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練筆是小學語文教材中常見的寫作訓練形式,多以讀寫視角下的續寫為主要內容。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需求,從以下七種類型的小練筆訓練出發,在訓練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發展他們的想象力、批判性思維和個性化表達。
一、詞語學習型小練筆
小練筆作為一種隨文表達訓練,其特點在于選題微小、篇幅簡短且形式靈活。教師可以通過小練筆與識字教學的整合,設計具有創意性的表達任務。
詞語學習型小練筆適合多個學段的表達訓練。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三\"的“識字加油站\"要求學生掌握如下詞語:甜津津、酸溜溜、辣乎乎、香噴噴、油膩膩、軟綿綿、脆生生、硬邦邦。為引導學生掌握上述詞語,筆者進行如下小練筆設計:第一步,要求學生從課文中圈出3個描寫味道的ABB式詞語并造句;第二步,要求學生記錄一日三餐中符合ABB式詞語的食物名稱;第三步,要求學生寫30字左右的“美食小記”,其中需包含2~3個
ABB式詞語。例子如下。
媽媽做的涼拌黃瓜脆生生的,米飯香噴噴的,還有辣乎乎的炒肉,我吃得滿頭大汗!
詞語學習型小練筆還可出現在五年級的寫作訓練中。疊詞的高級運用(AABB/ABAC式)是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桂花雨》一課字詞教學的重點。因此,筆者要求學生先找出文中類似的詞語,再以“課間十分鐘”為題寫一段習作。例子如下。
下課鈴一響,同學們就急急忙忙地沖出教室。有的三五成群跳皮筋,有的專心致志地看螞蟻搬家,原本安安靜靜的操場瞬間變成歡樂的海洋。
二、素材積累型小練筆
小練筆可以為后續的寫作積累素材。學生通過適量的小練筆練習,可以把自已捕捉到的生活細節融人習作中,使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例如,學習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金色的草地》一課后,學生基本掌握了用五感法記錄生活的技巧,可以通過“五感法”的遷移來記錄藝術加工后的觀察所得。筆者以校園道路兩邊的銀杏樹為觀察對象,要求學生連續觀察兩周,并填寫如下記錄單。
顏色變化:每周為銀杏葉拍一張照片,或用彩筆涂出顏色變化。
形狀發現:像小扇子/像蝴蝶翅膀/像
觸摸體驗:初秋的葉片 $$ 深秋的葉片 。
結合上述觀察單,筆者給出如下練筆要求:
入秋后,銀杏樹開始 (填寫表示顏色變化的詞語)。風一吹,銀杏樹的葉子像 (填寫比喻句),有的還調皮地 (填寫擬人句)。
根據上述要求,學生寫出如下習作。
入秋后,銀杏樹開始披上了金外套。風一吹,銀杏樹的葉子搖搖晃晃地,像一群跳舞的小精靈,有的還調皮地鉆進我的課本里躲貓貓。
習作中的“披上了金外套\"寫出了銀杏樹的顏色變化,“搖搖晃晃\"的動態描寫,寫出樹葉飄落的畫面感;“小精靈\"的比喻與“鉆\"字的擬人手法,寫出了生活中的童趣。
三、主題提煉型小練筆
主題提煉型小練筆可以培養學生從生活素材中提煉積極向上的習作主題的能力。因此,這類小練筆的訓練一般會經歷“現象一聯想一感悟\"三個階段。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一課的寫作教學,其訓練重點是從“事物特點\"到“主題感悟\"的思維過渡。筆者結合課文內容,設計如下小練筆。
通過觀察,我發現爬山虎的腳會 (現象),這讓我想到 (聯想)。原來,(結論)。
以下是學生完成的習作。
通過觀察,我發現爬山虎的腳在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了小圓片,緊緊地扒住墻,這讓我想到了壁虎腳上的吸盤。原來,植物也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啊!
爬山虎的腳枯萎了又新生,就像永不放棄的攀登者。這多像練習跳繩時的我們—摔倒了就爬起來。原來,爬山虎這是要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就在
于永不停歇地攀登。
四、技巧借鑒型小練筆
寫作需要技巧,技巧需要借鑒。寫作技巧的外延是多維的,其中包括語言運用技巧、文章結構技巧、開篇段落的寫作技巧、結尾段落的點晴技巧等。受小練筆特點的局限,技巧借鑒型小練筆多集中于語言運用技巧。
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
以上是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荷花》一課中的精彩語段,但學生只通過閱讀無法體會文章的精彩之處。因此,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如下賞析:首先,語段借助擬人化的想象,實現物我合一。作者覺得自己仿佛是一朵荷花,既描繪出荷花之美,又寫出了自己沉浸于美景之中的快樂。其次,語段的動詞運用精準傳神。隨風飄動\"的“飄\"字,在突出花瓣柔軟質感的同時,也實現了與“雪白”一詞的呼應,從而使描寫景色極具畫面感。最后,多感官描寫的運用實現了意境的營造。視覺上“雪白的衣裳”與“陽光”的配合,再現了明凈的畫面色彩。“微風吹來”的觸覺描寫,讓人感受到風的輕柔。
明確需要借鑒的重點,無法保證實現遷移,還要借助明確的練筆任務與具體要求。筆者設計的練筆任務是選擇一種喜歡的植物或動物,用3~5句話寫出它的動態美。具體要求:習作中至少要有2個精準動詞(如點頭、擁抱、跳躍);習作中要有比喻、想象、聯想的語句;嘗試加入聽覺、觸覺、視覺描寫。為了降低寫作難度,筆者為本次練筆提供如下語言支架。
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 (自然事物),(擬人語句),(出現在哪里)。一陣 (自然現象)來,我就 (動作), (細節描寫)。
以下是優秀習作。
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棵柳樹,穿著嫩綠的裙子,站在小河邊。一陣微風吹來,我就輕輕搖擺,長長的辮子在水面上畫出一道道波紋。
五、生活體驗型小練筆
生活體驗型小練筆的設計,可以把小練筆訓練由被動變成主動。只有經歷充分的生活體驗,小練筆訓練才能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為此,筆者在課前預設了生活體驗類任務。生活體驗類任務可分為三類:家務類體驗任務、自然觀察類體驗任務、技能學習類體驗任務。基于不同類型的生活體驗,小練筆的設計思路與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以乒乓球技能學習為對象的小練筆,其共性的語言架構是:動作描寫 +, 心情描述。動作描寫可以是發球動作、擊球動作;心情描述可以是參與乒乓球比賽時的興奮,也可以是贏得比賽后的激動。
在語言運用層面,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以強化語句的表達效果;在描寫層面上,這類練筆需要充分的動作描寫。因此,動詞的選擇與連續應用顯得十分重要。
課堂上,教練總是說乒兵球最聽話。可案板上的乒兵球卻每次都像在和我捉迷藏。我往左撲,它就往右溜;我往右撲,它又向左跑…當我累得坐在地上的時候,它又快速地滾進墻角。我無奈地笑了。到底是我學藝不精,還是乒兵球太調皮?
這段練筆依托“撲一溜一撲一跑一坐一滾\"等多個動詞匹配,完成了動態閉環式的描寫。“認真追逐(專注) $$ 累坐在地(挫敗) $$ 無奈一笑(釋然) $$ 自我反思(成長)”,短短幾句就完成了心路歷程的敘述。結尾的疑問句既有童真的保留,又暗含學生的自省。
六、文體轉換型小練筆
小練筆從文體角度出發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文學類作品的練筆訓練;另一類是應用文類作品的練筆訓練。為了實現兩者的整合,筆者設計了文體轉換型小練筆,把練筆訓練與跨學科教學進行整合,以滿足不同的教學需要。例如,筆者以“種子吸水膨脹\"“根系向下生長\"“葉片向光性\"三項觀察種子發芽實驗記錄為主題,進行小練筆訓練。以綠豆種子為例,學生對“綠豆吸水膨脹\"的現象進行了如下描繪。
剛放進水里的綠豆硬硬的,像穿著綠外套的小石子。可幾個小時之后,我就驚奇地發現個頭小小的綠豆變胖了,綠色的外套被漸漸膨大的身體撐出了條條皺紋。有的綠豆還冒出了小小的白芽尖,就像伸懶腰的小寶寶。原來種子喝水后會膨脹發芽,這也太神奇了!
從這則小練筆可以看出,文體轉換型練筆的設計,一要以科學觀察任務為前提;二要有一定的文學技巧作為支撐。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七、修改潤色型小練筆
文章不厭百回改。小練筆雖然是篇幅短小的習作,寫作過程訓練中也要有修改、潤色的環節。為此,教師可以設計修改潤色型小練筆。這類小練筆雖然簡單,但學生也不能一蹴而就。其訓練重點在于:一是利用共性的標準去發現習作中存在的問題;二是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尋求科學的解決辦法。為此,教師要選擇有代表性的習作來進行修改潤色的練筆訓練。
“觀察是否細致”“語言是否生動”“邏輯是否清晰”“情感是否真實”是評價小練筆應該遵循的共性標準。仍以綠豆種子發芽實驗為例,若學生沒有觀察到綠豆種子泡水前后的變化,他就不可能寫出“綠豆都變胖了”這樣的語句。同樣,若學生沒有發現綠豆種子發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他的文中也不會出現“可幾個小時之后”這樣的限定語。
小練筆雖短小精悍,卻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詞語學習型小練筆積累語匯;借助素材積累型小練筆豐富見聞;依靠主題提煉型小練筆強化思考;利用技巧借鑒型小練筆掌握寫作思路;設計生活體驗型小練筆表達真情實感;通過文體轉換型小練筆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在修改潤色型小練筆中,實現表達能力的精益求精,使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更具實效。
參考文獻:
[1]許云芳.巧用“小練筆”發揮“大用途”: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小練筆”的教學探究[J].小學教學研究,2025(10).
[2]杭燕.把握編者意圖凸顯練筆價值:中高年級語文“小練筆\"教學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25(15).
(責任編輯:姜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