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信息技術已深度融人日常生活,語文教學也應積極擁抱這一趨勢。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堅持以語文學科內容為核心,以提升學生學習力和核心素養為目標。只有這樣,信息技術才能真正服務于語文教學。
一、借助網絡資源,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內容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首先要解決“教什么\"的問題。借助圖片、影像、音頻等多媒體資源,特別是從網絡獲取優質素材,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豐富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
比如,教學《走進古典名著》時,筆者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拓展教學資源。根據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要求,指導學生從網絡搜集整理了包括原版小說、評論、相關的研究、影視等多種資源,建立了系統的“四大名著”數字資料庫。這個資料庫不僅服務于當前單元學習,還能幫助學生進行自主檢測和延伸學習。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筆者通過微信群、QQ群等即時通訊工具組織討論,同時開設了專門的BBS論壇區,為師生、生生之間的深度研討提供平臺。這種基于互聯網的研討模式具有顯著的共時性和互動性優勢。以《紅樓春趣》為例,在《紅樓夢》專題區引入了劉心武、周汝昌等紅學大家的著作,以及《百家講壇一—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等優質視頻資源。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根據個人興趣自主選擇閱讀、觀看和研究內容,實現了從教材到課外、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的學習轉變。
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自主建立的網絡資源庫的管理,確保內容健康且符合語文學習要求。還要及時補充優質素材,持續優化數據庫,為語文教學創設良好的數字化學習環境。
二、借助多媒體資源,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
信息技術不僅解決了語文教學“教什么”的問題,更通過多媒體資源創新了“怎樣教”的方式[1]。當前常用的智能教學設備包括電腦、平板、電子白板等,配合演示文稿、動畫等軟件,能創造聲色光影融合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多感官參與,使語文學習更加生動形象。
在《橋》的教學實踐中,巧妙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通過插人真實的山洪暴發視瀕,為學生創設了沉浸式的學習情境。在這種視聽結合的教學環境中,學生能夠真切體會到文本所描述的危急狀況。特別是當視頻畫面與文中“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等短句同步呈現時,學生對“咆哮”“野馬”等詞語所表現的洪水威力有了更直觀地認識。為進一步強化教學效果,我精心選取了網絡上山洪來臨時的實況影像,生動展現了人們“亂哄哄”“你擁我擠”的慌亂場景。這些真實的畫面與文本描寫相互印證,使危急情境的呈現更加立體。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對比分析群眾慌亂逃生的表現與老漢沉著指揮的行為:通過重點解讀老漢“揪”“推”“吼”三個關鍵動作,幫助學生深人理解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
在分析過程中,學生既感受到老漢作為黨員干部的責任擔當,又體會到作為父親的舐犢之情,這種矛盾心理的揭示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多媒體教學通過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發情感,使語文學習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體驗。這種方式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感,更有效提升了語文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
三、借助于社交軟件和智能應用軟件,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交流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融合創新,需綜合運用網絡資源、多媒體技術及各類社交軟件、智能應用軟件,以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這種多元化的數字工具能夠革新學生的展示、交流和互動模式,有效打破個體學習的封閉狀態,構建開放協作的新型學習生態。
比如,筆者學校一位語文教師每執教一篇課文,都為學生推送一篇關于這篇文章的美篇,將文章中的重難點、個人的解讀、班上學生的語文學習表現、創意想法等呈現出來,從而讓語文教學呈現出一種鮮活樣態。在教學《祖父的園子》這一篇課文之后,該老師以“作者蕭紅”為中心,介紹了蕭紅的一生,并且介紹了蕭紅的名著《呼蘭河傳》。在美篇中,該老師將蕭紅的《呼蘭河傳》與《祖父的園子》結合起來進行解讀,從而讓學生對《祖父的園子》的理解走向深刻。不僅如此,該老師還在美篇中將蕭紅的故居呈現了出來,讓學生突破時空限制,走近了蕭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借助各種智能應用軟件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有效的反饋、評價。比如常見的“百詞斬”“畫聲”“小猿搜題”“活字帖”“視 + ”“單讀”“4D書城”“涂鴉筆記”等等。這些信息技術,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樂此不疲。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認識信息技術的作用,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融通起來,讓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再枯燥單一,而是走向靈動、開放。要借助于信息技術,有效助推學生的語文學習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宋非.融于信息技術理念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1(09):57-58.
作者簡介: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