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中小學課堂教學中,課程思政已經普遍成為廣大教師的教學實踐與行為自覺。然而,課程思政實踐中喧賓奪主、生硬拼湊、機械應對、形式主義等現象依然存在。要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應高度重視其融入中小學課堂教學的四大要素及功能顯現。
價值體認。課程思政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新課程理念、新課程指向,突出強調的是學科教學育人功能的實現與思政功能的彰顯。這是理解并釋放課程思政功能的首要前提。作為課程實施的主體,教師必須認識到,每一門課程的設計、實施、評價均需有機融入、巧妙嵌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內容,以承擔立德樹人的分內職責。無論是哪一門課程,都應把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納入課程目標與教學過程中。
精選素材。課程思政的“思政性”,需要教師充分挖掘所教課程素材中蘊含的道德、情感與價值觀因素以及政治認同、文化自信、公共道德、科學精神資源等,梳理并系統規整融入學科教學資源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內容。有效的課程思政是學科素材自身蘊含的思想政治、道德元素的顯現與升華,而非外在思想政治因素的比附、粘貼、堆砌、疊加。因而,教師必須基于并深入學科課程內容自身蘊含的思政元素的挖掘,設計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教學環節、教學方法,通過調動學生基于課程學習的情感體驗、情感認同,使其自覺增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文化認同,實現學科教學的文以載道、德理融通。
融會貫通。課程思政融入中小學課堂教學,關鍵在“融”,根本在“通”。課程思政的高質量運行,應注重教學方式的融合、整合,切忌單向傳輸、機械灌輸;應注重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融合;應注重學科知識學習與價值導向、文化傳承、品德養成、科學精神和技術倫理培育的統一。教師應熟知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譜熟所教學科的知識邏輯、思想邏輯,熟練把握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巧妙自然、不露痕跡地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與目標融入備課、授課的全過程,將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轉化為提高學生知識學習效率與效益的手段。
反思提升。課程思政的效果以學生是否形成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為判據。教師應通過課程反思提升課程思政的功效:課程思政是否實現學科教學與價值導向、文化傳承、品德養成、科學精神培育的統一;是否基于學科目標、學科邏輯、學科特點進行思政資源的巧妙開發與思政功能的自然過渡;是否充分挖掘課程知識背后隱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核心素養;是否促進學生知識習得、能力生成與品德發展、啟智增慧的統一。自覺地進行課程反思,是實現學科課程思政功能和育人價值的必然路徑。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