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化教學是當前基礎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了“優化課程內容結構”的基本要求。相對于傳統的教學而言,初中語文結構化教學的實施既符合新課標要求,又能賦予語文教學結構化特征[1]。梳理相關文獻可以發現,關于初中語文結構化教學的文獻較多,其中主要是從教師教學視角提出的觀點與見解。筆者以為,任何教學都是立足于學生學習與體驗的,要從學生視角形成生本解讀,這是理解和實施結構化教學的重要思路。
一、學生需要怎樣的結構化教學
結構化教學是相對于教學非結構化而言的。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強調字詞句篇章的教學,使學生的學習處于分離即非結構化的狀態。初涉結構化教學時,很多教師會將之與知識結構聯系起來,或會認為只要在學生面前呈現出知識結構,就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有結構化的效果。筆者以為這樣的理解是不恰當的,真正的結構化教學及其設計,應當使學習任務成為前后相連、層層深入的網絡,讓學習從淺表走向深度。這需要做到前后關聯,明晰任務邏輯線;層層深人,構建任務結構網[2]。這樣的任務結構網不是由教師傳遞給學生的,而應當是教師引導學生去建構的。因此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結構化教學,更需要預設學生有著怎樣的結構化學習預期。對此,筆者的答案是:結構化教學應當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綜合思維、系統思維,能夠讓學生在面對多文本時有分析與綜合的思想,在面對單文本的時候有解構與建構思路,這樣才能讓學生構建出自己所期待的結構化學習過程。
例如,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收錄了《黃河頌》《老山界》等具有家國情懷的課文。在解讀這些課文的時候,如果遵循傳統思路,那教師可能會有重點地逐篇實施教學,而如果采用結構化教學的思路,則可以以“家國情懷”為主題,讓學生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分析不同課文所體現出來的家國情懷具體表現。這樣的教學具有大單元教學的特征,“家國情懷”是引領本單元教學的大概念,更是學生結構化學習需要得以滿足的線索。在這樣的線索引領之下,學生能夠發現《黃河頌》一文的背后,凝聚著作者光未然、洗星海用文字和曲調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情懷,是“抗日烽火燃遍祖國大地時,詩人在高山之巔向黃河豪邁頌唱”的表象所在;學生在閱讀《老山界》后會發現其背后是紅軍戰士突破崇山峻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樣,學生能夠在情感得到滿足的前提之下,獲得關于文本的整體觀感,從而對本單元所有的課文形成整體化的認識,而這正是結構化教學的本質所在。
二、學生需要怎樣的結構化體驗
基于新課標對大單元教學的倡導,當前初中語文教學可依托大概念實現四個維度的結構化建構:首先,以大概念為統領,構建系統化的教學目標體系;其次,通過大概念統整單元篇章,形成結構化的教學內容;再次,設計具有驅動性的任務群組,實現教學任務的結構化安排;最后,注重過程性目標達成度評估,建立結構化的評價機制[3]。這種結構化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深度思考,促進其對學習內容的系統理解與整體建構,最終實現深度學習目標。
例如,上面所舉的第二單元大單元教學中,學生在情感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可以進一步對本單元的課文進行整體建構。此時學生的認知將是系統的,如學生在解讀《黃河頌》的時候所生成的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情感,與解讀《老山界》時所生成的克服艱難險阻的豪邁氣概,與閱讀《誰是最可愛的人》時所生成的“志愿軍戰士是‘最可愛的人'”的認同…疊加在一起。這些認知的疊加讓不少學生深入思考:黃河被譽為中國的母親河,紅軍戰士跨越老山界時所表現出來的英雄氣概,志愿軍戰士用自己的生命和熱血為祖國贏得了尊嚴所有的這些,其精神源頭在哪里呢?在這樣的問題驅動之下,當學生看到“家國情懷”時就能夠找到答案:正是因為這種家國情懷,才使得中國的文明在5000年歷史進程當中連綿不斷;正是因為這種家國情懷,才使得當下的中國人在面對各種艱難險阻時依然奮勇前行當學生建構出這些認識時,他們對本單元所有文本的解讀就呈現出結構化的樣態,學生的認知發展也表現出顯著的結構化特征。
三、學生需要怎樣的結構化建構
結構化教學過程應當是一個建構過程。從建構的視角理解結構化教學與體驗視角有所不同,如果說體驗更多地指向學生的直接感知,那建構的過程則伴隨著更多的提取、解析、概括的過程。筆者以為,結構化教學異于傳統教學的重要表征之一,就是讓學生能夠在體驗的基礎上,用與語文學習相關聯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進行思考與表征的過程,是學生自己想出來、說出來、寫出來的過程。
例如,在上面所舉的例子中,學生的思維在大概念的引領之下,既能夠對不同的課文進行分析,又能夠對所有的課文進行綜合;既能夠對每一篇課文當中的故事或人物進行深度解讀,又能夠在對不同故事、人物結構的基礎上重新建構。這就如同織網一樣,既有單線前行的時候,又有多線并行的時候。如此形成的知識網絡,彰顯出學生思維的結構化。
從這一教學案例可以發現,結構化教學要想滿足學生的需要,關鍵在于讓學生在課文解讀的過程中有主動的建構體驗,能夠讓學生有獲得感。實踐表明,這種內在動力可以驅動學生對文本進行深人解讀,而這正是深度學習所期待的,同時也是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由之路
綜上所述,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教師應當積極嘗試結構化教學,要用其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并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鋪設良好路徑。
參考文獻:
[1]程玉燕.初中語文結構化教學策略探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5(07):111-113.[2]楊菁,王玉臻.例談初中語文學習任務的結構化設計[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23(11) : 68-71.[3]陳家堯.實現結構化: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核心[J].語文建設,2022(01):41-44.
作者簡介: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鳳鳴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