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習不是讓學生簡單接受和機械記憶知識點,而是要判斷歷史事實,形成歷史認識?!安牧涎凶x”是統編版初中歷史教材重要的輔助欄目,與正文相輔相成,與其他欄目共同構成了教材的“學本\"系統。教師充分運用“材料研讀\"欄目,有助于凸顯歷史學科的學科特色,高效培育學生的歷史思維。
一、“材料研讀\"欄目特點及教學價值
“材料研讀”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學習欄目,其內容主要包括精選基本、典型、簡要的材料片段和依據材料設置的問題。新修訂的統編版初中歷史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的“材料研讀\"欄目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呈現出新的特點與趨勢。
(一)“材料研讀”欄目的特點
1.材料具有典型性
“材料研讀”欄目以文字材料為主,其選擇和呈
現具有典型性特征。
從材料的出處來看,欄目中的材料出處較多且權威,如《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這些均是學者研究相應階段歷史的典型資料,體現了歷史學科的嚴謹性以及對史料實證意識的要求。
從材料的類型來看,除了出自史書的文字材料節選外,還有經典著作的原文呈現,如《論語》《詩經》《齊民要術》等節選;也有詩詞類型的材料,如白居易的《與元九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的《如夢令》等;也有歌謠類型的材料,如明末歌謠等。
從材料的呈現來看,“材料研讀\"欄目中的材料都很簡短,減輕了學生閱讀量方面的負擔。
2.問題具有探究性
“材料研讀\"欄目中的問題是基于史料和學生所作者簡介:齊子楓,初中歷史教研員。
學知識進行設計的,將材料導向學生的探究活動,有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例如,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0課“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材料研讀\"設計了“閱讀材料,說說秦朝的施政與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的關系”這樣的問題,體現了《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學業質量標準部分“了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聯系”的要求。
同時,“材料研讀\"欄目中的問題聚焦“歷史視角\"和“宏觀視角”?!皻v史視角\"指的是“材料研讀”問題設計導向歷史學科,雖然呈現了詩詞等作品,但問題指向歷史知識。例如,新教材七年級下冊第14課的“材料研讀”呈現了一系列詩詞作品,問題則導向了對時代背景的考查,引導學生從“歷史視角\"探究問題?!昂暧^視角”指的是“材料研讀”問題設計不拘泥于小、碎、散的知識點,而是關注時代特征、歷史背景、史事之間的聯系與變化,問題整體具有統攝性,學生需要綜合運用比較、分析、綜合等思維進行探究。
3.答案具有開放性
“材料研讀”欄目的答案突破了標準答案的粹梏,更具開放性的特征,能夠引導學生從多元視角出發進行思考。例如,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4課的“材料研讀”呈現了《史記·大宛列傳》中的一段材料,設問“為什么說張騫出使西域是‘鑿空'之舉”,學生可以從地理、出使歷程、國家交往、歷史影響等多元角度進行回答,拓寬歷史思維的廣度。
(二)“材料研讀”欄目的教學價值
“材料研讀”欄目將課文、材料、問題三者有機結合,有助于提升學生獲取信息、分析思考、史論結合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學中具有重要價值。
1.突出歷史學科特色
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歷史不是簡單地接受和記憶現成的答案,而是通過自己對相關史事的了解,以及運用有價值、可信的史料來辨明歷史事實,形成歷史認識”。由此可見,史料是學生認識歷史的主要依據,“材料研讀\"欄目呈現的材料均屬“史料\"范疇,凸顯了歷史學科的特色,同時,通過問題的引導,有助于學生歷史思維的形成與發展。
2.有助于培育核心素養
新課標凝練了歷史學科要培養的五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史料實證”要求學生初步學會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歷史解釋”要求學生在理解和辨析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嘗試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加以論證,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安牧涎凶x\"欄目依托典型史料和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啟迪歷史思維,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3.豐富歷史教學活動
作為教材的輔助欄目,“材料研讀\"在整個教材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包括呼應正文內容、補充歷史細節、拓展所學知識、整合關鍵信息等。新課標強調教師“要考慮如何構建基于史料研習的教學方式”?!安牧涎凶x\"欄目具有史料研習功能,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可以通過課堂討論、辨析史料等多種方式的整合運用,最大限度地發揮該欄目的作用。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了解“材料研讀\"欄目的特點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利用該欄目開展教學活動,進而充分發揮歷史教材的教學價值,促進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實現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
二、學生“學\"的方法—“材料研讀”欄目的解答方法
新教材突出“學本\"功能,傳統研究多聚焦于教師對“材料研讀\"欄目的教學運用,而忽視對學生學習、運用該欄目的方法指導。為更好地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筆者對“材料研讀”欄目的問題解答方法及過程進行系統梳理,既為學生的“學\"指明方向,又為教師的“教\"奠定基礎,發揮教材的“學本\"功能。
(一)關注史料出處,熟悉材料背景
學生在閱讀史料之前要了解史料的出處,出處中蘊含作者、歷史時期、主題等背景信息,有助于學生對史料形成初步認知,進而更深入地理解與史料相關的史事。
例如,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5課的“材料研讀\"欄目提供的材料出處是《史記·周本紀》,學生可據此判斷這段文字是司馬遷所寫,其內容與周朝的歷史相關,進一步研讀材料便可明晰這段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的相關史事。
(二)閱讀材料內容,獲取關鍵信息
“材料研讀\"欄目中的史料一般都比較簡短,學生可逐字逐句閱讀,從中提取關鍵信息,包括事件、人物、現象以及相關的時間、地點、原因、結果、影響等,進而理解材料的整體意思。
以新教材七年級下冊第13課“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對外交流”的“材料研讀”欄目為例。
上(宋高宗)日:“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萬計?!?/p>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六
這則材料內容較短,學生在閱讀中能夠明確主體是“宋高宗\"以及“利\"“最厚”“合宜\"“所得\"等關鍵詞,但對于“市舶\"“措置\"等含義需要查閱字典進一步明確?!笆胁癨"指的是海外貿易,“措置”指的是經營、管理。學生通過深人研究,明確了這則材料的信息,即宋朝時期,海外貿易獲利最為豐厚,如果經營得當,可以獲得上百萬的收入。
(三)聯系提示信息,明確設問角度
學生在閱讀“材料研讀\"欄目問題的過程中,要將材料與問題關聯起來,這一過程的核心環節就是關注問題中的提示信息。學生閱讀問題的過程中還要思考設問的角度。目前,“材料研讀\"欄目大體有以下幾個設問角度(如圖1)。
圖1“材料研讀\"欄目設問角度
以新教材七年級下冊第16課“明朝的對外關系\"的“材料研讀\"欄目為例。
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者。
一天妃靈應之記碑文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說說支持鄭和船隊“涉彼狂瀾,若履通衢”的歷史條件有哪些。
問題中提示了回答的依據,即材料和所學知識。學生可通過“涉彼狂瀾,若履通衢\"建立問題與材料之間的關系。從設問角度看,考查的是單一史事的“前因”,也就是鄭和下西洋得以順利啟航的條件。
(四)聯系已有知識,整理形成答案
學生在作答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材料、問題與已有的歷史知識聯系起來,運用所學知識組織語言,形成完整的答案。
以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9課“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材料研讀\"欄目為例。
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
《魏書·序紀》這則材料說明了什么?
材料出自《魏書》,學生結合材料中的“鮮卑”一詞,可知其內容與北巍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史料記載內容主要體現了鮮卑人對遠古的記憶,也體現了中原文化的影響。學生可以組織語言形成答案:這則材料說明了內遷北方民族對中原歷史文化的自覺認同。
三、教師\"教\"的策略一“材料研讀\"欄目的教學策略
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充分挖掘“材料研讀\"欄目的價值,探索“材料研讀\"欄目在教學中的實施策略,可以為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注入更多活力。
(一)依托“材料研讀”欄目創設教學情境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理解教材,明確該課中“材料研讀\"欄自所處的位置及發揮的作用,將其作為素材、資源等與教學目標相呼應,進而創設富有啟發性和互動性的歷史情境,并以此為基礎開展歷史教學。
新教材七年級上、下冊“材料研讀\"欄目設計的史料包括文獻、詩詞、歌謠三種類型。教師可以直接呈現文獻史料,設計探究問題,并以此展開情境;也可以引導學生吟誦詩詞,在詩詞中見證歷史,在文學情境中開展歷史學習;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歌謠,進一步構建時空框架,勾勒時代背景,創設能夠“神人”歷史的情境。
例如,教師在教學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3課“東漢的興衰”中“黃巾起義\"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出示“材料研讀”欄目呈現的民謠材料。
“小民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 可畏,從來必可輕?!?/p>
《太平御覽·菜茹部》
教師在原設問“說說這首民謠反映出當時民眾什么樣的情緒”的基礎上,通過“這首民謠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現象?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在這樣的背景下,民眾會做出怎樣的反應?結果如何?”等問題,營造生動的歷史情境。
教師以民謠為出發點,以民眾為討論點,引導學生回到東漢末年的歷史情境中,探尋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理解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自然得到發展。
教師還可以依托“材料研讀”欄目的史料,通過角色扮演、組織辯論會等學習活動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拓寬思維、深人思考,促進體悟和理解。
例如,在教學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2課“大一統王朝的鞏固\"中“尊崇儒術\"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材料研讀\"中“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這一段材料,引導學生分別扮演董仲舒和漢武帝,搜集相關資料,在各自的角色中理解“董仲舒的建議內容以及提出這樣建議的原因”“漢武帝接受建議的原因”。
學生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既能體會到歷史知識帶來的無限魅力和樂趣,又能鍛煉自身的歷史思維。
(二)依托“材料研讀”欄目整合教學內容
歷史學習不應是碎片化的,新教材對“材料研讀\"欄目進行了調整,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問題的設計更加具有統領性,材料以及設問的視角更加宏觀,便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嘗試運用“材料研讀\"欄目,并圍繞材料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以點帶面,促進學生建立連貫、系統的知識體系。
以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材料研讀\"欄目為例。
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漢書·景帝紀》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說一說:文景時期出現了怎樣的局面?出現這樣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這些內容雖然簡短,但信息豐富。教師可以此為切人點,整合教學內容來設計問題(如圖2),貫通本課所學。教師通過“材料研讀\"整合教學內容,將整個課時的內容串聯起來,統攝所學知識,引導學生在抽絲剝繭中深化對史料、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認知。
(三)依托“材料研讀”欄目組織歷史論證
組織歷史論證是新課標提出的教學建議,這一活動形式基于歷史問題,通過歷史思維加工史料,并形成相應的觀點、看法,有助于核心素養的培育,也反映了歷史學科“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本質特點。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材料研讀\"欄目引人歷史問題,建立歷史論證的基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合
作探究等形式促進歷史論證的深入。教師鼓勵學生展示論證成果,在闡釋的過程中做到有嚴謹的態度、有根據的評述、有邏輯的表達。
以新教材七年級下冊第5課“隋唐時期的民族交往與交融\"的“材料研讀\"欄目為例。
唐太宗說: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資治通鑒》卷一九八
這句話反映了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怎樣的主張?
師生可以對材料內容進行基本分析,并且對問題作出回答,即“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主張平等、開明、一視同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拋出論證問題:“唐太宗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少數民族首領是如何回饋他的呢?”并出示如下兩則史料,組織學生開展論證。
時諸蕃君長詣闕頓顙,請太宗為天可汗。
《通典》
自是西北諸蕃咸請上尊號為“天可汗”,于是降 璽書冊命其君長,則兼稱之。
《舊唐書》
通過論證,學生能夠理解唐太宗與少數民族首領之間的“雙向奔赴\"以及民族和睦的局面。此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出示材料(昭陵十四尊蕃君長石像)夯實論證成果。這一案例圍繞著“唐朝的民族關系”這一主題,通過不同類型的史料以及不同視角印證“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這一結論,讓史料實證形成完整閉環。
(四)依托“材料研讀”欄目設計作業
作業能夠有效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依托“材料研讀”欄自設計作業,能夠打通課中與課后的時空界限,讓史料貫穿歷史學習始終。教師先要明確作業目標,這樣能夠更準確、有效地運用“材料研讀”欄目,也有利于后續評價的設計與標準的制定。
教師也可以針對“材料研讀”欄目設計問題鏈,形成線索,拓展、深化學生的歷史理解。當然,教師還可將“材料研讀”欄目作為資源與“課后活動”“問題思考”等欄目配合使用,形成立體式的學習模式,使作業設計呈現綜合性特征。
以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0課“秦末農民大起義\"中的“材料研讀\"欄自為例,教師可在此基礎上補充材料,并進行作業設計。
作業:請從下面三則材料中任選兩個,說明材料間的聯系(可從因果聯系、史料互證等角度闡釋)。
材料一:(秦二世)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是以陳涉(勝)……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賈誼《過秦論》材料二: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杜牧《阿房宮賦》材料三:《陳勝、吳廣起義》圖片
該作業充分運用教材資源,發揮史料的價值,引導學生從史料互證、建立聯系等角度思考問題,并進一步地闡釋和表達,發揮了作業評價的功能和價值。
綜上所述,新教材的“材料研讀\"欄目在材料選擇和問題設計上均有突破,聚焦于歷史的宏觀視角,致力于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認識到其重要價值,從學生的角度給予學法指導,并從課堂教學角度進行充分地利用,可在落實新課標、充分運用新教材、優化歷史課堂等方面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李文妍.統編初中歷史教科書有效“材料研讀\"探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2(9).
[3]趙瑩瑩.核心素養理念下統編初中歷史教材活動教學策略[J」.云南教育(中學教師),2024(Z1).
[4]吳立萍.初中歷史教材中的史料研究與教學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4(32).
(責任編輯:趙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