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8-0043-03
引言
隨著社會對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的愈發重視,美術教育在塑造學生心靈與發展能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楊景芝老師長期致力于美術教育實踐與研究,她的教育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深人研究楊景芝美術教育思想,能夠為當前美術教育面臨的問題提供嶄新視角和解決思路,對于提升美術教育質量、培養全面發展人才有著重要啟示,本文將就此展開探討。
一、楊景芝美術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個人經歷的影響
楊景芝在長期的美術教育經歷中不斷加深對學前美術教育的認識,這些經歷深刻地影響了她的美術教育思想。在她的求學階段,接受了系統的美術訓練,不僅掌握了扎實的繪畫技巧,更深入理解了藝術創作的內涵。這種對藝術本身的領悟,使她在教育中注重培養學生對藝術本質的感知能力,而非僅僅關注技能的傳授。
在她的藝術創作實踐過程中,與不同藝術風格和題材的接觸,拓寬了她的藝術視野。她將這些寶貴的體驗融入教育理念中,鼓勵學生嘗試多種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挖掘自身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例如,她自己在創作中對色彩和線條的獨特運用,使她在教學時更能引導學生發現色彩和線條在表達情感、塑造形象方面的魅力[1]
(二)時代背景的推動
楊景芝美術教育思想的形成與她所處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在她活躍的時期,社會經歷了深刻的變革,對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也發生了顯著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對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美術教育不再局限于培養少數專業美術人才,而是成為提高全民審美素養和創造力的重要途徑。
這種觀念的轉變促使楊景芝重新審視美術教育的目標和價值,將關注點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普及教育拓展,努力使美術教育惠及更多的學生。
教育改革的浪潮也為她的思想發展提供了契機。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與楊景芝對美術教育的理解不謀而合。她積極響應改革要求,探索如何在美術教學中融入創新元素,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
(三)國內外教育思潮的啟發
國內外豐富的教育思潮為楊景芝美術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理論土壤。在國內,傳統教育思想中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等理念對她影響深遠。這些古老而智慧的教育觀念強調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楊景芝將這些理念融人美術教育中,注重觀察每個學生的特點和興趣,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美術世界。
從國際上看,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對她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這種理念強調尊重兒童的天性和發展規律,將兒童視為學習的主體。楊景芝在美術教育中積極踐行這一思想,她設計的教學活動圍繞兒童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展開,讓兒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美術。例如,在課程中設置以兒童熟悉的游戲、故事為主題的創作內容,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
多元智能理論也是啟發她的重要思潮之一。該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多種智能,而不僅僅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智力。楊景芝將這一理論應用于美術教育中,認識到美術教育可以成為開發學生多種智能的有效途徑。她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空間智能、視覺智能、人際交往智能等,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如小組合作創作、藝術作品賞析討論等,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美術學習中發現自己的優勢智能,增強自信心和學習動力。此外,國際上先進的藝術教育方法和課程模式,如綜合藝術課程等,也為她優化美術教育課程體系提供了有益的參考[3]。
二、楊景芝美術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兒童繪畫能力發展階段理論
楊景芝專家的美術教育思想主要圍繞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強調美術教育對兒童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強調以人為本,關注兒童成長的各個維度。
涂鴉期(約1.5-3歲):這是兒童繪畫歷程中一個充滿奇妙色彩的起始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手部小肌肉群尚未發育完善,動作協調性較差,所以繪畫動作是無目的的,主要是通過抓握畫筆、隨意涂抹等行為來體驗繪畫工具和材料帶來的新鮮感,從中獲得快樂,這是一種本能的游戲式活動。
象征期(約3-5歲):當兒童從涂鴉期逐漸過渡過來后,便進入了象征期。兒童開始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和想象力,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他們能夠用簡單的幾何形狀來代表頭腦中對物體的印象,開始嘗試用簡單的形狀,如圓形、方形、三角形等,來表示周圍熟悉的物體。這些由簡單形狀組合而成的符號,對于兒童而言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一個圓形可能代表著太陽,因為太陽在他們眼中是圓潤而溫暖的;一個方形可能象征著房子,那是他們心中安全的港灣。這些象征符號就像是兒童內心世界的密碼,開啟了他們對周圍事物的獨特表達之門。
定型期(約5-7歲):隨著兒童認知的進一步深化,他們進入了定型期,開始有了追求形象真實感的意識。他們不再滿足于用簡單的符號來代表物體,而是試圖讓符號都承載著他們賦予的特殊意義。這個階段的兒童觀察力和認知能力有所提升,他們開始對周圍事物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希望通過繪畫準確地表現物體的形態,開始關注物體的輪廓、大小比例等實際外觀特征,有了追求形似的意識,仔細觀察事物的實際外觀,然后按照所觀察到的樣子來描繪。無論是物體的輪廓、比例,還是基本的結構特征,他們都努力去還原。他們會認真地觀察一朵花的花瓣形狀、一片葉子的脈絡走向,然后試圖在繪畫中精準地呈現出來,展現出他們對真實形象的執著追求。
寫實傾向期(約9-11歲):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能力的持續提高,兒童來到了寫實傾向期。在這個階段,認知能力進一步發展,有了更強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他們努力追求更加真實的藝術效果,通過繪畫來展現他們眼中那個豐富多彩且栩栩如生的世界。
楊景芝在其相關研究中提出,了解兒童繪畫發展的各個階段對教師意義重大。從兒童繪畫發展階段來看,教師能借此理解兒童藝術表達。不同階段兒童繪畫有不同特點,如涂鴉期,兒童以無目的動作感受工具材料;象征期,用簡單形狀表示物體,這些符號有象征意義;定型期,追求形象真實感,按事物實際外觀描繪;寫實傾向期,注重細節表現以達到真實藝術效果。了解這些能讓教師依據各階段特點為兒童提供指導支持。過早強調技術訓練會忽視兒童創造力培養,這一觀點在多項關于兒童繪畫教育的論文研究中均有體現,過早技術訓練的兒童在后續創造性表達上明顯弱于正常發展的兒童;從兒童心理發展與繪畫的關聯角度分析,也指出尊重兒童繪畫階段發展規律對保護創造力的重要性。教師應遵循這一規律開展教學[4]
(二)美術教育的目的與價值
從身體層面看,繪畫、手工活動能鍛煉兒童手部精細動作,如握筆、使用工具等,促進手眼協調。認知領域,美術為兒童認識世界開辟獨特途徑,創作時觀察物體特征可加深對事物理解,還能鍛煉思維,包括邏輯、空間和想象能力。在社會情感方面,群體性美術活動讓兒童學會溝通、協作,完成作品后的成就感可增強自信,推動情感健康發展。
美術創作沒有固定模式,給予兒童自由想象空間,他們能突破常規,賦予物體獨特屬性。豐富多樣的美術材料為創新創造條件,兒童嘗試不同材料創作,可激發創新意識,這種意識對兒童其他方面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三)啟發式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是引導激發學生的思維。在美術教育中,教師通過巧妙問題設置、情境創設等方式,引導兒童自主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這一方法尊重兒童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兒童在主動探索中收獲知識和樂趣。
在教學實踐中,啟發式教學形式多樣。創設情境可啟發兒童創作靈感,如將教室布置成海底世界,讓兒童在相應氛圍中創作。故事啟發也很有效,講述城堡故事,引導兒童根據情節設計城堡。對比不同風格作品,能拓寬兒童創作思路,使其了解多種表現手法。或是進行不同美術風格的對比,進行感受,在具體的畫作中得到認識[3]
(四)情感教育在美術創作中的重要性
情感在美術創作中至關重要。兒童的情感體驗是創作源泉,快樂時他們會用明亮色彩和歡快線條表現,悲傷時則選擇暗淡色彩和沉重筆觸。情感還影響創作主題選擇,兒童往往傾向于描繪有情感共鳴的事物,作品成為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
美術教育要著重培養兒童情感表達能力。在創作過程中,兒童能更好地認識和理解自身情感,教師可引導他們用色彩、線條等美術元素表達。同時,創作有助于兒童宣泄和調節情感,欣賞優秀作品能豐富兒童情感世界,提升情感感知和移情能力,促進情感健康發展。
(五)兒童觀在美術教育中的體現
在美術教育中,應體現科學的兒童觀,以兒童的視角進行教育,寓教于樂。兒童是充滿潛力的個體,他們在美術活動中展現出的獨特想象力和創造力不可小。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獨特的感知和表達方式,無論是用色彩、線條還是材料,都應被尊重。例如,有的兒童可能用非傳統的色彩搭配來表現物體,但這正是他們獨特視角的體現。同時,兒童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在美術教育中,要鼓勵他們主動探索、嘗試,像在啟發式教學中,讓兒童自主參與情境、故事等環節,激發他們的主動性,而不是被動接受教師的指導。而且,兒童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美術教育要根據兒童不同階段的特點,如涂鴉期、象征期等,提供適宜的教育內容和方法,滿足他們在美術學習中的需求,促進其全面發展[5]
三、楊景芝美術教育思想的啟示
(一)對學前美術教育的啟示
楊景芝的美術教育思想提醒學前美術教育工作者重新審視教學目標。不應僅僅將美術教育局限于技能的傳授,而要注重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審美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在教學中,要關注每個孩子的獨特個性和發展需求,鼓勵他們用美術的方式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例如,教師可以設置開放性的主題,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想象和感受進行創作,而不是給出具體的模板讓他們模仿。
(二)對教學方法的啟示
楊景芝強調啟發式教學,引導兒童主動觀察、思考和探索。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講故事、展示優秀作品等方式,激發兒童的興趣和好奇心,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學習美術。比如,在教授畫動物時,可以先讓孩子們觀察動物的圖片、視頻或實地觀察,然后提問他們動物的特征、習性等,引導他們用畫筆表現出自己對動物的理解。
注重兒童的親身體驗,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美術的魅力。可以組織兒童參加戶外寫生、手工制作、參觀美術館等活動,豐富他們的視覺經驗和情感體驗。例如,帶孩子們去公園寫生,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色彩和形態,提高他們對美的感知能力。
改變傳統的以畫得像不像為標準的評價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關注兒童在創作過程中的努力、創意和情感表達,給予積極的反饋和鼓勵。例如,評價一幅畫時,可以從色彩運用、構圖、想象力等多個方面進行評價,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進步得到了認可。
將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結合,開展綜合性課程。例如,將美術與音樂、文學、科學等學科融合,讓兒童在跨學科的學習中拓展思維,提高綜合素養。比如,在學習畫春天時,可以結合詩歌、音樂等形式,讓孩子們更全面地感受春天的美好[]
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課程設計,讓兒童在一段時間內深入學習和探索。具有針對性,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根據兒童的不同興趣和特長,因材施教,了解個體差異,設置個性化的課程內容。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
(三)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家長要成為孩子美術學習的陪伴者,與他們一起參與美術活動。可以一起畫畫、做手工、參觀藝術展覽等,分享創作的快樂和成果。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與孩子增強了互動,發展了親子情感,更激發了幼兒對美術的熱情。
家長是幼兒的引導者。在家庭中,發揮引導作用,以身作則,激發孩子對美術的興趣。可以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美術材料和書籍,鼓勵他們自由地創作。當孩子遇到困難時,鼓勵幼兒面對,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建議,幫助他們克服困難[7]
家長做孩子作品的欣賞者,給予他們積極地反饋和鼓勵。不貶低、不挑刺,不要過分挑剔孩子的作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認可。
結語
楊景芝的美術教育思想為學前美術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在學前美術教育中,教師應審視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課程設置,注重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審美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不斷提高認知,不斷發展自我。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發揮陪伴者、引導者和欣賞者的作用,創設良好的家庭藝術環境,激發孩子對美術的興趣和熱愛。通過學前美術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高鵬月.審美心理理論對兒童美術教育的啟示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2,(04):176-177.
[2]施宣宣,錢怡.淺析學齡前兒童繪畫教育[J].美術教育研究,2020,(09):157-159.
[3]陳秋陽.面向未來的美育教師培養路徑探究——評《美育教師手冊:理論、方法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24,(11):124.
[4]楊景芝.楊景芝老師點評“全國第二十一屆《少兒美術》杯年度藝術展評”獲獎作品[J].少兒美術,2024,(02):2-3.
[5]楊景芝.楊景芝老師點評“全國第十九屆《少兒美術》杯年度藝術展評”獲獎作品[J].少兒美術,2022,(02): 2+1
[6]丁薇薇.人文素質教育視域下中國美術核心價值觀的構建與實踐[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21,43(3):235-239.
[7]陳開展.美是自然流淌的——兒童日記畫欣賞[J].少兒美術,2020,(17):6-7.
(責任編輯: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