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3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8-0215-03
引言
在全球經濟迅猛發展的當下,高職畢業生所面臨的職業能力和語言應用挑戰日益加劇。但遺憾的是,傳統的高職英語教育過于側重知識灌輸與應試,導致學生實踐技能與職業素養缺失,難以應對現代職場的嚴苛要求。幸運的是,項目驅動教學法以其鮮明的實踐特色和與職業發展的緊密契合,正逐漸受到教育界的青睞。該方法將英語學習與具體項目相融合,使學生在真實或仿真的工作環境中實際運用語言,從而實現深度學習與知識的有效內化。
一、基于項目驅動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意義
(一)激發內在動機,促進深度學習
項目驅動教學法在高職英語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通過設計富有挑戰與實用性的項目任務,將英語學習融人實際情境,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相較于傳統以講授和機械練習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項目驅動教學更能讓學生在具體、可操作的項目實踐中感受英語的實用價值,進而強化其學習動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學生需主動探求、整合知識,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一過程不僅有助于深化語言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更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此外,心理學研究亦表明,與實際情境緊密結合的學習活動能顯著提升知識的內化效果。
(二)增強實踐能力,提升職業素養
高職教育以培養實踐型職業人才為重任,而項目驅動教學法與此目標不謀而合。該方法以真實或模擬職業環境為項目背景,要求學生在其中實際運用英語技能。
通過完成英文簡歷撰寫、職場對話模擬或工作報告編寫等任務,學生深刻領悟英語在職場中的關鍵作用。這種身臨其境的學習方式遠勝傳統教學,能增強學生語言運用能力,還同步錘煉了時間管理、團隊協作等多項職業軟技能。同時,項目中的團隊協作環節教會學生如何高效溝通與協調,這是現代職場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由此,英語學習跳出課堂框架,轉化為實用的職業技能,極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參與度[1]。綜上,項目驅動教學法錘煉了學生語言能力,更全面培育了其實踐能力與職場適應性,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基礎。
(三)轉變教學模式,促進師生互動
項目驅動教學法顛覆了傳統單向教學模式,使課堂充滿互動與協作。教師角色由知識傳授轉為學習引導,學生則成為學習主體與知識探索者。項目實施中,師生關系更緊密,互動更深入頻繁。教師不僅授課,更提供學習指導與支持,協助學生完成項目,解決實際問題。此轉變提升教學靈活性與針對性,營造開放、包容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創新與自主學習意識。項目驅動教學要求教師因材施教,調整項目難度,并通過積極互動反饋激發學生思考參與。學生獲得即時指導反饋,深化內容理解,同時,在師生互動中不斷修正思維方式與學習策略,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四)培養復合型人才,滿足社會需求
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當下,項目驅動教學法通過項目實踐,讓學生在提升英語語言技能的同時,也鍛煉了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如信息處理、創新思維以及問題解決等。現代社會所渴求的人才,要有深厚的專業素養,更需具備應對多變環境的靈活能力,而項目驅動教學法正是培育此類人才的理想平臺[2]。在項目設計中,教師會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和行業趨勢,指導學生將英語學習與職業技能發展相融合。舉例而言,學生在項目中不僅要用英語執行任務,更需運用邏輯思維與專業知識去解決問題。這種全方位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更出色地適應多元化的職場需求,成為社會渴求的復合型人才。此外,項目中的跨學科合作也助力學生在不同知識領域間建立聯系,進一步拓寬他們的視野與思維。
二、基于項目驅動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挑戰
(一)傳統觀念束縛,改革意識不足
項目驅動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面臨巨大挑戰,其中最大的難點在于顛覆根深蒂固的傳統教學觀念。這種觀念源于長期形成的以教師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它過分強調知識的單向傳授,卻忽視了實踐與應用的重要性。一些教師堅守舊有教學方式,質疑項目驅動法與語言學習核心的契合度,并擔憂新方法會妨礙學生通過考試。同樣,受傳統觀念影響,學生更習慣于被動學習,面對自主性的項目任務時往往無所適從,不僅阻礙了教學改革的步伐,還導致資源和政策支持不足,使整個教育體系在改革上難以達成共識。此外,高職院校管理層的思想轉變也未能跟上教育進步的步伐,普遍缺乏推動改革的緊迫感,最終制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全面性與深人性。
(二)項目設計困難,需求匹配不易
在項目設計環節,項目驅動教學法的復雜性和高要求,對教師與課程設計者而言是一大考驗。項目不僅要緊密結合教學目標與實際應用,還需將語言技能提升與專業知識相融合,同時兼顧創新和實踐性,這要求設計者具備廣博的跨學科知識及對行業動態的敏銳洞察。然而,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和教育資源的有限性,使得對項目需求變化的預判變得尤為困難。此外,學生群體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也要求項目設計能夠因材施教,對設計者的創意和協調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同時,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學資源的調配,如行業合作、技術支持等,也增加了實施的難度。更為棘手的是,項目與市場需求之間可能存在的時間錯位和不確定性,使得項目設計的精準度難以把握。
(三)師資水平差異,培訓提升困難
教師們的學術背景與教學風格迥異,部分教師在傳統知識傳授上表現卓越,卻在跨學科項目管理與實操方面顯露短板,直接削弱了項目驅動教學的整體質量與連貫性。同時,項目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出色的項目管理能力和寬廣的跨學科視野,這些能力的養成需要時間與實踐的沉淀。雖然師資培訓有助于提升這些能力,但系統性的投入耗時較長,且短期內效果難以凸顯。尤其在教學負擔沉重的現實下,教師們難以勻出充足時間參與進修。再者,個人發展需求與教學改革的沖突也使部分教師對項目教學持觀望或排斥態度,缺乏自發投入的動力。
(四)評價體系單一,多元標準難定
傳統考試評價體系根深蒂固,以考試成績為核心,重在測試語言知識,卻難以展現學生在實際應用和項目中的能力與表現。相比之下,項目驅動教學法呼喚更為多元、靈活的評價方式,以全面評估學生的團隊協作、創新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及職業素養[3]。然而,構建這樣一個評價體系既復雜又具挑戰,需制定既具操作性又能適應各類項目的多元標準,以確保評價的統一與公平。同時,評價過程中的主觀性難以避免,教師個人偏好與理解差異可能引發評分的不一致,進而導致學生不滿與質疑,不僅加重了教師負擔,還可能影響學生對項目學習的信任,從而削弱項目驅動教學的整體成效。
三、基于項目驅動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策略
(一)創新教學理念,強化項目驅動思維
在實施項目驅動教學法時,教師需要轉變理念,摒棄以知識灌輸為主的傳統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思路。教師要深刻認識到,項目驅動教學的核心在于通過實際項目任務,使學生能夠掌握并靈活運用英語知識,而非僅僅掌握應試技巧。為實現理念轉變,學校應高頻次、深入地組織專業發展研討會與實操培訓,助力教師深刻把握項目教學的本質。培訓應融合理論與實踐,囊括情境模擬與任務演練,使教師能更清晰地掌握項目設計與執行的要領。同時,創新教學理念需輔以持續改進的教師學習環境。學校可構建跨學科教師聯盟,鼓勵英語教師與商貿、旅游等專業教師合作,共同開發“國際市場推廣策略英語報告”或“全英文文化導覽”等綜合項目,讓學生在實戰中鍛煉語言技能,拓寬專業視野。為確保課程設計與行業實際緊密相連,教師還應積極對接企業與行業專家,及時捕捉市場變化與職業需求,從而精準調整項目內容與學習目標[4]。這種緊密的產學研合作將使項目教學更具現實意義,并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此外,教師在設計項目時,應巧妙融入互動與趣味元素,緊密結合學生興趣點或行業熱點,如模擬國際商務談判、打造數字化英語導覽路線等,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同時,利用VR、AR等先進教學技術,可為學生創造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助其更直觀地理解語言應用場景。項目完成后,教師應組織成果展示或匯報活動,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職業舞臺上展現自我。
(二)構建項目生態系統,促進產學研融合
為構建完善的項目生態系統,教師應積極發揮主動性,推動學校與行業的深度交融,打造持久且多元化的產學研結合模式。通過參與行業交流、實地探訪企業,教師可主動把握行業脈搏,洞悉最新發展動態與技能需求,從而為學生量身定制更具實戰價值的項目。例如,攜手國際物流公司,共同打造跨境物流英語溝通項目;或聯合本地旅游局,策劃文化推廣項目,使學生在參與中積累與職場緊密對接的實踐經驗。此種合作應貫穿項目設計、實施至評估全過程。邀請企業專家擔任項目導師或評審,與教師攜手指導學生,提供行業前沿反饋。此舉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刻領悟行業運作精髓,更在任務完成中錘煉團隊協作與語言溝通能力。同時,教師亦在與專家的互動中不斷學習成長,更新專業知識技能,實現教學與實踐的良性互動。當然,資源的整合與高效利用同樣關鍵。教師應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打造集多元化教學材料與學習支持于一體的項目資源平臺。利用學校圖書館的行業報告數據庫引導學生深入研究,或引人企業真實案例進行剖析。此外,與IT部門聯手開發線上協作平臺,助力學生隨時隨地共享資料、探討項目,提升團隊協作效率。而為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教師應將個人研究與教學任務相融合,在項目設計中注入前沿研究內容。例如,將涉及語言分析或市場文化差異的研究成果作為學生項目的基石,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并在項目中實際應用所學。
(三)實施教師發展計劃,提升專業素養
教師專業發展的持續性是項目驅動教學法成功實施的關鍵,校可以積極舉辦國際教育論壇和教師職業發展講座,同時提供在線研修課程,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全球教育趨勢,掌握最前沿的教學方法和理念[5]。還應為教師提供專業認證項目,如國際項目管理師認證或TESOL認證等,以增強其專業能力和行業認可度。為促進教師之間的深度學習和知識交流,可以建立跨學科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平臺上,教師們可以共同探討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分享成功案例和教學經驗,進行集體反思,從而實現共同進步。同時,定期組織教學反思會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反思會,教師們可以深人剖析項目教學的效果,總結經驗教訓,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教師還應養成定期記錄課堂日志的習慣,以便詳細反思每次項目教學的得失,并根據學生的反饋做出相應改進。除了上述措施外,學校還可以鼓勵教師參與跨學科合作項目,與企業或行業合作開發創新課程,促進知識的相互融合,使教學更加貼近實際,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最后,實施科研導向的教學計劃也是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學校可以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教師進行教學研究,鼓勵他們將教學改革與學術研究相結合,不斷探索項目教學的最佳實踐。
(四)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確保評價公正有效
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需要教師摒棄傳統單一的考試模式,轉向綜合性、多層次的評估方式,以全面考量學生的語言能力、專業素質和團隊協作精神。教師應樹立科學全面的評價觀,將評價融人教學過程,視為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而非單純的結果考核。評價應細化為語言應用能力、創新思維、資料分析能力及小組合作效率等多個維度,并制定明晰的評分標準,確保評估有據可依、透明一致。評估工具需多樣化,除書面報告外,還應包括口頭展示、小組討論等形式。通過角色扮演和場景模擬,在具體職業情境中評估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應變能力。同時,引入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豐富反饋維度,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協作精神。及時反饋是評價體系的關鍵,教師應提供具體指導性的反饋,幫助學生明確改進方向。為提升學生參與度,可設立項目展示競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展示欲望。此外,引入第三方評審機制,確保評價的公平性和準確性,減少主觀偏差。借助數據分析技術,為教學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通過這一科學、全面、動態的評價體系,精準衡量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成效。
結語
項目驅動教學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革新作用日益凸顯,該法巧妙地將語言學習與職業需求相融合,從而大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語言技能及職業素養。但改革之路充滿挑戰,如傳統觀念的桎梏、項目設計的繁復性、師資力量的不均衡以及評價體系構建的困難。為有效推進這一教學法,應革新教學理念,深化產學研合作,大力實施教師專業成長計劃,并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未來,高職英語教學必須持續創新與優化,以培育出更多具備實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滿足社會多元化的迫切需求,為教育事業的長足進步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鄭艷,吳曉影.基于項目驅動的民航服務英語課程教學實踐研究[J].海外英語,2024,(16):106-108.
[2]王晨曦.基于項目驅動的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20,30(10):108-110.
[3]滿興燕.大數據時代高職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02):132-133.
[4]周東彪,陳海燕.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線上教學模式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22,13(01):80-83.
[5]顧征.基于項目驅動的大學專門用途英語課程教學模式實踐[J].現代英語,2020,(15):15-17.(責任編輯: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