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是文學創作中的重要體裁之一,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前初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存在一些普遍性問題:有的拘泥于傳統講授模式,有的則生硬套用新興教學模式。實踐證明,這些教學方式往往難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度解讀,導致學生無法真正領會小說的精髓。究其根源,關鍵在于未能準確把握小說教學中學生的角色定位[1]。筆者認為,在小說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應僅僅作為小說之外的解讀者,而應該學會站在小說角色的立場進行解析。因此,小說教學必須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完成角色替代、角色互換,這樣才能推動小說教學向縱深發展。下面以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中的《小圣施威降大圣》(以下簡稱“《小》文”)教學為例進行說明。
一、從學生角色到小說角色
學生在面對小說時,有學生角色和小說角色兩個選擇。在初次面對小說的時候,必然是作為解讀者而存在的,這個時候演繹出來的是學生角色;在解析小說的過程中,由于有了解析小說中“人”與“事”的需要,因此也就必須關注、走近并走進小說,從而以小說角色存在。因此,對于教師而言,需要在教學中努力通過情境化設置激發學習主體的興趣,并以學習任務驅動持續的探究熱情,這不僅可以使初中小說課堂教學獲得真正的解放[2],而且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從解讀者角色向小說角色的轉換。
角色的轉換意味著以小說角色替代學生角色。這自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在小說教學中只有讀懂小說的所有情節,知曉事情的來龍去脈,才能真正站到相應的角色角度去思考問題、解讀言行。在小說教學中,如果能夠讓學生就角色進行深度思考,并基于創新的角度對小說情節進行改造,那就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角色、對作者創作的理解。
《小》文中,“一物降一物”的斗法過程描寫非常精彩,在讀的過程中,學生一方面能夠回憶出影視作品中的相關片段,同時又會替孫悟空著急一因為他總被二郎神追著打,而且每次變的東西都不能騙過二郎神。學生有這樣的閱讀感受是正常的,同時也說明以學生角色來閱讀這一小說片段,實際上不能夠讓學生真正讀懂作者創作的背景與意旨。反之,如果能夠引導學生走人小說,讓學生以不同的角色來設身處地地思考,那學生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而這也就演繹出小說解讀的更多精彩。
角色替代說到底是學生走人小說的必由之路,是學生深入小說并融入自身經驗的關鍵之舉,是學生在小說解讀中收獲屬于自己認識的必要條件。離開了這一條件,小說閱讀很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學生的大腦就容易成為別人的跑馬場,這顯然不是小說教學的初衷。
二、角色互換促進小說理解
毋庸置疑,小說教學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小說教學需要警惕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僅停留在了解主要情節的層面,這種淺嘗輒止的閱讀方式必然導致理解的表層化和粗糙化。因此,采用角色替代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對于改變走馬觀花式的“淺閱讀”和貼標簽式的應試閱讀具有重要價值[3]。需要強調的是,小說教學中的角色替代并非單一、固定的角色代入,而是要在不同角色之間進行動態切換。當學生能夠代人多個角色并展開深入思考時,才能真正實現對小說內涵的深度理解。
例如,《小》文中涉及的兩個主要的顯性角色是大圣和小圣,此外還有一個隱性角色即作者。為什么小說中的兩個角色會有這樣的表現?作者又為什么會如此創作?這些問題的回答就需要角色替代與切換。比如可以先讓學生來替代大圣,結果學生首先就關注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大圣是因為看到“本營中妖猴驚散”并“自覺心慌”后,才開始變身的。于是學生得出的結論就是:當大圣心里發慌之后,所變的動物可能就不那么厲害!
學生這樣的判斷有其邏輯,同時也有經驗作為支撐,因為不少學生在生活中就有類似的經驗,即在心緒不穩的時候所作出的決定往往都是有缺陷的。當學生建立了這一認知邏輯之后,就會發現后面一系列變化都是大圣被追著打,因此在變化的時候可能就會有“慌不擇變”的情形。
再將角色替代為小圣,就可以發現在打斗過程中,小圣是占據有利地位的,因此其總能在大圣變化之后敏銳地發現遺留問題,從而追著大圣打。學生在替代小圣角色的過程中,能夠顯著意識到其天時、地利、人和的局面,從而與大圣面臨的戰場情形、內在心理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至于為什么每次變化都會有缺陷,這就需要切換到作者的角色來解讀了。在吳承恩的小說里,神話世界的變身既是能力的體現,同時又必然伴隨著缺陷,不僅大圣如此,小圣也是如此。吳承恩的神話體系與傳統有區別,換句話說,這是作者預設好的變化結果,表征著妖、神與菩薩、佛的區別。相比較而言,菩薩會因時而變且沒有瑕疵,而佛則根本不用變化則有通天徹地之能。
三、在角色替代中走向統整
上述分析當中,學生通過對大圣、小圣的角色替代,并嘗試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讀小說,就能夠以不同角色的實景、心境為依照,從而形成了對這些角色的認識。這些認識不再局限于符號式的理解,而是有了外在表現與內在心理相結合的理解,因此對小說的解讀自然也就達到了傳統教學所難以企及的水平。
同時,由于學生在小說學習的過程中完成了多角色的替代,因此學生對小說中不同角色的認識就會更加全面。在此基礎上再站在作者角度思考,于是小說解讀又實現了讀者與作者的角色替換。這有助于學生對小說形成立體的認識,從而讓新課程所追求的統整教學落到了實處。需要強調的是,角色切換支撐下的小說統整理解,是學生自主建構出的關于小說的立體認識,其可以以立體認知結構存在于學生的思維中。
綜上所述,小說教學需要引導學生替換角色,這樣才能讓學生對小說的認識更加深刻,才能奠定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邱切鍥.“焦點閱讀”教學:讓初中小說教學輕松可解[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4(10): 55-57.
[2]鄭嬌嬌.“境脈\"視域下的初中語文小說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4(08):53-54.
[3]許開春.“三讀”法在初中小說文本細讀教學中的運用及分析:以課文《范進中舉》為例[J]華夏教師,2024(12):62-63.
作者簡介: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回民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