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背景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作為指導性文件,對一線教師分析教學實際、把握教學方向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然而,隨著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如何將新課標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仍是當前語文教學面臨的主要挑戰。筆者認為,新課標的有效實施和課程改革的深人推進,關鍵在于一線教師的日常教學實踐。只有當教師建立起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理念,并探索出適合自身教學特點和學生學習需求的有效路徑,才能真正實現新課標指導下的教學改革目標。
一、從新課標解讀到新理念的建立
解讀新課標應當遵循從宏觀到微觀的認知路徑[1]。一線教師在研讀新課標時,既要避免片面聚焦局部內容而忽視整體架構,更要克服因首因效應導致的淺嘗輒止現象。筆者的解讀路徑是:首先通過目錄梳理確立新理念框架,以“課程性質”為基點明確“課程理念”,繼而以“課程目標”為橋梁銜接“課程內容”,由此形成對“學業質量'的科學認知,最終構建起對“課程實施”的完整理解。這種宏觀認知體系的建立,為后續基于個人教學經驗、特別是語文學科教學理解的具體解讀奠定了基礎,使新課標內容得以真正內化為教學理念。
以備受關注的“核心素養內涵”為例,其在結構上隸屬于“課程目標”范疇,內容上則體現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四大維度。落實到初中學段,這些核心素養要素又呈現出獨特的階段特征,需要通過深度解讀新課標來形成準確認知,而這種認知本質上就是新教學理念的體現。
以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為例,應當確立的新理念是:通過文本解讀引導學生領悟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規律與語言的詩性表達,深刻理解人類親近自然的傳統情懷,最終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認知。這種理念突破了傳統教學中字詞積累后被動接受中心思想的局限,充分尊重學生在文本解讀中的主體地位,使其在自主建構過程中自然達成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二、從新理念建立到新實踐的探索
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的新課標背景下語文教學,其基本實踐思路應當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核心素養為目標,以實踐活動為載體,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方式,以評價促進學習為原則。這對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應當在新課標的指導下,以更多的基于實踐、結合理論、具有創意和深度的研究來豐富與完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2]。關于具體的實踐思路,筆者想強調的是教師在解讀新課標的基礎上,要能夠在教材要求與學生實際之間尋找最佳銜接點,以讓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加充分。
例如上面的例子中,教材明確提出“學習本單元,要重視朗讀,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美”。對此,教師就要認識到朗讀的本質含義不是學生讀得大聲,更應當是學生在大聲讀的時候能夠有所理解,有所感悟,而這又需要學生激活自身的經驗,以完成經驗與文本內容的銜接。
以朗讀《春》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去素讀一兩遍,即教師在不加任何干預的前提下,讓學生先讀并形成直接感受;然后則是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引導,如讓學生認識到“春”通常都是與美麗、生機、活力、希望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應當在自己的生活體驗、生活記憶中尋找與這些內容相關的情節,然后努力將之與作者朱自清筆下的“春”聯系在一起,這樣就可以讓自己的閱讀過程更有收獲。
在這樣的引導之下,學生的閱讀就可以從淺層走向深度,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從“盼望著”中讀到作者和自己對心中那份期待的真實感和迫切感;能夠從“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讀到一個小生命的俏皮與可愛;能夠從“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中讀到生命力的旺盛、自然界的多彩這些感悟及其所形容的語言,都可以在學生的自主閱讀與恰到好處的討論中形成,幾乎不需要教師做任何的引導。這說明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上述實踐思路是行之有效的,是能夠釋放學生的主動性的,更是能夠提升學生學習體驗的。
三、從新實踐探索到新評價的優化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傳統教學評價往往帶有教師的主觀隨意性,普遍缺乏明確的目標導向。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評價應當確立清晰的指向性,這種指向必須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出發點,而科學的學情分析正是實現高效教學和素養培育的重要保障[3]。相應地,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應當定位于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和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以《春》的教學為例,當學生通過文本細讀結合生活體驗產生獨特感悟并嘗試表達時,教師應基于學習表現實施激勵性評價,以此引導學生獲得更深入的解讀方向和更豐富的學習收獲。比如當學生能從多處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生命活力的贊美時,教師可采用問題式評價進行引導:朱自清為何選擇“春”作為創作主題?如果是你,會如何將內心希望與春天建立聯系?能否像朱自清那樣精準駕馭語言?你還讀過哪些描寫春天的經典作品?
這些問題的提出并不是挑戰學生已有的思維,而是在學生已有閱讀收獲的基礎上,面向學生對文本、作者的研究,去審視自己的思維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去幫助學生形成顯著的拓寬閱讀面、形成廣泛閱讀的意識,而這正與語文核心素養完全一致。
總而言之,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要堅持在新課標的閱讀中形成新理念,然后形成新的實踐路徑與評價思路,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內在動力。
參考文獻:
[1]孫云云.新課標引領下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藝術:評《例說初中語文有效教學設計》[J].語文建設,2025(03):83.
[2]程穎.新課標視域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思考:評《初中語文教學知與行》[J].語文建設,2024(01): 83.
[3]何政源.學情分析是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重要環節[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09):37-38.
作者簡介:江蘇省無錫市湖濱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