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將“文化自信”作為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古詩詞宛如一部浩瀚的華夏史詩,它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以文字為載體,深深印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深人研究家國情懷滲透路徑,同時以“童心解碼”“矛盾精神覺醒\"“沉浸式課堂實踐\"等策略,讓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知識,更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一、文化傳承:古詩詞中的家國精神圖譜與教師教學迷思
新課標以“文化自信”為指引,猶如一艘堅固的航船,帶領著莘莘學子在千年的文化長河中暢游。學生在詩詞的海洋里領略著我國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感受著歷史的滄桑變遷。他們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古代的邊塞,看著那孤獨的烽火臺,心中涌起對先輩們保家衛國精神的敬佩;又仿佛漫步在江南的水鄉,玲聽著潺潺的流水聲,品味著那細膩的鄉愁,從而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產生深深的熱愛。教師應了解古詩詞中的文化基因和其教學中的迷思,為文化傳承夯實基礎。
(一)理論觀照的三重鏡鑒
1.歷史之鏡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句詩里的羌笛、楊柳、玉門關,這些看似簡單的意象,實則是民族集體記憶的密碼。它們承載著古代邊疆地區的歷史風貌,反映了當時的軍事防御、民族交流以及人們的生活狀態。從文化記憶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些意象就像一把把鑰匙,打開了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們能夠穿越時空,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
2.情感之鏡
當學生以稚嫩的指尖輕輕撫摸茱萸標本時,“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句詩所蘊含的思念之情便有了真實的溫度。通過這樣的實物體驗,學生不再是單純地背誦詩句,而是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詩人在重陽節時,對遠方親人的深深思念。這種情感的共鳴,能夠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讓他們學會關愛他人,珍惜親情,從而培養出豐富而細膩的情感品質。
3.時代之鏡
在現代社會,抗疫家書與《示兒》的隔空對話,為我們詮釋了“家是最小國”的永恒命題。陸游在《示兒》中,期盼著“王師北定中原日”,這種對國家統一的執著追求,體現了他深厚的家國情懷。而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一封封抗疫家書,飽含著醫護人員對家人的牽掛,同時也展現了他們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健康而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這兩者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們看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家國情懷始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出來,但始終不變的是那份對國家和家庭的熱愛與擔當。
(二)教師的教學迷思
在福建省福清市某鄉鎮中心小學的一次教研沙龍中,一位教師困惑地說道:“學生能熟練地背誦‘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可是當我問他們‘中原’二字是什么意思時,他們卻一臉茫然,根本無法理解這句詩背后的深刻含義。\"這位教師的困惑并非個例,而是反映了當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古詩詞教學中,很多教師都面臨著突破“字面解讀”的困境。在教學中,有些教師只是簡單地講解詩詞的字詞含義、語法結構,讓學生死記硬背,而忽略了對詩詞背后文化內涵和家國情懷的挖掘。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古詩詞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無法真正領略到古詩詞的魅力。
那么,如何才能讓家國情懷如春雨般,在不知不覺中滋潤學生的心田呢?這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需要深人思考的問題。我們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掌握知識,更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詩意解碼: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家國情懷密碼
(一)意象的階梯生長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選編古詩詞時,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以意象為線索,構建了一個循序漸進的家國情懷培養體系。
低年級的“明月光”(《靜夜思》),那灑在床前的銀色月光,就像一個溫柔的啟蒙符號,輕輕叩開了學生對鄉愁的感知之門。在這個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主要基于直觀的感受。《靜夜思》中的明月,簡單而形象,讓學生能夠輕易地理解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而在《江南》一詩中,“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的生動描寫,則將學生帶入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江南水鄉世界。
隨著年級的升高,中年級的“茱萸”“孤城\"等意象,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情感視野。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這個獨特的意象,承載著重陽節的傳統習俗,也寄托著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此時,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了解重陽節的文化背景,以及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讓他們感受到家族親情的巨大力量。同時,“孤城”這一意象,描繪出了邊疆地區的孤寂與蒼涼,教師可引導學生初步領略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厚重,從對家族之情的體會延伸到對文化之根的探尋。
至高年級,“鐵馬”“冰河\"等意象,則成為時代吶喊的象征。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人夢來”,詩人陸游即使年邁體衰,仍心系國家,渴望奔赴戰場,殺敵報國。這些意象展現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勇于擔當的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人分析詩歌的創作背景以及詩人的生平經歷,理解“歷史之思”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他們的擔當之志,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下頁表1即為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古詩詞意象的階梯生長分析。
(二)矛盾中的精神覺醒
在六年級《題臨安邸》的課堂辯論中,有名學生站起來,神情激動地說道:“林升說‘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可是陸游的‘家祭無忘告乃翁'讓我明白,有些清醒,比沉醉更需要勇氣。\"他的發言引發了全體學生的熱烈討論,也讓我們看到了教材選編“悲壯與諷刺并置”的深刻用意。
表1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古詩詞意象的階梯生長分析
《題臨安邸》通過對南宋統治者偏安一隅、醉生夢死生活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統治者的諷刺。而《示兒》則是陸游臨終前對國家統一的殷切期盼,充滿了悲壯的色彩。這兩首詩放在一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學生在對比中思考,在思考中覺醒。
這種價值觀的碰撞,能夠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他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人分析兩首詩的內涵,讓他們探討南宋時期的社會背景、政治局勢,以及詩人的思想情感。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詩詞的文化內涵,更能夠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精神上得到洗禮和升華。
三、課堂尋美:家國情懷的生長現場
(一)第一境:童眸里的山河(低年級)
在某次公開課《江南》的教學課堂上,整個教室仿佛被“施了魔法”,變成了一幅美麗的水墨江南畫卷。學生身著色彩鮮艷的服飾,化身成一條條靈動的“戲蓮錦鯉”,在“蓮葉\"間歡快地穿梭嬉戲。他們的臉上洋溢著純真的笑容,嘴里念著“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那清脆的童聲,仿佛是江南水鄉里最動聽的歌謠
在這個充滿趣味的課堂活動中,教師巧妙地將地理知識啟蒙融入其中。當學生玩得正開心時,教師拿出一幅中國地圖,然后輕輕地說道:“小朋友們,你們看,這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而你們剛剛游過的江南,就在這里。它就像祖國母親身上一件美麗的衣裳,有著獨特的韻味。\"說著,教師拿起學生拼貼的“蓮葉\"磁貼,小心翼翼地貼在中國地圖的江南地區。學生的目光緊緊地跟隨著教師的動作,眼中充滿了好奇和驚喜。
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在歡快的氛圍中學習了古詩詞,更對祖國的山河有了初步的認識,產生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家國情懷的“種子”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悄然種下。
(二)第二境:時空中的對話(中年級)
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課堂上,教師別出心裁地將教室布置成了一個“大唐郵驛”。一走進教室,學生就仿佛穿越回了唐朝,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獨特氣息。
教師先通過一段生動的講解,為學生描繪了唐朝的交通和通信方式,讓他們了解到“驛騎如流星”的含義。然后,教師拿出一根直尺,在地圖上丈量從長安(今西安)到山東的驛站距離。學生圍在一旁,眼睛睜得大大的,充滿好奇地看著教師的操作。當教師告訴他們,古代的人們就是通過這樣一個個驛站,傳遞著信息和思念時,學生不禁發出了驚嘆聲,對古人的智慧和堅韌有了更深的理解。最后是現代創編環節。學生分組合作,用福清方言錄制了一段問候“山東兄弟\"的音頻。充滿地方特色的問候,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方言的魅力,更讓他們體會到了祖國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和聯系。
(三)第三境:血脈里的覺醒(高年級)
在《示兒》的教學課堂上,一個獨特的“陸游遺囑公證處\"情境,讓整個教室充滿了嚴肅而又莊重的氣氛。學生分別扮演公證員、陸游的后人以及歷史學者等角色。公證員們身著整齊的服裝,“一本正經”地坐在“公證桌”前,面前擺放著各種“法律文書”。
他們仔細地研讀著《示兒》這首詩,將其轉化為現代法律語言,對“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遺囑效力進行深人探討。
當公證員宣布“該遺囑因‘九州同'尚未實現而永久生效\"時,教室里頓時陷人了一片沉思。學生仿佛穿越時空,與陸游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深刻地感受到了詩人對國家統一的執著追求和對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
課后,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理解,教師組織了一次采訪活動,讓學生采訪戍邊戰士家屬。通過這次活動,學生的家國情懷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他們深刻認識到,自己肩負著傳承和弘揚家國精神的重任。
四、評價創新:看見精神的拔節
(一)低年級:“小荷葉”成長檔案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筆者采用了充滿童趣的“小荷葉”成長檔案來記錄他們在古詩詞學習中的成長歷程。這份成長檔案就像一本精美的畫冊,里面貼滿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精彩瞬間照片,還有用各種可愛的童趣印章記錄下的學習成果。
例如,當學生認識了《江南》中的蓮葉時,就可以獲得一枚“蓮葉認知章”;當他們能夠熟練地背誦《靜夜思》,并向小伙伴講述自己對鄉愁的理解時,就能得到一枚“思鄉小詩人徽章”。隨著學習的深人,學生還可以通過參與課堂活動、完成小任務等方式,獲得更多的印章,如“古詩朗誦小明星章”“詩詞繪畫小能手章”等。這些印章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肯定,更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動力,從而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投人到古詩詞的學習中。
(二)中年級:“文化基因檢測報告”
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寫作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可采用“文化基因檢測報告”的方式來評價他們在古詩詞學習中的文化認同發展情況。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一個專門設計的“意象追蹤器\"軟件,對學生的習作進行分析。在《我的家鄉》作文中,軟件會統計出現的各種意象。如果發現“明月\"“茱萸\"等傳統古詩詞意象的出現頻率逐漸下降,而“高鐵站”“非遺館\"等新符號不斷涌現,那么,就表明學生的文化認同正在發生創造性轉化。學生不再僅僅局限于對傳統詩詞意象的理解和運用,而是能夠將現代生活中的元素融入自己的文化認知中,體現出對家鄉文化的創新傳承和發展。
同時,教師還可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小組討論參與度等方面,對學生的文化基因進行全面評估。在評估報告中,不僅應指出學生的優點和進步之處,還應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高年級:精神答辯會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精神答辯會”,檢驗他們對古詩詞中家國情懷的理解和傳承能力。在答辯會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自己的“古詩新譯”項目成果。有的小組將“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譯為“若有院士守國門,豈容疫病亂乾坤”,巧妙地將古代的邊塞防御與當代的抗擊疫情相結合,表達了對醫護人員和科研工作者的贊美之情。
在答辯過程中,其他小組的學生和教師作為評委,會針對展示內容提出各種問題(如創作思路、文化內涵的理解、創新點的意義等),展示小組的學生則需要進行答辯,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答辯會結束后,評委們根據各小組的展示內容、答辯表現、創新程度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分。除了給出分數,評委們還會對每個小組的作品進行詳細點評,指出優點與不足,并提出建設性的改進意見。這種精神答辯會的形式,不僅考查了學生對古詩詞知識的掌握程度,更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論體系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3劉艷.小學生家國情懷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J].語文建設,2024(6).
(責任編輯:姜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