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碎片化閱讀逐漸成為數字原住民的閱讀常態。這種跳躍式的淺層閱讀雖具有信息獲取便捷的優勢,卻存在知識碎片化、認知淺表化等局限。相較而言,深度閱讀通過系統性思考與知識重構,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如何在智能時代背景下找到兩者的平衡點,已成為語文教育亟待破解的一大難題。本文將探討如何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利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實現碎片化閱讀與深度閱讀能力的協同培養
一、教材中的碎片化閱讀資源
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蘊含了大量適合碎片化閱讀的優質內容[1],這些內容包括古詩詞、短小的文言文以及現代文閱讀中的精選段落。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間、午休等零散時間,進行背誦和初步理解,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取豐富的知識,從而培養對語言的敏感度和欣賞能力。因此,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進行碎片化閱讀,將會大大促進他們的綜合素質發展。
二、教材對深度閱讀能力的培養
教材科學編排了各個方面的內容,除了單元主題、閱讀提示之外,還包括課后習題,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深度閱讀,在此基礎上不斷拔高其綜合素養。以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新聞閱讀”為例,教材不僅介紹了新聞的體裁特點、結構要素等基礎知識,還通過選取不同類型的新聞作品,如消息、通訊和新聞特寫等,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深入理解新聞的寫作手法及其社會價值。如此多樣化的閱讀材料帶來了諸多益處,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教材實例體現的協同培養理念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在內容編排上充分體現了碎片化閱讀與深度閱讀協同培養的理念。具體而言,在學習某一單元的課文時,教材首先通過“預習”環節,讓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查閱相關資料,從而對課文的背景、作者等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該過程能有效喚醒學生的求知欲,也能為未來的更為深人地學習奠定扎實基礎。在課堂上,教師應多措并舉地引導學生實施深度閱讀,幫助其深度解析各項關鍵元素,除了課文結構、語言外,還包括主題等,值得一提的是,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課后,教材通過布置拓展閱讀任務,鼓勵學生利用網絡等資源進行碎片化閱讀,進一步拓寬他們的知識面。這種編排方式將碎片化閱讀與深度閱讀有機結合,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效率,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綜合閱讀能力,使其在日后的學習中受益匪淺。
四、教材實例體現的協同培養策略
(一)整合閱讀資源
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教師應積極整合線上與線下的閱讀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閱讀材料,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提升閱讀能力。
例如,在學習古詩詞時,教師不僅可以依賴教材中的詩詞,還可以鼓勵學生訪問“中華詩詞網”,閱讀相關的賞析文章,以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欣賞。另外,還應引導和支持學生嘗試打造屬于個人的閱讀資源庫,對自身想要閱讀的材料實施科學歸納。這種做法不僅便于隨時查閱和復習,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通過這樣的整合與引導,學生的閱讀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他們將能夠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自信地航行。
(二)構建閱讀共同體
閱讀共同體是一個由教師、學生和家長等多方組成的閱讀群體,旨在通過共同閱讀、交流與分享,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從而提升閱讀能力。
教師不妨對班級微信群等虛擬空間加以充分利用,發起“每日悅讀微分享”活動,盡管只是三言兩語,也可能讓學生靈光乍現。建議以定期形式組織云端讀書會,往往能收到難得效果,圍繞《朝花夕拾》之類的公認經典展開探討、辯論,如此模式不僅能在很短時間內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更為難得的是,可在潛移默化中錘煉其邏輯表達功力。同時,加強家校合作,鼓勵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分享彼此的閱讀感受,進一步營造家庭閱讀的良好氛圍。這樣的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促進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閱讀生態。
(三)開展項目式學習
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在語文閱讀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且展現出獨特優勢。
例如,教師可以以“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為項目主題,指導學生通過網絡搜索、閱讀書籍等方式,收集關于傳統文化的資料,這一過程即為碎片化閱讀。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深入探討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從而實現深度閱讀。最后,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利用包括制作手抄報在內的多元化形式靈活展現項目成果。在這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協作能力、實踐能力都會得到有效提升。
(四)培養閱讀策略
教師有必要對兩種閱讀方式的特點進行深度分析和精準把握,設計出適宜的閱讀策略,以此為抓手和跳板不斷優化學生的整體閱讀水平。對于碎片化閱讀,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快速篩選能力,即能實現對核心內容的迅速抓取,從而促進閱讀效率的進一步提升。例如,可以教授學生如何通過瀏覽標題、摘要和關鍵詞來判斷文章的價值,幫助他們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找到真正有用的內容。此外,利用標記、收藏等功能保存重要信息,也是提升碎片化閱讀能力的重要策略。
而在深度閱讀這一塊,教師需要在提升學生精讀能力、批注能力、思維導圖運用能力等方面多下功夫。在閱讀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重點語句進行批注,分析其表達效果,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同時,應對繪制思維導圖進行恰當運用,厘清文章整體架構和寫作思路,幫助學生全面、透徹地把握材料內容。值得一提的是,培養批判性閱讀思維也是十分關鍵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學會質疑、敢于質疑,這樣有助于加深其思維深度,保證其閱讀質量。
總之,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收錄了大量閱讀材料,為學生的碎片化閱讀、深度閱讀提供有力支撐。教師可以通過整合閱讀資源、構建閱讀共同體、開展項目式學習和培養閱讀策略等協同培養策略,充分發揮碎片化閱讀和深度閱讀的優勢,提升數字原住民的綜合閱讀素養。
參考文獻:
[1]溫儒敏.義務教育語文統編教材修訂的整體思路與主要做法[J]課程·教材·教法,2024(09):10-14+57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斜塘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