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多部手機備搶、動員親友團幫忙買票、時刻關注票務平臺動態、“打飛的”到全國各地看演唱會……數據顯示,當前國內演唱會市場熱度不斷攀升,甚至帶動了文旅消費的持續火熱。動輒幾小時、花費數百甚至數千元錢的演唱會,為什么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買單呢?心理學或許可以幫我們找到答案。
人們為何愿意為演唱會投入如此多的熱情和金錢?我們可以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分析。馬斯洛將人類的需求從基礎到高級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社會的發展帶來了物質條件的充裕,人們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于是,就產生了更高層次的需求。此時,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往往會意識到“充分發揮潛能,實現理想和抱負,實現自我”太遙遠,而愛與歸屬、尊重的需求和幸福息息相關,也相對容易得到滿足。
愛與歸屬的需求是人們熱衷于觀看演唱會的一個強有力的驅動。演唱會是一個有明確規則和目標,如享受音樂、支持偶像的臨時社群。當個體與成千上萬個有著共同愛好、相似情感的陌生人聚在一起,統一應援、共同歡呼時,個體會瞬間感受到自己是一個龐大、充滿能量的情感共同體中的一員,由此產生強烈的歸屬感。這種基于純粹情感的、非功利性的歸屬感,滿足了人類對情感聯結(即使短暫)的深層需求。
強化自我認同感、獲得自尊,也可以在觀看演唱會的過程中得到實現。追隨特定的偶像,往往與個人的品味、價值觀、青春記憶等緊密相連。觀看演唱會,是個人對“我是誰”“我喜歡什么”的一種公開確認的方式。在這里,個人可以實現理想自我的投射與共鳴。比如,偶像往往代表了某種特質,如才華、努力、自由、叛逆等,粉絲在偶像身上看到了自己向往的“理想自我”或珍視的價值觀,觀看偶像在舞臺上光芒四射的情景,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見證自己內心渴望的具象化。
高強度的情緒釋放 認同·支持·滋養
在心理咨詢工作中,我接觸過一個叫小芳(化名)的姑娘。小芳的成長之路較為坎坷,父母在她5歲時離異,后來父親再婚,母親也有了男朋友,小芳便從小寄居在大伯家,其間還遭遇了校園霸凌。上初中時,小芳出現了抑郁癥狀,有過反復自傷的行為,甚至經歷過自殺未遂。好在后來,小芳考上了大學,也遇到了自己的愛情。除了接受抑郁癥的系統治療,支撐她走過艱難歲月的,還有一個重要的精神寄托——一名著名歌手。
小芳喜歡這名歌手的顏值、向往她的才能,小芳說:“我的偶像就像是我理想中的自己。”小芳在坎坷的成長經歷中,一直關注著自己的偶像,以對方為榜樣,還學會了繪畫、舞蹈。能去看一次這位歌手的演唱會,成為小芳心里一個實實在在的追求。這些年里,她跟著偶像的歌曲感受過傷感,也體會過快樂,在這樣的情感起伏中,她慢慢長大了。
再比如,32歲的醫務工作者小華(化名),是大家眼中知書達理、溫文爾雅、兢兢業業的醫生。面對嚴謹的臨床工作、頻繁的夜班,還有頗具挑戰性的科研任務,她最喜歡的放松方式便是去看一場演唱會。用她的話來說,隔段時間去一次演唱會現場,是讓她“滿血復活”的一大法寶。
幾小時的時間,完全沉浸在音樂和演唱會的現場氛圍中,能暫時屏蔽工作、生活中的壓力,人們得以暫時卸下社會面具,盡情地尖叫、流淚或忘情舞動。
在演唱會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如全場大合唱時,很多人都可以體驗到一種極度愉悅感。這種感受雖短暫卻強烈,能讓人切實體會到生命的充盈和意義。這種高強度的情緒釋放,也成為一個日常壓力積累后的有效疏解通道。心理學研究發現,演唱會現場的集體歡騰能讓人產生強烈聯結,這種超越日常的體驗將成為滋養心理健康的持久力量。
觀看演唱會可以讓人找到歸屬感和自我認同感,提供正向的情緒價值,為這樣的體驗付費,很多人覺得是值得的,但我們還需要避開一些陷阱。
從饑餓營銷理論來看,演唱會市場的運營邏輯,本質上是通過人為制造稀缺性來刺激消費沖動。參加一場熱門、高規格的演唱會,尤其是獲得好位置或限量周邊,或許能贏得同伴的羨慕與認可。但為了維持某種“人設”而甘愿支付溢價,可能會進一步助長消費主義與拜金主義傾向。
此外,如果沉迷于追逐明星、過度關注演唱會,忽視自身的需求與興趣,也會損害個體的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
為了避免陷入演唱會的有關陷阱,我們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1.重視現實中的情感支持系統,培育穩定的親友關系。比如,可以參與興趣社群,避免對演唱會帶來的歸屬感產生單一依賴。
2.參與可提供情緒價值的多樣化活動。比如通過音樂、繪畫、寫作等藝術形式,主動創造情緒價值,將內在情感轉化為外在作品;通過運動如瑜伽、舞蹈等,給內心帶來深層的平靜與愉悅。要避免將演唱會等活動作為逃離現實困境的唯一出口,防止形成心理依賴。
3.避免以改善情緒為目的的過度消費。如果為了追求短暫的快感,而通過借貸購買高價門票,就可能引發后續的焦慮,形成惡性循環。
演唱會給人帶來的歡愉顯而易見,但持續且健康的情緒,更多是源于內外世界的平衡與豐盈。我們可以用演唱會的星光點亮生活,但不能讓它成為生活的全部光源。