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課程思政;中國革命傳統作品;任務群教學;家國情懷;實踐育人
一、課程思政與“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的融合邏輯
(一)政策導向與育人目標的同頻共振
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屬于“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關于“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的學習要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是這樣闡述的:本任務群旨在閱讀和研討語言典范、論辯深刻、時代精神突出的革命傳統作品,深入體會革命志士以及廣大群眾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學習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涌現的英雄模范事跡,感受其無私無畏的愛國精神,體認為社會主義建設無私奉獻、辛勤勞動、不斷創造的高尚品質;進一步發展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陶冶性情,堅定志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這個任務群重點學習反映中國革命傳統的作品,包括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艱苦卓絕斗爭的革命文化作品和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先進文化作品。本任務群通過政論、回憶錄、新聞等多種文體,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奮斗的歷史脈絡,是落實政治認同、厚植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
(二)文本特質與思政元素的天然聯結
《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通過革命傳統作品研習,引導學生體會革命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課程思政強調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二者在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目標上高度契合。
革命傳統作品蘊含豐富的思政資源:《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展現革命領袖的政治智慧,滲透理想信念教育;《長征勝利萬歲》記錄集體奮斗歷程,彰顯團結奉獻精神;《縣委書記的榜樣一焦裕祿》刻畫“時代楷模”形象,傳遞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這些文本既是語言學習的范例,也是革命精神的載體,為“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提供了天然文本基礎。
(三)地方文化與國家敘事的雙向賦能
浙江紹興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秋瑾、魯迅等革命先驅的紅色資源。教師可將教材中的國家敘事(如長征、香港回歸)與地方記憶(如浙東抗日根據地)結合,消除革命文化的“距離感”,引導學生從“家鄉先烈”的具體事跡中感悟革命精神的現實意義,實現“大歷史”與“小家鄉\"的情感共振,
二、三階育人路徑:從認知到實踐的螺旋上升
(一)歷史認知奠基:構建革命文化“時空坐標系”
【任務一】觸摸歷史溫度一在時空勾連中理解革命邏輯
這一研習任務主要是在對文本創作背景整體感知的基礎上,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不斷奮斗的光輝歷史,梳理重要歷史事件,探究英雄形象。教師可設置思政目標一打破“革命歷史遙遠\"的認知誤區,建立“革命是具體的、可觸摸的”歷史觀,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史必然性。筆者具體安排兩個活動設計的具體內容。
一是繪制“雙維度”歷史時間軸。時間范圍為1840年至今,時間軸上側標注國家重大事件(如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時間軸下側插入紹興地方革命烈士(如1907年秋瑾就義、1942年浙東抗日根據地建立),也可以羅列如今的家鄉模范英雄等,通過“國家一地方\"對照,直觀呈現革命歷程的多元性(如圖1)。
學生梳理這一單元涉及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將這些人物和事件在歷史的時間軸上找到相應的位置。這樣,這一段從屈辱抗爭到偉大復興的奮斗歷程,便在學生的腦海中立體鮮活起來,同時對學生討論閱讀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的價值和布置展覽、編寫家鄉英雄文集等,都具有鋪墊作用和借鑒意義。
二是革命人物群像檔案建設。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優秀革命者精神卡\"(見下頁表1,梳理教材人物(如毛澤東、焦裕祿)與地方先烈(如紹興籍烈士朱鐵群)的核心品質,建立“實事求是一改革創新”“無私奉獻一鄉村振興\"等內容精神對照鏈。
表1優秀革命者精神卡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填寫“優秀革命者精神卡”,引導學生梳理人物在革命或建設中的經歷與突出事跡,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進而把握人物形象,體會革命英雄人物的革命情懷與革命品格。
學生可以結合課文內容,根據文中某一情境的描寫,為書中的革命者設計一幅素描,并放入優秀革命者精神卡的\"照片設計”一欄內。
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六個組,每組負責一篇課文,設計一個(組)人物,小組討論,合作完成設計方案。要求: ① 人物素描要準確體現人物形象; ② 可以適當增添一些情境元素; ③ 注意細節設計的精妙。
本單元有五篇文章都涉及英雄群像,而不僅僅是某一個人物。教師可通過優秀革命人物群像檔案建設,引導學生梳理人物在革命或建設中的經歷與突出事跡,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進而把握人物形象,體會革命英雄人物的革命情懷與革命品格,并將這種品格與我們當下的時代主題相連接。學生會發現,我們的革命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并不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斷檔。
(二)情感共鳴深化:在文本細讀中解碼革命精神
【任務二】賞析紅色經典一在文體解析中感悟精神內涵
設置思政目標一一通過語言品味與文體對比,培養批判性思維,深化對“人民至上”“實事求是\"等革命精神內核的理解。筆者安排了三個活動設計。
一是政論文本的邏輯與情感分析。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為例,用不同色塊標注“歷史回顧(黑色)一現實分析(紅色)一未來展望(金色)\"段落,繪制文稿提綱(如圖2)。
圖2文稿提綱
從提綱中我們不難發現,講話稿結構非常清晰。開頭先宣布開幕并介紹與會人員,中間部分按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順序串聯,重點突出,情感層層遞進。結尾的悼念和慶賀將感情推向了高潮。
教師請學生模擬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現場,并選擇最喜歡的段落進行朗誦。
要求:完整展示朗誦部分;朗誦要有感情,注意重音與停頓的處理;說明朗誦技巧如此處理的理由。
學生在課堂上展示朗誦部分,教師根據朗誦評價量表組織學生自評與互評。
【設計意圖】事件雖已過去,但用聲音傳達情感的方式卻依然適用。與其通過概念和教條讓學生被動地“知道”情感,不如以朗誦實踐和體驗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地感受。在朗讀中,教師可以分別用調換順序、刪改詞語和分析句式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這篇文稿的句式和用詞,體味情感與精神。這個任務既是對所學知識技巧的遷移運用,使學生在課堂上體會到的情感有所延續,又能給學生以展示自我的機會。錄制的音頻和視頻也可以作為“展品”。學生通過朗誦實踐感受“悲憤 $$ 激昂 $$ 自信”的情感遞進,理解革命理論的邏輯力量與情感溫度。
二是新聞作品的立場辨析。語言是富有情感的呈現。新聞語言看似具有客觀性,實則隱含了作者的情感傾向。香港回歸作為國內外共同關注的重大歷史事件,相關報道非常多。由四位新華社記者通力合作完成的《別了,不列顛尼亞》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了一等獎。教師可以建議學生閱讀《人民日報》1997年7月1日第1版關于“香港回歸\"這一事件的報道《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梳理歸納《別了,不列顛尼亞》在表達上的特點,辨析新聞作品的立場,認識“新聞即立場”,樹立文化自覺。
三是回憶錄的人民性探究。青春奏響凱歌,熱血鑄就經典。銀幕上,一部部紅色經典作品是我們對歷史的特殊記錄與深情演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長征》《百團大戰》等歷史題材影視作品,深入感知革命文學的意義。《長征勝利萬歲》與《大戰中的插曲》正是對這兩個重大歷史事件的記錄,研讀這兩篇回憶錄學生會發現,前者以“小人物\"視角記錄大事件中的重要節點,后者則以“大人物\"視角描寫大戰中的小插曲。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比《長征勝利萬歲》(集體視角)與《大戰中的插曲》(個體視角),討論“為什么革命敘事既需要'大事件'也需要‘小插曲\"”,提煉“以人民為中心\"的革命史觀(見表2)。
表2《長征勝利萬歲》與《大戰中的插曲》對比
(三)實踐轉化升華:在創作傳播中踐行革命精神
【任務三】續寫紅色篇章一一在跨媒介實踐中活化革命文化
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既是一種傳承,也是國家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尤其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更加需要筑牢文化根基。青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必須肩負起這一歷史重任,繼往開來。
為此,筆者結合單元主題設置課程思政目標一一實現從“接受革命教育\"到\"傳播革命精神\"的角色轉換,強化“革命精神在當代\"的實踐認知。此部分筆者設計了三個活動。
一是家鄉先烈“三維記憶包\"創作。
文字類:從《紹興縣志》中摘抄先烈事跡,撰寫微傳記;設計書簽,書簽正面是五篇文章中能體現革命精神、建設精神的句子,背面則是對這個句子的品鑒和賞析(如下頁圖3)。
影像類:拍攝魯迅紀念館、浙東抗戰遺址,制作“1分鐘紅色地標微視頻\"等;
音頻類:采訪烈士后代,錄制口述史《我的祖父與浙東游擊隊》等。
二是“革命精神的當代敘事\"創作。以本地扶貧干部、非遺傳承人為對象,撰寫人物通訊(如《茶香里的鄉村振興》),并通過校園公眾號、社區展板進行傳播。
三是紅色文集編撰與發布。整合學生作品,設置“歷史回響”“時代新聲\"板塊,開展“云端發布會”“網上重走紅軍長征路\"等活動,學生擔任“紅色講解員”,面向社會直播導覽。
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多樣的跨媒介閱讀,使學生學會收集并整理材料,實現紅色精神的歷史回響與時代新聲的完美融合。
三、教學實踐的創新與成效
(一)創新點:三維立體育人模式
一是時空維度立體化。國家歷史的宏觀敘事與紹興地方史的微觀切人相結合,構建“大歷史一小家鄉一我”的情感鏈條。將國家歷史的宏觀敘事與地方史的微觀視角相結合,通過時空維度立體化構建情感鏈條,能夠打破歷史教育的抽象性,增強個體身份認同與歷史參與感。學生在與歷史的親密接觸中,體會個人命運與家國命運的一體性。
二是媒介素養思政化。互聯網時代,我們的學習手段更加多樣化。教師可利用短視頻、AR技術等新媒體手段,將靜態文本轉化為學生的動態體驗,如掃描“人物素描”二維碼觀看動態漫畫,增強學習吸引力和知識轉化力。教師還可將媒介素養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借助短視頻、AR等技術實現課程思政教育從“單向灌輸\"到“交互共情\"的轉型,這是數字化時代價值觀引領的創新路徑。
三是評價體系過程化。評價是檢驗學習成果的重要手段。筆者設計了“歷史認知一價值認同一文化傳播\"三維評價量表,通過“年代尺完成度”“文集傳播數據”等量化指標,實時監測課程思政育人成效。以“輸人一內化一輸出\"為鏈路,將課程思政育人成效從知識積累、價值塑造到行為外化進行全過程追蹤,突破傳統課程思政教育評價中“重結果,輕過程”“重分數,輕行為\"的局限。
(二)實踐成效
一是提升學生素養。提升學生素養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三維立體教學模式既像顯微鏡一樣由歷史投射到個體,又如放大鏡一樣由吸收轉化為傳播。這種進階性策略使得學生的素養提升從教育指標轉化為文明傳承,真正實現“素養培育一文化傳承一社會治理”的閉環升級。
二是延伸社會育人。學校是育人的主陣地,社會是人才的檢驗所。學生的素養形成很大程度依賴于學校教育。教師的使命就是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要重視“革命文化育人”,并將其推向實踐。在本次研究活動中,學生創作的《紹興紅色地標手繪地圖》被納入當地中小學研學課程,《致秋瑾的一封信》獲得“浙江省青少年紅色征文”一等獎,實現了“課堂育人”向“社會育人\"的延伸。
本單元課程思政實踐需要以“精準挖掘思政元素、巧妙設計育人活動、多元拓展實踐路徑”為關鍵,讓革命文化從教材走向生活,從文字走向行動。通過“認知一情感一實踐\"的立體化培育,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堅定理想信念,在文化傳承中踐行時代使命,真正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王炳林.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李莉.地方文化資源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融合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23(5).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