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8-0221-03
引言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背两浇虒W作為近年來新興的教學模式,在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在高職院校的開展效果往往差強人意,只有通過總結問題,進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才能夠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從而切實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沉浸式教學的實效性。
一、沉浸式教學的內涵及特點
2016年,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沉浸式教學就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伴隨著5G技術、物聯技術等信息化技術的興起而產生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有其獨特內涵及時代特征。
(一)沉浸式教學的內涵
沉浸,一般意義上意味著某種物體浸泡在水中或者被某種液體完全包裹。沉浸一詞最早由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并使用。在其語境中,沉浸被用于描述人們在活動中所達到的最佳的心理狀態。其本質是“主體全身心投入某項活動的一種情緒體驗或狀態[]。”
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沉浸式教學最早出現在加拿大法語區”[2],其出現為學生創設了主體參與度更高的情景,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思政課沉浸式教學,則是指運用一定的信息化技術,建構虛擬仿真的教學情境,讓師生共同經歷共同感受,從而習得一定知識進而提升綜合認知的教學方法。
(二)沉浸式教學的特點
一是主動建構虛擬情境。沉浸式教學需要運用以5G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以VR眼鏡的運用為例可以發現,師生主要沉浸于VR眼鏡所營造的虛擬情境中,從而習得知識提升素養。
二是主體參與度高。在沉浸式教學中,師生必須全員、全程參與,共同完成當堂課的既定目標。這種跳出傳統的教學方式勢必點亮師生的雙眼,從而讓雙方協力共建課堂,提升課堂參與度。
三是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沉浸式教學需要師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以紅色小劇場為例可以發現,師生選取劇目的過程就是對紅色劇本及其背后的史實研學的過程,而劇場再現的過程就是師生將所習得的知識和素養運用于實踐的過程。
二、沉浸式教學對傳統教學方法的超越
沉浸式教學是對以課堂講授法為代表的傳統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傳統教學方式方法的根本目的相一致,沉浸式教學通過理論傳授的方式教書育人。但是這里需要明確的是:沉浸式教學不同于傳統教學方式平鋪直敘的授課方式,通過“讓學生在備學中浸入”“讓學生在交流中爭辯”“讓學生在沉浸中提升”“讓學生在活動中內化”[3]四個環節,將新的活力與生機注入思政課堂,在保障課程目標能夠實現的前提下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創新。
2022年,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已全部由“00后”構成,高職院校的學生更是具有“自我意識強烈”“網絡化的思維模式”“缺乏毅力”[4]等特征。一方面,他們對于思政課有更高的期待,希望通過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進行學習,并且在學習過程中習得更多有利于自身未來規劃的知識;另一方面,他們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堅韌的學習毅力,對理論知識的習得程度有待提高。然而部分高職類院校思政課的開展仍然以“大課”“合堂”為主要組織形式,以概念講解、理論灌輸為主要開展方式。長此以往,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外界刺激時就會產生疲勞感從而降低其學習效率和學習熱情。在這種情況下沉浸式教學,為師生創設了全新的教學環境、提供了全新的教學體驗,由此可以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動師生關系由原來二元對立向交往主體轉變,從而讓思政課“內容潮起來、形式活起來、效果燃起來”[5]
三、當前高職院校在沉浸式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職院校在沉浸式教學實踐中主要采用“VR眼鏡創設情境”“紅色劇本殺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紅色小劇場身臨其境”等具體方法,但大班額授課、學生自律性差等短板的存在,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一)課堂形式大于內容
內容與形式是辯證法的一對基本范疇,在教學領域教學內容是教師進行教書育人的主要依托,學生也只有通過學習知識內容本身才能夠建構起基本的知識框架、塑造自己的價值觀念。雖然“教學內容是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但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過度追求形式而忽略內容,致使沉浸式教學空有其表。在思政課沉浸式教學實踐過程中,組織者,即教師,往往注重通過紅色劇本殺、紅色小劇場等形式而忽略了劇本內容、話劇內容的選取、編排,這就讓課堂表面看起來熱熱鬧鬧、紅紅火火,但學生習得的知識量卻差強人意。
(二)缺乏專業教師隊伍
教師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教師隊伍建設是高校建設的基礎性、關鍵性工程。當前絕大部分高職類院校的青年思政課教師出身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型碩士或者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這部分教師長期躬耕理論研究,缺乏教學實踐經驗,因而缺乏沉浸式教學的組織技巧,在實際教學中往往要花費大量精力處理課堂“危機”。老教師也是高職類院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分教師教學時間長、實踐經驗豐富,但教學理念較為陳舊,傾向于課堂灌輸不能很好的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視課堂參與度而形成了“師生二元主體對立”的局面。
(三)缺乏頂層設計保障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育人主渠道,思政課的本質就是講道理,沉浸式教學是高校思政課的有機組成部分,開展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完成效果。部分高職院校實行集體備課制度,思政課教師在集體備課時往往聚焦于“如何將理論講透講活講深”“佐證理論的歷史性成就是否足夠貼合理論本身”等,這些問題固然重要,但是對“本本”的解讀阻礙了對沉浸式教學開展設計的步伐。部分高職類院校在課程整體設計時就未能將沉浸式教學納人其學期規劃,而是等到發現實踐學分不夠時才臨時增加一節沉浸式思政課教學任務。同時,大部分職業類院校仍然以理工科為主,未能形成支持思政課教師研究、開展沉浸式教學的配套制度,這些制度包括但不限于資金支持制度、研修提升制度等。除此之外,部分高職類院校也未能形成有針對性的沉浸式教學考核標準,往往根據教師的主觀感受進行考核。這些頂層設計層面的缺乏阻礙了沉浸式教學理論性、實效性、親和力、針對性地提升,也進一步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魅力,致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四、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沉浸式教學實效性的實踐路徑
在新時代新背景下思政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這不僅僅是習近平同志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更是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匯點上推動高校思政課“開新局、育新人”進一步提升思政課育人實效性的要求。高職院校作為國家專業技術人才培育的重點場所,其對教育的根本問題的回答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景?;谥罢撌鲞^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只有通過深耕教學內容、開展教師培訓、加強頂層設計等途徑,才能夠真正提升沉浸式教學的實效性。
(一)深耕教學內容
“內容是思政課教學的關鍵所在。”當前沉浸式教學出現的育人效果差強人意等問題,根源在于教師過度追求沉浸式的體驗形式而忽略了教學內容。因此,提升沉浸式教學實效性的第一個做法就應是深耕教學內容。
一堂好的思政課一定是以吸引人的形式為骨架、以深厚的理論為血肉的,這就要求內容與形式相融洽,既不能過于突出形式而忽略內容,也不能過于注重理論講授而平鋪直敘,但在兩者的關系中內容是更具有主導地位的。
1.教師對課本內容要讀懂、吃透。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講道:“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备咝K颊n育人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說服人的過程。因此,要提升沉浸式教學的育人實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教師要將教學內容吃透。唯有如此,才能將新穎的教學形式與深奧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讓學生真正地浸人思政課堂之中。
2.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沉浸式教學是伴隨著新技術、新環境出現和發展起來的教學方法,對于思政課教學提出了“以事達理”的新要求,同時也對“事”提出了隨時代發展不斷更新的新要求。在創新的過程中要注意兩點:一是要盡力避免新瓶裝老酒,要結合時代不斷更新教學案例,做到常講常新;二是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結合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6]育好時代新人。
(二)開展教師培訓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沉浸式教學在授課模式上雖然區別于傳統授課,但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仍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為了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沉浸式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抓住教師這個關鍵變量,從教學理念、課堂組織技巧以及教學內容選用三個方面入手對思政課教師進行培訓,切實有效地提升教師組織、開展思政課沉浸式教學的能力,進而提升教學實效性。
1.聚焦教學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要通過培訓讓教師樹立堅定的“沉浸是手段,育人是核心”的理念,引導教師深入實際分析學情,選取適當的工具開展沉浸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最終達到提升教學實效性的目標。
2.提升課堂組織技巧。沉浸式教學往往需要借助特定的工具或者生成于特定的場所,這就使其脫離了傳統的教具和教室空間,這就對教師組織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組織課堂,例如智能課堂平臺、智慧樹平臺等,在課前準備、課中授課、課后鞏固三個階段都發揮好自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在沉浸的環境中預習、學習、溫習;另一方面,教師要提升自身的管理、組織能力,采用分組管理的方式,通過對小組長開展工作構建秩序井然的課堂。
3.提升教師篩選教學內容的能力。首先,通過開辦專題講座的方式,幫助教師理解教學內容的內涵、重要性等理論知識,在教師內心深處建立起“教學內容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育人效果的大小”這一觀念。其次,要舉辦校級的磨課大賽,堅持“以賽促教”,不斷打磨、提升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篩選、編排、運用等能力。
(三)加強頂層設計
科學周密的頂層設計是提升思政課沉浸式教學育人實效性的基礎保障。在教育實踐中,沉浸式教學往往通過環境建構、氣氛圍繞等手段讓師生身臨其境,從而達到育人的效果。這就對學校層面進行頂層設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提升課程整體設計能力。學校領導班子、馬克思主義學院領導班子都要對沉浸式教學“何時開展”“在哪里開展”等問題進行研討。只有真正地將沉浸式教學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機組成部分來看待,才能從課程整體安排的層面出發,將沉浸式教學活動放置在能夠將其育人功效最大化的時間節點、章節節點。
2.形成系統、科學、可行的管理方案。沉浸式教學所需的教學材料多于傳統課堂,信息化、體驗式等是其鮮明特征。因此,形成一套系統、科學、可行的管理方案是提升沉浸式教學實效性的題中之義。同時,這套方案要貫穿于沉浸式教學開發、實行、維護全過程,只有如此才能確保沉浸式教學在組織階段有科學的統籌安排、在實施階段有可行的操作流程、在維護階段有可靠的制度保障,才能讓沉浸式教學“展得開、立得住、走得遠”,切實提升其教學育人實效性。
結語
沉浸式教學相比傳統課堂授課是更符合當下在校大學生心理特征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既能夠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又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政課育人實效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是沉浸式教學開展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素,高職院校要緊緊抓住教師這個關鍵變量,不斷提升教師綜合素養;同時不斷完善相關制度、資金等的配套與支持,形成自主品牌。沉浸式教學作為新事物具有遠大的前程和生命力,高職院校要利用好自身在理工科方面的優勢,積極主動探索開展好沉浸式教學的方式方法,切實提升思政課沉浸式教學實效性,完成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操菊華,王喜樂.“大思政課”視域下思政課沉浸式教學探析[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01):59-64.
[2]蔡文璞,祝小寧.沉浸式教學助力高校思政課改革[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08):56-58.
[3]潘燕華.沉浸式教學讓思政課“活”起來[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3(12):41-43.
[4]袁石磷.“00后”高職院校大學生群體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研究[J].花炮科技與市場,2020(01):180-181.
[5]趙士發.科學把握大學課堂教學中的三個度——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角看[J].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23(01):342-347.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責任編輯: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