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8-0137-03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了《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明確指出:要“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1]”高職院校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在培育具備理想信念、責任擔當、吃苦精神和奮斗品質的新時代青年方面具有獨特教育價值。然而,長期以來,高職院校思政課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簡稱“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成為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必要性
實踐教學作為輔助課堂教學的有效教學形式,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領悟思政理論知識的重要內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既要堅守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寶貴經驗之正,又要根據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予以創新[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原則,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能力提升的關鍵環節。理論是實踐的基石,為實踐提供指導和方向,而實踐則是理論的檢驗和應用。在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尤為重要。通過實踐,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檢驗所學理論,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同時,實踐還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未來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因此,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在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提出“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建立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符合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的職業教育制度體系”,提出高職教育的核心育人目標在于培養復合型技術人才。
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承載著提升學生職業素養與人文素質的雙重功能。高職院校不僅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更強調德育與智育的并重。通過思政課實踐教學,學生能夠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實踐教學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所必備的綜合素養。因此,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還能夠為其專業技能的發揮提供堅實的道德支撐和精神動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
班人[3]
二、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偏重理論內容,理念滯后
思政課實踐教學重視不足及理念滯后,是當前一些高職院校面臨的問題。“實踐教學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程結構中居于特殊地位,為提升思政課整體育人效果發揮了重要作用。[4]”由于種種原因,部分院校在思政課教學中偏重理論教學,忽視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這種做法不僅限制了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也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理念方面,教學理念仍停留于單向灌輸模式,過度強調理論完整性而忽視學生主體性,教學內容與時代需求、現實問題脫節;同時師生交互理念固化于“權威-服從”關系,缺乏平等對話機制,數字化時代的新型互動形態開發不足。
(二)實踐教學方法單一,模式固化
思政課實踐教學方法單一及模式欠缺,是當前教學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恰當得體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推進教學內容更好地被受教育對象所吸收,讓整個教學活動事半功倍。”因此,在活動組織層面,應突破單一考察模式,結合實際需求靈活采用專題研討、案例分析及鄉村振興實踐等多元方法,將理論探討與實地操作有機結合。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往往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或討論式方法,缺乏創新和多樣性,難以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教學模式,需立足校本資源構建特色育人路徑,提升學生參與度,滿足當代教育受眾的差異化發展需求。
(三)師資建設機制不完善,力量薄弱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職業教育實踐育人的目標和要求,涵蓋了師資平臺建設、考核評價等各方面。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思政課實踐教學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實踐教學師資建設在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顯得尤為關鍵,但當前仍存在有待加強的問題。一方面,賽課平臺缺失導致教師教學創新動力不足,缺乏常態化展示、交流與競技機制;另一方面,實踐教學團隊建設滯后,成員結構單一且協同效能低下。因此,加強實踐教學師資建設,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成為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任務。學校應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為培養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四)實踐教學機制不健全,基地質量低
“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態,實踐教學是對人、財、物等教育要素的綜合性運用,需要較高的組織化、制度化程度,但現實中缺少相應的組織管理機構及機制體制支撐。[5]”實踐教學機制不健全是高職院校思政課面臨的一大挑戰。基地使用方面,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存在使用碎片化、功能單一化問題,校內外資源整合不足且活動同質化嚴重,基地質量不高,需要打造一批具有學校特色的實踐基地;同時,還存在實踐活動單調問題,需要調動學生積極性,開發受學生歡迎的實踐項目。
三、江蘇牧院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創新探索
(一)“金理念”:更新理念,推動師生“共創共長”
1.貫徹“心靈-思想-行動”的教學理念
學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以生動的案例感染學生,在實踐教學環節中融入海軍誕生地故事、楊根思感人事跡等故事,以觸動學生心靈;以透徹的學理分析說服學生,在實踐環節中,融入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選讀環節,特別是融入習近平總書記著作選讀,以使學生感悟思想力量;以豐富的實踐引導學生,如“弘揚勞模精神”“弘揚道德新風”“普法進校園”“走進戲曲舞臺”“鄉村振興”主題知識競賽等,以促進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將師生關系由傳統意義上的教與學提升為“共創共長”,實現教學相長。
2.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的交互理念
學校聚焦“師生學習共同體”建設,通過思政實踐教學重構師生互動模式。在教學中突破傳統單向灌輸,搭建師生共研共創平臺:教師轉型為項目引導者,組織學生開展“紅色微劇創演”等實踐項目,在調研策劃、成果展演等環節實現知識共享與能力共進;創新實施“雙導師制”,引入勞模、基層黨員等校外導師,與校內教師協同指導學生參與“最美鄉村推介”等活動,推動課堂理論與社會現實深度融合。同時,建立“師生成長日志”,記錄雙方認知迭代軌跡。這一模式既能提升教師對社會問題的實踐回應能力,又能激發學生自主建構價值觀的內生動力,真正實現“以教促學、以學優教”的共生發展。
(二)“金模式”:凸顯“農牧”特色,創新教學方式
1.打造“紅” + “綠”特色實踐教學模式
學校注重職教特色與思政育人精準結合,對標高職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教育內容的職業性、教育過程的實踐性、教育環境的開放性,將德技并修、工學結合、鑄魂育人三者融為一體。積極整合高職三門主干思政課程的實踐學時,設置《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新課程,自編教材《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指導》,為每個班級配備思政課實踐指導教師,通過創新以勞動實踐為主體,主題活動、特色活動、團隊項目、虛擬仿真體驗為補充的全員參與的思政課實踐育人載體,形成革命傳統教育、學農愛農教育的“紅” + “綠”特色思政課實踐教學金模式,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由“認知式”教育向“體驗式”教育轉變。
2.融人新技術助力思政課實踐教學取得實效
學校充分利用各種新技術、新載體和新形式,將經典理論著作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通過線上線下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走心度。利用動畫、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形式,結合人工智能新技術,積極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視聽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學校通過“學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等平臺,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隨時隨地學習。人工智能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互動工具,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實踐教學的互動性和參與度。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和運用網絡、多媒體、AI新技術,不斷創新思政課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三)“金師資”:搭建平臺梯隊,助力教師成長
1.構筑“學校—片區—省級”磨課賽課平臺
針對近幾年學校青年思政課教師快速增長的現實,積極構筑“學校—片區一省級”層層提升的磨課賽課平臺,為青年教師扣好職業生涯的第一粒扣子,磨礪其業務能力。通過學校層面的磨課活動,如中青年教師思政課展示活動,教師可以相互學習、交流經驗,初步提升教學水平;片區級(泰州市)的賽課平臺,則進一步促進了校際之間的合作與競爭,推動了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優秀教學方法的傳播;在省級的賽課平臺上,教師通過展示自己的教學成果,與更廣泛的同行交流切磋,實現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該平臺不僅有助于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和創新精神,還能夠為思政課實踐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2.打造協同共育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團隊
學校聚焦實踐教學團隊整體能力提升,打造高水平思政課實踐教師團隊。以學校樣板黨支部—“思治”黨支部為主體牽頭組建教學團隊,并聯合學校黨政部門,構建協同育人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新思路,形成了“結構合理、以老帶新、交融互鑒”的教學團隊,團隊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論證實踐教學方案和模式,搭建組成了思政課實踐協同育人的共同體。學校通過實施名師工程平臺,特別是實施網絡思政名師工程、校級思政名師等項目,深耕教學,助力教師成長。通過萌新磨課打基礎、骨干精研促成長、名師帶隊出成果的梯隊成長模式,構建“搭平臺、建梯隊、堅信仰、促成長”的師資隊伍培養體系,切實激發教師內在動力,提升教師改革創新能力。
(四)“金載體”:豐富實踐載體,促進知行合一
1.推進基地建設延伸實踐教學場域
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是深化理論認知與職業素養融合的重要載體。學校建立“農牧”特色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如江蘇中藥科技園、江蘇現代畜牧科技園,結合專業實踐建設復合型實踐教學基地、結合第三課堂活動建設綜合性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場館里的思政課”“行走的思政課”。學校和基地形成協同育人網絡,有效破解傳統思政課“重理論輕實踐”的困境。通過項目化實踐、情境化教學、互動式體驗,實踐基地將思政元素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行動指南,助力學生在知行合一中實現價值觀塑造與職業能力提升的雙重目標。
2.以勞動育人為主體豐富實踐活動
學校將思政課的實踐教學與勞動教育緊密結合,通過全員參與的愛國實踐類、如“致敬英雄人物”“紅色影視賞析”“VR紅色體驗”等項目;環境保護類,如“對白色污染說‘不’”“變廢為寶”“綠色低碳騎行”等項目;法治服務類,如“手拉手普法進校園”“走進庭審現場”“模擬法庭”等項目;專業實踐類,如“我要當獸醫”“食品安全我踐行”“新時代水產人”等活動項目。培育學生愛國精神、勞動精神、法治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時建設思政虛擬仿真教學體驗中心,開設思政仿真實驗,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實踐育人體驗。
結語
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創新是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本文以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為例,從金理念、金模式、金師資、金載體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改革策略。通過實施這些策略,可以有效解決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培養具有高尚品德、扎實技能的新時代技術技能型人才。未來,高職院校應繼續深化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為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時代新人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金正波.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M].人民日報,2022-8-26(6).
[2]張春麗.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守正與創新[J].教育科學,2023,39(05):45-50.
[3]閆慧彬.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共建共享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11):136-138.
[4]馮剛,陳夢霖.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價值及其實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8):4-9.
[5]李昊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現實困境與改革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45(06):45-48.
(責任編輯:陳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