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作為一種重要文體,主要通過說明的表達方式解說事物或闡明事理。然而,當前學生的說明能力普遍薄弱,這將對其未來的社會生活產生深遠影響。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往往更偏愛記敘文一一因其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跌宕的情節更具吸引力,相比之下,說明文則顯得相對枯燥。事實上,教材中選編的每一篇說明文都是編者精心挑選的科學小品,兼具藝術價值和鑒賞價值。只要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同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實效。因此對于教師而言,當務之急就是轉變教學觀念,緊跟時代步伐;要挖掘說明文閃光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要把握說明文的規律,以提高學習效率「。
一、實施對話閱讀教學,更新說明文教學 理念
探究式對話閱讀教學模式以溝通與合作為核心,這種模式同樣適用于說明文教學。教師可以從激發興趣、培養探究習慣等多元視角出發,有效開展教學活動。
興趣是驅動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因素。在說明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特別是借鑒古典章回小說的表現手法,在關鍵處設置懸念。這種方法能引導學生回歸文本,激發強烈的探究欲望,從而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期待。當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展示探究成果時,教師及時地鼓勵和肯定將進一步增強他們的閱讀興趣和學習動力。
例如,在教學《中國建筑的特征》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導人環節設置與建筑相關的話題討論,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為后續的閱讀活動做好情感鋪墊。這樣的設計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回歸文本,開展自主探究和有效交流。通過現代科學知識的運用,幫助學生理解建筑特征背后的原理。
需要強調的是,探究式對話閱讀模式的實施需要循序漸進。這既需要教師持續給予正確指導,也要制定系統的長期閱讀計劃。只有通過師生共同閱讀、共同探討,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以《中國建筑的特征》為例,當涉及“中國建筑的基本結構”這類學生缺乏知識儲備的內容時,單純的想象難以形成準確認知。此時可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多種信息搜集方式,在探索中發現中國建筑的神奇之美,并逐步揭開其科學奧秘。
二、進行適度拓展延伸,優化說明文教學方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特別強調,說明文教學必須把握其實用性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將課堂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踐及課外研究性學習有機融合。這種融合不僅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還能適時拓展豐富的課外知識。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既要堅持文體特征,又要將其作為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載體。從教學維度來看,必須遵循說明文的特點,教學策略上須選擇與文本類型、文體思維一致的讀寫方法,指向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2]。課外拓展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多重教育價值:它既能推動思維的開拓與創新,又能從情感層面對學生進行浸潤和熏陶,還能通過針對性語言訓練提升表達能力;既能營造和諧民主的師生互動氛圍,又能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化交流;既深化了對文本本身的研讀,又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由于說明文課內知識點有限,教師應秉持“生活語文”和“大語文”理念,通過設計更豐富的課外綜合性學習活動,真正實現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說“木葉”》時,首先引入的是與木葉相關的內容,并與文本展開對比,發現其中的異同。通過對比閱讀的方式,不僅有助于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能夠對樹葉形成全面客觀地認知。
以說明文為對象而進行的合理拓展,不僅能夠使課堂生發異彩,也能就此產生“余音三日不絕”之效果,這也是全面提升說明文教學實效的有效策略。
三、基于文本語言入手,提升說明文教學實效
語言是文章的載體,也是呈現內容的主要表達方式。然而,說明文的語言具有其獨特性:它不僅需要如實反映事物,還要客觀闡明事理,這一點與記敘文、議論文存在顯著區別。在語言運用上,說明文必須確保準確性和簡潔性。同時,現代說明文也增強了形象性和生動性,這一特點在科學小品文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學習說明文時,不僅要對其語言進行仔細推敲和反復琢磨,還要在日常寫作中做到表意準確、通俗易懂,這樣才能真正體現說明文在交流思想、傳播知識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準確性是所有文體都必須遵循的基本語言要求,但在說明文中,準確性有著更嚴格的標準和特殊的表現形式。說明文不僅要求使用專門的科學術語,還需要精準運用限制性、修飾性和概括性詞語。同時,句子內部及各句之間必須保持嚴密的邏輯關系,既要便于讀者理解,又要避免產生歧義。以《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為例,文中對青蒿素研究歷程的敘述看似平實,實則每個詞語都經過精心錘煉。這些看似普通的詞語一旦被刪改,就可能改變句意,導致讀者對科學知識的誤解,甚至使內容偏離事實。這種細微的偏差會嚴重影響說明文的準確性和科學性,這正是說明文語言嚴謹性的典型體現。
說明文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清晰準確的介紹事物、闡明道理,這一點與記敘文需要襯托、渲染等表達方式有所不同,要盡可能的簡潔明了,只要讀者能夠看懂領會即可。
總之,說明文是一種重要的文體,在高中說明文教學中,采取有效的策略才能提升教學實效,以此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倩.說明文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6(05):73-75.[2]朱水平.基于“思辨”的說明文教學功能定位和教學策略[J].語文建設,2024(08):37-41+49
作者簡介: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第一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