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8-0064-03
引言
體育鍛煉作為提升大學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在高校育人培養體系建設方面始終具有重要地位,是高校體育教育實踐的基礎組成部分。新時期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要基于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基礎影響要素綜合性地進行教育評估與教育分析,利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平臺,實現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能力的強化,為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提供教育支持。
一、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核心作用機制
(一)體育鍛煉的動機
體育鍛煉動機是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核心作用機制之一。現階段,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動機主要包括健康因素、習慣因素兩個方面。其中,部分大學生為提升自身生理健康水平或擺脫部分基礎疾病的困擾,需要定期開展體育鍛煉實踐,并制定系統的體育鍛煉實踐規劃。譬如,部分存在脂肪肝基礎病理特征的大學生,需要借助體育鍛煉的方式解決病理問題,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從習慣特性來說,部分大學生長期保持規律性的體育鍛煉習慣,讓大學生對于體育鍛煉形成一種依賴,使得體育鍛煉可以成為部分大學生學習、生活及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促進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得到穩步提升。因此,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基礎動機主要涵蓋主動鍛煉、被動鍛煉兩個方面內容。無論是出于何種動機,體育鍛煉的結果均是以強化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基礎導向。所以,大學生體育鍛煉作用機制的完善,要以大學生體育鍛煉基礎動機為基本切入點,科學地進行教育引導,增強學生基于體育課程教學的體育鍛煉成果轉化,幫助學生強化更多層面的體育鍛煉知識應用。以此,滿足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需求,
(二)體育鍛煉的方法
體育鍛煉方法同樣是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核心作用機制之一。不恰當的體育鍛煉方法,將會降低大學生體育鍛煉動力及體育運動能力,對大學生體育鍛煉實踐形成負面影響,不利于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現階段,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方式主要包括常規鍛煉及高強度鍛煉兩個方面內容。常規鍛煉主要是以田徑運動、單一競技運動為主要內容。高強度鍛煉則囊括強化訓練、綜合訓練及專項訓練等基礎內容[1]。因此,大學生高強度鍛煉實際上更傾向于專業化的體育運動,通過借鑒體育運動項目內容設計鍛煉策略。常規鍛煉則是以業余體育運動為基礎,將部分娛樂性體育鍛煉元素加入體育鍛煉設計,使體育鍛煉具備更強的內容趣味性。所以,從體育鍛煉的實踐特點分析,大學生采取的常規鍛煉與高強度鍛煉,均是基于自身體育鍛煉需求進行內容設計,確保體育鍛煉能在提升體能素質、心肺功能及生理健康水平等層面發揮作用。從而,使學生能長期保持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學生更快適應體育鍛煉環境提供有力保障。
二、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面臨的問題
(一)高校的課程教學結構設計不合理
高校課程教學結構的設計,對于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產生較為直觀的影響。2021年12月《中國教育報》的文章《2021,中國教育勇毅前行》,其內容提出校內減負與體育教育的關聯性內容[2]。由此可見,高校課程教學結構的設計,直接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產生影響。譬如,部分高校將不具備育人價值的晚自習強制性加入各個不同階段的大學生課程教學體系,剝奪大學生在下課后休息時間,壓縮大學生體育鍛煉空間,導致部分具有夜跑、夜間運動習慣的大學生,被迫調整體育鍛煉的實踐計劃。所以,高校課程教學節奏問題及教育設計問題,實際上對大學生積極開展體育鍛煉實踐形成了限制,讓大學生不具備積極開展體育鍛煉的條件,進一步降低部分大學生的體育鍛煉實踐意愿。
(二)高校的體育教育、服務功能單一
目前,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面臨多重挑戰,其中尤為突出的是體育鍛煉與運動實踐服務功能的單一化與局限性。一方面,傳統體育鍛煉模式往往側重于體能訓練和技能提升,忽視了體育鍛煉的社交屬性、趣味引導及娛樂實踐價值,導致學生對體育鍛煉產生枯燥乏味的印象,難以激發其持久的參與熱情。部分學生對體育運動存在誤解,認為其僅是身體活動的簡單重復,缺乏深度與廣度,從而難以形成對體育鍛煉的積極態度和習慣。另一方面,高校體育資源相對集中于教學場景,社交性、趣味性的鍛煉項目較為匱乏。同時,體育空間設施與學生人口規模匹配度不足,體育俱樂部及非正式組織運行機制薄弱,導致學生鍛煉需求多樣化的滿足度低。此外,體育課程教學與教育設計在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缺乏與學生實際需求相契合的教育實踐傾斜[3]。最終,由于高校體育教育服務功能單一,導致大學生對參與體育鍛煉與運動缺乏興趣。例如,體育俱樂部的組建與運營不夠規范,體育競賽的開展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導致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的社交互動不足,運動知識積累有限,難以形成對體育運動及鍛煉的正面認知和深刻體驗。因此,如何有效拓展大學生體育鍛煉與運動實踐的服務功能,將社交、趣味、娛樂等元素融入體育鍛煉設計,提升大學生體育運動興趣,滿足其多樣化運動需求,樹立正面體育印象,成為當前推進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培養、提升體育運動實踐水平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三)大學生體育運動的思維認知水平較低
近年來,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單一化與片面性的問題,嚴重制約了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與體育素養的全面提升。具體而言,部分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往往局限于體育技能的傳授與體能訓練,忽視了與學術教育、生命學科、醫學、生物學等多領域知識的深度融合,導致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知停留在表面,深度與廣度不足。譬如,過度強調競技性或過分追求運動成績而忽略個體差異與運動安全,影響了學生正確體育價值觀的形成。同時,高校在體育理論教學方面也存在不足,缺乏對學生體育實踐思維邏輯的系統培養,使得學生在面對復雜多變的體育鍛煉情境時,難以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科學決策與有效實踐。加之體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脫節,導致學生難以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運動技能,進一步削弱了體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使學生對體育運動與體育鍛煉形成錯誤認知。此外,高校在體育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上也存在不足,如未能充分發揮校內學術講座、科普講座等平臺的育人功能,將前沿的科學思想理論融入體育理論教學,導致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缺乏科學指導與思想引領。
(四)大學生基礎體能素質有待提升
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大學生體育鍛煉的開展,需要基于個人體能素質、運動水平、體育知識儲備及體育運動興趣愛好等進行綜合性評估,確保各類體育鍛煉項目與體育運動實踐內容的適用性與實用價值。從大學生校園生活來看,我國部分學生在體能素質方面存在先天性缺陷,小學階段、初中階段及高中階段長期缺乏鍛煉,導致大學后參與體育運動實踐形成限制。部分大學生甚至伴隨體育運動、體育鍛煉的猝死風險。從而,導致部分大學生受體能素質、生理條件的影響,對部分體育鍛煉敬而遠之[4]。究其原因,是高校針對這一群體的體育教育保障能力相對有限,未能基于教育服務保障機制的完善,做好體育教育服務的個性化設計,使部分大學生雖然具備體育鍛煉意愿,卻無法在體育鍛煉實踐方面付諸行動。未來高校體育教育發展,應為此類大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服務保障,確保不同的大學生群體均能參與體育鍛煉實踐。
三、新時期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對策
(一)優化高校課程結構與課程教學實踐方案
新時期高校課程教學結構的設計,要基于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做好內容優化,通過合理地制定高校課程教學規劃,給予學生足夠的體育鍛煉實踐與空間,為學生自主開展體育鍛煉創造條件。采取非強制性手段推進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促使大學生能在有限條件內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實踐,進一步為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提供基礎的教育保障。譬如,在高校基礎課程設計方面,取消面向大學二年級、三年級學生的晚自習,僅針對大學一年級與四年級學生提供晚自習教育支持。進一步以學生身體健康為基本前提,減輕大學生綜合性的課業負擔,讓大學生能將更多時間投入體育鍛煉實踐,增強大學生多方面的體育鍛煉實踐水平,避免高強度課程結構設計壓縮大學生體育鍛煉空間。另外,高校應定期做好教育管理巡查,針對部分具有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大學生給予部分教育激勵。例如,運用計步APP監測學生運動強度,并對運動強度達到一定標準的學生予以獎勵或計人考核評價。
(二)拓展大學生體育鍛煉與運動實踐服務功能
拓展大學生體育鍛煉與運動的實踐服務功能,是將社交屬性、趣味引導屬性與娛樂實踐屬性等加入學生體育鍛煉的設計。讓學生通過接觸部分趣味化的體育運動項目,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能力及習慣,幫助學生逐漸地適應校園體育鍛煉環境。培養學生對于部分體育運動項目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意識,改變學生對體育運動實踐的錯誤認識,增強學生綜合性的體育鍛煉與運動知識儲備。并結合體育課程教學的教育設計,面向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培養做好教育實踐傾斜。譬如,通過組建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形式,定期開展校內足球、籃球、網球、臺球、乒乓球等體育競賽,讓學生代表不同體育俱樂部參與實踐競賽項目,并定期在俱樂部內部開展體育運動討論會,加強學生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的社交能力,充分提升學生體育運動實踐知識積累,增強學生對各項運動項目與運動技能的了解。讓學生出于體育競賽榮譽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實踐,為學生未來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提供重要的內在支持。因此,提升學生在當前環境下的體育運動興趣,滿足學生在不同形式下的體育運動需求,樹立學生對體育運動及鍛煉的正面印象,利用體育文化教育及體育教學引導等多種方式推進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培養,拓展大學生體育鍛煉與運動實踐服務功能,將成為提升大學生體育運動實踐水平的重中之重。
(三)構建高校體育課程體系的多元化指導機制
深化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多元化教育引導,是通過加強學術教育、體育課程教學成果轉化,將涉及專業生物學、醫學、體育、生命學科等相關領域的知識內容融人體育課程教學體系。通過體育課程教學對學生體育實踐思維邏輯的培養,讓學生能更好掌握豐富的體育鍛煉、運動技能,并強化大學生對體育運動實踐的思想認識,增強體育課程教學的教育科普能力,糾正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錯誤認識,培養學生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必要時,高校可以采取舉辦校內學術教育講座、科普講座等方式加強部分科學思想理論的教育應用,并將部分具有前瞻性的思想理論加人體育理論課程教育實踐[5]。幫助教師提供理論課程教學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力,改變學生對體育運動實踐與鍛煉的錯誤認識,擺正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態度。不斷提升學生體育鍛煉實踐的思想反饋能力,讓大學生能秉承科學思想導向積極參與各類不同形式的體育鍛煉實踐項目,為學生保持正確體育價值觀與強化體育鍛煉能力做好教育鋪墊。以此,實現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有效培養。所以,深化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多元化引導,其自的是培育大學生正確的體育鍛煉認知,使其能對體育鍛煉形成正面印象,并為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提供有效地教育引導,從而為大學生養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做好鋪墊。
(四)健全高校體育教育的服務管理保障機制
健全高校體育教育的服務管理保障機制,是為部分體育運動能力不足、體能素質較差、存在生理缺陷或體育鍛煉意志薄弱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體育鍛煉教育支持。充分提升各個階段體育教育銜接的緊密性,確保高校體育教育能面向校園內不同群體做好教育覆蓋。增強學生綜合性的體育鍛煉實踐能力,滿足不同條件下大學生體育鍛煉需求。譬如,為部分長期缺乏體育鍛煉的大學生提供個性化體育課程教育設計,將部分運動強度較低及運動周期較短的體育鍛煉內容加入教育設計,讓學生逐步地提升身體素質及體育運動能力。并結合學生當前體育測試成績及體育運動特點,動態化地調整高校體育教育方案,幫助大學生在養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方面提供更為系統化的教育支持,增強學生在各個階段的體育鍛煉實踐能力。隨著學生知識積累及體能素質的不斷提升,高校則能依托體育課程教學體系面向更深層次做好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提升大學生體育鍛煉實踐水平。
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受教育因素、環境因素、體能素質等多個方面基礎要素的影響。高校針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要依托現有的體育課程教學體系進行教育設計,并結合大學生體育鍛煉作用機制,科學地開展體育教育實踐引導,為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提供保障,助力大學生健康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
參考文獻:
[1]朱良吳.大學生體育鍛煉意向與習慣強度的關系:行動計劃、鍛煉行為的多重中介作用[J].湖北體育科技,2022,41(11):974-981.
[2]李靜,鄒青海.智慧校園背景下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影響因素、動力機制及實踐路徑[J].新體育,2024,(10):1-4.
[3]蔣士亞,張浩.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研究[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23,33(05):89-94.
[4]繩金承,左梅,周祥.體育鍛煉習慣對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影響:人際交往能力的中介作用[J].體育世界,2023,(03):142-144.
[5]牛曼蘭.健康中國視域下的“低頭族”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養成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24(03):124-128.(責任編輯: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