能力 激勵機制 就業崗位 就業競爭
立德樹人 知識適配 知識運用 知識轉化 知識產出1“德技井修”高技能人才 目標
本任務,積極探索與實踐“多元協同、四維驅動、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不僅精準對接企業需求與培養定位,而且確保職業標準與課程、工作流程與課程、技能證書與學歷證書的有效銜接,提升檢驗檢測類專業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大批“德技并修”高技能人才,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人才活水”。
(二)深化多元協同機制,精準對接產業需求
學校攜手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中國檢驗檢測學會、中歐(常州)檢驗檢測認證國際合作產業園及SGS公司等,創建全國首家“檢驗檢測認證學院”,與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聯合發起,多元共建全國檢驗檢測認證職教集團。學院專業布局與產業園規劃實現高度同步,專業集群與產業集群發展緊密相連,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高度一致,確保專業規劃、專業結構及人才培養規格同步動態優化。檢驗檢測類專業也由原先的3個擴展至6個,成功構建了以“核心專業為輻射中心”的檢驗檢測專業群。在“多元協同”機制中,學院主導人才培養全過程,行業學會監督指導企業并評價產教融合成效,企業提供資源共建實訓基地、提升教師能力、供給實習崗位并指導學生實踐。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引領學生實踐應用,參與項目競賽,確保人才培養措施落實。
(三)強化“四維驅動”,塑造全新育人格局
1.培養團隊共建
教師是“德技并修”人才培養主體,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德技雙馨”的“雙師型”教師團隊;選派教師參加專項培訓、研修訪學,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鼓勵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科研創新項目,提升教師實踐能力和科研水平[3];通過校企高層次人才“雙崗互聘”、產業教授選聘等人才項目,加強教師與企業之間的聯系,為專業教學帶來行業前沿知識、技術;組建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組建跨專業、跨學院、跨領域的實訓指導教師團隊,開展合作教學。
2.培育平臺共筑
以人才培養為目標,覆蓋專業崗位技能要求、技能競賽、技能等級證書等相關內容,建設集教學、生產中試、新產品開發、創新創業、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具有行業特色的實踐教學基地。校企秉持培養過程共管、培養質量共促原則,建立學生實習就業基地,實現教育教學與產業的緊密對接,提高對口專業就業效率。以院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博士科研工作室為載體,發揮多元協同育人優勢,通過技能競賽、創新創業項目等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以專業群為單元攜手區域龍頭行業企業、產教融合型企業、產業園區等,搭建技術創新平臺,通過深度參與區域產學研一體的公共實習實訓平臺建設,打造混合所有制“雙跨”平臺、產教融合集成平臺,開展跨學院、跨專業的課程開發和師資隊伍建設、基礎應用研究等合作育人及科研活動[4]
3.技能人才共育
利用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等模式,構建適應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求體系。學院與通標標準技術服務(常州)有限公司、江蘇華測品標檢測認證技術有限公司等20余家單位,聯合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項目33項。學院與蘇州市華測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等4家單位,簽訂訂單班13個,助力學生“精準化”就業。學校與維爾利環保科技集團聯合申報的現場工程師培養項目獲批江蘇省首批專項計劃。
4.實現“政行校企”成果共贏
檢驗檢測認證職教集團入選教育部門第二批示范職教集團(聯盟)培育單位;學院與SGS、華測集團等企業合作共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50余家;建成江蘇省綠色品質智能檢測產教融合集成平臺、江蘇省“化學檢驗與環境檢測”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江蘇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江蘇省應用酶工程技術開發中心;牽頭組建常州合成生物市域聯合體和常州檢驗檢測認證市域聯合體。
(四)“五位一體”,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
1.思政引領,賦能人才培養
一是立德為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根據行業特點,突出“卓越、執著、創新、協作”團隊文化,堅守“誠實守信、精益求精”專業特質,精準培育“守規范、懂技術、強技能、精檢測”等核心職業能力。二是基于學生成長需求,開展就業創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引導學生明確職業愿景,規劃發展路徑,激活學習內驅力。三是實踐淬煉,通過質量大講堂、技能大比武、社會調研、社會實踐,將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實踐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弘揚和踐行“工匠精神”。
2.崗位對接,創新教學體系
一是課程內容緊貼崗位標準。課程體系設計遵循“夠用、實用、應用”原則,旨在達成“畢業即上崗、上崗即操作”目標,按“以群建院”理念和“課崗證融通”要求構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二是實踐教學遞進式設計。從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再到綜合技能,基于崗位實踐要求編制崗位實踐指導手冊與教學評價標準,采用企業真題驅動畢業設計,實施校企雙導師制,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
3.課程建設,德育與技能并重
一是圍繞敬業、誠信等德育目標,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課程,采用真實案例、行業典范、校友風采等生動素材,打造課程思政示范課。二是基于校企合作和頂崗實習實踐經驗,采用項目化、情景化、模塊化等多種教學模式,推動教法改革。利用智慧職教等在線平臺,以企業案例、競賽案例為項目驅動,融合“崗課賽證”,建設教學資源庫。三是調研專業崗位工作內容,抽取知識要點,校企合作開發優質課程。
攜手行業及企業專家開發活頁式、工作手冊式等新型教材。結合微課、在線課程、實時答疑及多元化評價,全面提升學生滿意度。四是將智改數轉理念融人傳統課程,利用虛擬仿真等技術打造“沉浸式”課堂。
4.以賽促學,提升技能與素養
一是以賽促訓。全面激活競賽在職業教育中“樹標桿、指方向、設標準、激潛能”的引領效應,構建涵蓋院、校、市、省乃至國家級的多元化、遞進式競賽架構,以此為平臺,提升學生專業技能與綜合素養。二是以賽促學。圍繞競賽項目,開發配套教材與教學資源,開展學案設計和課題項目研究,促進競賽任務轉化為教學實踐項目,競賽標準融入并優化教學標準。三是以賽促教。通過競賽促使教師把握行業新要求,了解專業前沿,促進自我提升,推動教學改革,推動教師形成“做中學、做中教、教學做一體化”的共識。
5.證書認證,暢通成長通道
一是標準開發,行業認可。積極參與國家技術標準、專業教學標準、“ 1+X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等的開發和認證工作,確保學生的技能水平得到行業認可。二是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融合,促進就業。通過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的有機融合,為學生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增強其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潛力,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持續優化證書體系與教學內容,支持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
結語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檢驗檢測類專業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和實踐檢驗檢測類專業“德技并修”育人機制,創新構建了“多元協同、四維驅動、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水平整體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持續向好,核心專業入選教育部門創新發展行動計劃認定的優質骨干專業、“雙高計劃”專業群建設專業和江蘇省高水平骨干專業。這種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可以輻射更多的專業人才培養,為高職院校相關專業發展和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J].黨建,2024,(08):8-24.
[2]趙為陶,張珂偉:高質量發展視域下紡織品檢驗檢測行業人才供需問題探究[J].紡織服裝教育,2022,37(04):303-307.
[3]施冬梅,孫翠改,盛雪豐.“雙元四融”德技并修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蘇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軟件技術專業為例[J].鎮江高專學報,2024,37(02):106-108.
[4]褚金星,李博.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邏輯審思、突出問題與實踐進路——基于集群優勢競爭理論視角[J].教育與職業,2023,(02):35-40.
[5]曾天山.“崗課賽證融通”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08):5-10.
(責任編輯: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