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8-0158-03
引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一體化機制的建設愈發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吉林西部,這一機制的構建尤為重要,它不僅是實現各學段思政課教師資源合理調配與高效協同的必由之路,更是提升思政課程教學質量、培養新時代優秀人才的關鍵所在。
一、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一體化機制建設的重要性
思政課在中國教育體系中地位舉足輕重,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它不僅致力于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質,更肩負著塑造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神圣使命[1]。因此,思政課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綜合素養,是推動教育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石。而在其中,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則起著決定性作用,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效和學生的思想政治成長。教師專業發展的精髓在于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和更新教育理念,對于思政課教師而言,豐富的知識儲備、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及出色的課堂組織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教師的專業發展并非孤立的個體成長,而是需要整個教學團隊、學科部門乃至教育系統的協同努力。正因如此,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一體化機制顯得尤為重要且迫切。通過構建一體化機制,能夠有效促進各學段思政課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協同發展,將不同學段間的差異轉化為互補優勢,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借助資源共享、經驗交流以及聯合教研等有力手段,可以打破學段間的壁壘,加強教師間的溝通與合作,實現相互學習、共同提升的美好愿景。通過系統化的培訓、共同備課以及深入的教學研討,可以助力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提升整體教學質量和教育效果,培養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吉林西部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一體化機制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學段壁壘下的協同困境
在吉林西部,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一體化進程中,存在著明顯的學段壁壘問題。這一壁壘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方法以及學生特性的顯著差異上。小學階段,思政課以思想啟蒙為核心,聚焦于基礎道德教育和價值觀的初步引導;進入中學后,課程逐漸融入更多學科知識,內容更加體系化,對思想政治理論的掌握成為重點;而到了大學,思政課則更偏重于理論深度的挖掘和思辨能力的提升,旨在打造學生高層次的政治思想素養。由于各學段教育目標和學生特性的分化,教師們往往難以尋覓到恰當的銜接契機,使得跨學段的配合與教學資源的共享陷入困境[2]。此種狀況不僅阻礙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順暢過渡,更影響教師間的深度交流與合作。
(二)資源分布的非均衡性挑戰
吉林西部地區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特別是在城鄉之間以及重點學校與薄弱學校之間的顯著差距,對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發展構成嚴峻挑戰。城鄉與校際的差異性直接體現在教師培訓機會的多寡、教學設備的先進與否,以及教學資料支持的充足程度上。大城市及重點學校的教師往往能夠享受到更為豐富多元的培訓資源和學習機會,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然而,在偏遠鄉村和薄弱學校,教師們卻普遍面臨著培訓機會匱乏、教學設備陳舊落后,以及教學資源支持不力等諸多難題。資源分配上的不均衡嚴重制約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發展,更在無形中加劇教育質量的不平衡[3]。特別是在吉林西部的一些貧困地區,由于長期缺乏足夠的教育投入和資源支持,教師們在教育理念更新、教學方法創新,以及課程設計優化等方面的專業成長空間極為有限,使得教師們在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上難以取得實質性提升,從根本上阻礙了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一體化機制的順利推進。
(三)交流合作的淺層化現象
盡管吉林西部地區在推動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一體化的進程中,已經實施教師集體備課和聯合教研等舉措,然而,不同學段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仍舊顯現出表層化的傾向。目前,教師們的互動主要局限于零星的教研活動和集體備課環節,尚缺乏一套系統化的溝通與協作框架。交流的淺層性具體體現在,教師們往往只著眼于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短期銜接,而對于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及課程整合等更深層次的議題,則缺乏深人的探討和長遠的規劃。現有的信息交流和經驗分享渠道顯得較為狹窄,許多思政課教師在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和教學成果,難以跨越學段界限得到廣泛地傳播與應用。這一現狀不僅阻礙教師在專業成長過程中對其他學段經驗的充分借鑒,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整個思政課教學體系的整合度與協同性。
(四)考核評價機制的單維性局限
當前,吉林西部對于思政課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存在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過度聚焦于教學效果這一單一指標,而缺乏一個全面、多維度的評價機制?,F有的考核系統主要看重教師的課堂講授效果以及學生的學業表現和考試成績,卻忽略諸如教學創新能力、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師生互動質量等關鍵要素[4]。片面性的評價方式不僅未能全面反映各學段教師的獨特教學風格和多元化的職業發展訴求,而且也未能充分考量教師的長遠發展潛力及其教育理念的深層次提升。因此,許多教師感到現有的評價體系過于呆板,既缺乏激勵性,也缺乏指導性,不僅難以激發教師積極參與一體化建設的積極性,更在無形中阻礙了教學品質的全方位提升。
三、吉林西部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一體化機制建設策略
(一)構建跨學段融合的培訓體系吉林西部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所面臨的一個核心難題,便是各學段間存在的顯著差異,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以及學生群體特點的多樣性上。為了有效應對這一挑戰,構建一個能夠跨越學段界限、實現深度融合的教師培訓體系顯得尤為重要。該培訓體系的設計需精心考慮不同學段教師的實際需求與教學特點,確保培訓內容的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同時兼具針對性與實用性。對于小學階段的思政課教師而言,培訓應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啟蒙與引導策略,著重提升教師在學生思想品德培養與價值觀塑造方面的能力。培訓中應強調如何運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學手段,使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增強教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進人中學階段,培訓內容則需向知識性與思想性并重的教學方法傾斜。教師應學會如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實現學科知識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使教師更好地把握中學階段學生的思想動態,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至于大學階段,培訓則應更加注重理論深度的挖掘與思辨能力的培養。通過引導教師深入探究思政教育中的哲學與政治理論,幫助他們提升理論素養,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此外,為了滿足各學段教師的個性化需求,培訓體系還應注重共性與差異性的結合。通過采用集中培訓與分階段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以及專題講座、教研活動、案例分享等多元化的培訓形式,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與綜合素養??梢匝垬I內知名專家學者進行“思政課教學法”的專題授課,幫助教師夯實理論基礎、拓寬實踐視野;同時,也可以組織教師進行實地教學觀摩與研討,通過親身體驗與深人反思,不斷提升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為了確保培訓效果的可持續性,吉林西部還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培訓效果評估與跟蹤機制。通過定期的考核、反饋與指導,及時發現并解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從而確保培訓成果能夠真正轉化為教學質量的提升與學生全面發展的動力。
(二)打造資源共享的云平臺生態
吉林西部地區面臨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其中城鄉之間以及不同學校之間的差距尤為突出。在思政課領域,差距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教學資源、培訓機會以及教學設備等方面,直接制約教師的專業發展[5]。為了有效應對這一問題,亟需構建一個能夠整合資源并實現共享的云平臺,以此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有力支持。云平臺應匯聚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涵蓋思政課教材、精美課件、詳盡教案、生動教學視頻、深人案例分析以及實用評估工具等。通過這一平臺,教師能夠便捷地獲取到所需的教學材料,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同時,云平臺不僅應作為教師獲取資源的渠道,更應成為他們進行教學反思與交流的空間。在這里,教師們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的教學心得、精彩案例以及課堂實錄等,通過相互學習與探討,共同推動教學方法和理念的革新。此外,云平臺的功能遠不止于資源存儲與分享。它還承載起線上培訓、實時討論以及問題解答等多重角色。通過整合在線教學平臺與學習管理系統(LMS)等先進工具,云平臺能夠為教師提供便捷的在線學習途徑,幫助他們及時掌握最新的教學理論、技能和方法。更為重要的是,云平臺有能力打破地域限制,建立起一個跨學校、跨學段、跨地區的廣泛交流與合作網絡。在該網絡中,教師們可以共同研討、協作開發思政教育教學方案,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為了進一步促進區域內外教師之間的緊密合作,云平臺可以設置專門的模塊,如“校際合作區”“教學資源共享區”以及“教學實踐交流區”等。通過模塊設置,教師們能夠更加便捷地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開展研究項目,分享優質資源,交流實踐經驗,最終推動思政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三)強化組織領導與深度交流機制
吉林西部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所面臨的關鍵難題之一,便是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顯得尤為不足。學段之間的隔閡使得教師們缺乏充分的互動機會,進而阻礙資源與經驗的共享。為打破這一僵局,必須加強組織引導,構建跨學段的深入交流體系。一方面,確立一個專門的組織領導架構??梢栽O立如“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發展委員會”的機構,以全面規劃和推進思政課教師的培育、評估、交流及資源整合等各項工作。該委員會應由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管理層、學術專家及一線優秀教師共同組成,以確保領導層既具權威性又富有決策的科學性。另一方面,定期開展跨學段、跨校的教研討論、教學經驗分享會以及公開課展示等系列活動,以此激勵教師們相互學習與交流。可以集中安排大中小學的思政課教師共同參與定期的專題討論會,深人探討思政教學中的關鍵議題,分享各自的教學心得,從而提升各自的教學技藝。同時,還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一個線上交流平臺,使教師們能夠便捷地分享教學資源、探討教學難題以及交流教育理念,推動跨學段教師之間的深度對話。除此之外,跨學段的聯合教研活動也是促進教師間協作的重要途徑。在活動中,不僅要關注教學方法的切磋,更要重視教學理念、學生需求以及評價標準等多個層面的交流與融合,以期推動教師隊伍的整體協
同成長。
(四)構建全面多維的考核評價體系
當前的考核評價體系存在單一化問題,主要側重于對教學效果的衡量,卻未能全面覆蓋教師在教學創新、學術進步及跨學段教學等多方面的能力展現。為此,構建一套多元化、全方位的考核評價體系顯得至關重要,不僅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更是提升整體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首先,需根據各學段的獨特性,量身定制科學合理的考核準則。小學階段,考核體系應聚焦于教師在思政啟蒙、課堂管理以及師生互動方面的表現;中學階段,則應著重評估教師如何將學科知識與思想政治素養相融合,以及其引導學生思考和激發學生思想的能力;而對于大學教師,應更加注重其教學的深度與廣度,特別是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其次,考核內容必須實現多維度、全領域的覆蓋,包括教學實績、科研成果以及教研活動參與度等各個方面。通過定期評估、同行審議以及學生反饋等多重機制,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教師的教學水準、學術造詣以及思政教育創新實踐能力。在此基礎之上,還需建立與教師職業發展緊密相關的激勵機制,以鼓勵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增強對教學品質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最后,考核結果的運用同樣至關重要。應將表現卓越的教師納入更高層次的培育計劃或晉升通道,確保他們在教學崗位上能夠持續發光發熱。同時,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和創新方法也值得在更廣闊的教學實踐中得到推廣和應用,從而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共享和優化配置。
結語
構建吉林西部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一體化機制,對于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至關重要,同時也有助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通過精心策劃并落實一系列策略措施,能夠逐步攻克現存難題,推動各學段思政課教師資源實現優化配置與協同發展,從而邁向更高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段邵博,靳翠,李翠英.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一體化建設的現實審思[J].大眾文藝,2024,(21):175-177.
[2]李貴,楊李唯一.“大思政課”視域下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探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24,39(11):26-31.
[3]孫偉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的問題與對策[J].北京教育(高教),2024,(11):48-51.
[4]郭琴.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編寫一體化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科教文匯,2024,(21):44-47.
[5]李尚明,周錦濤.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進展的研究綜述[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06):41-53.(責任編輯:陳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