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對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啟示在于,教師應當充分挖掘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思維加工對象。作為初中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插圖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深化文本理解、增強記憶效果、培養審美情趣以及塑造情感態度等方面具有獨特價值[1]。因此,有效利用教材插圖資源成為語文教師的基本教學任務。本文結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中的具體插圖案例,分享幾點教學實踐心得。
一、直接感知,形成插圖研究興趣
相較于文字內容,教材插圖具有更直觀的視覺呈現優勢,往往成為學生自主閱讀時最先關注的對象。在開發插圖課程資源時,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插圖,建立插圖與文本主題的關聯理解。這一過程既能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又能培養其對插圖的深層研究興趣。通過對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梳理可見,該版教材特別注重插圖的教育功能和審美價值,所選插圖普遍具有以下教學特征:促進文本的形象化理解、補充教學中的情感邏輯、營造富有美感的課堂氛圍。要充分發揮插圖的教學價值,教師需要在備課階段深人挖掘插圖的形象化教學功能,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圖文互動的教學活動以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在課后引導學生通過補圖、創圖等實踐活動深化文本理解、提升審美素養[2]
在引導學生直接感知插圖的時候,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讓學生基于自己的經驗,去對插圖做出初步判斷,然后將自己的判斷與課文中的相關描寫進行對比。這一策略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插圖形成直接興趣,而且可以在課文解讀的過程當中,形成基于插圖比較的深層次認識,從而形成深度研究的興趣。
比如說,第一單元“寫作”的主題是“寫出人物特點”。教材中除了給予一定的文字說明之外,還給出了四幅圖片,分別是魯迅先生和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照片與肖像漫畫。學生在看到這些插圖時,首先感知到的就是人物的外貌。在諸多寫作對象當中,對人物的描寫相對困難,原因就在于很多學生思維當中關于人物的表象是相對固定的,構思不出不同于傳統描寫的人物形象。當教材提供了這些插圖之后,學生所能夠直接感知到的對象是清晰的,于是教材所強調的人物的五官、頭發與胡須,臉色與神情等,都可以成為學生感知和比較的對象。于是學生在面對這些插圖的時候,往往有更多的詞匯來形容不同的人物,如魯迅的嚴肅與冷峻,又或者說是憂思與擔當;
愛因斯坦的智慧與不修邊幅,又或者是詼諧與智慧……這些都是學生興趣的源泉。
二、意蘊探究,實現插圖深度解讀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教材的插圖往往都是教材編寫者精心選擇的,其具有寫實的一面,又有寫意的一面。相應的教學立意,既立足于讓學生直觀地理解文本,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相應的表象,同時又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方式,以激活學生更為豐富且更有深度的思維。所以,引導學生對教材插圖的意蘊進行探究,可以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
比如說,第二單元最前面有一幅油畫,油畫上有一個戰士手持步槍,步槍前裝有刺刀。戰士面帶笑容,極目遠眺,他站在一塊石頭之上,背后則是萬里江山。油畫所表現出來的近景逼真,遠景則以灰褐色表示向陽的山,其中又有陽光照射到的明亮山石,以藍色表示山陰,鮮明的色調對比更給人以江山無限的感覺。
對于這樣一幅插圖,筆者以為有必要結合單元的主題進行解讀。本單元的主題是“家國情懷”,而家國情懷既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一種深沉而持久的情感,同時又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這一主題除了在相關的課文中得到體現之外,在插圖當中亦有著深度體現。比如,戰士背后的萬里江山就是我們的家國,戰士手持鋼槍正是在保衛家國;陽光下的江山是如此多嬌,怎能不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國人加以珍惜?千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了保家衛國而拋頭顱、灑熱血,正是因為骨子里有深刻的家國情懷。插圖中的戰士不是某一具體人物的具象,而是千百年來保家衛國、具有家國情懷的人的意象。讀懂插圖的這一層含義,就能夠讀懂這一單元的主題。同時,將單元引言的描述與這幅插圖聯系起來,就可以在學生的大腦當中建立起更加清晰的表象,當然主題會因此更加突出,在學生的思維當中會有更加深刻的加工。
三、插圖構思,發展審美創造素養
在插圖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不應僅停留在插圖的被動接受層面,而應積極轉變為主動創作者。當學生基于對教材插圖、文本內容及單元主題的深度理解,嘗試通過自主創作圖像來表達個人解讀時,這一過程既能深化其對插圖的認知理解,又能有效培養其審美創造能力。這種學習路徑,正是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學習了《木蘭詩》之后,筆者讓學生去研究教材中“木蘭從軍(局部)”這一插圖,然后思考:如果結合自己大腦當中花木蘭的形象去畫圖的話,那自己筆下的花木蘭應該是怎樣的呢?這個時候學生就會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尤其是自己對課文當中某一段自己喜歡的話的理解去進行創作。學生創作的時候既會關注教材中的插圖形象,如對奔馳的戰馬、花木蘭的張弓搭箭的進一步觀察,讓學生大腦中的表象更加清晰;同時又會有所創新,如結合“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去畫出相應的背景,背景中既有無限的山川所表現出來的萬里山河,同時又有一輪寒月所表現出來的朔氣…這種創作過程及其最后形成的插圖,既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又表現出極為顯著的審美創造素養。因此,成為一個良好的構思插圖、發展審美創造素養的教學契機。
總而言之,插圖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以服務于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這可以讓初中語文教學增加一份光彩!
參考文獻:
[1]盧楊.初中語文教科書的形象助讀系統:關于插圖功能及其利用探討[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0(04):56-61.
[2]焦會銀.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插圖的教學價值及其實現[J].教學與管理,2021(28):39-43.
作者簡介: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實驗初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