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深人的當下,當教學目標鎖定在核心素養發展之上時,教學過程應當發生怎樣的變化,值得教師思考。筆者在教學中發現,要實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稱為“新課標”)中“文化自信”等目標,就需要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過程。基于這樣的思考,筆者進行了“行走在現場,CDIO語文學科實踐的研究”的課題研究,并基于“在場性”的思考,對其豐富CDIO學科實踐進行了嘗試,現將研究收獲總結如下。
一、“在場性”豐富CDIO語文學科實踐的理解
所謂“在場性”,原本是德語哲學中的一個概念,即Anwesenheit,其是另一相關聯的概念“在場”(Anwesen)的衍生,而后者被題解為“顯現的存在”,或“存在意義的顯現”。在哲學語境中,“在場”不僅僅是一個靜態的概念,同時也具有動態屬性,如其強調“面向事物本身”等。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學生學習的對象主要是文本,文本解讀與“在場性”的關聯在于,文本創作本身具有“在場性”[1]。尤其是經典文本,作家在進行創作時往往都具有顯著的現場感,無論是來自現實生活的場景,還是存在于作者想象中的場景構造,本質上都能夠在作者面前存在具象的畫面。新課標背景下,語文學科還具有了“實踐”屬性,因此語文教學尤其是語文實踐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相應的場景,從而在積累語文知識的同時發展核心素養。
這顯然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僅憑學生的學習直覺無法完成這一任務。于是,CDIO這一教育模式就可以發揮相應的作用。CDIO教育模式最早是由美國工程院院士愛德華·克勞利教授提出的,其原本是指向工程教育的,但在普通教育包括語文學科的教育中也有著重要的運用。從定義角度看,CDIO是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和操作(operate)英文首字母的縮寫,強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能夠以主動參與、實踐體驗的方式學習。
顯然,“在場性”對于CDIO教育模式的運用具有豐富作用,且首先體現在教育理解之上。譬如,通過“在場性”,可以將CDIO教學框架與語文學科的文本解讀或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從而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獲得對文本的深度理解,或可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等。
例如,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有“閱讀綜合實踐”內容,其給出的情境是學校在教學樓設置杰出人物長廊,要給每個人物設計圖文卡片。教材中給出的示例是季公樸人物,卡片中包括其照片、出生年月、毛澤東等的評價等。要讓這樣的實踐活動超越傳統的圖文堆砌,進而讓圖文卡片能夠真正吸引學生來觀看、思考并重構“三觀”,顯然就需要學生能夠在“在場”的基礎上,通過CDIO來進行設計。
二、“在場性”豐富CDIO語文學科實踐的實施
借助于“在場性”來豐富CDIO語文學科實踐,本質上是讓學生在“在場”的體驗基礎上,結合教學目標和對學生的準確定位,引導學生去構思(conceive)課程目標,設計(design)學習目標,實施(implement)及運行(operate)N個教學環節,這樣可以加強過程學習和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從教學目標達成的角度來看,教師應當努力設計具有“在場性”的教學場景,讓學生有在場的體驗,進而用良好的體驗支撐CDIO的實踐過程。
上面所舉的例子中,“圖文卡片的設計”具有任務驅動的作用,但不具有顯著的“在場性”的屬性,因此教師在設計的時候可以對其進行優化,可以結合教材中提出的“從本單元課文中再選定一個人物,以課文為基礎,搜集相關資料,豐富對人物的認識,然后為他選取合適的照片,加上圖注,并寫一段精要的介紹文字”等要求,然后設想自己在相應的場景中,思考自己會對所介紹的人物有怎樣的認知,并進一步思考自己會對觀眾乃至于自身有怎樣的話要說。這樣的場景中,學生往往就能夠說出令他人產生共鳴、令自己形成認同的介紹語。
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在體驗CDIO教育模式的過程中,能將其步驟進一步演繹為分析、設計、開發、實施、評價等。遵循這些步驟,既能體現出CDIO教育模式的精髓,同時也能讓學生有顯著的現場體驗感。比如有學生在基于《孫權勸學》課文而設計呂蒙圖文卡片的時候,能夠借助于網絡資源初選了不同來源的呂蒙圖片,在分析這些圖片的時候參考了若干要素,如辨識度一要讓觀眾看到該圖片就能想到呂蒙等,最終選擇的圖片是某場景中的武將圖片,并配有“士別三日”的圖注。其后設計的介紹文字是:呂蒙(178-220),三國東吳名將。出身行伍,受孫權勸導勤學精進,終成智勇兼備之帥才。“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即為其勤學典故。其由武夫蛻變為儒將的歷程,彰顯知識改變命運的力量,成為“吳下阿蒙”到“國士無雙”的典范。
這樣的設計體驗中,學生通過資料查閱、小組討論等方式,圍繞圖文卡片的設計去思考人物形象、圖注、介紹文字等。這是學生與人物的深度對話,具有顯著的“在場性”,學生設計所用的思路體現出CDIO的精髓,能夠讓學生在構思、設計、實施、運行的過程中,體現語文學科實踐的應然價值。
三、“在場性”豐富CDIO語文學科實踐的評價
語文學科實踐活動中追求“在場性”,可以讓學生形成更加豐富的具身體驗,這是異于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學思路。而CDIO具有顯著的教學模式特征,在運用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該模式而獲得相應的學習體驗。將兩者結合起來,可以顯著地發現“在場性”在豐富CDIO語文學科實踐中,具有明確教學實施方向、促進學生學習體驗等作用。在此基礎上,還需要教師形成清晰的評價維度,以推動CDIO的進一步高效實施。
具體的評價應當圍繞“在場”進行,如判斷學生在CDIO模式運用的過程中,是否真正具有在場感。譬如上面的例子中,學生在選擇人物、設計圖文卡片時,是程序式地完成,還是研究式地完成,就值得教師研究。只有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能夠想象該人物應在自已的面前,能夠像介紹新朋友給同學一樣時,才能評價其有真正的“在場性”,后續的模式運用才能順利展開。
總而言之,“在場性”運用于CDIO語文實踐,可以起到豐富內涵理解、厘清實踐路徑、優化實踐評價的作用,而該作用亦可在進一步的嘗試中得到提煉與總結。
參考文獻:
[1]劉杰.生命的藤蘿情感的瀑布:從散文創作“在場性”的角度談《紫藤蘿瀑布》的行文之美[J].語文教學通訊,2023(08):58-60.
作者簡介:江蘇省江陰市第一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