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包含“白露”和“秋分”兩個節氣。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此時正處于天氣轉涼、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時期。人們要順應自然的變化,進行適當的養生調理。
飲食 大家應減少攝入易引起津液耗傷、發汗過多的食物,多食用湯、粥,以及果類、根莖類等水分含量高的食物。例如,大家要少吃姜、蔥、辣椒等辛味食物,適當多吃雪梨、甘蔗、石斛、玉竹、百合、桑葚等清熱潤燥之品。這些食物能在緩解熱與燥的同時,幫助補充體內津液。
穿衣 俗話說:“春捂秋凍。”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晚溫差逐漸加大,大家可以適當讓身體感受溫度下降帶來的變化,不必過早添加衣物,從而提高自身抵抗力。身體虛弱、體質虛寒的人群,如老年人、久咳久喘者,早晚可加一件背心。秋季不宜穿低領的衣服,注意做好頸部保暖。
起居 秋季宜早臥早起,入睡時間可以比夏季提前一些。早臥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過。晨起可飲用淡鹽水或溫水,保持大便通暢。
運動 運動以微微出汗為度,不宜大汗淋漓,以免損傷津液。運動后,及時補充溫開水,或食用熱粥、面湯。
精神調養 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秋季,人們可以看到樹葉由綠變黃、變干,直至從樹上落下的過程。外在事物常投射于人的內心,特別是氣血不足、虛性體質的人,更容易產生悲秋情緒。工作和生活節奏較快的人,每天可抽出15~30分鐘的時間來閉目養神或進行舒緩的運動,以收斂神氣,使神志安寧。此外,纖瘦體弱的人可用酸棗仁、桂圓肉、麥冬煮水喝,以養血安神。
燥為秋季主氣。燥氣太過,傷人致病,則為燥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燥勝則干。”燥邪侵犯人體后易損傷津液,從而導致陰津虧虛,使人出現各種干燥澀滯的癥狀,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膚干澀、皺裂,毛發不榮、脫發增多,小便短少,大便干結等。
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不耐燥邪。燥邪多從口鼻入,最易傷肺,從而影響肺氣之宣降,甚或燥傷肺絡,使人出現干咳少痰或痰黏難咳、痰中帶血等癥狀。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津耗傷,大腸失潤,則可出現大便干澀不暢等癥狀。
燥邪分為溫燥和涼燥。初秋有夏末之余熱,燥邪與熱邪結合侵犯人體,則發為溫燥,常見表現有口鼻眼干、大便干結、手心熱、舌苔薄黃等。深秋有近冬之寒氣,燥邪與寒邪結合侵犯人體,則發為涼燥,常見表現有口鼻眼干、畏寒、身痛、舌苔薄白且干燥等。
減少熬夜是養陰防燥的好方法。喝白開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秋燥帶來的不適,但應注意適量飲用。有腹脹、面部浮腫、夜尿多等癥狀的人,水液運化能力較差,不宜大量喝白開水。
大家也可以通過飲食進行調理。溫燥之邪侵襲時,可選用桑葉、雪梨、枇杷葉、薄荷等;涼燥之邪侵襲時,可選用沙參、銀耳、胡蘿卜、杏仁等。下面為大家推薦兩款茶飲。
材料:桑葉10克,菊花10克,桑葚30克。
做法:將上述三者洗凈,放入鍋中,加500毫升清水浸泡10~15分鐘,用大火煮開后,再煮15分鐘,取汁飲用。
功效: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此茶適合感受溫燥邪氣者飲用。
材料:秋梨1個,南杏仁5克,廣陳皮3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梨洗凈,帶皮切成小塊;將杏仁、陳皮洗凈,和梨一起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待水開后再煮20分鐘;最后,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冰糖。
功效:生津止渴、養陰除煩。此茶適合感受涼燥邪氣者飲用。
除了上述養生方法,大家還可以通過推拿按摩、中藥泡腳等方法,防病保健。
推拿
1.揉腹:用手掌沿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揉腹30次,可適當按揉天樞穴(臍中旁開2寸處)和大橫穴(臍中旁開4寸處)。此法可通調腑氣,保持氣機升降有序。
2.摩鼻: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至有熱感后,分別沿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搓摩30次,然后用兩手食指按揉兩側迎香穴(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30次。此法可養肺健體,增強機體免疫力。
按摩
可用精油按摩背部,以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
中藥泡腳
受寒的人可用中藥泡腳。取老桑枝、桑葉各30克,生姜100克,花椒15克。將所有中藥稍浸泡,放入鍋中煎煮15分鐘,取汁,待溫度適宜后泡腳。每次泡15分鐘,有疏風、散寒、通絡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