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8-0052-03
引言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速,國際傳播,國際傳播力與國際傳播人才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國際傳播工作的重點則是要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化世界影響力,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則是實現的重要途徑。在商務英語專業“教材”,“課堂教學”中融人思想政治元素,針對新時代的大學生群體,有效提升其國際傳播能力,是新時代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和新任務,需要通過創新路徑來進行實踐。
一、核心概念與理論基礎
(一)商務英語專業概述
商務英語本是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的重要分支,商務英語專業旨在培養具備英語語言能力、國際商務知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三位一體”復合型人才。與傳統英語專業相比,商務英語專業更強調語言在商務環境中的應用,涉及國際貿易、市場營銷、金融、法律等多個領域,具有語言 + 商務的復合性;跨文化交際導向性;實踐性與應用性;動態更新性等特點。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分三個層次,即底層支撐,中層架構,頂層應用,呈金字塔形,由基礎向專業逐步深入。其中,底層支撐為語言基礎類課程,大多包含通用英語(EGP)和商務英語(ESP)兩大類別。中層架構則為核心類商務課程,包括如商務貿易,國際商法,國際市場營銷,國際物流,跨國商務溝通等專業核心課程。頂層應用為實踐和拓展課程,如通過沉浸式教授,模擬商務談判,國際商務案例分析,跨境電商實訓等課程,來培養訓練學生的商務溝通運用能力。
(二)國際傳播與國際傳播能力
“國際傳播”的定義最早在20世紀70年代被提出,其具備的“目的性、頻道、傳播技術、內容形式、文化影響、政治本質”這六個特點后來逐步被其他西方學者認同,他們大多認為國際傳播應具備政治屬性。到了20世紀90年代,很多西方學者又提出另外一個概念叫作“全球傳播”把傳播的主體從政府之間延展到了非政府機構,國際組織,商業集體,甚至個人,有人認為“全球傳播”可以替代“國際傳播”,也有人認為“全球傳播”可繼續稱作“國際傳播”,這樣的爭論尚未有定論。此外,有關國際傳播的爭論也從西方擴展到全世界,其主要圍繞接受西方中心主義和抵抗西方中心主義兩大主題展開。目前,西方中心主義發展范式仍在朝國際領域擴張,而抵抗西方中心主義大多提出修正國際傳播領域中的西方中心主義,并反對文化帝國主義,主張文化多元主義[1]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2]”我國應當打造一支龐大且高質量、富有能力的對外傳播群體,為提升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給予重要的支撐和保障[3]。國際傳播能力在商務語境下包含四大核心要素:第一,語言符號系統運用能力:不僅要求語法準確性,更強調商務語域(register)的恰當使用。第二,跨文化認知能力:包括Hofstede文化維度理論在商務實踐中的應用,如對高權力距離文化(如日本)與低權力距離文化(如美國)的談判策略差異認知;第三,媒介技術駕馭能力:涉及多媒體商務報告制作、跨境視頻會議主持等數字化傳播技能;第四,國際議題解讀能力:需理解“一帶一路”建設中,國際商務框架下的傳播邏輯,如WTO規則、RCEP協定等。
(三)相關理論基礎
跨文化交際相關理論:國外學者從不同的維度和內容對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了描述和測量,如Byram的ICC(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型提出的知識、技能、態度三維度,以及Hofstede的文化維度理論[4],這些為國際傳播相關教學設計提供了框架和基礎。另外,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近年來也快速發展,且逐漸形成共識認為“跨文化交際的基礎是文化自信。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持有的一種充分認可、肯定態度,就可以稱之為文化自信。正是因為這種自信的存在,人們在參與跨文化交際時,自尊、自信才可以得到良好地保持,并展現出一種不卑不亢的狀態”這則為國際傳播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思想依據[5]
國際傳播教育理論:文秋芳(2022)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了國際傳播教育理論,其主要分為內圈和外圈兩個部分,其中“語言運用”處于內圈中間位置,強調語言是國際傳播中使用的主要工具,國際傳播成功的基礎是靠語言文字能力支撐?!皣槲幕容^”相關國際傳播內容,要求所學各個文化知識課程在中外比較視角下展開,使其進入學生頭腦的知識體系后,就成為關聯的知識板塊。文化交際能力教學在外語學習初級、中級、高級階段是不一樣的。在初級階段外語學習者,更多的是遇到面對生存或者生活語境中遇到的跨文化交際問題,用于可能碰到的必須使用外語才能進行的活動(吃住行游購娛等)的場合。在外語學習的中級階段,則可能需要交流看法,觀點,進行協商,達成雙方都能理解的共識。高級階段跨文化交際學習強調融入政治要素的外語學習,其中的國際傳播進行的是包含政治意識的信息交流,其過程可能存在面對沖突的反擊和博弈的環節。國際傳播教育外圈培養屬于價值觀培養范疇,可運用兩種形式開展:單獨開設一系列思想政治課程或進行課程思政(即將思政元素融入外語專業課程教學和課內外活動中)[6]
二、商務英語專業大學生國際傳播能力培養現狀
(一)課程設置與教學現狀
分層級選取浙江省3所高校(雙一流,普通本科,高職各一所)從課程設置,課堂教學,教材使用三方面通過問卷星對其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大一至大四)和相關教師開展調查。首先,課程圖譜分析顯示:一是課程覆蓋度:帶“國際”字眼的課程覆蓋率占比 65% 78% 的院校開設了跨文化交際必修課,但僅 41% 設置\"國際商務傳播”專項課程,且多作為選修課存在。二是國際傳播指標覆蓋率:教學文本(教學大綱,教案,教學日歷)平均覆蓋率 35% 。帶國際字眼的課程指標平均覆蓋率 53% 。其次,關于教材使用類問題問卷顯示:語言類教材版本較新,且普遍涉及國際傳播內容,但多簡單涉及西方文化知識內容,從思政思辨的角度寫人教材的平均占比僅為 12% 。另外發現,案例類的教材約40% 更新周期超過3年,難以反映TikTok營銷、ESG傳播等新興議題。最后,課堂教學問卷調查顯示:大多課程仍以傳統講授法為主(占比 63% ),而PBL(項目式學習)應用率不足 25% 。大二第一學期的 60% 課程都是專業四級考試內容,幾乎沒有涉及國際傳播方面的講解。大一到大四所有課程在課堂講授中幾乎都有涉及國際傳播相關內容,但系統性的從思政和思辨角度來開展課堂教學的課程只占比 14% 左右。
(二)學生能力現狀調查與發現
調查對象:覆蓋浙江3所高校的商務英語專業大一至大四學生
調查工具:采用Likert5級量表問卷 ?+ 能力測試題數據收集:通過問卷星平臺實施
核心能力維度測評結果(部分):跨文化理論知識:Hofstede維度理論知曉率 59% ,能區分高低語境文化的學生占 47% 。國際交流情境應對能力:模擬談判中文化沖突化解成功率 33% 。國際禮儀規范掌握度平均2.9/5 。國際商務素養:WTO基本原則知曉率 31% ,RCEP條款理解度 2.4/5 全球視野:能分析地緣經濟影響的學生占 19% 。持續關注ESG議題的占 24% 。
關鍵發現:其一,文化認知表層化: 66% 停留在“飲食/節日”等認知層面,僅 28% 能分析文化差異對商務決策的影響,僅 20% 能在正視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傳播中國價值觀信號。其二,實踐轉化瓶頸: 73% 學生反映“課堂知識難以應用到真實場景”案例, 85% 的受訪者無法獨立完成跨境支付糾紛處理。研究發現被調查學生強于知識記憶,弱于實踐創新,強于文化認知,弱于價值共建。這說明了課堂教學相關國際傳播內容思辨入腦效果較弱。
三、“三進”精神下商務英語專業大學生國際傳播能力培養路徑
“三進”精神為現有商務英語專業大學生的國際傳播能力培養提供了具體指向,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進行了有益嘗試和探索。
(一)“三進”精神引領下商務英語專業國際傳播能力培養框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學校思政課這個渠道,推動黨的歷史更好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發揮好黨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薄读暯秸勚螄碚芬痪碇了木?,為國內外深入、理解、學習、領悟新時代中國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材料,是“三進”精神的綱領讀物,也是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舉措。針對商務英語專業大學生國際傳播能力的培養,我們必須遵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這個文本。
首先,根據《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重新編寫商務英語專業國際傳播能力培養方案,以指標點的方式融入各個課程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考核各個環節中去,建立全新的畢業要求任務指標點任務矩陣。具體包括人文素養和價值觀(培育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職業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夯實英語語言基本,掌握國際商務相關專業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能力,培養專業素養觀);領導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具備一定的領導能力,能夠使用書面和口頭表達的方式就商務相關領域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與溝通);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具備國際溝通能力,理解國際專業知識);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復雜問題,并通過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提供對策、解決方案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這些考察學生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元素需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鮮明的體現,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據。
其次,作為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教材對于商務英語人才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有機融人教材,結合國際傳播能力培養,修訂核心,主干教材,開發新形態教材,構建商務英語專業教材體系,選取《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中篇章加入商務閱讀、翻譯、口譯等教材中作為課文,并結合“外研社·國才杯”“理解當代中國”全國大學生外語能力大賽相關各個賽道備賽內容,對“商務口譯”“商務閱讀”“演講與辯論”“商務寫作”教材和訓練材料進行相應的增加和刪減,從而引導學生在學習和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升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和商務溝通能力,進而有效提升國際傳播的能力。
最后,在課堂學習中,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引領下,把語言學習和思政內容進行深度融合,這個課堂學習既有在教室的教材學習,也包括教室外的第二課堂拓展內容。在第一課堂教學中,授課教師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在語言和理論學習中,融人教學大綱中的思政指標點,提升課堂思想性和實踐性,系統性的引導學生運用英語,在國際商務交流中講好中國故事,建構能被世界認同的話語體系,樹立積極的國家形象。在第二課堂活動中進一步挖掘、延伸思政要素,達到鞏固課堂思政教學效果,讓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國際傳播能力得到進一步實踐鍛煉。
(二)“三進”精神引領下商務英語專業國際傳播能力課堂教學實踐探索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如在“跨境電商”課程課堂中,嘗試搭建“跨境”直播教學平臺并開展“國貨”虛擬外銷實踐教學。“人”在直播平臺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除了來自本校的參與同學和老師,學校已有的中外交換生文化共享平臺還將為其提供較大規模的外籍青年作為精準化傳播對象;另外,虛擬直播軟件系統擬采用武漢光谷融媒體中心研發的AI直播數字人技術,在學生不出鏡的情況下,學生和老師可通過輸入語音或文本,自動生成數字人主播進行視頻制作和直播互動,系統還可以根據直播需要變換直播背景畫面和音樂。平臺進行的是“仿真”銷售,不存在“實買實賣”。先將“國貨”產品進行分類。然后,學生根據其產品特點和品牌故事,參考“話語主體性”、“數據話語權”、“跨文化敘事”等方面調查數據撰寫英文直播文案和腳本,教師和學生從“思政英語寫作”“翻譯中國”和“跨文化溝通”三個維度對文本展開反復討論和修改,形成最終版本。在直播訓練初期,先利用AI數字人直播技術輸人文本或錄音,形成數字人直播視頻,提供給交換生平臺的外籍“顧客”觀看互動,后期可直接利用搭建的直播間進行真人互動。每一次互動后,老師和學生都需針對“顧客”反饋從精準化國際傳播角度進行分析,為下一次直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另外,雖然整個過程都是虛擬的,且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內網中(Ding TalkLite等)進行,但是學生的國際傳播能力卻得到了真實的鍛煉,同時,交換生平臺的外籍受眾群體也真實的接收了一次又一次越來越精準化的國際傳播,并把自己對中國產品以及背后故事的真實感受通過所在國的外網(TikTokInstagram等)繼續傳播。
結語
文章理清了國際傳播概念,闡述了中國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在國際傳播工作中的重要性,進而針對商務英語專業大學生群體,在“三進”精神引領下,通過在商務英語專業“教材”,“課堂教學”中融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思政元素的教學實踐,討論了培養和提升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國際傳播能力的有效途徑,為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提供了創新性方案。
參考文獻:
[1]吳瑛,賈牧笛.國際傳播: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J].專題研究: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2022,(2):48-57.
[2]劉衛東.戰略傳播:讓中國聲音\"響起來\"——習近平構建國際戰略傳播體系的視角[J].海河傳媒,2021,(3):7-11.
[3]鄧顯超,楊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國際傳播探[J].安徽師范學院學報,2023,(6): 1-6+22
[4]袁靖.非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量表的構建[D].黑龍江大學,2022.
[5]楊俊,陳裕輝.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策略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5,(5):1.
[6]文秋芳.國際傳播能力、國家話語能力和國家語言能力—兼述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雙輪驅動”策略[J].2022,47(3):17-23.
(責任編輯: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