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2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8-0107-03
引言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核心使命。在百年的奮斗歷程中,我黨不斷探索和創新民生政策,致力于解決人民的實際生活問題,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從早期的土地分配到后來的制度保障,再到新時期的民生善治,中國共產黨百年民生政策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演變[1]。這不僅彰顯了共產黨對民生關懷的初心,也體現了黨的執政理念和奮斗歷程。這些經驗和啟示對于我國制定適應新時代發展特征的民生政策、形成民生善治格局具有重要的支持和指導意義。全面、深入、多維度地探討我黨百年民生政策的演變過程,有助于我們圍繞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確保民生治理不偏離方向,始終朝著為人民謀幸福的目標前進。
一、中國共產黨百年民生政策演變歷程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深刻認識到土地問題是民生問題及農民問題的核心。因此,黨中央將土地分配、土地改革作為民生政策的基礎。通過土地改革與土地革命,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目標。1928年,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土地問題議決案》,指出“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是共產黨的斗爭目標”[2]。隨后,在閩西、海陸豐、井岡山等革命根據地,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科學完善的土地革命政策,確定了土地歸農民所有。在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審時度勢,結合歷史經驗,不斷開拓創新、勇于探索,將“耕者有其田”政策轉變為“減租減息”,從而兼顧了戰爭、土地、農民之間的關系,確保農民能獲得最大的民生福利。在解放戰爭時期,我黨進一步推進了土地改革,通過沒收地主土地并分配給農民的形式,獲得了廣大農村居民的廣泛擁護及支持。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黨的第八次代表大會指出:“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币栽撝笇枷霝榛A,我黨開始了大規模的民生保障工作。首先,在農村民生上,中國共產黨通過人民公社、高級社、初級社等形式,將土地收歸集體所有,不斷建立并完善了農村集體經濟制度[3]。同時,在農村大力改良土壤、修繕水利、推廣農業技術,以提升農村農業的生產質量,基本解決了農村居民的溫飽問題。其次,在城市民生政策上,黨對工商業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造,通過購買、公私合營等方式,將私營工商業納入社會主義經營體系中,以鞏固國營經濟的主體地位,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穩定的生活保障。同時,我黨還大力發展國營經濟以及社會主義保障制度,構建了失業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以及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等救助制度。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的改革開放,標志著中國民生政策進人全新的發展階段。在該時期,我黨將工作重心放到經濟建設上,以經濟建設為抓手,通過持續發展生產力來破解民生問題。在農村,我黨施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激發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強了農業生產的質量及水平。同時,我黨還加大了對基礎設施建設及涉農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賦能農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而在城市,我黨通過住房體制、流通體制及價格體制改革,構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為全面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及收入水平奠定了基礎。此外,我黨還高度重視就業、醫療、教育等民生問題,持續加大改革及投人力度。通過構建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及擴大就業等舉措,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進入全新的歷史征程。站在新的起點上,我黨將民生政策放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上。共產黨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不斷改善及保障民生工作,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及獲得感。在醫療領域,我黨推進了醫療衛生制度的改革,建立了涵蓋城鄉的醫療衛生制度;在教育領域,我黨實施了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增強了教育的普及與公平程度;在就業領域,我黨完善了就業政策,以創新創業為抓手,激發了社會發展的活力;在社會保障領域,我黨構建了覆蓋全體人民群眾的保障體系,確保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當然,我黨還通過開展脫貧攻堅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進一步拓寬了民生治理的維度。
二、中國共產黨百年民生政策演變的成效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尤其在民生治理層面,我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將改善民生作為改革、建設、革命的根本任務,不斷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一)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民生救國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面臨的是一個民不聊生、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經濟落后、政治腐敗、列強入侵,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拯救國家及人民,我黨將改善民生作為最為重要的革命目標,通過土地改革的方式,廢除了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通過減租減息,減輕農民的生活負擔,使農民能夠保留更多的勞動成果,從而為我黨獲得廣大農民的支持提供了基礎,也為我黨開展革命斗爭工作,取得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的人民基礎[4]??偠灾谕恋馗母锛皽p租減息等民生政策的支持下,我黨實現了農民土地權益的保障,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獲得了農民的支持,充分發揮了民生救國的目標。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民生立國
在社會主義建設及革命時期,民生政策成為推進社會進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能夠為我黨有效緩解社會矛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夯實新中國建設及發展的根基提供依托。在農村民生及城市民生政策的支持下,我國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教育、醫療需求得到了滿足,進一步維護了國家、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在農村,糧食產量不斷提升,基本解決了我國農村居民的溫飽問題。而農業合作化運動又進一步推進了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與規模化發展進程,興修了大量農田水利設施。在城市,紡織輕工業得到了發展,基本滿足了居民的穿衣需求,同時我國開始大規模開展職工住房建設,改善了職工的居住條件,切實滿足了職工基本居住需求。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民生強國
改革開放以來,我黨不斷擴大開放及深化改革,進一步實現了社會的發展及經濟的提升。在該時期,民生政策不僅致力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和諧,還發揮著增強國家實力的重要作用。為更好闡述民生政策在改革開放時期的“強國成效”,我們以教育改革為例。我黨通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提升大眾的文化水平,使更多人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這不僅能提升國民的基本素質、綜合素養,還能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同時,在教育改革政策的深化下,人才培養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及創新,我國逐漸在科技創新、技術利用上取得了新的突破,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基礎。這體現了民生強國的思想理念。
(四)新時代的民生發展的新篇章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共產黨對民生的投人及關注更加深入,逐漸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民生治理及政策實施的新格局、新篇章,并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及需求。在繼續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我黨注重發展質量,努力實現民生改善與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在教育領域,我黨通過推進教育機構的內涵式發展,提升現代教育的品質及水平。在醫療領域,醫藥衛生體制得到深人改革,醫療資源的持續下沉為城鄉居民獲得全面及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及產品提供了依托。而在就業層面,創新創業逐漸成為全新的就業渠道,為我國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奠定了基礎。
三、中國共產黨百年民生政策的創新思路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一部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的奮斗史,也是一部不斷創新探索的民生政策演變史。在這一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群眾”為核心,形成了擁有中國特色的民生政策體系,為賦能共同富裕及小康社會的建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5]。全面分析及探究中國共產黨百年民生政策的演變及成效,探索民生政策的創新方向,有利于我黨進一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面提高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質量。
(一)依據時代性回歸民生需求
縱觀中國共產黨百年民生政策演變歷程及成效,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始終守望著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黨要圍繞時代特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一方面,要以高質量發展理念為抓手,持續深化住房、醫療、就業、教育等人民群眾關心的民生問題,借助新理念、新理論、新方法、新模式,繼續推進各項民生工作的改革及創新,確保人民獲得高質量的民生保障及服務;另一方面,以走進人民、貼近人民、把握人民新需求為依托,通過下沉基層、走訪民眾,并結合當前人口老齡化趨勢、城鄉發展不均衡問題以及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新趨勢,從提高民生服務質量及效率的角度入手,全面把握并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元化的生活需求,確保民生政策具有一定的時效性、有效性、針對性,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得到持續的創新及突破。此外,要做好理論研究,優化服務機制、政策體系,做好部門協同,抓好監督工作。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都要以民生政策的充分落實為根本,確保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得到真正而全面的滿足。
(二)遵循規律性制定民生政策
民生政策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著不同的發展特征。民生政策的選擇是特定社會歷史發展水平制約下所進行的環境適應性選擇。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民生政策不僅要走高質量發展路線,更要遵循和把握勞動力就業及流動形態、市場經濟活動規律以及人民群眾對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需求情況,從頂層設計入手,不斷完善、創新運行機制,強化政策效能,提高民生政策的制定及實施效果。為此,中國共產黨的民生政策制定應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前瞻性。在社會保障領域,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提升制度的可持續性及公平性;在醫療衛生領域,要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從均衡布局、提質增效等維度發揮民生政策的效用;而在教育領域,要結合教育事業的發展規律及方向,以國際化、智能化及現代化為導向進行賦能、改革及推進;此外,我黨還應發揮市場機制在民生領域的作用,通過結合市場發展規律及當前的戰略部署,形成市場運作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新模式,持續提高民生服務的供給質量及效率。
(三)重視實效性實現民生善治
結合新時代中國人民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與期許,以及當前我國所面臨的時代挑戰,我們需要全面完善民生保障的制度設計,以達成多元化、多層次、立體化的民生治理良序狀態。通過有效化解風險,降低民生政策制定、落實過程中所面臨的各類風險,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確保民生政策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通過維持適度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為人民群眾更好地獲得自身發展所需的民生服務提供依托,使其更加積極、自覺地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通過打造共享、共治、共建、共識、共生的民生治理新思路,全面鞏固、強化民生政策體系、制度機制及行動模式,確保人民群眾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擁有更穩定的工作、獲得更高質量的社會保障、享受更優美的環境、獲得更優越的醫療服務,從而在精神及文化生活上得到滿足與充實。以安全感、幸福感以及共享、共治、共建、共識、共生為抓手,有利于提高民生政策的實效性,使民生政策更好地發揮功能,維護社會的穩定,從而契合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整體目標。以人民需求、發展規律為導向,我們將促成中國共產黨百年民生治理實踐的新格局、新局面、新形態。
結語
中國共產黨百年民生政策的演變歷程及成效,不僅凝聚著黨的力量與智慧,也見證了黨和人民的深厚情感。百年征程、百年探索、砥礪前行,我黨始終將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將為民服務、人民立場作為行為準則,通過不斷的實踐及創新,推進了百年民生政策的日益完善。同時,這也為我國形成新時代民生善治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伴隨新時代的到來,我國的民生問題必將面臨全新的機遇及挑戰。中國共產黨將繼續堅守使命初心,以人民為中心,以政策創新為抓手,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個性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參考文獻:
[1]許玉鎮,張為娟.中國共產黨推進共同富裕實踐中民生政策的形成與發展——基于1949—2020年黨的重要會議文本的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22,(04):13-26.
[2]翟紹果.從民生之制到民生善治:中國共產黨民生治理的百年征程[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19):21-29.
[3]李坤,蘇海舟.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演進邏輯:以1949—2020年的民生政策為中心[J].西北民族研究,2021,(02):11-26.
[4]徐佳婷.為民生政策劃重點讓紅利直通百姓家[N].沈陽日報,2025-05-15(006).
[5]趙凌云.從“中國式的現代化”到“中國式現代化”[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1(06): 1-11+164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