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通過縱向挖掘文本隱喻、橫向拓展比較閱讀,并借助AI對話等創新手段,不僅能有效破解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解困境,更能引導學生在“異化”“荒誕”等哲學命題的探討中,形成對社會人生的深度思考,為新課標背景下的文學教學提供可操作的實踐路徑。
一、新課標視域下的教學定位與文本價值闡釋
(一)任務群導向下的教學目標錨定
教材編者將《變形記》歸入必修下冊“荒誕與真實”單元,該單元隸屬于“外國作家作品研習”任務群。這一編排明確了教學的雙重維度:一方面要求學生“閱讀外國文學經典作品,認識其價值,撰寫讀書筆記或評論”;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探討不同民族文學之間的共同話題”[1]
1.文本細讀維度。需聚焦卡夫卡“變形”手法的文學特質,分析其通過荒誕敘事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異化”主題,如格里高爾變形為甲蟲后,家人態度從“關心”到“驅逐”的轉變(見表1),映射出“工具價值至上”的人際關系異化。
2.文化比較維度。需引導學生跨越時空,聯結蒲松齡《促織》中“人化為蟲”的東方敘事,探討中西文學中“變形\"母題的異同—前者以“促織”隱喻封建皇權對人性的壓迫,后者以“甲蟲”直指現代社會的精神困境,二者均通過超現實手法實現對現實的批判。
表1:格里高爾變形前后家人態度對比
(二)現代派文學的教學困境與突破路徑
高一學生對傳統敘事較為熟悉,卻普遍對卡夫卡的荒誕手法存在認知障礙。教學需搭建三重橋梁。
1.認知橋梁。通過“作者名片 + 現代派文學特征”的知識前置,解構卡夫卡“寓言體”創作風格,如“用變形荒誕的形象表現孤立絕望的個人”,幫助學生理解其“外冷內熱”的敘事邏輯。
2.情感橋梁。以“外賣騎手被算法異化”的當代情境導入,將百年前的文學隱喻與當下“996工作制”“績效焦慮”等現實困境勾連,激活學生的情感共鳴。
3.思維橋梁。設計“蟲形之下的隱喻 $$ 蟲眼觀人的現實 $$ 人蟲之辨的困境”三層任務群,引導學生從文本細節(如甲蟲“細腿的黏性物質”“失語狀態”)切人,逐層剖析“生理異化 $$ 心理異化$$ 關系異化”的邏輯鏈條。
二、大語文觀下的立體化教學策略
(一)縱向深入:文本細讀與哲學思辨的融合
1.“變形”符號的多維解構。生物性變形:通過朗讀開篇“變成了一只大得嚇人的甲殼蟲”,引導學生梳理甲蟲外形(“脊背如鐵甲”“小腿帶黏性”)、聲音(“嘰嘰喳喳聲毀壞話語余音”)、心理(“冷靜思慮工作”)的描寫,揭示其作為“異化”顯性表征的意義一生理變形實為心理異化的爆發。社會性變形:對比格里高爾變形前后的社會角色,變形前是“獨自養家的推銷員”,變形后淪為“毫無價值的累贅”,映射資本社會中“勞動異化”導致的人的工具化[]。
2.“殼”的隱喻與生存困境。卡夫卡刻意選擇“笨重、丑陋的甲蟲”而非“敏捷的兔子”,因其“難以翻轉的殼”恰是現代人困境的絕佳象征。時代之殼:工業文明下“效率至上”的規則如同無形枷鎖,格里高爾“被算法拆解的送餐路徑”與當代打工者“被績效指標量化的人生”形成互文(Deepseek評論文本指出,“績效體系將人類降格為可量化的勞動單元”)。家庭之殼:家人從“溫情面具”到“利益至上”的轉變(見表1),暴露了親情關系的異化,正如卡夫卡金句所言:“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負的鐵柵欄后面?!弊晕抑畾ぃ焊窭锔郀枴跋x形人心”的矛盾,體現存在主義“身體與靈魂割裂”的困境——即便淪為甲蟲,仍保有“還清債務、送妹妹學音樂”的人類情感,反照出“異化社會中人性的堅守”。
(二)橫向拓展:跨文本與跨媒介的比較閱讀
1.中西“變形\"母題的對話。將《變形記》與《促織》并置,設計對比閱讀任務。相同點:均通過“人變為蟲\"的荒誕敘事批判社會現實,如《促織》借“促織”揭露封建吏治腐敗,《變形記》以“甲蟲”控訴資本異化。差異點:東方敘事側重“命運悲劇”(成名之子被動化為促織),西方敘事強調“存在偶然”(格里高爾變形的無因性);東方以“大團圓結局”(促織顯靈、全家富貴)實現情感代償,西方以“孤獨死亡”(格里高爾“懷著愛意回憶家人”死去)凸顯存在荒誕。
2.現代派文學的譜系聯結。結合單元目標,引入《等待戈多》《百年孤獨》等現代派作品片段,構建“荒誕 $$ 魔幻 $$ 存在”的流派脈絡:《等待戈多》的“等待”與《變形記》的“異化”共同指向“人類生存的無意義性”;《百年孤獨》的“循環敘事”與《變形記》的“封閉結局”(家人歡慶新生活),均揭示現代社會的精神困境。
3.信息技術與文學教學的碰撞。創新引入AI對話工具Deepseek,組織學生向其提問:“以《變形記》觀點評述當今打工者狀況。”AI生成的《甲殼之下:論現代打工者的卡夫卡式生存困境》一文,以“器官數字化增殖”“績效體系中的蟲豸哲學”等現代隱喻,將文學批判延伸至數字時代,實現“文本解讀一現實觀照一未來思辨”的立體拓展。
(三)情境任務:真實問題驅動的深度學習
依據新課標“情境任務的合理性、真實性、時代性”要求,設計三層遞進式任務。
1.基礎任務。繪制“格里高爾變形檔案表”,梳理其外形、心理、社會關系的變化,強化文本細節認知。
2.進階任務。小組合作撰寫“蟲眼日記”,以格里高爾視角描述變形后的一天,體悟“異化者”的內心世界。
3.高階任務。結合Deepseek評論,完成100字短評《當代“甲蟲”生存報告》,要求以“甲殼”隱喻現代困境,如“久坐鈣化的脊椎是辦公椅的甲殼,24小時在線的通信軟件是社交的甲殼”。
三、教學實施與成效反思
(一)課堂活動的結構化設計
以“變形”為主線,構建“導人一探究一拓展—升華”四階段課堂。
1.情境導入(5分鐘)。通過外賣騎手異化案例與《促織》對比,激活“變形與現實”的思考。
2.文本探究(25分鐘)。任務一:齊讀開篇,圈畫甲蟲描寫關鍵詞,提煉“異化”隱喻。
語文世界
任務二:小組合作分析家人態度變化表格(見表1),探討“人形之下的現實”。
任務三:結合AI評論,展開“人蟲之辨”辯論,聚焦“效率社會中的自我異化”。
3.拓展延伸(8分鐘)。推介薩特《禁閉》加繆《局外人》,布置存在主義文學讀后感任務。
4.結語升華(2分鐘)。以卡夫卡金句“自的雖有,卻無路可循;我們稱之為路的,無非是路躇作結,點明“變形是對現實的無聲反擊”。
(二)教學成效與評價體系
1.過程性評價。通過課堂觀察、小組討論記錄、“蟲眼日記”等,評估學生參與度與思維深度。例如,在“家人態度變化”分析中,學生能從“母親開窗拒斥”的細節,推斷出“親情在利益面前的脆弱性”,體現批判性思維的提升。
2.成果性評價。短評寫作: 85% 學生能準確運用“甲殼”隱喻,如“短視頻平臺是現代人的電子甲殼,我們在碎片化娛樂中逃避真實社交”。
跨文本思考:課后問卷顯示, 72% 學生能關聯《變形記》與《局外人》的“荒誕主題”,指出莫爾索“對死亡的冷漠”與格里高爾“對生存的麻木”均是對異化社會的反抗。
(三)反思與改進方向
1.時間分配優化。在“AI評論探討”環節,學生因興趣濃厚常超時,需預設更精準的計時機制,確保各環節均衡推進。
2.技術互動深化。未來可嘗試讓學生自主設計AI提問,如“若格里高爾生活在元宇宙,異化形式會如何變化”,進一步激發創新思維。
3.文化拓展延伸??梢肜滥Щ矛F實主義作品(如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對比不同文化語境下“變形”的敘事差異,強化“尊重文化多樣性”的課標要求。
四、大語文觀的實踐范式與未來展望
(一)教學范式的創新價值
本教學實踐以《變形記》為支點,構建了“三維一體”的大語文教學模型。
1.縱向挖掘。從語言層(變形描寫) $$ 符號層(甲蟲隱喻) $$ 哲學層(異化困境),實現文本的深度解讀。
2.橫向拓展。通過中西文學、現代派流派、文學與現實的多維聯結,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3.技術賦能。借助AI對話、情境任務等創新手段,激活深度學習與批判性思維。
(二)對新課改的啟示
1.文學教學需超越“知識傳授”?,F代派作品的教學不應止步于“流派特征”的記憶,而應引導學生在“變形一異化一存在”的哲學鏈條中,形成對現代社會的反思能力。
2.比較閱讀是突破理解困境的關鍵。通過《促織》《禁閉》等跨文本參照,學生能更清晰地把握《變形記》的獨特價值,同時深化對“人類共同困境”的認知。
3.技術融合需服務于人文目標。AI等工具的應用,需始終圍繞“提升文學感悟力”展開,避免陷入“技術炫技”的誤區。
(三)未來研究方向
可進一步探索“項目式學習”在文學教學中的應用,如以“現代社會的異化現象”為主題,指導學生制作圖文集、短視頻,將文本解讀轉化為可視化的社會觀察,真正實現“大語文觀”所倡導的“語文即生活”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榮生.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內容[J]語文教學通訊,2019(05):4-8.
作者簡介:河南省鄭州市第九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