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以體育人”“健康第一”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理念。小學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與運動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提升學生身體素質不僅是保障其健康成長的基礎,更是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舉措。從教育規律來看,小學階段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具有不可逆性,這一時期形成的運動習慣將深刻影響其終生的健康認知。
近年來,小學體質教育面臨諸多困難,比如:學生課業壓力大,導致運動時間被擠壓;傳統體育課程形式單一,難以激發學生興趣;家庭與學校在運動認知上存在差異;部分學校因器材、場地限制陷入“想動卻動不起來”的困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條件的改善,一些新的問題也逐漸出現,比如:標準化體測導致部分學校陷人“應試訓練”誤區,忽視學生個體差異;在數字時代,學生對電子設備的依賴,擠壓了戶外活動時間。
基于以上認知,(以下簡稱“學校”打造了“生命活力工程\"體質教育模式。學校堅持以“健康第一”為基本原則,以“生命活力工程”為核心載體,將體質提升納入學校整體育人體系,通過“每日運動保底、興趣活動拓展、習慣培養扎根”的三層架構,讓運動從“課程任務”轉變為“生活需求”。該工程旨在通過多元路徑激發學生運動潛能,讓運動成為校園生活的自然組成部分,最終實現“以體強心、以體健體\"的育人目標。下面,筆者就以學校的“生命活力工程\"為例,探索提升小學生身體素質的有效策略。
一、情境化體育活動的創意設計
(一)校園運動場景再造
情境創設對于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至關重要。為了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學校實施了“課間微運動工程”。學校在教學樓走廊設置“2分鐘挑戰區”,張貼“深蹲20次\"“高抬腿30秒\"等圖文指引,配備簡易拉力帶、呼啦圈等便攜器材。樓梯轉角改造成“運動打卡角”,學生掃碼參與“爬樓計數賽”,累計爬樓一定層數可兌換“運動小達人”勛章。這使學生日均有效運動時間有了明顯增加。學校自然場地功能開發也頗具特色,利用校園空地劃分“輪胎障礙區”“繩網攀爬區”“沙包投擲區”,用廢舊輪胎、竹竿、繩索搭建簡易設施。學校將操場邊的土坡改造成“匍匐爬行道”,用樹枝標記障礙物,器材成本較低,每節課可容納20名學生同時鍛煉。季節主題運動周的開展則與自然緊密融合,春季開展“校園風箏跑”,夏季組織“水球躲避賽”,秋季舉辦“落葉障礙跳”,冬季進行“跳繩吉尼斯”,使學生運動參與興趣有了較大提升。
(二)游戲化運動課程創新
民俗體育進課堂是學校的一大亮點。民俗體育項目以其獨特的文化性與傳播性,受到學生的喜愛,從而在運動中實現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學校將跳皮筋、滾鐵環、抽陀螺、二人三足、跳房子等傳統游戲改編并納入體育課程,開發的“皮筋數學游戲”讓學生在跳皮筋時回答乘法口訣,既鍛煉協調性,又鞏固知識。主題情境教學法的運用也十分成功,設計“森林探險\"課(模仿動物爬行)、“小小消防員”課(障礙跑 + 物資傳遞)、“太空漫步\"課(平衡木模擬失重行走)。教師用口哨、彩帶等創設情境,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完成體能訓練,課堂參與度有了大幅提高。團隊挑戰活動的設計則營造了全員參與的氛圍,開展“班級能量環”挑戰(全班累計跳繩一定次數)、“校園定向尋寶”(按地圖完成運動任務)“接力馬拉松”(班級接力完成一定距離跑步)。在學校的“教室吉尼斯”活動中,學生還自創了“課桌俯臥撐\"“書包舉重\"等項目。
(三)簡易器材的功能拓展
將教學資源最大化利用,實現體育器材的豐富多樣性,發掘其潛在價值與多元功能,是學校體育教師一直研究的課題。學校的“一材多用\"教學法充分發揮了器材的價值,一根跳繩開發出多種練習方式,一個籃球衍生出多種活動。體育教師編寫的《簡易器材多功能使用手冊》收錄多種器材的多種“玩法”。廢舊材料改造則實現了資源的再利用,比如,用礦泉水瓶制成“保齡球”,紙箱做成“跨欄架”,舊輪胎拼接成“障礙物”。學生收集廢舊報紙制作“紙球”用于投擲練習,一學期節省不少器材經費。便攜式運動包的開發解決了課間及雨天的活動難題,為每個班級配備包含跳繩、鍵子、拉力帶的“運動百寶箱”。“口袋運動課”上,學生用書包當負重物,在課桌間完成深蹲、弓步跳。
二、學科融合課程群的協同開發
(一)體育與科學的跨界融合
學校開設運動原理探究課,讓學生深層次理解運動原理,體驗“運動使人健康”的科學性。科學課開展“為什么跑步會喘氣\"實驗,學生測量心率、記錄呼吸頻率;用彈簧秤測量跳繩拉力,理解力學原理。在“肌肉奧秘\"課上,學生觸摸手臂肌肉收縮,理解屈臂動作的力學原理,使運動技能學習從“機械模仿\"轉向“原理認知”。健康數據記錄項目則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生學習使用血壓計、握力器,每月記錄體質數據并繪制折線圖。班級“健康成長墻”展示肺活量變化曲線,直觀呈現運動對身體的影響。運動器材改良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給挺子加裝發光二極管,為跳繩增加計數器。
(二)體育與人文的深度結合
學校開設運動文學創作課,不僅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還讓學生從文學中感受運動的魅力。語文教師指導學生撰寫“運動日記”,記錄比賽心理與身體感受。“跑道上的文字”征文活動收集優秀散文多篇,其中《長跑中的節奏》被選人區域語文拓展教材。體育歷史文化課讓學生感受體育的文化內涵,道德與法治課則介紹古代蹴鞠、武術發展歷程與現代奧運會起源。在“傳統體育文化周\"中,學生表演武術操、制作蹴鞠模型。團隊協作戲劇課通過體驗式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此外,學生還結合接力跑、拔河等項目開展戲劇創編,將運動中的合作故事改編成小品并演出。
(三)體育與數學的情境聯動
學校開設運動數據統計課,將數學知識與運動結合,讓數學課有了真實的情境,讓體育運動有了數據的支撐。在數學課上,學生分析班級體測數據,計算平均身高、體重,繪制“體質健康扇形圖”;根據跳繩次數計算平均數,理解速度概念。運動會預算師”活動中,學生計算器材采購成本、獎品費用。運動軌跡測量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數學知識,用卷尺測量跑步路線長度,計算50米跑平均速度;在操場繪制坐標圖,標記投籃點位置,學習“位置與方向\"知識。校園運動地圖”項目中,學生用數學知識規劃最優接力跑路線,使團隊成績有了提升。體育賽事概率課則讓學生感受數學在體育比賽中的應用,其中乒乓球課主要分析“發球得分率”,籃球課主要計算“罰球命中概率”。
三、家校協同評價體系的立體化構建
(一)成長型運動檔案建設
學校創編的紙質運動手冊實現了家校共同關注學生運動成長的目標。學校設計《我的運動成長手冊》,包含“每日運動記錄”“技能達標表”“運動感悟”三個部分,家長簽字參與評價,教師批注評語,實現三級評價體系。手冊設置“親子運動時光”板塊,記錄家長與孩子共同鍛煉的照片和故事,帶動家長參與鍛煉,增強親子關系。班級運動積分榜則營造了良好的競爭氛圍,教室設置“運動能量樹”,學生每天完成一次鍛煉就會獲得一片“能量葉”,集滿一定數量的“能量葉\"可兌換“運動星章”。學生階段性成長報告則全面展示學生的運動進步,學校每學期發布《體質成長白皮書》,用雷達圖展示學生在速度、耐力等維度的進步,并用“成長故事”記錄典型案例。
(二)多元主體評價機制
學生通過自評與互評可培養自我管理和互助能力。學校設立“運動小評委”制度,引導學生用“點贊卡”表揚同學,在“我給同學當教練\"活動中用自制的“動作評分表”評價同伴跳繩姿勢。教師的過程性評價則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體育教師關注學生課堂參與度與努力程度,而非僅看成績,并通過“課堂運動日志”記錄學生的進步。家長參與式評價則提高了家庭對運動的重視程度,開展“家庭運動觀察員\"活動,家長每周提交孩子在家鍛煉視頻并語音點評,家庭運動參與率有了大幅提高。
(三)激勵性反饋體系
多維榮譽稱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唯成績論,讓每個學生的運動熱情都得到呵護與激發。班級設立“堅持之星”“進步之王\"“創意達人\"等個性化榮譽。“運動彩虹獎\"包含紅(耐力)黃(速度)藍(協調)等七類獎項,讓不同特長的學生獲得認可。校園運動勛章則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學校設計“跳繩章\"“體能章”“籃球章”等多類技能勛章,學生通過考核獲得。成長可視化展示則讓運動成果可見可感,校園走廊設置“運動成長墻”,用照片、視頻、數據對比展示體質變化。畢業班“六年運動軌跡\"展區從一年級“瞞珊跑步\"到六年級“矯健沖刺”,成為校園網紅打卡點。
綜上所述,學校的“生命活力工程\"這一實踐的價值不僅在于具體方法的創新,更在于構建了“空間一課程一評價\"三位一體的體質教育模式:在空間維度,打破\"體育只在操場\"的局限,讓教學樓、走廊、自然場地都成為運動場;在課程維度,突破“體育只練體能\"的邊界,讓運動與數學、科學、人文等學科自然融合,實現“練體”與“增智”的協同;在評價維度,破除“唯成績論”,讓堅持、進步、創意都成為被認可的價值,從而激發每個學生的內在動力。
體育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硬件設施的“高大上”,而在于教育理念的“接地氣”一尊重兒童天性,立足學校實際,挖掘身邊資源,就能讓運動真正融入校園生活。學校的實踐證明:只要堅守“以生為本\"的初心,就能在平凡的教育實踐中,培育出學生健康的體魄與陽光的心態,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桂悅.培養體育鍛煉意識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小學體育教學與學生的健康發展[J」.華夏教師,2019(32).
[2]尚鵬禮,劉占軍.小學大課間活動培養品德的行動邏輯與保障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5(20).
[3]丁建偉.體育教學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與提升[J].天津教育,2021(30).
(責任編輯: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